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研究揭示25億年前大洋巖石圈形成過程

2020-12-14 中國科學院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劉卉在導師張宏福指導下,通過對我國河北省赤城紅旗營子群地幔橄欖巖(純橄巖、方輝橄欖巖)、地幔堆晶巖(橄欖輝石巖)、退變榴輝巖、長英質片麻巖等巖石的巖石學、鋯石年代學和Hf-O同位素地球化學精細研究,結合前人研究成果,發現河北省赤城地區存在晚太古—早元古(25億年前—19 億年前)典型蛇綠巖剖面。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礦物學、巖石學與地球化學雜誌》和《前寒武紀研究》。

  中科院院士張宏福介紹,蛇綠巖套研究是認識板塊構造的重要途徑,其中對古老蛇綠巖的識別有助於研究人員解析地球早期演化和板塊構造起始時限等重要課題。而華北克拉通作為最古老的克拉通之一,被認為是由多個陸塊碰撞拼合而成。

  此次研究揭示出25億年前大洋巖石圈形成:25億年—19億年前大洋向大陸巖石圈轉化,地幔被交代形成大量方輝橄欖巖;19億年—18.5億年前巖石圈深俯衝到榴輝巖相深度,原來的洋底玄武巖轉變成榴輝巖;約320百萬年前巖石圈抬升到斜長角閃巖相,榴輝巖退變為榴閃巖或石榴斜長角閃巖,記錄了大洋巖石圈從形成到消亡的全過程。這一研究結論為最終解決現代意義的板塊構造最早出現時間這一固體地球科學重大難題提供了實例。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lithos.2019.06.025

