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縣高山鎮谷瑤村:村子摘掉「貧困帽」 群眾走上小康路

2021-01-13 河南日報官方網站

  「噠噠噠,噠噠噠……」昨日,記者走進伊川縣高山鎮谷瑤村扶貧產業園小利鞋業加工車間,伴著輕快而富有節奏的縫紉機響聲,女工們正在趕製運動鞋。操作臺前,30歲的丁閃閃把印有商標的軟布與襯布拼在一起,用縫紉機迅速縫合成一片鞋舌,用時僅10秒。

  「以前在外地打工,一個月掙不到2000元。如今在家門口上班,除了底薪還有計件工資,一個月能掙4000元。」丁閃閃是村裡的貧困戶,公婆身體不好,需長期看病吃藥,一雙子女正在上學,家裡全憑夫妻倆在外地打零工掙錢艱難支撐。半年前,她從外地回來,經過培訓後,在村裡的扶貧車間正式上崗。

  「曾經的谷瑤村資源缺乏,村經濟非常薄弱。」65歲的谷瑤村黨支部書記馮北方說,2015年之前,該村群眾收入主要靠種植小麥、玉米,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僅2700元,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滯後。近年,該村按照「創新發展、產村相融、多元帶動」的理念,強力推進產業發展,走出了一條符合本村特色的發展道路。

  2016年,谷瑤村建立了扶貧產業園,先後建立了蝸牛養殖、鞋業加工、軟包加工等扶貧車間。今年建成的鋁製品加工車間正在進行生產設備的安裝調試,也即將投入運營。

  有了產業園和項目做支撐,谷瑤村的脫貧致富就有了依託。當地立足扶貧產業園,探索出了社會幫扶、龍頭企業引領、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的產業扶貧路徑,採取託管代養、股份合作、能人經濟等模式,將全村所有貧困戶和15%的非貧困戶聚集到產業鏈條上,有效地激活了農村土地、勞動力資源,實現了農村群眾多元增收。

  作為谷瑤村首批養殖白玉蝸牛的貧困戶,張盤香和丈夫從2014年開始養蝸牛,當年就還清了所有債務。此後,他們逐步擴大養殖規模,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她家的舊瓦房被3室1廳的現代化住宅取代,車庫、廚房、臥室、書房等分區功能完備,滾筒洗衣機、冰箱、電腦、空調等電器一應俱全。2018年年底,張盤香花費近20萬元購買了一臺轎車,做成了「以前做夢都不敢想的事情」。

  選準產業突破口,分類施策,帶動群眾持續增收,是谷瑤村近年取得不斷發展的重要舉措。

  以養殖蝸牛為例,經過前期市場調研,馮北方為首批8戶貧困戶作擔保籌集了20萬元啟動資金。在貧困戶取得收益後,他和村幹部遠赴北京、上海、廣東等地開拓市場,引導貧困戶擴大養殖規模;同時,採取「公司+基地+農戶+市場」的運作模式,為養殖戶提供冷藏、凍肉加工、銷售等「一條龍」服務,不僅解決了貧困戶的增收問題,還帶動其他鄉鎮發展養殖戶100餘戶。憑此一項,養殖戶年均收入4萬元左右,年收入最高的超過10萬元。

  今年受到疫情影響,蝸牛養殖出現停滯。谷瑤村積極調整產業結構,規避市場風險,為群眾開闢新的增收渠道。

  在谷瑤村扶貧產業園內,返鄉創業致富帶頭人馮小利的鞋業加工車間供銷兩旺,即將投產的鋁製品加工車間年產值可達4000萬元,利用扶貧產業園屋頂空間建設的光伏發電站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5萬元,該村的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帶動貧困戶每戶每年增收6000元以上……如今的谷瑤村,產業布局合理,扶貧帶貧效果顯著。

  馮北方說,經過多年的發展,群眾的生活得到改善,村容村貌發生明顯變化,村子摘掉了「貧困帽」,並順利通過驗收。他們將繼續堅持產業驅動戰略,科學謀劃項目,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帶領群眾穩步走上小康路。(記者 孟山 通訊員 葛高遠)

