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龍頭坐落於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城南4公裡的渤海之濱,這裡是明長城的東部起點。老龍頭地勢高峻,有明代薊鎮總兵戚繼光所建'入海石城'。入海石城猶如龍首探入大海、弄濤舞浪,因而名'老龍頭'。
寧海城始建於明代,是萬裡長城軍事防禦建築中唯一一座功能齊全的海堡城,老龍頭景區的所有景點都在寧海城裡。寧海城在老龍頭北,全長900米,只有北門和西門,這裡是寧海城的北門。
進入城門樓右側是兵營,被稱為龍武營,曾經是駐守這裡官兵的營房。
曾經的大石磨盤,是從前碾米、磨麵用的。老輩人一定覺得親切,至今許多農村裡仍有使用。
號稱天下第一鍋的最大的鐵鍋,這口大鍋就是當年駐紮在這裡的士兵燒飯用的,深1.9米,可一次供1500位士兵食粥。
古水井,是當時方圓十幾裡惟一的一口甜水井,常年派士兵把守,以保護盒保證駐地的日常飲用。
點將臺,明代的時候,這裡的將臺帳篷是純牛皮的,但因為多年的戰火毀壞,現在看到的已經是仿製品了。
'愛我中華修我長城'題詞碑
1984年6月,地質礦產部遙感中心發布北京地區長城調查成果,提出長城損壞嚴重,亟待保護修繕。7月5日,《北京晚報》等單位發起動員社會力量贊助修建長城的活動。
9月1日,時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鄧小平同志再次題詞,將活動推向新的高潮。中華兒女、海外炎黃子孫及國際友人,積極參與贊助活動。萬裡長城巨龍擁抱大海之地-山海關老龍頭的修復,就是'愛我中華,修我長城'活動重要成果。
中國長城學會、中國長城文化研究中心在山海關豎立鄧小平題詞碑,號召全社會更加熱愛長城,更好地保護和利用長城,在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道路上,弘揚長城文化,光大長城精神。
2018年7月
從這裡上老龍頭,澄海樓。中間是馬道,兩側臺階是步道。
澄海樓建在老龍頭的長城之上,八面威風,又不失奇秀之美,充分體現了我國傳統建築的風格。它的前身是明代修建的望海亭,二層樓結構,九脊歇山頂式。樓頂上「雄襟萬裡」這塊匾是明朝末年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孫承宗所題。樓中間這塊「澄海樓」匾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清高宗御筆所題。
澄海樓一樓門口有一款楹聯,上句「日曜月華初太始」,意思是太陽、月亮的光輝都來自自然;下句「天榮海色本澄清」,意思是天空和大海的顏色本來就是清澈的。澄海樓這個名字也是由此意而得。
澄海樓一側是「御碑亭」,乾隆皇帝曾兩次來到這裡飲酒賦詩,寫的詩都刻在這塊碑上。這裡刻的是乾隆《再題澄海樓》:「我有一勺水,瀉為東倉溟。無今亦無古,無見亦無盈」。乾隆皇帝將蒼茫渤海比作是他手中的一勺水,輕輕一瀉便成了大海,這也充分體現了乾隆皇帝的豪情和霸氣!
老龍頭是明長城薊鎮的東起點,位於山海關城南5公裡的濱海高地。之所以把這裡稱為'老龍頭'是因為人們把萬裡長城比作一條巨龍,這條龍走過大漠,攀賀蘭、越太行,自燕山而下,向渤海飛馳,在遼西走廊上挽了個結,豎起了山海雄關,隨之引頸入海,這入海的部分便是老龍頭了。老龍頭是萬裡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城北的角山長城,城東的威遠城構成犄角之勢,拱衛著山海關城。從明初洪武年間到明末崇禎年間的260餘年中,老龍頭不斷修建,逐步完善。直至清代長城內外成為一統,老龍頭從此失去了軍事防禦的作用,成為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觀光覽勝的佳境。自清朝開國後,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都多次到過老龍頭,其中乾隆皇帝4次來此登樓觀海,留下了大量詩文墨寶。
老龍頭上的'天開海嶽'碑,據傳為唐代遺碑,這四個字道出了'放眼天際,蒼茫一碧,天適地設'的絕妙景觀之神韻。 老龍頭是'中國旅遊勝地40佳'之一,國家5A級景區。登上老龍頭,面對波濤洶湧、雲水蒼茫的大海,您可以盡覽'長城萬裡跨龍頭,縱目憑高更上樓,大風吹日雲奔合,巨浪排空雪怒浮'的壯觀美景,產生無窮的遐想。
靖滷臺,這是明代長城惟一的海上敵臺,三個字「靖滷臺」,「滷」指海水,又取諧音為「敵虜」的虜。所以這裡就有兩層含義:一是平靜海水,二是平定敵虜,利用了一語雙關的手法。
敵臺主要是個防禦工程,可以駐兵,存放武器,敵臺上的拱形孔叫做「箭孔」,這裡既可以觀察敵情,又可以向外射擊,它可稱得上是老龍頭海防要塞的橋頭堡。
過了靖滷臺就到了龍頭的最前端,這裡是伸入大海23米有餘的入海石城,踏上入海石城好比是登上萬裡長城的鼻翼,你會感覺隨著它劈波斬浪,笑傲渤海之上。
俗話說的好:不到長城非好漢,未到老龍頭真遺憾。為了不留下遺憾,這裡四個老爺們必須一起打個卡,留下個合影。
長江有源頭,黃河有起點,明代萬裡長城的頭,就在山海關的南海上,名叫'老龍頭'。
站在龍頭向北方看去,不遠處是一座大型的深水港。以深水港碼頭為界,碼頭以南為河北,以北為東北。
站在龍頭向東面大海望去,藍色而平靜的海面上,遠處有幾葉小舟,漂浮於大海之上,一番難以名狀的美妙感覺,令人心況神怡,心情舒暢。
站在老龍頭向南看,可以看到的另一處海上勝景就是海神廟。這裡三面環水,亭臺樓閣錯落有致,每當雲霧繚繞或煙雨濛濛,海神廟若隱若現好似瀛洲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