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
同安,廈門六大區之一,左連集美,右接翔安,位於廈漳泉三城的腹地。不過,外地人談及廈門這座城市,更多把它和鼓浪嶼、曾厝垵、中山街和廈門大學劃等號,而同安,顯然是被忽略的所在。
外地人來廈門旅遊,去同安者少之又少。島內人去同安,感覺更像是出了趟差。即使是同安當地人,說到自己從小就長大的家鄉,也多有一種咬牙切齒、恨鐵不成鋼的情緒。同安到底怎麼了?作為廈門六大區中地域面積最大、自然風光最多元,同時也是歷史和文化最厚重的地方,同安,如何會陷入一副姥姥不疼、媽媽不愛的尷尬境地?
八月中旬,應同安好友邀請,我有幸在這裡住上幾日,在尋遍同安美食美景的同時,也得以好好打量這裡,並一窺當地人內心的真實想法…
同安,別稱「銀城」,因為老縣城形似銀錠狀而得此名。同安這塊地方,第一次作為一個獨立的行政單位,可以追溯到西晉泰康三年,也就是公元282年,距今已有超過1700年的歷史。
站在西山巖寺山頂俯瞰同安區
也是在那一年,同安這個地名首次見諸史料,是為「同安縣」。不過,同安縣設立不久便被裁撤,併入南安縣。同安之名,也就匆匆退出歷史舞臺。
唐貞觀19年,公元803年,南安縣拆分,縣區西南部設置大同場,爾後,大同場歷經唐末以及五代前期,延續使用超過百年,直到公元933年,同安縣再次復置。復置後的同安縣隸屬於泉州府,但管轄面積遍及廈門、金門乃至龍海部分地區,相比最初,境域明顯擴大。
毫無疑問,那是同安作為一個獨立行政單位的巔峰。
而伴隨著政治權力的擴張以及經濟水平的提高,同安的文化也迎來全面繁榮。公元10世紀至12世紀,同安地域人才輩出,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就有吳夲、蘇頌等人。
保生大帝--吳夲
吳夲,北宋生人,曾任宋代首席御醫。因為懸壺濟世、醫德高尚,深受後人敬仰,去世後被追封為大道真人、保生大帝,在同安乃至福建全省,享有極高的民間聲望。
蘇頌,晚於吳夲數十年出生,但他的名望卻遠超福建這個地域性的載體。在北宋中期,蘇頌官拜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宋哲宗時期,更是登堂拜相。但蘇頌為後人所推崇的,遠不止於他在政運上的通亨,更在於他在天文學、藥物學等科學技術上的深厚造詣。
著名天文學家、藥物學家--蘇頌
蘇頌領導製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開啟了近代鐘錶擒縱器的先河。所著《圖經本草》、《新儀象法要》等,亦堪稱中國古代藥物學和天文學的經典之作。此外,蘇頌還是名出色的外交家,曾出使遼朝,無論口才還是風度,都可謂那個年代的絕對明星。
相比於同安全方位的強勢,明朝以前,廈門島卻鮮有進入主流舞臺的機會。那時候,泉州和福州作為重要的通商口岸,業務繁忙、星光璀璨,廈門島,只不過是依附於同安縣的一個漁村而已。
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永寧衛(與天津衛、威海衛並稱三大衛城)中、左兩個千戶遷移至嘉禾嶼,也就是如今的廈門島內,廈門至此才擺脫了同安的轄管。此後,中左所又改名為思明州,所轄境域包括如今的廈門島內、鼓浪嶼、大小金門等,廈門島的地位這才逐步得以提升。
1842年《南京條約》開放廈門作為通商口岸
1842年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同英國籤訂了屈辱的《南京條約》,其中,廈門就是不平等條約中被迫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這意味著,到19世紀中期,廈門島的地位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但即便如此,彼時的同安,依舊獨立廈門而存在。
