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發生一起高三男生弒母案:爸爸去哪兒了?

2020-12-21 文字控制部落

文:劉娜

每位媽媽,都要經歷兩場劫難,至少兩場。

一場是,柔弱無知的自己,突然迎來一頭幼獸。

一場是,中年焦慮的自己,怎麼才能放虎歸山。

但這兩場劫難,又不僅僅是媽媽一個人的難關……

1.

江蘇17歲高三男生,

怒殺陪讀的全職媽媽。

12月13日,江蘇省鹽城市阜寧縣,發生一起兇殺案:

縣城一小區內,46歲媽媽徐某,在家中遇害。

警方迅速調查後,發現她在阜寧縣第一高級中學上高三的兒子楊某,有重大作案嫌疑。

隨即,警方展開布控,將潛逃的楊某抓獲。

經初步調查:

遇害者徐某,是一位全職媽媽,為了兒子考學,在高中旁邊租房陪讀。

12月12日上午,是個周六,因為學業問題,母子二人發生爭吵,後引發肢體衝突。

盛怒之下,兒子將母親殺害。

高三的兒子。

陪讀的媽媽。

弒母的慘案。

這讓我們想起,一個月前發生在江蘇的另一起慘案,

11月13日,南京市玄武區警方,接到高三男生李某某的報警電話:「我殺了我媽媽。」

警方趕到李某某家中時,媽媽謝某已經死亡。

案發後,更多細節也隨之披露:

遇害媽媽謝某是一位人民教師,平日教育裡對兒子非常嚴厲,母子之間多有衝突。

案發前,她在兒子學校門口租房,陪讀多日。

兇手李某某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孩子,曾獲得年級第一名。

在同一個小區租房陪讀的知情人士稱:

案發之前,李某某和媽媽謝某就多有衝突。

有一天,這名知情人和孩子正在家中吃飯,兇手李某某眼睛發紅怒氣衝衝地敲開她家的門,手裡還拿著明晃晃的菜刀。

她嚇出一身冷汗,詢問之後才知道,李某某和媽媽謝某發生爭吵,謝某認為兒子學習不上心,拿出菜刀恐嚇兒子。

李某某非常憤怒,搶過媽媽的菜刀,跑到她家。

這位知情人也曾到李某某家,和媽媽謝某溝通,委婉地指出不能用如此極端的方式教育孩子,但身為老師謝某堅持認為,自己做的是對的。

誰也沒有料到,11月12日,李某某和媽媽再次發生爭吵,衝突之中,他拿起菜刀將媽媽殺害,並在同學家借宿一晚後,在班主任的鼓勵下,選擇投案自首。

11月12日到12月12日,僅隔30天,江蘇就發生兩起弒母案:

都是高三的男生,怒殺陪讀的母親;

都是學業和教養的膠著,讓母子之間燃起熊熊戰火;

都是原本充滿希望的高考家庭,瞬間跌落家破人亡的慘景……

這些極端案例,令人心痛,更讓人反思。

關注弒母慘案,不是為了讓更多人在悲憤中,感到恐慌。

而是為了讓倖存者看見癥結和問題,覓得出路和希望。

所以,今天,我想從這兩起慘案出發,和更多父母——包括爸爸,慘案中的受害人都是媽媽,不代表家教就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只能證明女性在家務和養育中付出更多——探究事件背後,被雪藏的一個認知:

很多媽媽,在生養孩子中,都至少要挺過兩場劫難,才能完成從柔弱女孩到合格母親的蛻變。

但這兩場劫難,絕不是媽媽一個人的難關

我們先從第一場開始談起——

2.

柔弱無力的女人,

遇見喜怒無常的幼獸。

生產,並不是媽媽的災難,養育才是。

這是我在日常諮詢中,和很多媽媽交流後,最大的心得。

初當媽媽時,我們有喜悅,有期待,有收穫,但也有淚水,有勞累,有恐懼,更怕在周圍人的否定和審判中,被武斷指責為「你不夠格,你不夠好,你不配當媽媽」

所以,成為母親,不僅僅是一種身份的轉變,更是一場心理的考驗。

如果,我們有幸遇到了一個體貼的丈夫,一雙善良的公婆,一個相對和諧的家庭,那麼我們喜悅安穩的那部分會飽滿,恐慌不安的那部分會萎縮。

從我們子宮孕育而來的那個小人兒,也會在媽媽穩定和諧的磁場裡,獲得每個孩子都該得到的兩個禮物:

