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多年前戚繼光修築的長城直插渤海,後人為啥稱「老龍頭」?(王建安 攝影)
河北省秦皇島市有兩個著名的景點——山海關和老龍頭。山海關,位於秦皇島市東北15千米處,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素有「天下第一關」之稱,曾經被認為是明代萬裡長城東端的起點。
秦皇島市另一處著名的景點——老龍頭,老龍頭位於秦皇島市山海關區城南5千米處,是明代薊鎮長城的東部起點,也是萬裡長城唯一集山、海、關、城於一體的海陸軍事防禦體系。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萬裡長城山海關老龍頭標誌石牌。後人之所以把這裡稱為「老龍頭」,因為人們把萬裡長城比作一條巨龍,這條龍走過大漠,翻越太行,自燕山而下,引頸入海,這入海的部分便是老龍頭了。
老龍頭由入海石城、靖滷臺、南海口關和澄海樓組成。據史料記載,明朝初期修建的長城極為簡陋,真正大規模的修築是公元1568年起由戚繼光所修。東起山海關老龍頭,西至北京昌平,全長1200餘公裡,共有1337個敵樓。修建的長城由城牆、敵臺、牆臺、烽火臺、關城等組成。
澄海樓前的「一勺之多」碑刻,明朝天啟五年(1625年)山石道劉永基題,天啟六年海運同知王應豫立。清末被湮沒。1987年修復老龍頭時清出,恢復原狀,碑高2.15米,寬0.78米,厚0.19米。「一勺之多」出自《中庸》博學篇。
從明初洪武年間到明末崇禎年間的260餘年中,老龍頭不斷修建,逐步完善。直至清代長城內外成為一統,老龍頭從此失去了軍事防禦的作用,成為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觀光覽勝的佳境。
老龍頭的入海石城結構獨特,巧妙利用了海岸中的老龍崗脈巖為基,以石塊夾砌其間,找平後,上方疊築起九層的花崗巖巨石,最長的2.6米,最重的達3噸,令世人驚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