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看似深刻的「制度論」,追問阜寧弒母案細節更有意義

2020-12-21 瀟湘晨報

——本文系紅網第六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不知道從何時起,或許是為了讓自己顯得深刻,我們在評論新聞所報導的慘案時,總喜歡把悲劇歸因於某一制度上來,無論是普通的網民,還是專業的評論員。

近日,關於江蘇阜寧男生弒母案討論中,我們似乎又能看到這樣的傾向。有評論認為這是「高壓應試教育的必然結果」,也有聲音呼喊「我們的教育只有知識的教育,沒有人的教育,更沒有關於生命的教育」。

這種富有感染力的語句很具迷惑性,但仔細揣摩後就會發現,它非但不深刻,而且很膚淺。確實,我們的教育制度存在著一些問題,但這個和弒母悲劇的本身有多大關係呢?一個制度再完美的社會也會有罪犯,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教育體系。這不僅是概率論裡的「極端個例」,也是我們生活的常識。

因此,放著個體的惡不顧,將矛頭指向宏大乃至虛無飄渺的教育制度,從極端個案中硬生生地提出一個普遍性的原因,這樣的評論難免給人一種「亂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覺。

「我們的教育只有知識的教育,沒有人的教育」,這是一句放之四海皆準的「廢話」。試想一下,只要是學生,無論他是中學生還是大學生,無論他是自殺還是弒母,是作弊還是偷竊,我們在評論時是不是都可以套用這種大道理的話?但這種懶惰的思考習慣,對於分析問題本身又有多少意義呢?學生弒母,首先要反思的是這個學生本身,他的心理狀況,他的行為方式;而不是在沒有更多細節披露的情況下大談特談「教育制度」。

這是一個強調情緒傳播而非事實傳播的時代,借極端個案所帶來的感性衝擊力去攻擊制度,不僅能洩憤,還能收穫自以為深刻的滿足。但人畢竟是追求理性的動物,相比於關聯不大且索問沒什麼結果的制度,在極端個例中,有更加具體、更能解決的問題值得我們去分析。

當然,值得補充的是,既然並不是所有悲劇背後都有一個制度原因,那麼自然說明有的悲劇背後是惡的制度。比如讓淚水一夜灑遍網際網路的「孫志剛案」,其背後就是違反憲法的收容制度在作祟。但孫志剛案與阜寧弒母案不同是,發生在孫志剛的事情曾普遍發生在眾多收容者身上;而儘管一個月之前在江蘇南京也發生過一起弒母案,後者還是屬於極端個例,不具有普遍性。另外的不同是,阜寧弒母案不涉及公權,而孫志剛案則是公權對私權的侵犯。正是這兩點不同,決定了我們在看待問題時的角度。

所以,比起看似深刻的「制度論」,追問阜寧弒母案的細節或許更有意義。

文/張雨龍(南京師範大學)

