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歷史:禪宗六祖慧能的傳奇一生

2021-01-19 手機鳳凰網

禪宗六祖慧能的傳奇一生(圖片來源:資料圖)

慧能俗姓盧,原籍河北範陽(今北京大興)。他的父親貶官到了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生下了慧能。慧能年輕時父親去世,家境貧寒,靠打柴賣柴來養活母親。有一天他聽到買柴的客人念誦「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若有所悟,忙問客人這是什麼經文,客人告訴他這是《金剛經》,弘忍大師正在黃梅東山寺給大家講這部經。慧能聽了,安頓好母親,就前往黃梅拜見弘忍。

當弘忍知道他是從偏遠的新州來的時候,就故意考他:「你從蠻荒之地而來,是個南蠻,難道也想成佛?」慧能毫不膽怯地說:「人的出生地雖然有南北的不同,但每個人的佛性都一樣。人雖分南北,成佛不分南北!」

弘忍聽了,心中暗喜,卻不露聲色,讓他到碓房去幹活。碓房就是舂米的作坊。慧能的身子輕,就在腰裡綁了塊石頭,來增加身體的重量,這樣在舂米的時候,就可以很方便地把槓桿壓起來舂下去。就這樣,慧能在碓房老老實實地做了八個月的活。

這一天,五祖為了考驗弟子們禪學水平的深淺,好物色一個接班人,就讓每個人寫一首偈子呈上來。當時神秀擔任上座,上座在寺院裡是僅次於住持的位置。神秀才華傑出,大家都很服他,想著這個繼承人是非他莫屬了。神秀果然不負眾望,寫了一首偈子說: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首偈子被書寫在牆上,雖然沒有署名,大家都知道是誰寫的,很快,這首偈子就傳遍了全寺。弘忍看了後,對大家說:「後世如果能依照這首偈子修行,也能得到殊勝的果實,你們要好好念誦它!」

在這首偈子中,神秀將人的身心比做菩提樹與明鏡臺。人的身心本來清淨。由於執著,生起了相對意識,以致於經常為塵垢——外在的煩惱所汙染。要想保持心靈的清淨,就必須「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也就是通過堅韌不撥的修習,才能漸漸地覺悟。

當時慧能正在碓房幹活,聽了大家紛紛念誦這首偈子,認為它還不夠徹底,就讓人把自己的偈子寫在壁上。偈子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大家見了這首偈子,驚奇不已。這首偈子說,身心都不是真實的,從緣起性空的立場上來看,沒有菩提樹,沒有明鏡臺,身心如幻影,幹擾我們身心的煩惱更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首偈子把禪學漫長的修行過程,轉化為當下的一念頓悟,說人的本心本性,原本清淨無染。只要覺悟到這一點,就可以立地成佛。

弘忍大師見了這首偈子,就在慧能的頭上輕輕地拍了三下,慧能知道師父的意思,在這天半夜三更的時候來到方丈室,弘忍把袈裟脫下來遮住蠟燭的光,秘密地給慧能傳授了禪法,並把衣缽傳給了慧能。弘忍考慮到其他弟子對這個位置看得很重,怕引起爭執,擔心慧能的安全,就送他到九江渡口,讓他連夜往南方走。弘忍說: 「我來渡你過去。」慧能說:「迷時師渡我,悟時我自度。」弘忍知道他的修行已經成熟,心裡很踏實。

慧能遵從師父的教導,回到廣東,隱遁於四會、懷集。十餘年後,來到廣州法性寺,看見寺院前掛著旗幡,有兩個僧人在辯論。一個說:「是風在動。」另一個說:「是幡在動。」兩人爭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慧能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兩人聽了,大吃一驚,覺得這個人的水平實在了得,連忙報告給印宗法師。印宗法師把慧能請到寺內,問:「我早聽說弘忍大師的禪法傳到南方來了,莫非您就是他的傳人?」慧能說:「正是。」然後就把袈裟和缽拿了出來,大家見了,紛紛禮拜,請求慧能說禪。就這樣,慧能正式出山說禪。

刺史韋璩請慧能入城,於大梵寺講堂為眾說法,門人法海編錄其法語,又加入後來的法語,即世所行《法寶壇經》。此後,慧能在曹溪寶林寺說法三十餘年。中宗遣使往曹溪召他入京,堅辭不去。朝廷遂下令,以慧能新州故宅為國恩寺。惠能後來圓寂於新州國恩寺,世壽七十六歲。弟子迎其遺體歸於曹溪。慧能圓寂後,肉身不壞,弟子方辯裹紵塗漆於其上,形像生動逼真,現存於南華寺(即古代寶林寺)。