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如果,我們在生育後,和丈夫的關係出現了問題,和公婆的矛盾日漸增多,家庭內部明戰暗戰不斷,那麼我們懼怕脆弱的那部分就會形成黑洞,甚至把我們吞噬。

來自家庭內部親近之人的攻擊,會讓媽媽在委屈和打擊中,情緒崩潰,流淚焦慮,對哭鬧的孩子失去耐心,甚至把對周圍人的恨意,投射到無辜的孩子身上。

那個和媽媽連結最深的小人兒,就會在媽媽動蕩晦暗的能量裡,弄丟每個孩子都該得到的兩個禮物:

沒有歸屬感,覺得自己是個累贅。

非常遺憾的是:

由於不少家庭,都在孩子出生後,撕裂出夫妻問題、婆媳矛盾和隔代養育的諸多爭端,這就意味著不少媽媽都活在疼痛裡,不少孩子都沒能得到那兩個禮物。

有些媽媽,甚至在周圍人「你怎麼當媽」的情感綁架裡,跌落抑鬱深淵,陷入情感孤島,做出自傷或和孩子同歸於盡的行為。

不信的話,想一想這些年頻繁發生的母親帶幼童跳河跳樓案。

這些極端案例,發生的概率很低,卻以尖銳的疼痛,撕裂了媽媽們集體的創傷:

我們,都是從一個柔弱青澀的女孩,一夜之間成為束手無策的媽媽。

我們愛孩子,想成為一個好媽媽,想得到周圍人的幫助和善意,想讓孩子生活在平和有序的家庭裡。

但柴米油鹽的瑣碎和雞零狗碎的問題,總是在用反作用力,吞噬著我們的正向努力。

這,是媽媽們遇到的第一個難關,也是每個家庭都要格外重視的第一個問題:

那個喜怒無常的小人兒,是被媽媽帶到的人間的,但那個女人也是第一次當媽媽。

她會做得不夠好,她的精力會不濟,她的信心會毀滅,她會焦慮會流淚會渾身疼痛。

所以,養育孩子,不是她一個人的責任。

孩子有問題,也不是媽媽一個人的問題。

家庭的每個成員,特別是爸爸,有責任把初為人母的那個女人,從養育和勞累的戰車上解救下來。

這樣救下來的,不僅是媽媽,還有恐懼著媽媽恐懼、安穩著媽媽安穩的孩子。

如果,這第一個難關,沒有得到妥善解決,那麼第二個難關,會在如期到來後,變得異常兇險——

3.

中年焦慮的媽媽,

碰上叛逆魯莽的少年。

所謂叛逆,皆為自我的覺醒。

當一個孩子,從幼童成長為少年,勢必就要迎來一場蛻變——大人們將這稱為叛逆,其實是不願直面孩子獨立。

幾乎每個孩子都有叛逆,但不同的親子關係,不同的家庭氛圍,會影響孩子叛逆的強弱。

回望這些年發生的諸多弒母案:

從震驚全國的北大吳謝宇弒母案,到驚慌人心的湖南婁底12歲少年弒母案,再到這兩年頻頻發生的高三學生弒母案:

兇手,都是步入青春期的少年。

受害人,都是把孩子帶到人間,且為孩子付出最多的母親。

湖南弒母案中12歲的嫌疑人

這令人心痛的結論,說明了兩個問題:

媽媽們在家庭養育中,承擔了絕大部分責任,也承受著無法想像的壓力。

如何守望青春期的少年,在學業壓力和衝動特質中,平穩地度過叛逆期,是家庭教育最大難題。

那些在幼年時,沒有得到兩個禮物的少年,大都會在青春期時,展現出明顯的4種不良行為:

尋求過度關注——

故意製造事端,挑戰父母底線,用不斷犯錯不斷搞事兒,暗暗向父母訴說:

「你們忽略我太多,求求你們看見我。」

陷入權力鬥爭——

父母不讓他做什麼,他偏要做什麼,父母讓他做什麼,他偏不好好做什麼,用和父母奪權的鬥爭和衝突的較量,暗暗向父母宣示:

