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噠噠噠,噠噠噠……」昨日,記者走進伊川縣高山鎮谷瑤村扶貧產業園小利鞋業加工車間,伴著輕快而富有節奏的縫紉機響聲,女工們正在趕製運動鞋。操作臺前,30歲的丁閃閃把印有商標的軟布與襯布拼在一起,用縫紉機迅速縫合成一片鞋舌,用時僅10秒。
「以前在外地打工,一個月掙不到2000元。如今在家門口上班,除了底薪還有計件工資,一個月能掙4000元。」丁閃閃是村裡的貧困戶,公婆身體不好,需長期看病吃藥,一雙子女正在上學,家裡全憑夫妻倆在外地打零工掙錢艱難支撐。半年前,她從外地回來,經過培訓後,在村裡的扶貧車間正式上崗。
「曾經的谷瑤村資源缺乏,村經濟非常薄弱。」65歲的谷瑤村黨支部書記馮北方說,2015年之前,該村群眾收入主要靠種植小麥、玉米,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僅2700元,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滯後。近年,該村按照「創新發展、產村相融、多元帶動」的理念,強力推進產業發展,走出了一條符合本村特色的發展道路。
2016年,谷瑤村建立了扶貧產業園,先後建立了蝸牛養殖、鞋業加工、軟包加工等扶貧車間。今年建成的鋁製品加工車間正在進行生產設備的安裝調試,也即將投入運營。
有了產業園和項目做支撐,谷瑤村的脫貧致富就有了依託。當地立足扶貧產業園,探索出了社會幫扶、龍頭企業引領、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的產業扶貧路徑,採取託管代養、股份合作、能人經濟等模式,將全村所有貧困戶和15%的非貧困戶聚集到產業鏈條上,有效地激活了農村土地、勞動力資源,實現了農村群眾多元增收。
作為谷瑤村首批養殖白玉蝸牛的貧困戶,張盤香和丈夫從2014年開始養蝸牛,當年就還清了所有債務。此後,他們逐步擴大養殖規模,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她家的舊瓦房被3室1廳的現代化住宅取代,車庫、廚房、臥室、書房等分區功能完備,滾筒洗衣機、冰箱、電腦、空調等電器一應俱全。2018年年底,張盤香花費近20萬元購買了一臺轎車,做成了「以前做夢都不敢想的事情」。
選準產業突破口,分類施策,帶動群眾持續增收,是谷瑤村近年取得不斷發展的重要舉措。
以養殖蝸牛為例,經過前期市場調研,馮北方為首批8戶貧困戶作擔保籌集了20萬元啟動資金。在貧困戶取得收益後,他和村幹部遠赴北京、上海、廣東等地開拓市場,引導貧困戶擴大養殖規模;同時,採取「公司+基地+農戶+市場」的運作模式,為養殖戶提供冷藏、凍肉加工、銷售等「一條龍」服務,不僅解決了貧困戶的增收問題,還帶動其他鄉鎮發展養殖戶100餘戶。憑此一項,養殖戶年均收入4萬元左右,年收入最高的超過10萬元。
今年受到疫情影響,蝸牛養殖出現停滯。谷瑤村積極調整產業結構,規避市場風險,為群眾開闢新的增收渠道。
在谷瑤村扶貧產業園內,返鄉創業致富帶頭人馮小利的鞋業加工車間供銷兩旺,即將投產的鋁製品加工車間年產值可達4000萬元,利用扶貧產業園屋頂空間建設的光伏發電站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5萬元,該村的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帶動貧困戶每戶每年增收6000元以上……如今的谷瑤村,產業布局合理,扶貧帶貧效果顯著。
馮北方說,經過多年的發展,群眾的生活得到改善,村容村貌發生明顯變化,村子摘掉了「貧困帽」,並順利通過驗收。他們將繼續堅持產業驅動戰略,科學謀劃項目,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帶領群眾穩步走上小康路。(記者 孟山 通訊員 葛高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