神秀大師也繼承了五祖的教法,化行於北方,世稱北宗禪。

南宗主頓悟,北宗主漸修,因此禪宗史上有「南頓北漸」之稱。

神秀是河南開封府尉氏人,生於隋煬帝大業初年,初習儒學,博學多聞,唐高祖武德八年,受具足戒於天宮寺。後遇五祖弘忍,在其會下為首座。五祖弘忍命弟子各以己意作偈時,見神秀「身似菩提樹」偈,也予以讚嘆。五祖入寂時,曾對眾說:「東山之法,盡在秀矣!」

神秀後來住持荊州度門寺,道譽遍天下。但他的弟子與慧能大師的弟子,互相不服氣,神秀總是告誡弟子說:「慧能禪師得到了無師自通的智慧,對大乘佛法有深刻的領悟,這一點我不如他。並且他親自傳承了五祖的衣法。你們不要一直停留在我這裡,應當到曹溪去進一步學習。」

唐則天皇帝久視元年(700),武則天召神秀入京,給予了極為崇高的禮敬。京城中的士庶,每天來參拜的不勝其多。中書令張說也是他的弟子,張說對人說:「禪師身長八尺,龐眉秀目,威德巍巍,王霸之器也!」神秀入京後,與慧安國師同住內道場,受皇室供養。中宗神龍元年(705)召請慧能入京的御書中說:「朕延安(慧安)秀(神秀)二師宮中供養,每究一乘,二師並推讓曰:『南方能禪師密授忍大師衣法,應就彼問。』」由此可見神秀禪師謙虛的美德。

神秀的禪風,是繼承達摩的一系的二入四行之說,以「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為修持方法,而其漸修方法,又以四卷《楞伽經》為法要。神秀開示大眾偈曰:「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舍父逃走。」此說與慧能的「佛向自性作,莫向身外求」相同。

慧能門下有四十餘名弟子,其中以南嶽懷讓和青原行思兩支特別繁盛。在行思一支,到後世分為曹洞宗、雲門宗和法眼宗;在懷讓一支,到後世分為臨濟宗和溈仰宗,應驗了達摩傳法偈中所說的「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的預言,至此,禪宗在中國蓬蓬勃勃地興盛了起來。

