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考古
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年度成績單
2019—2020年
新疆多個考古項目取得重要發現
填補了相關領域研究空白
其中最重要的一項
咱們昌吉州的
奇臺石城子遺址被評為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在12月5日結束的「2019—2020年度新疆文物考古成果匯報會」上,記者了解到,2019—2020年,新疆穩步推進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實施,完成申報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29項,已實施27項;配合自治區惠民工程建設開展考古發掘24項;出土文物近1000餘件(組);初步完成5部考古報告整理與撰寫工作。在人類起源、區域文化及社會發展進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等項目方面成果豐碩。
奇臺石城子遺址
新疆地區唯一經考古發掘的
漢代遺址
石城子遺址位於昌吉回族自治州奇臺縣半截溝鎮麻溝梁村附近的丘陵地帶。該遺址建在崖體上,部分地表上還可見裸露的巖石,故當地村民稱其為石城子。其北與奇臺、吉木薩爾等綠洲相連,南越天山可至吐魯番盆地,是天山南北重要的交通要道之一。遺址於1972年奇臺縣第一次文物普查時被發現,2013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曾被推測為耿恭駐守地
此前,學術界曾推測該遺址可能是漢代「疏勒城」所在地,漢代名將耿恭曾在這裡率領將士抵禦北匈奴,有過「節比蘇武」讚譽。考古人員也曾在遺址地表採集到筒瓦、板瓦、方磚、夾砂灰陶片等大量具有典型的漢代風格的器物。然而,這座遺址的城市布局究竟是怎樣的?其建築風格又將如何?人們卻無從知曉。
位於兩漢時期中原王朝
經略西域的戰略通道
考古發掘展現古城遺址面貌
2014至2019年,隨著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系統考古勘探和發掘,遺址面貌逐漸清晰。
據石城子遺址考古發掘項目的負責人、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田小紅介紹,遺址經調查勘探確認由城址、手工業作坊和墓地三部分構成。
其中,城址位於遺址東部一座突出的山嘴上,大致呈長方形,南北長380米、東西寬280米,總面積約11萬平方米,其依山形水勢而建,北、西面築牆,東、南以深澗為屏障,地形險峻,易守難攻。城牆上有角樓、馬面,城外約10米處有護城壕。有一座由門樓、門道、墩臺、迴廊、散水及門塾等組成的城門。
城內建有一座子城。東西長200米、南北寬100米。考古人員在城內共清理出37間房屋,這些房屋依地勢呈階梯狀布局,彼此間有巷道,房屋的牆體多為土坯壘砌或夯築,房頂為坡狀,上面覆青瓦,椽頭裝飾有雲紋瓦當。考古人員在城內還發現了灶、灰坑、車轍、散水等遺蹟。
遺蹟豐富、保存完好
時代特徵鮮明
考古人員在城內的出土遺物中還發現大量灰陶磚、瓦等建築材料,另外發現了陶、銅、鐵、石、骨角器生活類器物以及五銖錢等,其中,個別陶器上刻有「馬」、「宋直甕」字樣。
在城址的西部,考古人員發現了三座陶窯和十餘座墓葬,這三座陶窯均依山坡而建,在生土中掏挖而成。平面呈馬鐙形。由前室、窯門、窯室(含火膛、窯床)和煙道四部分組成。窯室內出土磚、瓦、瓦當、陶碗、陶罐等器物,和城內出土生活類器物類型相同,均採用中原傳統技術和裝飾母題在本地製作。
十餘座墓葬均為豎穴土坑墓、豎穴二層臺墓和豎穴偏室墓,墓葬出土有束頸罐、絹、金箔、料珠、五銖及羊距骨等。
據考證為《後漢書》中
記載的「疏勒城」
遺址是漢代中央政府有效管轄西域的實證
「石城子遺址是目前新疆地區唯一經過考古發掘的文化特徵鮮明的漢代城址,也是迄今新疆發掘面積最大的一處軍事要塞。」5月5日中午,該遺址項目負責人田小紅在石城子遺址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總結髮言中這樣說,結合歷史文獻,基本可確定該遺址就是《後漢書》中記載的「疏勒城」。
石城子遺址是西域納入
漢代政治版圖的實證
「遺址遺蹟豐富,保存完好,對研究兩漢時期邊城的規劃提供了重要參考。」田小紅說,遺址是西域納入漢代政治版圖的實證,對深入研究漢代中央政府對西域的管轄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據悉,石城子遺址考古發現與高昌故城附近「高昌壁」所屬遺物,及甘肅敦煌市懸泉置遺址、馬圈灣遺址所出有關戊己校尉漢簡資料結合,共同實證了漢代中央政府有效管轄西域軍政事務的歷史。
來源:天山網、國家文物局官網、文博中國
編輯:李丹
校對:段莉
責編:李煒玢
審核:劉偉
新聞熱線:2881100
合作電話:2343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