相關焦點

  • 伊川縣高山鎮:緊盯產業促振興
    映象網訊(記者 徐孟國 通訊員 付虹磊)今年來,伊川縣高山鎮根據縣域產業發展規劃和自身實際,在紅薯產業「銷售」環節上狠下功夫,著力培養紅薯「經紀人」,並於9月16日上午,組織召開了紅薯產業發展座談會「問計於民」。
  • 伊川縣高山鎮古瑤村村民靠養殖蝸牛走上致富路
    谷新芳捧著蝸牛十分開心谷新芳給蝸牛稱重谷新芳觀察蝸牛  裝箱、上秤、打包……昨日,伊川縣高山鎮古瑤村村民谷新芳顧不上吃午飯,在蝸牛養殖房內忙碌著,再過一個多小時,他養的蝸牛將「乘坐」大巴前往北京,成為京城食客舌尖上的美味。
  • 《脫貧攻堅 我們在行動》系列報導|永興鎮孟橋村:摘掉貧困帽 又謀...
    系列報導《脫貧攻堅 我們在行動》今天推出《永興鎮孟橋村:摘掉貧困帽 又謀奮鬥路》。孟橋村2016年脫貧摘帽,2020年要實現全面小康,為了在今年「答好題,交好卷」,積極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孟橋村加大力度整治村裡的撂荒地,把之前業主流轉經營不善的200餘畝土地收回,由村兩委進行集體化種植經營,壯大集體經濟。
  • 摘掉貧困帽 同心奔小康—國網河北省電力公司助力脫貧攻堅紀實
    摘掉貧困帽 同心奔小康—國網河北省電力公司助力脫貧攻堅紀實 2020-03-05 19: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河南洛陽市伊川縣高山鎮坡頭村發生一起兇案:41歲男子尚戰芳在父親...
    11月15日是寒衣節,河南洛陽市伊川縣高山鎮坡頭村發生一起兇案:41歲男子尚戰芳在父親墳前祭掃時,用鋤頭殺害了親姐後潛逃。  11月16日,辦案民警向上遊新聞(報料微信號:shangyounews)記者介紹,目前嫌疑人尚戰芳還未落網,搜捕工作正在進行。▲伊川警方發布的懸賞通報。
  • 伊川縣高山鎮:這座百年古繡樓,驚豔了時光!
    (圖片來自伊川縣高山鎮董王村。文/牛君峰) 本微信公眾號授權河南綠洲律師事務所關平亮律師鄭重聲明:任何媒介轉載須註明來自【伊川】(ID:vyichuan),否則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 新春走基層|赫山華林村:拔掉窮根子 輕裝奔小康
    紅網時刻益陽1月23日訊(通訊員 肖萍)1月21日,在赫山區衡龍橋鎮華林村村民活動中心,伴隨著音樂的響起,村民們整齊的動作、飄逸的舞步,舞出了村民群眾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前我們這邊的路不好走,周邊環境也不是很好,很少有人出來散步;現在修了柏油路,裝好了路燈,只要天氣好,晚上我們都可以出來跳廣場舞了。」村民陳四元高興地說道。
  • 瀏陽王家父子依靠旅遊產業甩掉貧困帽奔赴小康路
    放下「筷子」開館子,脫貧致富有路子(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瀏陽王家父子依靠旅遊產業甩掉貧困帽奔赴小康路 靠著經營土菜館,王芳奈已甩掉了貧困帽。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賀文兵 攝 長沙晚報10月5日訊(全媒體記者 賀文兵)遊客來了一桌又一桌,家常土菜上了一道又一道,雖然王平和父親王芳奈忙得腳下生風卻勁頭十足……10月2日中午時分,瀏陽市張坊鎮田溪村的王芳奈、王平父子在自家的「大碗蒸香」土菜館熱情招呼著進店吃飯的遊客。
  • 四川省南部縣如何摘掉「貧困帽」
    日前,通過國家專項評估檢查,符合貧困縣退出標準  南部縣如何摘掉「貧困帽」  11月1日,國務院扶貧辦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2016年貧困縣退出專項評估檢查情況:去年全國共有28個貧困縣脫貧摘帽,其中江西省井岡山市
  • 130個貧困村全部銷號 重慶酉陽摘掉「貧困帽」
    如何摘掉「貧困帽」?酉陽縣交出自己的答卷。近年來,酉陽把發展產業作為脫貧的根本之策,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生態民俗旅遊,把貧困群眾聯結到產業鏈上去,讓他們有崗位、有事做、有收入,實現高質量脫貧。  2019年,按照「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組織+大戶+貧困戶+基地」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模式,酉陽引進重慶首創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發展加工型辣椒扶貧產業。
