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巫山「愚公」毛相林:二十載絕壁開路 他帶領下莊人走出...

2021-01-10 華龍網

毛相林。(重慶日報資料圖片) 特約攝影 龍帆

三月的巫山縣竹賢鄉春光明媚。清晨,竹賢下莊村的村民正忙著將剛採摘的紐荷爾打包、裝車,並由合作社統一銷往全國各地。這幾年,村裡陸續發展起650畝柑橘,依託柑橘產業,全村64戶287人成功脫貧。

「下莊像口井,井有萬丈深;來回走一趟,眼花頭又昏。」在下莊村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很難想像,這裡曾是個與世隔絕的小山村。而改變這一切的,則是帶領村民在絕壁上開鑿「天路」,被鄉親們稱為「當代愚公」的村主任毛相林。

在絕壁中開鑿「天路」

下莊村位於竹賢鄉一個巨大的天坑之中,四面被險峻大山包圍。20多年前,這裡不通公路,從村裡到鄉場鎮要手腳並用,翻過一道落差上千米的懸崖。

1997年,時任村支書的毛相林偷偷挪用了母親700多元的養老錢,作為第一筆修路資金。在其帶領下,5天後,村民們東拼西湊,共籌集了3960元,再加上毛相林以個人名義向信用社貸款的1萬多元,下莊村民第一次向大山、向閉塞、向貧窮髮起了挑戰。

這年秋天,毛相林沒日沒夜地泡在工地上,與村民們鑿石修路。一些在外務工的青壯年得知村裡修路的消息,也紛紛返鄉參與其中,可謂男女老少齊上陣。

「大部分路段要在懸崖絕壁上開鑿,我們纏著比拇指還粗的繩索,懸掛在絕壁上,用鋼釺鑿孔、鐵鍬鏟土,然後填上炸藥,一幹就是一整天。」毛相林回憶說,有一次,工地上炸藥、雷管快用完了,眼看就要停工,他回到家裡,拿了妹妹寄存在他家的3000元錢買材料,為此,妻子和他大吵一架。

2004年,毛相林和村民們終於在懸崖上鑿出了一條2米來寬、全長7.9公裡的土路,耗時7年。從此,下莊不再是與世隔絕的小山村,與外界的交流也逐漸多起來。不過,這條土路只能通摩託車和小型農用車。每逢下雨,山上落石經常阻斷交通。

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打響後,已改任村主任的毛相林四處奔波,代表村民向相關部門爭取資金。巫山縣委、縣政府先後投入400餘萬元,對這條崖路進行提檔升級。這一次,毛相林也沒閒著,與村民們一起輪鍬揮鋤,給施工隊打下手。2017年,2米來寬的土路變成了寬約4.5米的硬化路。整整二十載,他將一半的青春獻給了這條絕壁上的「天路」,村民們都親切地稱他為「當代愚公」。

帶領村民種出「搖錢樹」

從巫山縣城出發,重慶日報記者在山路中顛簸了2個多小時才到達下莊村。20多年前,毛相林帶領村民開鑿的「天路」順著山勢蜿蜒而下,路的一側連著絕壁,一側臨著深淵,頗為壯觀。

「昨天剛採摘的20斤紐荷爾,今天已通過合作社發往廣州了,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說話的是4組村民楊亨華,他和幾位村民路過村委會時,聽說有記者採訪毛相林,忍不住進來湊湊熱鬧。

修路只是致富第一步,毛相林明白,下莊村要實現穩步發展,還得靠產業。一次,他到巫山曲尺鄉學習考察,發現當地柑橘長勢喜人,果農一年收入就有好幾萬元。幾番詢問後,毛相林得知這種柑橘名叫紐荷爾,適合在中低海拔種植,而下莊的條件正好合適。

在他的帶動下,村民開始規模種植柑橘,截至2018年底,全村紐荷爾種植面積已達650畝。但毛相林並不滿足,為了讓村民共享產業發展成效,去年,下莊村採取「村集體經濟+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實施農村「三變」改革。「具體而言就是村集體以管護資金入股,由專業合作社統一管理,農戶實施具體管護。其中,村集體經濟佔股15%、合作社佔股5%、農戶佔股80%。」毛相林介紹,每年1-2月是巫山紐荷爾大面積上市的時節,而在下莊村,村民們通過掛樹保鮮,將紐荷爾上市時間延遲了1個多月,使其每斤售價提高了3%。3年後,650畝柑橘將全部進入豐產期,年產值能達到200萬元。若將所得利潤的80%用於分紅,每畝地村民至少能獲得1500元,是種植糧食作物的5倍。

小山村走出文旅融合路

如今的下莊村,乾淨整潔、生機勃勃。在離村委會不遠的地方,3座獨具風情的農家小屋排列形成一個「三合院」。

這3座農家小屋分別屬於3家農戶——袁堂清、楊亨雙和楊元鼎,他們都曾是村裡的貧困戶。剛跨進三合院的大門,記者就聽見楊亨雙正在和兒子通電話——少平,今年夏天回來幫我忙吧,旺季時,我搞的民宿一個月就能掙好幾千,一點不比你在外打工差。

