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揭示蒙古高原隆升對亞洲氣候形成的影響

2020-12-25 中國科學院

冬季北大西洋西風急流對高原隆升的響應

東亞冬季風對高原隆升的響應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範圍最大的地形,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極」之稱,其隆升過程對亞洲乃至全球的氣候變化有至關重要的影響。青藏高原通過動力和熱力作用能顯著加強大氣的準定常行星波、印度季風和東亞季風以及亞洲內陸地區的乾旱。然而,已有研究大多針對青藏高原主體的影響,對其周邊各個小地形(如蒙古高原)的貢獻缺乏足夠關注。蒙古高原位於青藏高原以北,平均海拔約為1500~2000米,多數研究認為蒙古高原的隆升與印度—歐亞板塊的碰撞有關,是青藏高原隆升的副產品,其隆升時間比青藏高原主體晚。

  為了揭示蒙古高原地形對亞洲氣候的影響及其同高原主體的相對貢獻,地球環境研究所石正國博士及其合作者應用數值模式系統評估了蒙古高原對亞洲西風急流、東亞冬季風的影響及物理機制。試驗結果表明,蒙古高原的隆升顯著加強北半球大氣行星波,冬季位於東亞東岸的東亞大槽明顯加深,位於日本附近的東亞西風急流也顯著加強。蒙古高原對近地表天氣氣候系統也有重要作用。蒙古高原隆升前,西伯利亞高壓位於我國東部地區,強度較弱,蒙古高原隆升後,其向北移動,且強度加大,從而導致東亞地區冬季西北風增強。