相關焦點

  • 一段歷史:禪宗六祖慧能的傳奇一生
    禪宗六祖慧能的傳奇一生 弘忍大師見了這首偈子,就在慧能的頭上輕輕地拍了三下,慧能知道師父的意思,在這天半夜三更的時候來到方丈室,弘忍把袈裟脫下來遮住蠟燭的光,秘密地給慧能傳授了禪法,並把衣缽傳給了慧能。弘忍考慮到其他弟子對這個位置看得很重,怕引起爭執,擔心慧能的安全,就送他到九江渡口,讓他連夜往南方走。弘忍說: 「我來渡你過去。」慧能說:「迷時師渡我,悟時我自度。」弘忍知道他的修行已經成熟,心裡很踏實。
  • 幹粗活的臨時工逆襲上位的傳奇,再趣談禪宗六祖慧能的故事
    這多虧了六祖慧能改革禪宗教義,創立南宗而發揚光大,使得佛教中的禪宗在中國本土紮根愈來愈深。往前在北魏時候,印度僧人菩提達摩剛剛在中國北方傳授禪法時候,因其說法玄虛微妙,不易把握,往往聽者不知所云似懂非懂。所以其禪宗教義只限於在師徒門人之間傳襲,並未在大眾間普及。之後,朝代更迭烽煙四起。此刻正如隋唐演義描寫的十八路反王,三十六路煙塵你爭我奪的那個年代。天下大亂,五代十國戰亂頻繁。
  • 毛澤東評價禪宗六祖慧能:不識字,很有學問!
    1958年8月2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擴大會議的講話中,毛澤東就談到過禪宗六祖慧能;「唐朝佛教《六祖壇經》記載,慧能和尚,河北人,不識字,但很有學問,在廣東傳經,主張一切皆空。這是徹底的唯心論,但他突出了主觀能動性,在中國哲學歷史上是一個大躍進。慧能敢於否定一切,有人問他:死後是否一定升天?他說不一定,都升西天,西方的人怎麼辦?
  • 尋覓禪宗的足跡——從初祖達摩到六祖慧能
    在2006年的時候,他突然決定把禪宗在中國發源的從初祖達摩到六祖慧能的足跡走一遍,包括所有他們出現過的地方,他們弘法過的地方,他們最後這個埋骨的地方。比爾波特作為一位學者和翻譯家,帶著我們走過初祖到六祖的整個足跡,隨著一位用心旅行者的腳步,慢慢地走過中國北方,走到南方的大片具有禪宗文化的土地。
  • 國學故事 | 禪宗六祖慧能的傳奇一生
    禪宗六祖慧能的傳奇一生慧能弘忍大師見了這首偈子,就在慧能的頭上輕輕地拍了三下,慧能知道師父的意思,在這天半夜三更的時候來到方丈室,弘忍把袈裟脫下來遮住蠟燭的光,秘密地給慧能傳授了禪法,並把衣缽傳給了慧能。弘忍考慮到其他弟子對這個位置看得很重,怕引起爭執,擔心慧能的安全,就送他到九江渡口,讓他連夜往南方走。弘忍說: 「我來渡你過去。」慧能說:「迷時師渡我,悟時我自度。」弘忍知道他的修行已經成熟,心裡很踏實。
  • 廣州光孝寺,探訪禪宗六祖慧能的剃度出家處
    【瘞發塔,埋著六祖慧能剃度的頭髮】佛教本發源於印度,能在中國發揚光大,禪宗六祖慧能功不可沒。有個風動幡動的禪宗故事很有名,故事的主人公是六祖慧能,故事的發生地就在光孝寺,而那時還叫法性寺。當時,六祖慧能因得了五祖弘忍所傳衣缽,正在南方逃亡,一日路過法性寺,正趕上印宗法師在臺上講經,忽然風吹幡動,兩個和尚為此爭執,一個認為是風動,一個堅持是幡動。慧能在旁邊說:既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你們的心在動。這話把印宗法師也給聽呆了,知道原來是五祖弘忍的衣缽傳人後,反尊慧能為師,並親自為慧能剃度。從此,慧能開始開壇講經,並將禪宗一脈發揚光大。
  • 毛澤東談禪宗六祖慧能
    毛澤東談禪宗六祖慧能據他的秘書林克回憶,他很欣賞慧能,經常把《六祖壇經》帶在身邊。逄先知在《博覽群書的革命家:毛澤東讀書生活我見我聞》一文中也說過,中國佛教的幾個經典如《金剛經》、《六祖壇經》、《華嚴經》以及研究這些經典的著述,毛澤東都曾經讀過。「對於禪宗學說,特別是它的第六世唐朝高僧慧能的思想,毛澤東更注意一些。」  慧能(638—713),禪宗六祖。
  • 【佛教視頻】禪宗六祖慧能的一生
    《六祖慧能記錄片-上》《六祖慧能記錄片-下》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公元638~713)  禪宗六祖,中國唐代僧人,禪宗南宗創始人。又稱惠能,俗姓盧。原籍範陽(今北京西南),幼隨父流放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
  • 禪,六祖慧能,六祖壇經,壇經,慧能,禪宗
    方廣錩說:「這個問題實在難以回答,因為在禪這個詞中蘊涵了太多的歷史積澱」。的確如是,自五千年前,達羅毗荼人開創了靜坐術之後,此法以其自身的魅力,在滾滾不息的歷史長河中,被融入了太多的哲學思想和人文傳統,而不同領域的人對禪有著不同的理解,所以我們很難用一句話總結禪是什麼?禪源自從達羅毗荼人開創了靜坐術,此後被婆羅門教所吸收而成為其瑜伽禪。
  • 禪宗六祖慧能傳;大師的傳奇一生
    弘忍大師見了這首偈子,就在慧能的頭上輕輕地拍了三下,慧能知道師父的意思,在這天半夜三更的時候來到方丈室,弘忍把袈裟脫下來遮住蠟燭的光,秘密地給慧能傳授了禪法,並把衣缽傳給了慧能。弘忍考慮到其他弟子對這個位置看得很重,怕引起爭執,擔心慧能的安全,就送他到九江渡口,讓他連夜往南方走。