  https://doi.org/10.1016/j.precamres.2019.105377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20-05-12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研究揭示斜向沙丘形成與發育之謎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呂萍、董治寶等提出了騰格里沙漠斜向沙丘形成與發育機理,揭示了橫向沙丘與線形沙丘共生現象及格狀沙丘形成之謎。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雜誌。  傳統沙丘地貌學理論認為,橫向沙丘形成於單向風況,線形沙丘形成於雙向風況。然而,我國沙漠中有若干獨特沙丘地貌類型,難以用傳統的沙丘地貌形成學說解釋。
  • 島礁地下淡水透鏡體的形成與演化過程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綜合地球物理探測與巖石圈熱演化研究團隊,對島礁地下淡水透鏡體的形成演化過程研究取得新進展。
  • Nature:克拉通巖石圈地幔的成因模型
    Nature:克拉通巖石圈地幔的成因模型 克拉通是地球上古老而又穩定的大陸地塊。克拉通的巖石圈地幔是金剛石的寶庫,它們形成於25億年前的太古宙和16-25億年前的古元古代(Peslier et al., 2010; Lee et al., 2011)。
  • 【中國科學報】蜈蚣草砷超富集機理獲揭示
    【中國科學報】蜈蚣草砷超富集機理獲揭示 2019-02-15 中國科學報 丁佳 【字體:  研究發現,蜈蚣草水通道家族、主要協助轉運蛋白超家族、P型ATP酶家族、硝酸鹽轉運家族、亞砷酸鹽外排蛋白以及ATP結合盒式蛋白6大類轉運蛋白在蜈蚣草砷轉運過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內質網相關蛋白質降解途徑ERAD和穀胱甘肽代謝途徑在轉錄水平上與蜈蚣草砷抗性密切相關。研究人員還發現lncRNA和可變剪切事件是蜈蚣草砷超富集的重要調控機制。
  • 【中國科學報】揭示蒙古高原隆升對亞洲氣候形成的影響
    東亞冬季風對高原隆升的響應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範圍最大的地形,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極」之稱,其隆升過程對亞洲乃至全球的氣候變化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然而,已有研究大多針對青藏高原主體的影響,對其周邊各個小地形(如蒙古高原)的貢獻缺乏足夠關注。蒙古高原位於青藏高原以北,平均海拔約為1500~2000米,多數研究認為蒙古高原的隆升與印度—歐亞板塊的碰撞有關,是青藏高原隆升的副產品,其隆升時間比青藏高原主體晚。
  • 【中國科學報】揭示珊瑚白化的秘密
    「只是過去人們沒有研究它而已。」餘克服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如今這種現象大範圍出現,並且威脅海洋生態安全和人類生存環境,才引起人們的重視。  20多年來,國際上珊瑚礁研究的專家們多熱衷於珊瑚礁白化現象的發現、原因分析和生態後果評估,對珊瑚礁白化的過程,特別是歷史上有沒有出現過該現象還無人涉獵。因此,研究歷史時期珊瑚礁白化的過程尤為重要。
  • 北印度洋莫克蘭大陸邊緣的「源–匯」過程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海洋沉積與古生物研究團隊在北印度洋莫克蘭大陸邊緣沉積過程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滇西保山和臨滄地塊早古生代構造演化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生劉兵兵和研究員彭頭平等人選取我國滇西昌寧—孟連古特提斯縫合帶兩側的保山和臨滄地塊古生界碎屑沉積巖為研究對象,揭示出三江特提斯構造域原
  • 中國繪製完整南極巖石圈厚度圖
    在全球板塊構造理論的研究中,南極大陸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經過長達8年努力,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大陸及周邊地區的地殼和上地幔三維結構和地質構造研究中,獲得重要發現。相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上。
  • 【中國科學報】成都生物所揭示無尾兩棲類高海拔適應的平行進化機制
    近日,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呂彬等揭示了無尾兩棲類物種高海拔適應的平行進化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MC genomics上。  揭示趨同/平行適應的遺傳機制在理解進化的可重複性和可預測性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生活在青藏高原高海拔環境中的物種為研究分子趨同/平行進化及其與適應的關係提供了極好的模型系統。
  • 臺灣峽谷深水重力流地貌成因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偉領銜的海底地貌與沉積動力學研究團隊,聯合英國卡迪夫大學、義大利國家海洋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南海東北部深水重力流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中國科學報」花開有時的基因奧秘
    近日,安徽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抗逆育種與減災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教授李培金課題組在《自然—通訊》在線發表最新研究論文,揭示了擬南芥花期自然變異的調控新機制。李培金給《中國科學報》舉了一個例子,玉米在開花時期對高溫異常敏感,如果在七月份高溫天氣開花,會導致雌雄花期不協調和授粉失敗等問題,嚴重時顆粒無收,給農業生產帶來重大損失。 「因此,深入解析植物的開花機制,對植物分子輔助育種、提高作物產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大陸演化與花崗巖研究的變革
    花崗巖是地球巖石圈區別於其他行星巖石圈的標誌,也是地球巖石圈中,大陸地殼區別於大洋地殼的標誌。洋殼的代表性巖石是玄武巖,陸殼的代表性巖石是花崗巖。前者的壽命僅為2~3億年,後者的壽命則長達40多億年,幾乎和已知的地球年齡一樣長。
  • 【中國科學報】研究發現中國麋鹿化石新種
    【中國科學報】研究發現中國麋鹿化石新種 2018-12-17 中國科學報 王晨緋 【字體:最近這項發現不僅豐富了麋鹿屬的物種多樣性,對中國麋鹿化石材料進行了補充,同時也對研究麋鹿屬在中國的演化提供了重要證據。
  • 一隻劈開七大洲四大洋的松鼠
    那麼七大洲四大洋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Part 1研究七大洲四大洋誕生之前,我們需要了解我們現在所生活的motherland——地球。地球是宇宙中人類已知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誕生於約45.4億年前,於42億年前開始形成海洋,並於35億年前的海洋中出現生命體,也就是最初的原始單細胞生物。我們所知的地球,表面約有71%的面積被水覆蓋,稱為海洋或湖或河流,其餘是陸地板塊組成的大洲和島嶼,表面分布河流和湖泊等水源。
  • 研究揭示造山型金礦流體來源和演化
    造山型金礦床中的黃鐵礦常發育複雜的成分環帶,傳統方法獲得的硫同位素組成只能代表多期環帶的平均值,難以揭示不同環帶內的精細變化,給硫同位素數據解讀帶來困難。現有報導認為,沉積巖中的黃鐵礦可以為成礦流體提供Au,這一結論是否具有普適性還有待驗證。
  • 高山竹類演化揭示橫斷山物種多樣性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李德銖帶領的植物多樣性與基因組學研究團隊利用雙酶切簡化基因組測序的方法,選取167種共178個個體為研究材料
  • 科學網— 揭示南海北部珊瑚礁數千年發育模式
    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等揭示南海北部珊瑚礁數千年發育模式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李淑)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天然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教授趙建新等合作,在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上取得新進展。
  • 稻米蛋白品質形成分子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植物細胞》在線發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萬建民團隊揭示的稻米蛋白品質形成分子機制。該研究克隆了水稻蛋白品質形成新基因GPA5,並從細胞、遺傳和生化層面闡明了GPA5在水稻貯藏蛋白後高爾基體轉運中的關鍵作用,對稻米蛋白品質改良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論文第一作者、農科院作科所副研究員任玉龍介紹,稻米中含有大量貯藏蛋白,它是稻米中僅次於澱粉的第二大類營養物質。谷蛋白是稻米中含量最高的貯藏蛋白,佔稻米總蛋白含量的60%以上,因此,谷蛋白是稻米蛋白品質改良的首選目標。
  • Nature子刊刊發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中科院海洋所大洋巖石圈與地幔動力學課題組關於利用Mo同位素體系示蹤俯衝帶流體性質最新成果,對理解島弧巖漿作用、地幔楔氧逸度及研究殼幔循環作用具有重要意義。陳碩博士為文章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