來源:紅網

作者:張雨龍

編輯:張瑜

【來源:紅網_紅辣椒評論】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兩起「弒母案」的警示:有一種愛叫做放手
    2016年2月14日謝天琴屍體被警方發現,認定其子吳謝宇有重大嫌疑,開始懸賞通緝吳謝宇。2019年4月,吳謝宇在重慶機場被抓獲歸案。2020年12月24日,福建省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公開開庭審理了吳謝宇故意殺人、詐騙、買賣身份證件案。履行起訴、質證、控辯、陳述等程序後,法庭宣布休庭,擇期宣判。
  • 弒母案悲劇的啟示:不給孩子留空間,就是不給自己留出路
    這樣的悲劇僅今年11月份以來,江蘇就發生了兩起:一起是11月12日江蘇南京市玄武區17歲高中生李某持刀將母親謝某殺害,次日投案自首。另一起是12月12日江蘇阜寧17歲的一名高三男生將全職陪讀的母親殺死後逃竄,次日被抓獲。其實,再往前追溯,類似的弒母案例還有不少。
  • 《意義追問》:是要一個符合自己要求的答案,還是真相本身?
    我將此稱之為毛病,倒不是說這有什麼問題,而是這一點或多或少不太正常。試問一個正常的人,總還是有些基本常識的,更不會吹毛求疵,對任何事物都要求給出一個意義來。畢竟,你還是要允許有些事物它沒有意義,或者說我們所認為的「意義」本身未必是它所給予的意義。
  • 又發生一起高三男生弒母案:爸爸去哪兒了?
    案發後,更多細節也隨之披露:遇害媽媽謝某是一位人民教師,平日教育裡對兒子非常嚴厲,母子之間多有衝突。案發前,她在兒子學校門口租房,陪讀多日。兇手李某某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孩子,曾獲得年級第一名。從11月12日到12月12日,僅隔30天,江蘇就發生兩起弒母案:都是高三的男生,怒殺陪讀的母親;都是學業和教養的膠著,讓母子之間燃起熊熊戰火;
  • 「北大學子弒母案」,人與惡之間的距離
    北大學子吳謝宇,一個無數光環籠罩、近乎完美的天才,弒母后潛逃多年,近期被捕後,此案再度進入公眾的視野,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相關的報導網上很多,對於吳謝宇弒母的動機,真相公布之前,各方的猜測也是各異。了解案件和相關報導後,除了震撼更多的是對吳謝宇為何弒母的不理解,迫切的想要知道他的作案動機。關於作案動機網友也是眾說紛紜:1、許多網友看到關於吳謝宇的家族精神病史的報導,還有同學採訪曾說過吳謝宇太壓抑,懷疑吳謝宇可能因此導致精神狀況的問題,是引發他弒母的關鍵因素。
  • 北大學子弒母案:別讓道聽途說的東西,抹去了一位母親的遺憾
    餘季告訴記者,除此以外,吳謝宇個人面對女生的時候會很自卑,長期壓抑自己,在兩性關係方面他有一種被他媽媽欺騙耽誤的感覺。餘季說:「他覺得只有弒母,自己才能在精神上成為男人。」餘季稱吳謝宇覺得自己是個男人,應該有男人的尊嚴,不應該為母親的想法而活著。曾經的不解至此有了答案?
  • 北大弒母案揭底——來自中國心理哲學家的視野報告
    而且與此前網上所傳的其弒母行為被發現是其主動透露消息的說法不同,此案案發是由於其在其舅舅不停的追問之下,他不得已才說出其要回福州過年,此後他舅舅察覺異常才發現了他的犯罪行為。案發後吳謝宇一直在重慶生活,被抓之前,其在重慶當地一家酒吧當服務生,他被抓是由於其為追求該酒吧女經理,而為該酒吧女經理送機,才在機場被抓獲的。
  • 北大學子弒母案:讓人窒息且必須警醒的青春物語
    網友的集中關注點,依然在:如何看待高智商罪案北大學子弒母?有網友慨嘆:一個高智商的天才和一個超智慧的魔鬼只差一念之間。針對吳謝宇被抓時身上有30多張網購來的身份證,有很多網友提出:假身份證的源頭真的要好好抓一抓。數據來源:紅網輿情中心吳謝宇是誰?
  • 江蘇高三男生殘忍弒母:那些殺害媽媽的兒子背後,是爸爸在遞刀
    01 前兩天,在《澎湃新聞》看到一則少年弒母的新聞。 12月13號下午15時,江蘇阜寧公安110接到報警電話,某小區居民徐某死於家中。
