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研究揭示斜向沙丘形成與發育之謎

2020-12-25 中國科學院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呂萍、董治寶等提出了騰格里沙漠斜向沙丘形成與發育機理,揭示了橫向沙丘與線形沙丘共生現象及格狀沙丘形成之謎。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雜誌。

  傳統沙丘地貌學理論認為,橫向沙丘形成於單向風況,線形沙丘形成於雙向風況。然而,我國沙漠中有若干獨特沙丘地貌類型,難以用傳統的沙丘地貌形成學說解釋。如柴達木盆地的沙漠中就出現了類似火星上的線形(縱向)沙丘與新月型(橫向)沙丘共生現象。

  此次研究人員通過野外試驗與數值模擬發現,騰格里沙漠在準雙向風況條件下發育了格狀沙丘,且格狀沙丘形成發育過程需要經歷斜向沙丘階段。

  呂萍解釋說,研究發現騰格里沙漠格狀沙丘區的盛行風向為西北風和偏東風,二者夾角150°,強度比例約為2,為鈍角型雙向風況;騰格里沙漠沙丘脊線與合成輸沙勢方向之間的夾角為50°,沙丘類型應屬於斜向沙丘。

  據介紹,該研究使得科學家在沙丘地貌形成過程中找到了橫向沙丘與線形沙丘共生的關鍵鏈條。進一步的數值模擬結果表明,風況雖然是控制沙丘走向的關鍵因素,但沙源供應程度也具有重要意義。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4-04-08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研究揭示25億年前大洋巖石圈形成過程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劉卉在導師張宏福指導下,通過對我國河北省赤城紅旗營子群地幔橄欖巖(純橄巖、方輝橄欖巖)、地幔堆晶巖(橄欖輝石巖)、退變榴輝巖、長英質片麻巖等巖石的巖石學、鋯石年代學和Hf-O同位素地球化學精細研究,結合前人研究成果,發現河北省赤城地區存在晚太古—早元古(25億年前—19 億年前)典型蛇綠巖剖面。
  • 新疆生地所在塔克拉瑪幹沙漠東南緣沙丘形成及發育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塔克拉瑪幹沙漠東南緣沙丘形成及發育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2020-01-16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風況、沙源供給條件以及氣候的共同影響,沙丘形成及發育機理極為複雜多樣。
  • 【中國科學報】蜈蚣草砷超富集機理獲揭示
    【中國科學報】蜈蚣草砷超富集機理獲揭示 2019-02-15 中國科學報 丁佳 【字體:,該所副研究員何振豔研究組利用多種分子生物學手段,在轉錄水平上揭示了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的砷超富集機理及其調控分子網絡,對於利用植物修復治理砷汙染土壤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科學報】揭示蒙古高原隆升對亞洲氣候形成的影響
    東亞冬季風對高原隆升的響應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範圍最大的地形,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極」之稱,其隆升過程對亞洲乃至全球的氣候變化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然而,已有研究大多針對青藏高原主體的影響,對其周邊各個小地形(如蒙古高原)的貢獻缺乏足夠關注。蒙古高原位於青藏高原以北,平均海拔約為1500~2000米,多數研究認為蒙古高原的隆升與印度—歐亞板塊的碰撞有關,是青藏高原隆升的副產品,其隆升時間比青藏高原主體晚。
  • 科學網— 揭示南海北部珊瑚礁數千年發育模式
    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等揭示南海北部珊瑚礁數千年發育模式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李淑)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天然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教授趙建新等合作,在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上取得新進展。
  • 【中國科學報】揭示珊瑚白化的秘密
    珊瑚礁白化不是新出現的生態現象,歷史上早已有之,國際上對珊瑚礁白化現象的記錄開始於1982年。「只是過去人們沒有研究它而已。」餘克服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如今這種現象大範圍出現,並且威脅海洋生態安全和人類生存環境,才引起人們的重視。
  • 科學家破解火星沙丘形成之謎
    火星上的沙丘到底從何而來?這顆紅色星球上的大氣是如此稀薄,因此難以形成像地球表面那樣的大風。 據美國《科學》雜誌在線新聞報導,研究人員發現,火星上的沙礫只受到極微弱的引力作用,因此與地球上的沙暴相比,即便是最飄渺的微風,也能夠使這些沙礫飛行的距離和速度分別達到地球上的100倍和10倍。研究人員在4月28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網絡版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
  • 高山竹類演化揭示橫斷山物種多樣性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重建了高山竹類的系統發育關係。在此基礎上,結合分子鐘的推斷,研究團隊重建了該類群的演化歷史及其與橫斷山隆升的關係,並討論了影響橫斷山物種多樣性形成可能的因素。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於《生物地理學期刊》。 高山竹類是竹亞科青籬竹族一個獨特的分支,包括8屬約210種,主要分布於中國西南地區的橫斷山區,少數物種分布至東亞其它山地、南亞南部和非洲山地。
  • 研究揭示造山型金礦流體來源和演化