著名僑商陳嘉庚
儘管同安的戰略地位正在下降,但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其經濟和文化影響力仍然不可小覷。文化方面,同安走出了「清末怪傑」,也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辜鴻銘。經濟方面,愛國僑商陳嘉庚更是影響深遠,回國後他不僅先後創辦了集美大學、廈門大學,引領廈門近代教育之先,還積極投身辛亥革命、抗日戰爭以及新中國的建設事業中,成為真正的華僑之光、民族脊梁。
不過,隨著1949年新中國成立,歷史正在悄然迎來轉折,同安和廈門,曾經前者轄管後者的局面,在經歷了一段時期的平行過渡後,完全發生了逆轉。
1949年,同安和廈門相繼解放,同安最初劃歸第五專區,也就是晉江專區,廈門則成為福建省轄市。這時候,同安雖仍未歸屬廈門,但從戰略地位上,同廈門已有明顯差距。
1953年,集美鎮從同安拆解劃歸廈門,同安境域被縮小。1958年,同安縣由晉江專區劃屬廈門,一段新的歷史篇章被翻開。此後,同安雖在1970年短暫脫離廈門,但隨即復歸,「廈門同安」的稱謂也就此固定下來。
鼓浪嶼與廈門島內隔海相望
改革開放後,廈門成為經濟特區,發展可謂日新月異。1994年,廈門市行政級別提升至副省級,政治地位也達到史無前例的高度。為配合廈門全面建設一流城市和大經濟圈,1997年5月,同安廢縣設區,同安縣成了同安區,同安的特殊化也漸漸失去。
商業重鎮--馬巷
2003年9月,同安再次迎來大變革。同安區東部的馬巷鎮拆解,成立了翔安區,同安一分為二,面積再次縮減。面積縮減倒並非致命,問題的關鍵在於,馬巷自古以來就是閩南經濟的重鎮,有著數百年的歷史。民間有話,「車輪滾滾,紙字千萬捆」,形容的就是馬巷的富庶。
馬巷這一拆,同安元氣大傷。
但廈門六區,島內的思明、湖裡,島外的集美、海滄、翔安以及同安,其結構卻由此確定並穩定下來。穩定帶來的,是快速的發展。過去三十年,得益於國家政策的引導,以及中國經濟形勢的大好局面,廈門脫胎換骨,儼然已從百年前的小漁村,成為中國東南沿海最重要的港口城市、旅遊城市以及中國現代都市名片。
廈門的發展日新月異
一個現代化的都市,應該有著發達的交通體系和城市運行效率,廈門同是如此。上個世紀80年代末,連接湖裡區和集美區的廈門大橋建成,90年代末,連接湖裡區和海滄區的海滄大橋通車。進入21世紀前10年,廈門島和集美半島之間又集中架起了集美大橋、杏林大橋。
一時之間,四橋飛架廈門島內島外的局面,蔚為壯觀。
但廈門的野心顯然不止於此,在集美大橋、杏林大橋動工幾乎同期,連接翔安區和湖裡區的翔安隧道,也開始興建。對翔安區而言,這絕對是劃時代的一筆。從前,翔安去島內必須經同安、集美,翔安隧道的貫通,把一切中間環節全部省略,同島內通勤距離的縮短,為翔安的起飛插上了翅膀。
翔安隧道
除了大橋和隧道,廈門還是中國最早開始建設和採用快速公交系統的城市,近幾年,地鐵1號線和2號線,更將島內同集美、海滄區緊緊連接在一起。廈門的一體化進程,毫不誇張地說,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但這個進程,同安的參與感、存在感並不強。9條快速公交線路,雖有2條從島內延伸至同安區,不過,終點站都是同安樞紐站,並沒有惠及同安區北部鄉鎮的百姓。地鐵1號線,眼瞅著要修到同安了,到了集美和同安交界的巖內,又戛然而止。同安新城倒是跟著海滄集美翔安的環東海域開工建設了,市政工程配套卻遠遠落後於其他區。
廈門地鐵1號線