原來,除了發展柑橘種植,這幾年,毛相林還利用下莊村的人文資源,推動鄉村旅遊發展。如今,下莊村的名氣越來越大,許多人都慕名前來尋訪下莊 「天路」,感受下莊精神,為旅遊發展創造了條件。

去年年初,袁堂清、楊亨雙和楊元鼎3家人決定利用村裡的幫扶政策,將原有的土坯房改造成風貌統一的農家小屋,形成一座三合院,打造鄉村民宿。去年8月,民宿首次開門迎客,生意最好時,一天能吸引100多名遊客。遊客的到來也帶動了農特產品銷售。土豆燉臘豬蹄、農家土雞湯、涼拌蕨根粉等都成了深受遊客喜愛的下莊特色美食。

截至目前,下莊村已改造19棟34戶民宿,二期72棟88戶民宿改造也已納入規劃,很快將啟動建設。「未來,我們還將引入旅遊公司,打造『下莊古道』『雞冠嶺』等旅遊景點,並與巫山縣博物館合作,在村委會廣場打造一個『下莊精神陳列館』,通過照片、影像資料、實物展出等方式,再現下莊人戰天鬥地、絕壁開路的事跡,將下莊精神融入到旅遊開發中,讓鄉村旅遊更有內涵。」毛相林說。記者 左黎韻

