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記者 盧先慶
竹賢鄉位於重慶市巫山縣東北部,緊鄰神農架,俯瞰小三峽,平均海拔1430米,平均氣溫13℃,距縣城40公裡,全程僅需50餘分鐘。
近年來,竹賢鄉始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學好用好「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持續打好旅遊牌,實現產業興、生態美、旅遊旺,努力建設生態康養竹賢。
絕壁鑿路,詮釋當代「愚公精神」
走進下莊人事跡陳列室,一幅幅珍貴的歷史照片,讓記憶重現。
「下莊像口井,井有萬丈深。來回走一趟,眼花頭又昏。」下莊村,坐落在一個巨大的喀斯特天坑谷底,絕壁環繞,幾近垂直。大巴山的懸崖絕壁,讓下莊人看不到嚴格意義上的日出和日落,一直生活在貧困、閉塞、落後中。
從前,下莊人進出山需要經過108個「之字拐」的小路,上下都需攀藤攬葛,到縣城要走3天。全村的生產生活物資,都是靠背簍背進山。老百姓餵得豬,只能宰殺後用背簍背出山。由於道路危險,先後有23人在懸崖上摔死,75人摔傷、殘疾。由於外出太困難,18歲嫁到下莊的袁大香直到94歲去世,都沒有回過娘家,好多女娃娃出去打過工後,就再也不回來了。村裡大部分人不知道汽車、電視機是什麼。
時任村主任的毛相林去了趟巫峽鎮七星村,看到那裡大部分村民都修了新房,有了電視,餵的豬、種的菜直接就用車子拉到城裡賣,這就是他們村的公路修好了的緣故。毛相林回來後坐在老下莊的「井口」之上,看著天坑裡古老的村子,產生了在懸崖上鑿出一條路的念頭。
回家後的毛相林,第二天便召開群眾會,擲地有聲地提議修公路。有人議論,有人搖頭,有人懷疑一無資金二無機械,要硬生生在懸崖上摳一條路,當時的村民沒這個底氣和勇氣。毛相林並沒有洩氣,他掰起指頭給村民們算起了細帳,告訴村民:「山鑿一尺寬一尺,路修一丈長一丈,就算是螞蟻啃骨頭,我們也要在絕壁上啃出一條路來!」通過反反覆覆的打嘴仗算細帳,村民總算達成共識,同意修路。
1997年冬月十二,下莊人終於在寒風刺骨的一個大雪天,在「魚兒溪」畔炸響了第一個向封閉與貧困宣戰的開山炮。
沒有生產物資,村民自發捐資、捐物、捐材料;沒有炮眼,放紅繩鑿;沒有挖機,用鋤頭刨……在峭壁懸崖上,不能爬行也不能站立。就腰系長繩,放到山間懸空鑽炮眼,放一炮炸個「立足之地」。然後再用鋼釺和大錘鑿。全村青壯年不分男女全部上工地,分幾個路段施工。大家吃住都在山洞裡,晚上在山洞口的同志還要在腰上系個繩子,一頭系在樹樁樁上頭,免得夜裡翻身掉下懸崖。下莊人以最原始的方式,在空中蕩,在絕壁上爬,用鋼釺撬,用雷管炸,用兩腳蹬,在半山腰炸開一處處缺ロ,「步步為營」向前推進。
就這樣,歷時7年時間,犧牲6人,下莊人克服了一個個困難,終於在懸崖絕壁上摳出了一條8公裡長的「天路」。這是村民們望了幾輩人的出行路,是下莊與外面世界溝通的連接路,是下莊人不等不靠、挑戰貧困的希望路!正是如此,從而衍生了勤勞勇敢、艱苦奮鬥、堅守初心、自強不息的「下莊精神」。
如今的下莊村,變了模樣。下莊人民靠山吃山,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住在「井底」,絕不做「井底之蛙」,100畝的脆李、150畝的桃子、200畝的西瓜、650畝的柑橘……水果賣到重慶主城;種小麥、種油菜,綠色農村土貨供不應求。2015年,下莊村在全縣率先實現整村脫貧。2019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12000餘元,比20年前翻了四番不止。此外,下莊還建成了19棟34戶風貌統一的鄉村民宿,開辦了鄉村農家樂10餘家,正在建設民宿旅遊接待中心,最近還完成了下莊人事跡陳列室布展……下莊精神,已成為竹賢鄉發展的精神動力。
因地制宜,全力夯實產業基礎
「青山綠水孕育一方珍品,原生核桃充實百姓錢袋」。竹賢鄉境內山高谷深,立體氣候明顯,盛產優質原生核桃。
近年來,竹賢鄉大力發展核桃主導產業,著力打造「萬畝核桃之鄉」。目前,全鄉種植總面積超過1萬畝,總棵數達22.2萬棵,其中原生核桃樹木約3400棵,掛果樹8.65萬棵,幼樹13.2萬棵。
藉助政策發展機遇,村民們紛紛發展核桃,走上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貧困戶陶舉倫便是其中之一。
「陶組長,今年核桃長得怎麼樣啊」?陶組長笑嚯嚯的答道:「還可以」!