公交、地鐵以及基礎市政尚且如此,更別談火車站、機場等大型基建工程了,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各種歷史機遇巧也不巧地與同安悉數擦身。在六大區的發展中,同安逐步處於落後的位置。
查閱2019年廈門六區的GDP排名,這種落後也許會呈現地更加直觀。據今年三月廈門市公布的財報顯示,六大區按生產總值排名,先後順序分別為思明區、湖裡區、海滄區、集美區、翔安區、同安區。其中,思明區總產值達到1896.46億,是同安區551.23億的三倍有餘,即便是當年從同安區拆解出來並重組的翔安區,總產值也比同安多100億之多,達到663億的規模。
但你要知道,即使同安連續被拆解,它的行政面積依舊是六區之中最大的。
同同安本地人聊天,總結其中的原因,大抵來源於兩方面:一則,政策傾斜使然,在廈門六大區中,同安在政策獲益方面絕對是最邊緣化的,這也是一些基建項目本可惠及同安,但最終卻選擇繞道的原因。二則,同安本身在管理和抉擇上的保守、失策,而這一點,顯然更為致命。
廈門大學翔安校區
有一個事情也許能一定程度上說明這個問題,據說,廈門大學當初籌建新校區,曾考慮落戶同安,也跟同安區政府有過深入接觸。可想而知,如果同安能招攬到這塊金字招牌,就業機會、人才流入、交通設施建設以及配套的商圈,都將指日可待。可惜,就是面對這樣一個香餑餑,同安區政府最終卻婉言謝絕。
這個故事是否真實存在,以及同安區政府出於什麼樣的初衷選擇回絕,我們也許無法百分百知曉,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廈大新校區落戶翔安後,翔安東南一側的發展,正在迎頭趕上。假以時日,已在大嶝島開工建設的翔安機場如果正式投入使用,翔安區最終超越海滄區和集美區也並非沒有可能。
有一首名叫《同安好所在》的歌,同安人耳熟能詳。歌裡這樣唱道:
同安真是好所在
有山閣有海 梵天的鐘聲
潯江的船影 也有環東海
人民真是好客情
弄獅閣弄龍 同安的封肉
民間的滷酒 也有紅仁蟹
人間瑤池是金光湖景
丙州海湧 翠豐溫泉
等您來看麥…
這首歌描繪了一個由美食美景、深厚人文以及好客同安構建的畫卷,而這,的確也是同安最真實的寫照。
西山巖寺
梵天禪寺
自然景觀,同安依山傍水之餘,也有環東海海域,人文景觀方面,島內有南普陀,同安卻坐擁梅山、梵天和西山巖三寺,形成超強格局。美食方面,廈門倒是隨處可以吃到沙茶麵、大腸血、碗籽糕、鴨肉粥、炸棗和封肉,但只有在同安,你才能吃到最正宗和最當地的口味。
同安各種地道名小吃
而說到熱情好客,同安人更是不遑多讓。無論家裡還是辦公室,客廳中必然擺放著茶座、茶具以及各種茶葉。主人泡茶的手法也極其嫻熟,躬身拂袖之間,立馬就能為你送上一盅香味濃鬱的茶飲。同安的生活離不開茶,因為飲茶,是同安人最好的待客之道。
同安街景
廈門六區,同安的發展的確是最滯後的,但這同樣也讓同安和這裡的百姓,保留了最具古早味的生活方式和人物性格。同安人是傳統的,他們世代承襲著閩南文化,矢志不渝;同安人又是現代的、開放的。朋友帶我去造訪幾個創業的年輕人,他們當年一走出大學校園,便隨即加入創業大軍。
朋友創業的工廠廠房
我問他們,「公務員和做生意,怎麼選」?「肯定是做生意」,他們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那一刻,我明白,同安人還是同安人,祖輩當年下南洋的那份果敢和智慧,依舊本色未改。
同安亟待覆興
從轄管廈門的同安縣,到廈門六區中經濟墊底的同安區,過去幾十年,同安人民有失意有落差。好在,未來是值得期待的,新的地鐵線路不久就將延伸到同安,甚至過西溪,深入到北部的五顯鎮。如此這般,同安的復興,也許只是個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