相關焦點

  • 記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當代愚公」毛相林:他率村民絕壁上「啃」出...
    毛相林,61歲,現任下莊村村主任,身高不到1.6米的他被大家稱為「毛矮子」。然而,就是這個「毛矮子」,帶領全村390餘人,在絕壁上譜寫出一個史詩般的悲壯故事——耗時7年,在絕壁上「啃」出一條出山公路。修路過程中,6條鮮活的生命,從絕壁上墜落。路修好後,在毛相林的帶領下,下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眼下,毛相林和村民們又盤活了自然資源搞旅遊開發。
  • 從蠻幹到巧幹——毛相林帶領下莊人走上脫貧致富路
    因為不信邪,他才敢「不聽招呼」,帶領村民叫板絕壁;因為堅韌,他才能頂著6條生命逝去的巨大壓力,用7年時間完成了這項「異想天開」的壯舉;因為肯學,他面對挫折才能不斷總結經驗教訓,轉換思路,帶領下莊人走上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路修好後,毛相林將工作重心放在了完善基礎設施、發展產業上。在這個過程中,這個沒多少文化的小個子男人,走過不少彎路,甚至在村民大會上作過檢討。
  • 整整七年,下莊人在懸崖絕壁上摳出了一條8公裡長的「天路」
    毛相林一直是故事的主角,已是新聞常客,被稱為「當代愚公」,影響了很多人。 20年來的近百篇新聞報導,概括起來,主要關注毛相林與「三條路」:一是他帶領村民七年拼搏,在懸崖絕壁上鑿出一條連通外界的公路;二是他帶領大家蹚出「脫貧路」;三是他為下莊鋪就「小康路」。 毛相林是大山中的一位普通農民,但他的意志和內心並不普通。不少媒體把他視為「下莊精神」(或「愚公精神」)的集中代表。
  • 微視頻|敢向絕壁要天路 鄉村舊貌換新顏——記「時代楷模」毛相林
    下莊村位於重慶巫山縣的大山深處,被四面絕壁深鎖「天坑」,出山僅靠一條懸崖上的羊腸古道,貧窮閉塞,成為一代代下莊人的宿命。這個人叫毛相林,當他帶著下莊人,勇敢地去劈開命運的枷鎖時,他做夢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會成為「時代楷模」……他43年不改初心使命,堅守偏遠山村,堅持苦幹實幹,帶領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懸崖峭壁上鑿石修道,歷時7年鋪就一條8公裡的「絕壁天路」。他培育「三色」經濟,發展鄉村旅遊,推進移風易俗,提振信心志氣,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讓鄉親們改變了貧困落後面貌,過上了富裕文明生活。
  • 國慶特別策劃④ | 巫山下莊村:絕壁上的致富「天路」
    這裡曾經四周高山絕壁合圍、生存環境惡劣、生活條件艱苦,是名符其實的「天坑村」,像口深井,從「井口」到「井底」,垂直高度1100多米,原先外出只有一條在絕壁上的羊腸小道,到縣城要走三天。全村4個社,96戶、近400人住在「井」底,世世代代幾乎與世隔絕。全村的生產生活物資,都是靠背簍背進山。
  • 愚公精神的當代傳奇 ——一位記者在重慶下莊村的見聞
    而在巫山縣小三峽的深處,有一群人,他們懷揣走出大山、造福後代的夢想,開始用雙手雙腳在海拔1100米高的懸崖峭壁上鑿出一條天路。他們是下莊人,也是當代愚公。翻越兩座山頭,沿著懸崖邊上的山路顛簸了一個多小時,我們終於來到下莊村。初至此,儼然到了一口「天井」之中,四周高山絕壁合圍。
  • 下莊人
    它既是對下莊自然環境及地貌特徵的形象寫照,更是下莊人生存狀態的真實反映。千百年來,它似一道幽靈,纏繞在下莊人的心頭,束縛著人們掙脫貧困與封閉的雙手,揮之不去;它又似一道屏障,橫亙在下莊人面前,阻擋著全村通向文明與富裕的腳步,摧之亦難。下莊,你真的就這樣被現代文明遺忘了嗎?一九九七年農曆七月,支書、主任一肩挑的毛相林從巫山縣委舉辦的村幹部培訓班學習歸來。
  • 大山深處的脫貧傳奇感動眾人 ——「時代楷模」毛相林...
    ……」清脆的歌謠,感人的視頻,將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當代愚公」毛相林帶領村民絕壁鑿天路的故事娓娓道來。毛相林帶領下莊人歷時7年,在絕壁上鑿出了一條「天路」。大山禁錮著下莊人,但以毛相林為代表的下莊人絕不認命。他們以愚公一樣的勇氣和決心,決定同命運叫板,向貧困宣戰。修路有多難、多險、多苦?
  • 絕壁上的「天路」(上篇)
    20年來,下莊人不等不靠,一直在通過自己努力,追求美好生活。位於重慶巫山縣的下莊村,曾極度偏僻、交通不便,「鎖」在「天坑」之中。修路,成了下莊人改變命運必須要過的一道坎兒,但修路的難度,就如同愚公移山。「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沒有猶豫,下莊人便成了這「愚公」。
  • 重慶巫山:絕壁上修出致富路
    絕壁鑿路,詮釋當代「愚公精神」走進下莊人事跡陳列室,一幅幅珍貴的歷史照片,讓記憶重現。「下莊像口井,井有萬丈深。來回走一趟,眼花頭又昏。」下莊村,坐落在一個巨大的喀斯特天坑谷底,絕壁環繞,幾近垂直。大巴山的懸崖絕壁,讓下莊人看不到嚴格意義上的日出和日落,一直生活在貧困、閉塞、落後中。從前,下莊人進出山需要經過108個「之字拐」的小路,上下都需攀藤攬葛,到縣城要走3天。全村的生產生活物資,都是靠背簍背進山。老百姓餵得豬,只能宰殺後用背簍背出山。由於道路危險,先後有23人在懸崖上摔死,75人摔傷、殘疾。
  • 從「坐井觀天」到走出大山 一條路改變下莊人的命運
    陽光灑在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村委會主任毛相林黝黑的臉上,遍布的皺紋裡夾著泥土與汗水,如同眼前這條崇山峻岭之間鑿出的道路。   這條路來得不容易。下莊村地處秦巴山腹地,這裡的地形如同一個巨大的井,下莊村就在井底,四面被海拔高於千米的險峻大山包圍,村裡人被困在裡面走不出去。21年前,不甘心「坐井觀天」的下莊人,在時任村支書毛相林的帶領下,開始在絕壁上鑿路。
  • 天坑下莊的開路人③|毛相林:「我願當一輩子築『路』人」
    …… 現場氣氛熱烈,毛相林對大家說,從開鑿絕壁天路到打贏脫貧攻堅戰,下莊靠的就是不等不靠、自強不息、團結協作的拼搏精神,「雖然現在條件好了,但下莊精神丟不得,還要一代一代傳下去。下莊人的步伐不會止於打通絕壁上的天路,不會止步於脫貧路,而是要實現鄉村振興,走上小康路!」「下莊精神,永不過時!」
  • 致敬「時代楷模」毛相林 重慶車友自駕到下莊體驗「絕壁天路」
    11月23日晚,重慶越野車友余杰熙對上遊新聞記者講到周末和另幾名車友自駕到巫山下莊村激動不已。余杰熙介紹,他和主城區另外8名車友利用周末,21日一大早一道從主城出發,共駕著5輛車專程前往巫山竹賢鄉下莊村參觀學習。圖為重慶車友姚劍手機導航顯示的這無數個「之」拐圖形,就是他從下莊修路起點魚兒溪到下莊所住農家樂顯示的圖形,而這一段路正是毛相林帶領村民自發所修的路。
  • 毛相林:「時代楷模」這份榮譽屬於下莊人
    在央視演播廳,毛相林聆聽了「全國脫貧攻堅模範」、湖南省株洲市政協副主席、炎陵縣委書記黃詩燕9年多時間紮根脫貧一線,帶領幹部群眾脫貧的事跡;隨後,他與下莊村民彭仁松、楊亨雙、彭淦、毛連長,駐村幹部陳天豔一起講述了在下莊修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故事。「相比黃詩燕書記,我還做得不夠。」
  • 絕壁摳「天路」
    如何才能帶領鄉親們走上致富之路?毛相林苦思對策。突然,一個大膽的想法如閃電刺進腦海:我們去給別人修路,為什麼我們就不能給自己修路?「要想富,先修路。」中央已經多次講到修路對於致富的重要性。各級地方政府也雷厲風行地行動起來了。只有開闢出一條通往外面世界的「天路」,下莊的物產才能走出去,下莊村才能徹底擺脫貧困。只有這樣也才能真正打開下莊人的眼睛,讓他們去感受外面的世界,而不是幾百年來的「坐井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