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研究發現中國麋鹿化石新種

2020-12-20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報】研究發現中國麋鹿化石新種

2018-12-17 中國科學報 王晨緋

【字體: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演化與環境卓越創新中心、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董為課題組對產自山西天鎮的鹿角標本進行了詳細研究,發現了麋鹿的兩個種,其中一個是雙叉麋鹿,另外一個由於形態的不同,建立了麋鹿種之下的一個亞種——原達氏鹿,並系統討論了所有麋鹿化石種的分類位置,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國際第四紀》。

  麋鹿又名「四不像」,是麋鹿屬下的唯一現生物種。其鹿角形態特殊,角冠在角環上分叉為前後兩枝,其中主枝向上直線生長,然後再分為兩枝,另一枝向後生長,然後分叉一次或不分叉,通常在鹿角遠端會出現瘤狀突起的角飾。麋鹿最早由法國博物學家兼傳教士David於1865年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進行動植物考察時發現,他將這種鹿製作成了標本運回法國,被法國的動物學家Milne-Edwards命名為一個新的物種,在其後的幾十年裡,英、法、德等幾個國家的商人從南海子購買了幾十頭麋鹿在歐洲進行圈養。由於人類對土地資源的濫用以及戰亂期間對麋鹿的過度捕殺,這個物種於19世紀末在中國大陸上滅絕。後來經世界自然基金會和中英兩國政府的共同努力,22頭麋鹿從英國運抵北京,才得以使這個物種又一次在中國大陸上漸漸恢復。

  據悉,最早的麋鹿化石發現於河北泥河灣盆地下沙溝地點,德日進一步將其命名為雙叉麋鹿,在其後的幾十年裡,越來越多的麋鹿化石發現於中國的北方、東北方、東方以及臺灣地區和日本等地。最近這項發現不僅豐富了麋鹿屬的物種多樣性,對中國麋鹿化石材料進行了補充,同時也對研究麋鹿屬在中國的演化提供了重要證據。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quaint.2018.05.015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8-12-17 第5版 創新周刊)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演化與環境卓越創新中心、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董為課題組對產自山西天鎮的鹿角標本進行了詳細研究,發現了麋鹿的兩個種,其中一個是雙叉麋鹿,另外一個由於形態的不同,建立了麋鹿種之下的一個亞種——原達氏鹿,並系統討論了所有麋鹿化石種的分類位置,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國際第四紀》。
  麋鹿又名「四不像」,是麋鹿屬下的唯一現生物種。其鹿角形態特殊,角冠在角環上分叉為前後兩枝,其中主枝向上直線生長,然後再分為兩枝,另一枝向後生長,然後分叉一次或不分叉,通常在鹿角遠端會出現瘤狀突起的角飾。麋鹿最早由法國博物學家兼傳教士David於1865年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進行動植物考察時發現,他將這種鹿製作成了標本運回法國,被法國的動物學家Milne-Edwards命名為一個新的物種,在其後的幾十年裡,英、法、德等幾個國家的商人從南海子購買了幾十頭麋鹿在歐洲進行圈養。由於人類對土地資源的濫用以及戰亂期間對麋鹿的過度捕殺,這個物種於19世紀末在中國大陸上滅絕。後來經世界自然基金會和中英兩國政府的共同努力,22頭麋鹿從英國運抵北京,才得以使這個物種又一次在中國大陸上漸漸恢復。
  據悉,最早的麋鹿化石發現於河北泥河灣盆地下沙溝地點,德日進一步將其命名為雙叉麋鹿,在其後的幾十年裡,越來越多的麋鹿化石發現於中國的北方、東北方、東方以及臺灣地區和日本等地。最近這項發現不僅豐富了麋鹿屬的物種多樣性,對中國麋鹿化石材料進行了補充,同時也對研究麋鹿屬在中國的演化提供了重要證據。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quaint.2018.05.015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8-12-17 第5版 創新周刊)

