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康翔宇 實習生 程賀
由河南省文物局指導,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和《華夏考古》編輯部主辦的2018河南考古新發現論壇於3月1日在鄭州召開。在論壇上,來自全省十二個考古項目的負責人分別匯報了項目進展情況,後由專家評委會成員無記名投票,最終,被譽為咱河南考古界的"奧斯卡"——"2018年度河南五大考古新發現"名單新鮮出爐,欒川龍泉洞舊石器時代遺址、滎陽官莊遺址兩周及漢代手工業作坊遺存、義馬上石河春秋墓地、漢魏洛陽城北魏宮城及其周邊附屬建築遺址、開封明代周藩永寧王府遺址五個考古項目入選。
三項指標確定"五大"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介紹說,本次評選出的五大考古新發現,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了綜合評判:首先從在學術價值、發現成果的重要性上來說,這五個項目的優勢較明顯;從年代上來看,從舊石器時代到明代的遺址都有涵蓋,"很多同時期的項目都很難取捨,但各個時代都應該有所顧及和平衡,";從地區分布上來看,"由於河南考古項目眾多,而且不同地區項目的特性也不一樣,這也是我們綜合考量的一個點。"
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
欒川龍泉洞舊石器時代遺址——3-4萬年前的"豪華大套房"
位於洛陽市欒川縣龍泉山公園內廟坡上的龍泉洞舊石器遺址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至今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欒川縣文物管理所對龍泉洞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該項目負責人顧雪軍向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介紹說,按照現在的考古發現,遺址總面積約三百多平方米,"我們現在挖到第六年才挖了20多平米,每年發掘的文化層厚度約15-20釐米,按照對於遺址的總體研究規劃,這個遺址的考古發掘研究保護工作是較為長期的工作,可能需要幾代人來共同完成。"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供圖
別看發掘面積不大,但收穫卻十分喜人。截至目前,遺址發掘出土的標本約20000餘件,包括石製品、動物化石和骨器等,另外還有大量淘洗出的標本尚未統計。"就目前的發現來看,我們發現欒川龍泉洞古人可能已經對遺址的空間利用有一定的分區 ,我們推測靠近外面是工作、生活的區域,裡面可能是休息區,可能還有埋葬區,以往我們發現古人有把同伴埋藏在洞穴裡面的現象"
為什麼說靠近外面的可能是工作生活區呢?因為考古人員在遺址靠近洞口的位置發現有1處灰燼及4處用火遺蹟。
記者看到這4處用火遺蹟四周用石塊圍成了類似圓形或橢圓形的形狀,並且大小各不一樣,顧雪軍解釋說,石塊可以起到控制火勢的作用,並且通過分析不同用火遺蹟周圍的殘留物,"我們推測這些用火遺蹟可能在功能上有所區分。"
"通過對用火遺蹟周圍石英碎屑及碎骨等材料的統計分析,我們可能可以了解到幾處用火遺蹟是否存在著主要功能上的差別。"顧雪軍表示,想要最終確定這些用火遺蹟的功能,是用來烹飪、還是用來取暖,還需要大量的數據來進行分析。
用火遺蹟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供圖
除此之外,考古人員還發現了,這四處用火遺蹟屬於疊壓的關係,"這說明遺址所發現的用火遺蹟存在著早晚延續的關係,表明古人類有可能已經熟練掌握了用火技術,並且能夠較為長時間的保存火種。"
龍泉洞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增加了河南省3-4萬年這一人類發展重要階段的遺址的材料,豐富了這一時期文化的內涵。用火遺址和大量骨器石器的發現也為河南省史前人類文明研究提供了更為堅實的基礎,"我們希望通過不斷的完善科學發掘及研究使龍泉洞遺址的考古發現材料能夠成為中國華北地區在現代人起源這個階段的一個代表性遺址之一。。"顧雪軍說。
滎陽官莊遺址兩周及漢代手工業作坊遺存——五大新發現的常客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 供圖
官莊遺址位於河南省滎陽市高村鄉官莊村西部,遺址曾入選2010、2012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
官莊遺址發現於1981年。2011年至今,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及滎陽市文物保護管理中心聯合對該遺址進行了系統的勘探和發掘。