  • 平頂山市郟縣冢頭鎮:光伏扶貧照亮群眾致富路
    天地廟村原為貧困村,村「兩委」幹部緊盯脫貧致富目標,積極謀劃,將光伏扶貧作為產業扶貧的重點,照亮群眾致富路。2017年,村裡抓住全縣實施光伏項目的有利時機,投資64萬元建起了80千瓦光伏扶貧電站,每年實現收益約7萬餘元。這些收益的80%用於幫扶貧困群眾,20%用於村內公益事業。光伏項目組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三無」貧困戶分紅等方式,帶動貧困群眾實現直接增收。
  • 陽泉小南溝村發展產業 昔日貧困村走上了小康路
    小南溝村黨支部張聰明告訴記者,小南溝村是礦區四個貧困村中可耕種土地面積最少的一個村子,人均耕地面積還不足0.8畝,而且土地質量差、耕種難,這就意味著這個村不能像一個正常的農村那樣發展傳統種植業。2017年,村裡轉變工作思路,朝著勞動密集型產業方向發展,經過多方考察,成立了「陽泉市亮化工藝燈具製造有限公司」。
  • 燒磚村轉型種出「神仙草」,房山這裡的村民走上小康路!
    燒磚村轉型種出「神仙草」,房山這裡的村民走上小康路!林下經濟與戶外休閒相結合2017年二站村引進了林下經濟種植150畝蛋白桑茶樹初次嘗試種植便獲得成功村民代表會上大傢伙兒心氣兒很足都同意在蛋白桑上做文章蹚出一條致富新路
  • 港北區財政局全力助推中裡村摘掉「貧困帽」
    自2016年以來,港北區財政局積極為中裡村爭取上級資金216.6萬元,硬化村屯道路7.36公裡,實現了戶戶通硬化路;投入資金107萬元,建設了文化活動中心4個,為群眾提供了良好的娛樂、休閒環境;投入資金54萬元安裝了太陽能路燈165盞,實現了亮化全覆蓋,解決了村民夜間出行安全難題;兩次為村裡種植了價值1.2萬元的名樹115棵,村屯環境得到很大提升;捐資2.5萬元對村委辦公樓進行了維修,改善了村委辦公環境
  •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十二五」以來,該縣共有12.65萬人摘掉貧困帽
    筆者從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扶貧部門獲悉,「十二五」以來,該縣共有12.65萬人摘掉貧困帽。
  • 德江縣荊角鄉:小小「黃金果」 鋪平致富路
    德江縣荊角鄉:小小「黃金果」 鋪平致富路 發布時間:2020-06-04 10:46:28      來源:銅仁日報   近日,德江縣荊角鄉杉樹村廷軍綜合種植園裡的
  • 貴州畢節:掛壁公路護路人走上小康路
    2016年,這條掛壁公路在「村村通」硬化路工程中變成了一條水泥公路。今年52歲的黃啟富,是石板河村的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全程參與了這條路的建設。2003年人行便道鑿出後,黃啟富就開始對道路進行義務管護,十幾年如一日,從未間斷。2017年,當地政府設立就業扶貧公益專崗,聘請貧困戶參與道路養護,黃啟富成了掛壁公路護路員。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農路+產業」讓小村走上幸福路
    那是條泥路,晴天時塵土飛揚,弄得人滿頭滿臉都是灰;陰雨天時更別想出門,騎車沒多遠輪子就會被爛泥固住,還得扛著車走回家……」趙振生是土生土長的椿樹人,在村裡工作20餘載,一路見證著家鄉的農路變遷。別小看這幾公裡路,幾年前,要想進城回村,當地村民往往要左彎右繞,通過很多泥濘的鄉間小道才能到達。  椿樹村民種植的是水稻、小麥等傳統農作物,因為地勢較高又臨近六塘河,取水方便,產量一直不錯。但是因為道路難行,收糧食的大車常常停在鄰村不願進來,極少數人願意冒著車子陷進泥裡的風險進來收購,也會壓低糧價。「要不就賣便宜點,要不就得用板車拉很遠的路到鎮裡賣,路還不好走。」
  • 湖南一不知道名小縣城,憑地理位置摘掉貧困帽,未來經濟有望騰飛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去年4月,經過上級的實地考察和評估,雙峰縣摘掉貧困帽,人們的生活朝著奔向小康的目標前進。客觀來說,縣城的交通和自然資源並沒有多突出,但其豐富的旅遊資源倒是可以拿出來說道說道。
  • 是什麼讓諸暨這個山區鄉鎮走上小康路?
    陳贏榮是陳宅鎮贏榮家庭農場的負責人。 於是,陳贏榮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帶動周邊村民一起種茶、制茶,靠茶葉走上致富路。今年67歲的趙紅英原本是陳宅鎮的一位普通家庭主婦,家庭收入主要依靠丈夫一個人,自從在贏榮家庭農場當上採茶工後,家裡的負擔減輕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