列印 責任編輯:侯茜

相關焦點

  • 中國麋鹿化石研究取得新進展
    麋鹿最早由法國博物學家兼傳教士 David 於1865年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進行動植物考察時發現,他將這種鹿製作成了標本運回法國,被法國的動物學家 Milne-Edwards 命名為一個新的物種,在其後的幾十年裡,英、法、德等幾個國家的商人從南海子購買了幾十頭麋鹿在歐洲進行圈養。由於人類對土地資源的濫用以及戰亂期間對麋鹿的過度捕殺,這個物種於19世紀末在中國大陸上滅絕。
  • 【中國科學報】中國獼猴是研究免疫衰老理想動物模型
    記者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了解到,該所博士生鄭宏毅在研究員鄭永唐的指導下發現,中國獼猴是比較理想的用於人類免疫衰老相關研究的動物模型,也是研究性別相關因子對免疫系統調節作用的重要模型。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實驗老年學》。
  • 【中國科學報】《動物學研究》:不惑之年的與時俱進
    王剴是美國俄克拉何馬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2017年至今他已在《動物學研究》期刊發表了5篇論文。當《中國科學報》記者問及為何選擇向國內主辦的《動物學研究》投稿時,他坦言:「從投稿至錄用只需要2~3個月,不僅發表速度很快,領域認可度還高,這對從事分類學研究的我來說很重要!」
  • 【中國科學報】新的古人類遺址被發現
    2011年9~10月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道縣文物管理局的配合下,對位於湖南省道縣樂福堂鄉的福巖洞進行了考古發掘,在面積約20平方米的範圍內,出土5枚古人類牙齒化石和大量哺乳動物化石。據古脊椎所研究員裴樹文介紹,發掘出土的5枚古人類牙齒化石總體形態特徵與現代人接近,牙齒尺寸也在現代中國人牙齒變異範圍內。
  • 【中國科學報】蜈蚣草砷超富集機理獲揭示
    【中國科學報】蜈蚣草砷超富集機理獲揭示 2019-02-15 中國科學報 丁佳 【字體:  研究發現,蜈蚣草水通道家族、主要協助轉運蛋白超家族、P型ATP酶家族、硝酸鹽轉運家族、亞砷酸鹽外排蛋白以及ATP結合盒式蛋白6大類轉運蛋白在蜈蚣草砷轉運過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內質網相關蛋白質降解途徑ERAD和穀胱甘肽代謝途徑在轉錄水平上與蜈蚣草砷抗性密切相關。研究人員還發現lncRNA和可變剪切事件是蜈蚣草砷超富集的重要調控機制。
  • 【中國科學報】研究揭示斜向沙丘形成與發育之謎
    此次研究人員通過野外試驗與數值模擬發現,騰格里沙漠在準雙向風況條件下發育了格狀沙丘,且格狀沙丘形成發育過程需要經歷斜向沙丘階段。  呂萍解釋說,研究發現騰格里沙漠格狀沙丘區的盛行風向為西北風和偏東風,二者夾角150°,強度比例約為2,為鈍角型雙向風況;騰格里沙漠沙丘脊線與合成輸沙勢方向之間的夾角為50°,沙丘類型應屬於斜向沙丘。
  • 【中國科學報】研究揭示25億年前大洋巖石圈形成過程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劉卉在導師張宏福指導下,通過對我國河北省赤城紅旗營子群地幔橄欖巖(純橄巖、方輝橄欖巖)、地幔堆晶巖(橄欖輝石巖)、退變榴輝巖、長英質片麻巖等巖石的巖石學、鋯石年代學和Hf-O同位素地球化學精細研究,結合前人研究成果,發現河北省赤城地區存在晚太古—早元古(25億年前—19 億年前)典型蛇綠巖剖面。
  • 【中國科學報】研究人員合成二氧化硫及亞硫酸氫根可逆螢光探針
    該探針不僅可以用於檢測大氣中的二氧化硫,還能對細胞內的亞硫酸氫根進行成像研究。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美國化學會期刊《分析化學》上。  二氧化硫以及亞硫酸氫根不僅造成酸雨等危害,還嚴重影響人體呼吸系統和身體健康。發展針對二氧化硫和亞硫酸氫根的高靈敏、高特異性的檢測方法對於環境監測、食品安全和相關疾病研究均有重要意義。
  • 國學院摩崖石刻研究團隊系列文章在《中國社會科學報》整版刊出
    紅網時刻永州11月19日訊(通訊員 敖煉)《中國社會科學報》「人文嶺南」專版10月28日整版刊登了湖南科技學院國學院摩崖石刻研究團隊的三篇文章,包括「摩崖碑拓」課程專任講師敖煉的《南嶺摩崖石刻群的時代特徵》,圖書館副研究館員李花蕾的《〈雲林石譜〉中的南嶺地貌
  • 【中國科學報】冷泉:海底「沙漠中的綠洲」
    研究證明,冷泉的溫度並不低於其所在海域海水的溫度,甚至略高於該區域水溫。可為什麼人們叫它「冷泉」呢?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所研究員馮東從事冷泉活動研究已近十年,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冷泉」是相對於海底另一流體活動「熱液」(熱液真「熱」,有時甚至比海水溫度高出二三百攝氏度)而言的,英文稱為「Cold Seep」。