官莊遺址內已發掘的鑄銅作坊區相對完整,作坊年代正處於春秋時期新的銅器風格的形成時期,其發掘對於探討西周至春秋青銅器風格的轉變,以及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的發展有重要價值。該作坊生產的器物種類眾多,部分模、範紋飾精美、所鑄器物形體較大,具有較高等級。遺蹟中發現的數十塊空首布芯,是目前國內較早的鑄錢遺存。
鑄銅作坊內大量陶範與陶器共出,提供了鄭州地區兩周之際至春秋時期陶器與銅器編年的對應關係,這對進一步推定相關遺存的絕對年代,進而探討兩周之際社會變動等重大問題有重要意義。而在官莊遺址內發現的漢代冶鐵業遺存為研究漢代滎陽地區的鐵器生產提供了重要資料。
義馬上石河春秋墓地——疑似虢國貴族墓地
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圖
義馬上石河春秋墓地位於河南省義馬市區南部上石河村,2018年4月至2018年9月,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託,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與義馬市文物保護管理辦公室組成聯合考古隊,對該古墓葬進行了兩次考古發掘。
發掘發現,這處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與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極為相似,且從墓地所出的青銅鼎銘文"虢季氏子虎父作鼎"可知,該墓地的墓主身份應與三門峽虢國有關。根據文獻記載,公元前655年,虢國被晉國滅掉後,虢國國君虢公醜攜虢國貴族和家眷及護衛隨從向東逃亡,避難洛陽。為安置這些被滅國逃難人員,周天子就把義馬賜予他們,作為避難棲居地。而這處墓地應該就是這些人的邦族墓地。
該墓地的發現與發掘,不僅可以填補崤函古道上春秋時期中小型貴族墓地的發現和研究空白,也為尋找三門峽虢國被晉滅掉後虢國貴族的最後去向提供了線索。
漢魏洛陽城北魏宮城及其周邊附屬建築遺址——逐漸顯現的恢弘宮城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漢魏故城隊 供圖
關注考古領域的朋友們對漢魏洛陽城一定不陌生,2012至2015年間,對漢魏洛陽城太極殿遺址的發掘清晰展示了曹魏和北魏王朝宮城核心建築的具體形態和整體格局。
而在2018年度重點對太極殿宮院西門及其南北兩側的院落進行發掘中了解,這座建築遺址及其南北兩側院落的建築形態、布局特徵和保存狀況,進一步豐富了對太極殿宮院的建築內涵的認識,初步確定這座宮城西牆上的門址可能就是文獻記載的"神虎門",並明確了魏晉、北魏時期的宮城西牆及宮牆外側河渠水道的結構和沿用。尤為重要的是,在該處發現了可能與東漢洛陽城夏門內道路有關的道路。
此次發掘的成果,對於從宏觀上把握以太極殿為中心的宮城中樞區乃至於整個宮城的形制布局及時代演變提供了全新的資料,進一步細化了對宮城內建築布局的認識,為探究東漢洛陽城的形制布局提供了準確的資料。
開封明代周藩永寧王府遺址——毀於黃河之水的郡王府
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圖
開封明代周藩永寧王府遺址位於開封市鼓樓區省府西街路北、城隍廟街中段路西,據勘探,整個王府遺址範圍南北通長約200米,東西寬約115米,包括東、中、西三處院落。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重點揭露了中間院落,院落地面距今地表深約5米,疊壓在厚約2.5米的淤土層下。遺址中共出土姿態各異的人骨遺骸15具,陶、瓷、石、玉、金、銀、銅、錫、琉璃、木、骨、角、貝等各類遺物1600餘件(套)。另出土銀錠700克、明代中晚期銅錢8000餘枚。
該遺址性質明確。遺址內的建築規格和體量、綠琉璃構件的使用、萬曆四十年永寧王府掌理府事肅湷立的"昭代賢宗"木匾額,綜合體現了該遺址的性質當為明代永寧王府遺址。
遺址年代確鑿。據文獻記載,李自成圍攻開封城,久攻不克,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九月,決黃河口水灌開封城,城內建築毀棄者十之八九,"水深數丈,浮死如魚"。而該遺址開口於厚厚的淤土層下,正是對崇禎末年洪水災難在地層學上的真實反映。
該遺址中軸線院落建築群布局明晰,建築規模大、等級高,是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是國內發現的唯一一座按照規制修建的明代早期郡王府,其發掘對研究明代郡王府規制具有重要意義。
遺址內出土豐富的建築構件、瓷器、青銅造像等遺物,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為研究明末相關遺物的分期與特徵提供了標準器。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侯昺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