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每日經濟新聞的數據,說起蛋糕、月餅、粽子,有一家不得不提的公司,那就是元祖食品。這家1981年創始於中國臺灣的食品公司,於2016年底正式登陸上交所,成為A股的一員。有意思的是,《每日經濟細新聞》記者在梳理上市公司財報時,卻發現了這家上市公司調節利潤的神操作。
根據啟信寶的數據,上海元祖食品有限公司註冊成立於1993年,一季報數據顯示,元祖食品通過結轉「過期購物券」為收入,增收近2700萬元,根據公告,這樣的操作或將貫穿於公司2019年全年,預計為公司帶來超過4000萬的收入。按照公司預收帳款中的「購物券」餘額人民幣5.17億元進行計算,佔比不到十分之一。
元祖食品通過購物券來賺錢,實在是一個非常正常的事情。購物券已經成為當前商戶賺錢的重要的手段。
首先購物券凡是賣出去的都是一個現金結算,所以,商戶往往都願意將自己的產品以提貨單或者購物券的形式銷售出去,因為這樣子的話產品並不需要提供現貨,而這種購物券則可以以現金的方式收回來,讓公司擁有了更多的現金,而我們知道貨幣是有時間價值的,今天的100塊錢和明天的100塊錢是絕對不一樣的,對於商戶來說,今天就已經取得了100塊錢的收入,他可以拿這些收入進行理財,或者進行其他的投資,這樣所獲得的收益是遠遠高於他明天再去將這個商品賣出去所收穫的那100塊錢。
其次,購物券也成為了一個流轉的黑市。各家企業都需有買購物券給員工發福利的一個需求,所以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銷售購物券就成為了一件有利可圖的生意。去年我們曾經說過大閘蟹的購物券問題,同樣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進行多元化的討論。商家一般以8折的形式將購物券賣給企業,企業會將購物券以全額的形式發放給員工,作為員工的福利。而員工一般是很少將購物券直接拿去消費或者使用掉的,他們採用的手法是將購物券以一定的折扣,賣給收購物券的人。一般這個折扣會很低,屬於5折甚至4折。而收購物券的人了,則會將購物券再以一定的折扣,賣給發放購物券的這家企業或者商戶。通過這樣的一個流轉,實際上商戶並沒有提供任何一件商品,但是就已經獲得了大量的資金,是一件穩賺不賠的買賣。
第三,實際上發放購物券,這個循環在某種程度上還有一個循環退出的機制,就是大部分人拿到購物券的時候,實際上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人並沒有將購物券真正使用掉。而且購物券這個東西的遺失率是極高的,企業發放購物券,在很大程度上員工都不會去兌換,甚至於直接放到過期都沒有使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對於商家就賺到了這些過期沒有使用的購物券。一般情況下,向預付費卡和購物券未使用概率大概在10-15%左右,而我們看到在新聞報導裡面顯示的元祖食品,他的過期未使用購物券的金額已經達到了2700萬元。
所以就通過購物券這個機制,很多商戶因此大發其財賺了很多的錢,元祖食品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