  蒙古高原對西風急流和冬季風的加強作用與高原隆升所引起的西風繞流密切相關。西風氣流在經過蒙古高原時產生經向分量,下風向的北風異常將較高緯度的冷空氣帶到較低緯度,繞流引起的環流和溫度異常是蒙古高原氣候效應的產生原因。試驗結果一方面揭示了小地形可能由於其特殊地理位置引發極大的動力效應,另一方面強調了在新生代亞洲古氣候演化中不能簡單地將氣候突變同青藏高原隆升先聯繫,其他構造活動也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5-08-17 第6版 進展)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揭示蒙古高原隆升對亞洲氣候形成的影響
    東亞冬季風對高原隆升的響應 本報訊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範圍最大的地形,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極」之稱,其隆升過程對亞洲乃至全球的氣候變化有至關重要的影響。青藏高原通過動力和熱力作用能顯著加強大氣的準定常行星波、印度季風和東亞季風以及亞洲內陸地區的乾旱。然而,已有研究大多針對青藏高原主體的影響,對其周邊各個小地形(如蒙古高原)的貢獻缺乏足夠關注。蒙古高原位於青藏高原以北,平均海拔約為1500~2000米,多數研究認為蒙古高原的隆升與印度—歐亞板塊的碰撞有關,是青藏高原隆升的副產品,其隆升時間比青藏高原主體晚。
  • 揭秘青藏高原分水嶺隆升過程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青藏高原分水嶺山脈橫亙於青藏高原中部,從東向西主要包括橫斷山、唐古拉山和喀喇崑崙山,是太平洋水系和印度洋水系的分水嶺,也是世界屋脊的「脊梁」。那麼,分水嶺山脈是何時隆升的?日前,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科研團隊的一項研究成果揭示了答案。 這一成果日前發表於國際知名地學期刊《地球與行星科學通訊》上。研究不僅揭示了青藏高原東南部從低海拔沙漠到高海拔森林的重大環境轉變,還探討了青藏高原隆升對於亞洲季風格局和區域環境類型演化的驅動作用。
  • 最新研究:4400萬年前青藏高原東南部由低海拔沙漠隆升高山森林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碰撞隆升及影響團隊丁林院士等最新研究發現:4400萬年前,在印度大陸向北俯衝作用下,青藏高原東南部地區貢覺盆地由海拔700米的沙漠,快速隆升為海拔3800米的森林。科研人員採集貢覺盆地河流沉積地層中的碳酸鹽巖結核,用於古高度計和古溫度計測試。
  • 中國科學家修正青藏高原隆升歷史: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10日發布消息說,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和蘭州大學等,首次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距今約4100萬-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 一粒塵沙的氣候解讀
    張雙虎 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和社會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受到重視,如何掌握全球氣候變化趨勢並為正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是科學家們的努力方向之一。 20世紀,科學家們在這一領域取得了諸多成就,從李希霍芬最早提出黃土風成學說,到新中國成立後建立專門的黃土考察隊,再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中科院院士劉東生為首的專家學者完成《黃土與環境》專著並逐步形成黃土研究熱潮,我國黃土研究取得了可與深海和冰川研究媲美的成就。
  • 中國科學家修正青藏高原隆升歷史: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_新華報業網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10日發布消息說,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和蘭州大學等,首次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距今約4100萬-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 全球升溫2青藏高原徑流變化及影響獲揭示
    原標題:全球升溫2青藏高原徑流變化及影響獲揭示    1月13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發布消息稱,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員汪濤及合作者利用觀測數據約束了地球系統模式對降水和徑流的未來預估
  • 44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是什麼樣子?
    「4400萬年前,在印度大陸向北俯衝作用下,青藏高原東南部地區貢覺盆地由海拔700米的沙漠,快速隆升為海拔3800米的森林。」這是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碰撞隆升及影響丁林院士團隊的最新研究發現。日前,丁林團隊首次利用多種定量指標重建了青藏高原分水嶺山脈東段的隆升歷史,揭示了青藏高原東南部從低海拔沙漠到高海拔森林的重大環境轉變,探討了青藏高原隆升對於亞洲季風格局和區域環境類型演化的驅動作用。相關成果發表於《地球與行星科學通訊》。
  • 【中國科學報】黃土高原「朝聖」記
    多年來,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黃土高原生態系統與水文相互作用機理研究」的支持下,他們為揭示黃土丘陵溝壑中隱藏的奧秘,展開一場科學「朝聖」之旅。  從羊圈溝到黃土高原  出生在鹹陽的傅伯傑是土生土長的陝西人,自然對黃土高原有割捨不下的情分。作為地理學家的他,對這裡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細節變化諳熟於心。
  • 過去40年:青藏高原湖泊擴張 蒙古高原湖泊萎縮
    新華社拉薩1月2日電(記者黃興、張汝鋒)過去40多年間,亞洲高原湖泊發生了什麼變化?中國科學院科研人員通過系統研究揭示出,青藏高原湖泊擴張,蒙古高原湖泊萎縮,其背後的主要成因是兩高原各呈現暖溼化和暖幹化的氣候模式。
  • 研究闡釋青藏高原東南如何從沙漠變成高山森林—新聞—科學網
    青藏高原分水嶺山脈及印度洋-太平洋水系範圍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近日,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碰撞隆升及影響團隊丁林院士等在該研究利用碳酸鹽巖耦合同位素古溫度計和氧同位素古高度計,結合棕櫚植物化石、高精度火山巖地層U-Pb年代學、氣候模擬和前期研究結果,對青藏高原分水嶺山脈東段(橫斷山)貢覺盆地進行了詳細的古高度和古環境演變研究。 結果顯示,以貢覺盆地為代表的藏東南地區5400萬年前還是一片炎熱乾燥的低海拔(700m)沙漠,形成了大規模的風成沙丘沉積,受西風帶氣候控制,生長著代表乾燥氣候的棕櫚植物群。
  • 【中國科學報】研究揭示斜向沙丘形成與發育之謎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呂萍、董治寶等提出了騰格里沙漠斜向沙丘形成與發育機理,揭示了橫向沙丘與線形沙丘共生現象及格狀沙丘形成之謎。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雜誌。  傳統沙丘地貌學理論認為,橫向沙丘形成於單向風況,線形沙丘形成於雙向風況。然而,我國沙漠中有若干獨特沙丘地貌類型,難以用傳統的沙丘地貌形成學說解釋。
  • 青藏高原對中國及周邊地區氣候環境的影響
    應小夥伴的強烈要求,今天來為大家系統講解一下青藏高原對中國氣候的影響。青藏高原一般海拔在3000-5000米之間,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除了本身形成了獨特的高原氣候外,還對其他地區的氣候有著重要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氣流的機械動力作用和高原本身的熱力作用兩個方面。同時由於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環境,她也是東亞、東南亞和南亞許多大河流的發源地,為河流流經地沿線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天然的保障。
  • 【中國科學報】研究揭示25億年前大洋巖石圈形成過程
    此次研究揭示出25億年前大洋巖石圈形成:25億年—19億年前大洋向大陸巖石圈轉化,地幔被交代形成大量方輝橄欖巖;19億年—18.5億年前巖石圈深俯衝到榴輝巖相深度,原來的洋底玄武巖轉變成榴輝巖;約320百萬年前巖石圈抬升到斜長角閃巖相,榴輝巖退變為榴閃巖或石榴斜長角閃巖,記錄了大洋巖石圈從形成到消亡的全過程。
  • 青藏高原所揭示岡底斯山是比喜馬拉雅更早的西藏山脈
    該項研究指出青藏高原南部的岡底斯山在5500萬年時已隆升到4500米,大大早於喜馬拉雅達到這一高度的時間。岡底斯藏語意為眾山之主,在藏傳佛教中,岡底斯山是一座神山,也是苯教、印度教的聖地,其主峰為岡仁波齊峰,海拔6656米(圖1)。
  • 高山竹類演化揭示橫斷山物種多樣性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在此基礎上,結合分子鐘的推斷,研究團隊重建了該類群的演化歷史及其與橫斷山隆升的關係,並討論了影響橫斷山物種多樣性形成可能的因素。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於《生物地理學期刊》。 高山竹類是竹亞科青籬竹族一個獨特的分支,包括8屬約210種,主要分布於中國西南地區的橫斷山區,少數物種分布至東亞其它山地、南亞南部和非洲山地。
  • 科學網—揭示生態位分化加速物種進化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
  • 如果蒙古高原的海拔抬升到青藏高原一樣高,對中國來說有什麼影響
    青藏高原是我國海拔最高的地區,其3500米以上平均海拔在世界範圍可以說是鶴立雞群,再加上青藏高原上的喜馬拉雅山脈阻擋,整個印度洋的暖溼氣流都在擋在了山脈南麓,西北地區無法享受到這一氣流帶來的豐富降水,氣候異常乾旱,因此有人提出了將喜馬拉雅山炸開一個口子的荒誕想法,但是正因為青藏高原的存在,西伯利亞寒流才沒辦法影響到華南地區,再加上太平洋暖流的影響,華南地區有了豐富的降水
  • 【中國科學報】蜈蚣草砷超富集機理獲揭示
    【中國科學報】蜈蚣草砷超富集機理獲揭示 2019-02-15 中國科學報 丁佳 【字體: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
  •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取得重要成果:探究高原奧秘建設美麗西藏
    冰川與環境變化考察隊隊長、中科院研究員徐柏青介紹,冰川在積累過程中不斷將自然環境的變化信息冰封於內,鑽取冰芯,掌握冰川年齡、厚度、結構等信息,進而開展冰芯氣候記錄和冰川變化、融水徑流等工作,可以獲得青藏高原氣候環境變化信息,進而揭示青藏高原氣候和降水的變化過程,為青藏高原氣候環境變化研究提供數據資料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