陶組長,名叫陶舉倫,61歲,家住石溝村四社,也是四社的小組長,所以村民們叫他陶組長。
2017年,陶舉倫生了一場重病,家庭條件本身也不是很好,大額的醫療費用壓得全家都喘不過氣來,他對生活幾乎也失去了信心。村支兩委聽說後,立即上門幫扶,幫助落實了精準醫療救助政策,並扶持他發展產業。
陶舉倫身體康復後,精神面貌也逐漸煥然一新,對生活有了盼頭。他看到村裡在大力發展核桃產業,也緊跟村發展產業的步伐,栽種了20多畝的核桃樹。今年,核桃樹就開始掛果了,明年就能進入盛產期,預計能收入10多萬元。 「現在的我越幹越有勁。」看到樹上掛著的核桃,陶舉倫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此外,按照「政府主導、村兩委主管、合作社主抓、農戶主體」原則,竹賢鄉由村支「兩委」牽頭,在6個村分別成立專業合作社,群眾以籤訂協議、繳納會費方式入社,農戶入社率達90%以上。合作社負責種植管護組織、苗木供應、培訓技術指導,採取入社農戶自行管護和合作社集中管護方式,「點面」結合提高管護針對性和實效性。
村集體和入社農戶按照7:3比例籌集管護資金,其中:村集體以村集體資金和上級幫扶資金入股合作社,作為核桃管護資金,待實現收益後按股分紅,壯大村集體經濟。入社農戶可自行投工投勞管護抵扣自籌管護資金。
按照「合作社+基地+農戶」的「三變」運作模式,全鄉打造3個精品園(總面積300畝),9個示範片(總面積2250畝),通過示範帶動,全面推進核桃產業健康、高效發展。
在「巫山核桃,百年好合」全縣核桃品牌框架下,打造「百年好核在竹賢」品牌,以竹賢鄉供銷社為龍頭,對核桃進行統一包裝、統一銷售、統一宣傳,唱響「百年好核桃在竹賢」,核桃產業已成為竹賢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
除此之外,高山米大洋芋也是竹賢鄉的一大特色。因其生長周期長,加之能錯季售賣,口感粉糯澱粉多,營養價值高,深受市場歡迎。鄉黨委政府看準潛力,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在鞏固傳統烤菸的基礎上,從既有利於核桃管護,又能為群眾實現短期收入方面,大力推行「核桃樹+米大洋芋」套種的模式。
目前,全鄉全年發展米大洋芋超5000畝,實現產值1000萬多元。
順勢而為,努力打造鄉村旅遊
清風徐來,兩岸垂柳隨風搖曳。人們或在網紅橋嬉戲遊玩,或在景觀亭休憩賞景,或在露天灶臺邊烹飪美味——這裡便是竹賢鄉新打造的羅家溝鄉村旅遊點。
每年夏天,竹賢鄉清涼的氣候和秀美的自然環境,吸引了眾多遊客來避暑納涼。
由此而生,該鄉的鄉村旅遊得到了快速發展。為加快發展鄉村旅遊,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竹賢鄉黨委政府,科學制定了鄉村旅遊發展規劃,把全鄉納入統一規劃,統一打造,統一發展。鄉村旅遊的美麗畫卷,在全鄉正徐徐展開。
近年來,鄉黨委政府藉助楚陽至平河生態觀光廊道建設的契機和竹賢鄉獨特的地理優勢,順勢而為,努力搭上鄉村旅遊發展快車。積極爭取資金140餘萬元,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打造了集休閒娛樂、避暑納涼、趣味農業、野炊露營為一體的羅家溝鄉村旅遊點。
「楊老闆,你也在這裡幫忙啊?」「嗯嗯」。楊老闆名叫楊亨庭,福坪村人,是福坪村農家樂老闆。2017年,全家外出務工的他看到鄉村旅遊發展越來越好,夫妻倆商量後毅然辭去工廠的工作,回到家福坪村開辦起了農家樂。在竹賢,他開辦的農家樂雖然說不是第一家農家樂,但也算得上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加之在外闖蕩多年,有見識、有門路,農家樂辦得很成功,生意很紅火,吃上了旅遊飯。
同樣,在下莊村的三合院農家樂,也成為遊客們去下莊感受天路後,休息住宿的樂園。在石溝村,新建的農家樂,隨著旅遊公路修通,鄉村旅遊的前景巨大。
「竹賢鄉,已揮手道別過去。如今,這裡便捷交通體系基本成形、鄉村旅遊發展堅實起步、人居環境大幅改善、產業發展初具規模。下一步,脫貧攻堅戰無縫銜接鄉村振興的號角已吹響,全鄉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昂揚的鬥志,只爭朝夕,不負韶華,銳意進取,砥礪前行,奮力譜寫竹賢新的華章。」站在青翠的山巒上,迎著涼爽的山風,鄉黨委書記曾雲峰看在天邊一抹火紅的霞光,信心滿滿地說。
(巫山臺 盧先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