「不要小看我,我已經長大了。」

報復反擊父母——

毀壞家庭或學校財物,故意和同學和老師發生衝撞,用父母最恐懼的方式——自傷或犯罪,以牙還牙報復父母。

其實,連這些孩子自己可能也不知道,他們的極端行為,不過是缺愛:

「爸爸媽媽,救救我,不要拋棄我,我快撐不下去了」。

自暴自棄自毀——

逃避考試,厭惡學習,總是生病,沉迷遊戲和網癮,甚至患上抑鬱症。

這類孩子用消極和孱弱,表達著:

「不要再對我過度期待了,我壓力很大了」。

非常不幸的是,面對孩子的這些求救信號,很多父母並未察覺:

人到中年的爸爸忙於生計或習慣懶惰,養育和陪讀的責任,就甩給了媽媽。

關注吃飽穿暖的媽媽,只看到孩子表面的不良行為,看不到其背後孩子的求救信號,漠然以待,或者羞辱恐嚇孩子:

「我生了你,養了你,供你吃供你喝,你竟然這樣對我?」「為陪你高考,我工作都不要了,專門租房陪你,你還有什麼不滿意?」「你成績上不去,你讓我的臉往哪兒擱?到時候全家都會怪我!」「你這麼搞事情,對不對得起我?你看看人家誰誰誰……」

中年焦慮的媽媽和青春叛逆的孩子,是這世上最糟糕的搭配,也是養育中第二大難關:

媽媽在焦躁愧疚中,仰面長嘆:「我捧出所有真心,為什麼變成你最恨的人?」

孩子在叛逆衝撞中,渴望逃離:「我怎麼會有你這樣的媽媽,看見你我就要窒息!有時真想殺了你!」

如何直面痛苦,找到打開孩子心門的鑰匙?

接下來,我們一起談論一下渡過難關的4個方法——

4.

孩子只有感覺好時,

才可能變得更好。

「我們很多父母,不知道從哪裡得到的荒誕想法,想讓孩子變好,必須讓他們感覺更糟。

其實,我們的孩子只有感覺好時,才會做得更好。

這是心理學家簡·尼爾森,通過大量教育案例,反覆闡述的一個觀點。

羞辱和體罰,只會讓孩子感覺糟糕,然後沿著父母恐懼的方向,一路狂奔。

陪伴和協商,才會讓孩子感覺變好,然後沿著父母期待的未來,緩慢前行。

怎麼透過孩子身上的問題,看見行為背後的教育密碼?

4個方法,和更多人探討分享:

①換位思考,承擔責任。

當我們發現自己的孩子有不良行為時,不該感到憤怒,而是學會反思:

孩子的問題,其實是我們責任的缺失;孩子的犯錯,其實是向我們求救的信號;孩子的叛逆,都在表達著不被理解的委屈。

放棄高高在上的說教,在傾聽和陪伴中,感受孩子的感受,悲傷孩子的悲傷,理解孩子的理解:

「你的這些問題,媽媽(爸爸)小時候也有過。」

「你一定很苦惱,如果你需要幫助,記得我永遠愛你。」

當孩子從父母那裡找到歸屬感,並覺得自己很重要時,才會停止用犯錯吸引父母的注意。

②放棄羞辱,學會行動。

抱怨,指責,控訴,羞辱,這些是媽媽們慣用的管教。

非常遺憾的是,這些管教,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相比用嘴攻擊孩子,父母們更該做的,是走到孩子面前,在尊重和談判裡,和孩子一起制定解決方案。

「你這麼做一定有你的理由,你說出來讓我聽聽。」

「我們來一起協商制定方案,看哪個對你更有效。」

我們和孩子,未必時時、事事能做到相互理解,但為人父母,我們要學會在不理解的地方,保持尊重。

③冷靜暫停,退出鬥爭。

那些孩子自殺或被孩子弒殺的父母,都弄丟了教養中最關鍵的一環:

及時摁下暫停鍵。

一旦在某個問題上,和孩子發生激烈爭吵,父母們要學會及時摁下暫停鍵,從一爭高低的權力鬥爭中退出來:

「我覺得我們都需要冷靜一下,等我們都平靜了再談。」

「我想讓你給我一點時間,我也給你一點時間,去想想到底怎麼辦。」

我們任何時候,都一定要記住:

我們所做的一切,不是為贏了孩子,而是為贏得孩子。

④學會等待,及時鼓勵。

每個孩子的任何一個問題,都有很長的潛伏期。

我們沒有在潛伏期看出端倪,就要在爆發期學會等待。

對於喪失信心、自暴自棄的孩子,我們需要時間和耐心,引領他一小步一小步前行,並給予他們及時而真誠的鼓勵。

鼓勵,不是表揚,而是發自內心的肯定:

「你今天專注了30分鐘,做完了這張卷子,真好。」

「你出門時微笑著和我打招呼,我一天心情都美美的。」

「你這次的作業寫得認真工整,老師批改的時候一定賞心悅目……」

就這樣,在一路曲折一路肯定中,陪孩子在前行三步後退一步中,感受細水長流的力量和破繭蝶變的成長。

如是,即便我們的孩子,最終依然是個普通人,也是個自信陽光、熱愛生活的普通人。

5.

媽媽是孩子的母體,

但不該是教育的祭品。

行文至此,讓我們再復盤一下,養育中每個媽媽都要歷經的兩個難關:

一場是,孩子0-6歲時,我們給他親密的照顧。

讓他在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中,長得健康明媚,安全富足。

一場是,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我們適時得體退出。

讓他在被尊重和被共情中,擁抱力量,覓得出路。

媽媽是孩子的母體,但不該是家庭教育的祭品。

愛護每個家庭的媽媽,就是呵護孩子的源頭,也是善待孩子的未來。

媽媽們都要挺過的兩場難關,不僅僅由媽媽一個人承擔,需要全家人抱團取暖:

總是在場的爸爸,陪伴辛苦養育的媽媽,才配擁有身心健康的孩子。

良好的夫妻關係,和諧的家庭氛圍,擰成一股繩的一家人,是孩子頭頂的明月,也是孩子足底的清風。

謹以此文,和每個走在修行路上的父母分享。

這不是一篇輕鬆的文字,感謝你們讀到最後。

願我們都能挺過難關,迎來晴天。

相關焦點

  • 江蘇高三男生殘忍弒母:那些殺害媽媽的兒子背後,是爸爸在遞刀
    11月12日,同樣發生在江蘇。 南京市第十三中學的高三男生李某,晚上10點下課回家寫作業,遭到母親說教、辱罵。 三起少年弒母案件,三個家庭從此支零破碎,三位母親死不瞑目。 它們聳人聽聞,卻又真真實實地持續發生。
  • 南京高三男生因管教嚴殺母案引發深思,家長請改變態度
    江蘇高三男生殺害陪讀媽媽,南京高三生因管教嚴殺母近日,一則關於江蘇鹽城阜寧縣第一高級中學高三學生將陪讀母親殺害的消息,在全網引起了轟動。無獨有偶,前不久,也就是11月中旬,在南京也發生一起類似的悲劇,一高三男生李某因管教嚴殺母。據悉,該男生李某的母親是一名老師,在學校附近的小區租房陪讀。由於母親管教嚴格,而李某又沉迷於網路遊戲,母子經常發生爭執,事發當晚,李某在寫作業,又再一次遭到了母親的辱罵,這一次他沒有忍住,直接拿著刀向母親砍去,引發了這場悲劇。
  • 弒母案悲劇的啟示:不給孩子留空間,就是不給自己留出路
    這樣的悲劇僅今年11月份以來,江蘇就發生了兩起:一起是11月12日江蘇南京市玄武區17歲高中生李某持刀將母親謝某殺害,次日投案自首。另一起是12月12日江蘇阜寧17歲的一名高三男生將全職陪讀的母親殺死後逃竄,次日被抓獲。其實,再往前追溯,類似的弒母案例還有不少。
  • 比起看似深刻的「制度論」,追問阜寧弒母案細節更有意義
    近日,關於江蘇阜寧男生弒母案討論中,我們似乎又能看到這樣的傾向。有評論認為這是「高壓應試教育的必然結果」,也有聲音呼喊「我們的教育只有知識的教育,沒有人的教育,更沒有關於生命的教育」。這種富有感染力的語句很具迷惑性,但仔細揣摩後就會發現,它非但不深刻,而且很膚淺。
  • 兩起「弒母案」的警示:有一種愛叫做放手
    01「北大學霸」吳謝宇殺母藏屍案這個案件曾轟動一時。2015年上半年,北大學生吳謝宇(時年21歲)因「父親不在了就沒有家的感覺」「覺得母親活得也很累」,遂產生殺害母親謝天琴(歿年48歲)的念頭,併網購了刀具等作案工具。同年7月10日,吳謝宇在家中將母親謝天琴殺害,並用塑料布包裹屍體、放入活性炭防臭。
  • 「北大學子弒母案」,人與惡之間的距離
    北大學子吳謝宇,一個無數光環籠罩、近乎完美的天才,弒母后潛逃多年,近期被捕後,此案再度進入公眾的視野,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相關的報導網上很多,對於吳謝宇弒母的動機,真相公布之前,各方的猜測也是各異。了解案件和相關報導後,除了震撼更多的是對吳謝宇為何弒母的不理解,迫切的想要知道他的作案動機。關於作案動機網友也是眾說紛紜:1、許多網友看到關於吳謝宇的家族精神病史的報導,還有同學採訪曾說過吳謝宇太壓抑,懷疑吳謝宇可能因此導致精神狀況的問題,是引發他弒母的關鍵因素。
  • 「爸爸去哪兒」成中學作文命題熱點
    >   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風靡兩個多月後落下帷幕,這個節目引發了中學生中關於「父與子」關係的大討論。「爸爸去哪兒」成中學作文命題熱點,有中學語文老師布置議論文,題為「論爸爸去哪兒為何走紅」「你心目中理想的父與子(女)的關係」等。在節目第一季收官之際,北京青年報對十餘所學校135名學生進行隨機調查,最受中學生青睞的是「哥們兒」式的父子關係。  「哥們兒」父子關係最吃香  在《爸爸去哪兒》的五對父子中,張亮以「哥們兒式」的父親受到追捧。許多學生表示喜歡他的教育方式。
  • 高三男生殺害陪讀母親被抓獲:人性教育,遠比學習成績更重要
    高三男生殺害陪讀母親被抓獲近日,一則關於江蘇鹽城阜寧縣第一高級中學高三學生將陪讀母親殺害的消息,在全網引起了轟動。事發在12月12日上午,楊某因不服家庭管教,與母親徐某發生爭吵後,在肢體衝突中親手殺害了撫養自己17年的母親,事後逃跑,母親屍體於第二日被發現……據悉,楊某17歲,是阜寧縣第一高級中學高三的學生,被害人徐某46歲,是楊母母親,全職媽媽,陪讀。
  • 《爸爸去哪兒 6》更名《一起出發吧》,陳小春、包貝爾帶娃來襲!
    是的,這首歌就是《爸爸去哪兒》的主題曲。轉眼之間,距離第一季的《爸爸去哪兒》播出已經六年了,當年的萌娃們也已經慢慢長大。作為一檔親子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無疑是非常受觀眾喜愛的。每一季的《爸爸去哪兒》都能讓許多觀眾認識一些萌娃們,作為最新一季的《爸爸去哪兒》也已經在今天的中午12點在某視頻平臺播出。