  • 麋鹿回歸中國35周年,百項研究成果都在這個展覽裡
    1985年,20頭麋鹿從英國重返故裡中國。35年來大興區堅持推進以麋鹿保護為主線的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提高生態規模與質量,為麋鹿種群的繁衍復壯貢獻大興力量。通過各方協同合作,如今我國境內的麋鹿數量已經擴增至8000多隻。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繪製未來15年中國空間科學路線圖
    記者3月17日從中科院獲悉,在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支持下,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牽頭的中國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研究團隊最近完成了《2016~2030年空間科學規劃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並於日前正式出版、公開發行。
  • 【中國科學報】在凍土寒區守護能源「血脈」
    「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在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中得到應用,再多的辛苦和勞累都是值得的。」回首這段艱苦歲月,李國玉十分感慨。  鑄造北方能源巨龍  李國玉從事凍土研究已有14年之久,對寒區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細節諳熟於心。談及中俄原油管道的建設,他滔滔不絕地打開了「話匣子」。
  • 【中國科學報】「甜甜圈」的狂歡年
    黑洞照片的熱度尚未褪去,11月,中國天文學家依託我國自主研製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恆星級黑洞。與此同時,「慧眼」衛星科研團隊發現黑洞系統中迄今最高能量的準周期振蕩現象,開啟了研究黑洞系統的新窗口……  從年頭到年尾,看似「甜甜圈」的黑洞不僅不「黑」,反倒成了2019年物理領域最熱門的「亮」點。
  • 【中國科學報】金屬催化碳氫鍵活化研究獲系列進展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李興偉帶領團隊,歷經三年多努力,通過對底物和反應條件進行設計,在氧化條件以及非氧化—還原條件下利用三價銠催化劑,實現了一系列碳氫鍵活化的新方法,先後在《德國應用化學》發表五篇研究論文,受到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
  • 「中國科學報」花開有時的基因奧秘
    李培金給《中國科學報》舉了一個例子,玉米在開花時期對高溫異常敏感,如果在七月份高溫天氣開花,會導致雌雄花期不協調和授粉失敗等問題,嚴重時顆粒無收,給農業生產帶來重大損失。 「因此,深入解析植物的開花機制,對植物分子輔助育種、提高作物產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中國科學報】雅礱江冬麻豆陷極度瀕危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孫航研究組的博士張建文和研究生楊斌、陳洪梁等在對四川省新龍縣雅礱江河谷考察時發現,受人為活動的影響,該地區特有殘遺類群——雅礱江冬麻豆的生境被嚴重破壞。該物種已處於極度瀕危狀態,亟待保護。  據張建文介紹,雅礱江冬麻豆是古地中海殘存下來的古老特有類群,有很高的園藝觀賞價值。
  • 研究發現:美國黃石公園的麋鹿捕食者主要是美洲獅
    近日據外媒報導,一個研究小組發表在《生態學快報》的論文指出,狼是群居性極高的物種,容易成為影響麋鹿、鹿和其他被捕食動物數量的頭號掠食者,但是實際上神秘的美洲獅才是影響麋鹿在黃石國家公園北部冬季活動的主要捕食者。
  • 【中國科學報】虛擬天文臺 讓天文學飛入尋常百姓家
    中國虛擬天文臺方便了科學家的批量數據分析和可視化工作,大大提高了科研效率。  超新星公眾搜尋項目開啟以來,已累計發現超新星20多顆,參與者除了學生、天文愛好者,還有工程師、公司職員、公務員,其中最年輕的發現者廖家銘當時只有10歲。  5月6日,萬維望遠鏡個人版2.0正式發布。
  • 東洞庭湖保護區發現野麋鹿群
    本報嶽陽1月12日電 一個數量多達28隻的野生麋鹿群,近日在東洞庭湖江滋河口被考察隊發現,這是東洞庭湖保護區首次發現的麋鹿種群。    麋鹿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瀕危級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