  • 佛教禪宗文化之六祖慧能
    到六祖慧能把禪學發揚光大,變成一代宗派。禪宗誕生了,並更加符合中國人的修行和現狀。在家修行也能成就佛道,這樣佛法就走向了大眾。更由於禪宗的思辨和獨特的美學闡述,使其受到上流社會的文人墨客的青睞。比如,蘇東坡就非常的喜歡禪宗。寫過諸多禪詩,名句有,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 六祖慧能,禪宗,壇經,六祖,慧能,佛
    六祖壇經,六祖說,正見名出世,出世是什麼意思呢,慧能在大梵寺授無相戒之後,接著向信眾講般若波羅蜜法,將他經過深思熟慮體悟出來的道理講解授給信眾。壇經,六祖,慧能,佛有的人一說修行,總想找個清淨地方,化募點錢,帶點油鹽醬醋,要去閉關了。
  • 六祖壇經,文化的傑出代表,禪宗,壇經,六祖慧能
    而「嶺南葛僚」的六祖慧能,在廣東文化名人當中,名揚四海,影響最為巨大。他可以說是珠江文化孕育出來的聖哲,由他創立的禪宗文化,是最具嶺南文化的風格與特色。他不但是禪宗的六祖,是佛教的一位大師和領袖,也是中國禪宗文化的創始人,在中國和世界思想史、文化史、哲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思想家、哲學家。
  • 六祖慧能:哥只是個傳奇
    文字都不要了,也無須念誦,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以禪宗能夠異軍突起,迅速走紅。然而禪宗能在短時內迅速佔領中國市場,這要歸功於六祖慧(惠)能,他是印度佛到中國禪的關鍵人物。在我看來,六祖慧能是一個傳奇。六祖慧能出生於唐朝貞觀十二年,這一年我們最為熟悉的大唐帝國另外一位得道高僧玄奘也就是唐僧三十六歲。
  • 慧能:佛教天才,禪宗傳奇
    他就是佛教天才,禪宗傳奇,禪宗六祖慧能大師。一、佛教天才什麼是天才?天才就是指在某一方面具有特別的天賦,在某一個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人,而六祖慧能的天才屬性在佛學方面表現得特別明顯。二、禪宗傳奇禪宗的衣缽傳承,可以追溯到佛祖在靈山法會上的拈花一笑,迦葉尊者因此而得到佛祖的印證:「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自此之後,從西天的二十八祖乃至東土的禪宗五祖,在傳承上一直沿襲的就是這個「以心傳心、教外別傳」的宗旨。
  • 六祖慧能的兩大弟子:成為中國佛教禪宗正統,其後如何?
    六祖慧能的兩大弟子:成為中國佛教禪宗正統,其後如何?《六祖壇經·機緣·第六節》記載「懷讓禪師,金州杜氏子也,初謁嵩山安國師,安發之曹溪參叩。」懷讓禪師,陝西安康杜氏的兒子。出家後,懷讓禪師最初拜謁嵩山慧安國師。安國師是禪宗五祖弘忍門下十大弟子之一,壽齡高達128歲。安國師指點懷讓禪師去廣東曹溪參叩六祖慧能。「讓至禮拜。師曰:甚處來?曰:嵩山。
  • 佛教 六祖慧能傳奇
    但是在五祖寺最具有傳奇色彩的、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卻不是在這裡。而是在位於真身殿東側的偏房裡。當時五祖在世的時候這裡是寺廟舂米的雜役房。而正是在這個舂米雜役房裡的故事,對以後的中國佛教產生了重大影響!慧能所作偈是說菩提本就什麼也沒有,明鏡也沒有什麼臺,在修行人心裡要做到無物,無相,無我!若是在意什麼菩提樹、明鏡臺那就是心中有物。心中有物就是有雜念如何修行啊!五祖弘忍自然而然選擇了慧能繼承衣缽,開始為慧能秘密傳法。慧能得法大徹大悟後,弘忍遂將木棉袈裟傳給他。也就是承認了慧能就是禪宗法脈的第六代傳人!
  • 禪宗六祖慧能
    禪宗在漢傳佛教中影響最大,禪宗的佛旨,源於佛經上的一句話:釋尊拈花,迦葉微笑,直指本心,見性成佛。佛經經過漢字的意譯,高度精煉,一語概之,這句話把佛性闡述的明明白白,就是說每個人的心是都有佛性的,但是被紅塵、凡世的人或事物所掩蓋、所汙染,如果你能清除這些掩蓋的俗塵,你就是佛!
  • 廣東香火最旺寺廟 禪宗六祖慧能在此圓寂 被譽「嶺南第一聖域」!
    坐落在廣東省雲浮市新興縣龍山山麓的國恩寺,初名「報恩寺」,是佛教禪宗六祖慧能為報父母養育之恩,於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創建。它不僅是六祖慧能的舊居和園寂之所,也是其弘法的聖地,素有「嶺南第一聖域」、「中國禪宗祖庭」之稱。
  • 壇經,自性,六祖慧能,禪宗,以心傳心,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壇經》,教內大德依之為後學講授,引領修學,也多是借用此經。學界有識之士,也皆於此經上下功夫,探討禪宗<要,考其歷史淵源,並延伸及方方面面,皆為依其為據,來表明自家觀點。所以,禪宗由不可說,而直接轉成非得說的角度,因此說不說之說,已經成為了教界學界公認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