  • 又一起弒母案,江蘇鹽城17歲男生疑弒母逃竄,警方通報已被抓獲
    又一起弒母案一提到弒母案,不由得讓人想起吳謝宇,一個外在各方面都很優秀的男孩,製造了一起完美的弒母案。12月12日上午,江蘇鹽城一名17歲男孩,因為不服母親管教,與母親發生肢體衝突,衝突中導致母親死亡,男孩逃竄。第二天下午接到群眾報警後,男孩於當天傍晚被警方抓獲。上個月12日,江蘇南京剛剛發生了一起弒母案,也是17歲的少年作案,如今剛滿一個月,又是一起17歲少年弒母案,不得不讓人深思,問題到底出在哪。
  • 北大吳謝宇弒母案將擇期宣判!逃亡期間曾在酒吧當「男模」
    12月24日,吳謝宇「弒母案」在福州中院開庭審理,吳謝宇故意殺人、詐騙、買賣身份證件案一審開庭,將擇期宣判。吳謝宇在接受訊問時表示自己大學期間精神狀態發生變化,多次出現自殺的念頭,又覺得自殺後母親肯定也活不下去,萌生了「殺了媽媽就是給她解脫」的想法。而弒母后,吳謝宇又臨時放棄了自殺的想法。此說法尚未得到警方的證實。
  • 17歲男生家中弒母,第二日報告班主任…警方通報
    近日 某中學一男生殺害母親的消息 引發高度關注 網友發文講述了事發經過 11月13日早晨 某中學一男生向班主任報告稱 他於11月12日晚 在家中殺害了自己的母親
  • 《爸爸去哪兒第四季》將於本月在撫州開拍
    在撫州市旅發委的誠摯邀請下,經多次踩點和溝通協調,單丹霞總導演、彭鍇執行導演最終決定把竹橋古村定為《爸爸去哪兒第四季》節目的拍攝地點。
  • 《爸爸去哪兒6》更名《一起出發吧》上線 陳小春再參加
    《爸爸去哪兒6》更名《一起出發吧》上線 陳小春再參加 時間:2019.12.19 來源:掰扯電影 分享到:
  • 爸爸去哪兒6播出時間頻道 爸爸去哪為什麼改名原因
    近日,爸爸去哪改名引起網友熱議,《爸爸去哪兒》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綜藝節目,最近《爸爸去哪兒6》改名《一起出發吧》,並在芒果TV國際版播出,來看看是什麼情況?爸爸去哪改名  19日,應採兒爸爸微博曬出《一起出發吧》和陳小春、jasper的劇照圖,並配上開心的表情。
  • 吳謝宇弒母案警示:健康的母子關係從來不是與生俱來
    北大學子吳謝宇弒母案,從2016年至今一直備受關注,因為弒母原因始終迷霧重重。2020年12月24日,該案在福州中院開庭審理。據媒體披露,當事人吳謝宇在庭上供述自己的弒母動機是:「不如和我媽一起死,這樣就可以和爸爸在一起了。」 他自述父親去世後內心非常孤獨和痛苦,曾多次嘗試自殺,也覺得母親很痛苦,「好多事不和我說,不讓我操心」,於是他想到幫助母親 「解脫」。他解脫的方式就是用槓鈴砸死了親生母親!這個爆炸性的惡性事件嚴重地衝擊著每一個父母的神經:親生的孩子怎麼會以愛的名義用如此殘暴的手段殺死自己的母親?
  • 《爸爸去哪兒》網絡火爆之秘訣
    《爸爸去哪兒》是湖南衛視於2014年度第三季度推出的周五晚22點檔親子互動真人秀節目,引自韓國MBC電視臺,概念參考自韓國MBC電視臺節目《爸爸!我們去哪兒?》,是該系列節目的第二輯,影響力持續升溫,領跑親子綜藝節目的冠軍,依然保持超高收視。
  • 《爸爸去哪兒》人生的路要自己走
    在《爸爸去哪兒4》中作為24k純爺們的安吉才不是只有霸氣,還有對女孩子的暖心照顧。在做餅的時候,還記得要給考拉姐姐一份。和阿拉蕾一起去玩的時候,還會像大哥哥對妹妹般,寵溺地牽著阿拉蕾的手。小安吉真的是在用行動告訴直男們:「讓你們看看什麼叫男友力!」
  • 臺灣高雄發生女兒持刀弒母案 妹指母長期情緒不穩
    華夏經緯網4月14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高雄市今天發生一起女兒逆倫弒母的人倫悲劇。犯嫌的妹妹表示,母親長期情緒不穩,心情一不好就踹門、辱罵或詛咒女兒。警方表示,潘女自稱有躁鬱症,而潘母則為領有殘障手冊的精神疾病患者,潘女無業及有吸毒前科,母女同住時經常發生爭吵,後來她搬離家中與妹妹、妹婿同住,但母親卻轉而騷擾妹妹與妹婿,因此姐妹倆對母親多有不滿。
  • 楊爍救了《爸爸去哪兒6》,真人秀演惡爸爸,《一起出發吧》火了
    文/馬慶雲從12月23日早間開始,楊爍這款惡爸爸的熱搜逐漸發酵,估計現在已經火到盡人皆知了。楊爍個人的社交媒體平臺下方,也是充斥著「莫名」帳號的指責,乃至於謾罵。一時間,本來未能在中國內地正版視頻平臺上線的綜藝節目《一起出發吧》,竟然「出口轉內銷」,突然間大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