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6月18日電 聯合早報網發表署名郭茗基文章談及臺北捷運。
近日到臺北自由行,第一件事便是前往臺灣首間通宵書店,那就是著名的誠品敦南店。我由西門站出發,有五個站之遙,到忠孝敦化站下車,一路上所看到,聽到及體驗到的,都可以讓我們的SMRT企業(新加坡地鐵公司)借鑑。
那天是星期四早上11點多,人潮不算多,等候時間大約三分鐘。進入車廂裡首先看到在車門旁的兩個「博愛座」,也用英文寫著Priority Seats。所謂 「博愛座」是臺北捷運專為老弱婦孺提供的座位,並冠以「博愛座」之雅名。因此一般乘客都不會佔用這兩個專屬座位。
筆者也觀察到,抵達臺北車站轉換中心,乘客較擁擠時, 「博愛座」還是被預留著。可見這裡人文素質的培養有它成功的模式,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反觀我們的地鐵車廂內,只有用英文標明的一個Reserved Seat(預留位)。如果老夫老妻上車,那隻好等待善心人士讓出另一個座位。
在車內又看見一張海報,上面的標題是「捷運心文化運動」,內容如下:
「車廂內閱讀書報時,請避免影響其他旅客,尊重是一種選擇,我們的禮貌一直都很溫熱。」同時,還附有簡單的英文翻譯:When reading books and newspapers in train carriages, please avoid affecting other travelers.
捷運的車廂出口門上方有電子顯示屏,在車未到站時,可以看到出現三個站名(中文), 同時有兩個箭頭間隔指示方向,第一個站是已過去的,中間是將要低達的車站,而第三個是下一個站,過後再顯示用英文書寫將要到達的站名。就算是站在車廂的中間位置,因為字體夠大,還是可以看到電子顯示屏。
我們的地鐵車廂是在出口處門的上方有一張路線圖,用紅色小燈泡來顯示要抵達的站名,同時也有綠色燈泡指示由哪一邊的車廂門下車。但是路線圖上的站名字體略小,站在車廂中央,乘客一般是不容易看清楚將抵達的車站站名,有待改善。
在捷運抵達臺北車站時,車廂內的廣播是以四種語言為主,順序是國(華)語、臺語(閩南話)、英語和客語(客家話)。 雖然門上的綠燈泡已告知開門的方向,但還是通過播音提醒搭客由那一邊的車廂門下車,這種細心的服務水平可稱得上是我們所謂的「服務至上行動」(GEMS UP)吧!
SMRT企業的地鐵車廂也可以考慮用四種官方語言廣播站名,同時車廂中間原有橫向的電子顯示屏也可輸入四種官方語文的站名,這樣一來更能突出新加坡社會四大種族的特色,還可以彌補因為車門上方路線圖的字體太小而看不清楚的問題。
此外,在地鐵站內的許多重要告示或文告也可使用英文與華文兩種官方語文,來體現我國雙語教育的優勢。
如果臺北捷運能,為什麼SMRT企業就不能呢?記得SMRT企業的使命是Moving People, Enhancing Lives(運載大眾,豐富生命),像這些造福搭客的做法,又可樹立企業的良好形象,一舉兩得,何樂不為呢?(郭茗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