    相關研究7月14日在線發表於《化學地質》。 「該研究支持丘嶺金礦為變質流體成因,未發現巖漿流體的貢獻。」陳華勇表示,沉積巖容礦的造山型金礦床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秦嶺造山帶發育有大量的沉積巖容礦的金礦床,其中不乏一些造山型金礦。
  • 【中國科學報】研究發現中國麋鹿化石新種
    【中國科學報】研究發現中國麋鹿化石新種 2018-12-17 中國科學報 王晨緋 【字體:最近這項發現不僅豐富了麋鹿屬的物種多樣性,對中國麋鹿化石材料進行了補充,同時也對研究麋鹿屬在中國的演化提供了重要證據。
  • 【中國科學報】成都生物所揭示無尾兩棲類高海拔適應的平行進化機制
    近日,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呂彬等揭示了無尾兩棲類物種高海拔適應的平行進化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MC genomics上。  揭示趨同/平行適應的遺傳機制在理解進化的可重複性和可預測性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生活在青藏高原高海拔環境中的物種為研究分子趨同/平行進化及其與適應的關係提供了極好的模型系統。
  • 十大揭示的科學之謎的第一位,蜜蜂的飛行之謎
    但有一個困擾科學家多年的問題,那就是蜜蜂的飛行之謎。從蜜蜂的體重比例和它的翼展上來看,空氣中的動力很難支撐它們飛行。蜜蜂是如何飛行的?這一直是一個令人迷惑不解的問題。然而,更加令人大惑不解的是,科學家驚奇地發現,如果你用飛機這類飛行工具飛行時所遵循的傳統空氣動力學塬理來看的話,蜜蜂根本就不能在天上飛。可是,這些小小的蜜蜂卻是飛行能手。
  • 「中國科學報」花開有時的基因奧秘
    近日,安徽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抗逆育種與減災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教授李培金課題組在《自然—通訊》在線發表最新研究論文,揭示了擬南芥花期自然變異的調控新機制。研究人員介紹說,植物進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同一類植物分布在不同的區域,為了適應不同的環境,在進化過程中遺傳基因會發生不同的變化,形成豐富的自然變異,即各種花期類型。這種現象在模式植物擬南芥中非常普遍,是遺傳多樣性的一個重要表現。
  • 【中國科學報】「小」樹蛙驗證「大歷史」
    Hillis院士的指導下,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家堂等通過對樹蛙類物種的生物地理學研究,揭示了漸新世時期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之間存在著快速的物種交流。近日,該研究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被認為是生物學和地質學交叉合作研究的精彩範例。據介紹,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撞擊事件被認為是目前地球上最大和最積極的造山運動。但至今對該事件的碰撞時間等模式仍備受爭論。
  • 科研進展|研究揭示橫斷山高山竹類的快速輻射演化和物種多樣性的形成機制
    高山竹類可擴散至4300米的高山草甸,也可分布於海拔約700米的低山地區,其地理分布特徵為揭示橫斷山物種多樣性的形成機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模型。前期研究表明,高山竹類可能經歷了快速輻射分化,基於葉綠體基因組或少量的核基因片段均未能解決屬種間的系統發育關係。近年來,簡化基因組方法(RAD)迅速發展,為解決這一快速輻射分化類群的演化關係提供了契機。
  • 科學家揭示植物藍光受體CRY光激活機制
    研究工作報導了玉米和擬南芥藍光受體CRY蛋白PHR結構域處於激活狀態的寡聚體三維結構,揭示了植物藍光受體CRY光激活的分子機制。 隱花色素CRY是一類進化上保守的黃素蛋白,具有多種生物學功能。在動物體內,CRY起著調節晝夜節律的功能。在植物體內,CRY調節植物生長發育的多個方面,包括下胚軸的伸長和開花起始。
  •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揭開桃子的基因秘密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田誌喜和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王力榮課題組合作,報告了與桃子相關的12種性狀的基因區域,這些性狀會影響桃子的口味和外形。該研究為未來育種提供了寶貴的基因數據。相關成果11月9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該研究描述了桃子出現不同性狀的基因基礎。
  • 直擊四個你不知道的未解之謎,沙漠的形成也是一個謎團?
    神奇的沙漠之花,在秘魯的濱海區廣泛分布著流動的沙丘,沙丘中年平均氣溫很高,而年降水量卻很低。但大約每隔幾年,降水量就會驟然增長,沙漠中會奇蹟般地冒出綠意和鮮花。乾涸的沙漠只要有大量的降水就會開花嗎?海洋氣象學家研究認為沙漠開花的真正原因與「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密切相關。
  • 陳根:抗衰老聲勢下,研究揭示抗衰老分子消失之謎
    在更多的研究聚焦於衰老過程背後的生理機制的同時,抗衰老的研究成果也不斷發布。其中,一種叫做NAD+(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的分子,被發現能夠阻斷一種抑制人體自然修復DNA能力的蛋白質,以此來對抗衰老。研究人員曾假設,如果NAD+水平能夠提高,也許損害可以扭轉。現在,《自然·代謝》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就揭開了隨著年齡增長的NAD+水平降低之謎。
  • 金書鐵券傳位遺詔 中國檔案珍品展揭示歷史之謎
    金書鐵券傳位遺詔 中國檔案珍品展揭示歷史之謎浦峰 攝 圖片來源:IC photo 發布時間:2019-10-22 18:32:46 【編輯:楊彥宇】 金書鐵券傳位遺詔 中國檔案珍品展揭示歷史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