  • 「北大學子弒母案」大量細節曝光,讓人更困惑了......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觀察者網」(ID:guanchacn)綜合自紅星新聞、澎湃新聞,原文首發於2019年4月26日,標題為《「北大學子弒母案」更多細節曝光,讓人更困惑了》,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記者 王選輝 圖4月26日,該棟樓一位年過六旬的鄰居表示,得知吳謝宇弒母案發生後,大家都很驚訝,「那麼好的小孩,變得這麼壞,沒有想到,哪有兒子殺媽媽的?」這座建於2000年左右的住宅樓牆皮已開始脫落,從門口向上踩過十幾個臺階,就到了102室,墨綠色的房間鐵門緊鎖,從外看與其他房間無異。一樓的陽臺處,還披著三四張泛黃髮黴的抹布。
  • 我的哲學筆記:當你開始追問意義時,意義已經在路上
    在現代哲學家中,只有維根斯坦深刻意識到了語言對人思維、思想的影響。2古希臘哲學從一開始就出現了一與多的區分,即他們要揭示宇宙萬物的多樣性與同一性。由此發展出存在與非存在、本質與現象、理性與感覺、一與多、理論與實踐、變與不變、運動與靜止、客體與主體等哲學概念。
  • 北大吳謝宇弒母案將擇期宣判!逃亡期間曾在酒吧當「男模」
    12月24日,吳謝宇「弒母案」在福州中院開庭審理,吳謝宇故意殺人、詐騙、買賣身份證件案一審開庭,將擇期宣判。 作案後,吳謝宇謊稱出國學習,騙取親友錢款共計144萬元。
  • 北大學子弒母案兇手落網:地獄空蕩蕩,魔鬼在人間
    你有沒有想過,如果可以心想事成,那麼當一個優秀的媽媽會是什麼樣子?首先,你得有慈愛的心和堅韌的品格,比如丈夫去世後,堅決拒絕慰問金,含辛茹苦拉扯兒子長大成人。其次,你得有一份體面優雅的工作,人民教師夠不夠?最後,你有比同齡人優秀千百倍的孩子,自主招生排名前列進入北京大學,GRE全球排名前5%,周圍的所有親戚朋友老師都誇他懂事優秀!
  • 北大弒母案始末過程詳情經過 吳謝宇被抓時間地點
    7月23日,有朋友收到吳謝宇母親謝天琴的簡訊,內容是索要6年前丈夫病逝後大家籌集的慰問金。  7月24日,百度知道上出現了一個奇怪的匿名提問:父親病逝,母親被兒子故意殺死,受害人的親屬有權向其兒子提出民事訴訟?案情公布後,吳謝宇的幾位親屬在網上搜到了這條提問,覺得描述的細節與吳謝宇家裡的命案驚人的一致,他們甚至懷疑提問者就是吳謝宇。
  • "弒母沒事兒"?嘉慶帝的棺材板快要壓不住了!
    一年來,李康氏沒少挨塔他拉氏的痛罵,早就對她懷恨在心,有了父子二人的指使和放任,便壯起惡膽,來到正房,用一個黃褡包從後面把蹲在地上的塔他拉氏給勒死了。面對屍體,喜福父子開始考慮「善後」問題,敦柱讓李康氏把母親的屍體轉移到西廂房的炕上,囑咐李康氏一定要一口咬定母親是被父親失手責打而死,李康氏說那脖子上的勒痕怎麼掩飾?敦柱又在室內製造了自縊的現場,讓李康氏逃走。
  • 北大弒母案,清華碩士偷拍女生底裙,高學歷並不代表高素質!
    近日有媒體曝出,一名清華大學碩偷拍女性裙底。而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經過警方的信息核對,這名涉嫌偷拍女性底裙的男性,竟然是一名法律工作者,並且是清華大學的法學碩士畢業,這讓受害者和處理民警十分吃驚,作為一名法學碩士,一名法律工作者,知法犯法,作為一名清華大學畢業的高材生,竟然在公共場合作出如此行為卑劣的事情。
  • 在落英繽紛中追問生命的意義
    在落英繽紛中追問生命的意義——讀米小蘇的《落櫻》看到《落櫻》(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二字,腦海中便浮現起一幅早春三月、落英繽紛的美麗場景。不過,小說描述的卻是一個關於愛情、背叛與死亡的悽美故事。不幸襯託出幸福之可貴,不幸告誡人們愛惜珍重,對不幸的隱忍負重正是人生意義的一個方面。那麼,是因為脆弱而自殺嗎?作者將小川的脆弱說成是天生的,就像瓷娃娃一般,一碰就碎。然而,脆弱的命運一定是死亡嗎?也可以是妥協,忍受,或者哭泣。以小川自殺作為結局,不免表明作者有簡單化處理的嫌疑,因為活下去,怎樣活,堅守自己還是被社會同化等等,才是真正的難題。
  • 從5小時到90分鐘「江淮樂地」阜寧離上海更「近」了
    為了大力推進阜寧旅遊,進一步拓展申城客源市場,同時深度接軌上海,讓更多市民了解阜寧、走進阜寧、喜歡阜寧,今天,「多彩多情·赴約阜寧」 2022阜寧旅遊招商推介會在上海舉行。預計2020年底徐宿淮鹽、鹽通全線貫通,上海到蘇北「生態」之鄉阜寧最快只需要1.5小時,原來自駕時間至少需要五個半小時。
  • 弒母案究竟是誰的錯?紐約大學心理學家:夫妻關係應高於親子關係
    導讀:弒母案頻發,是母親管教太嚴還是孩子良心缺失?據江蘇阜寧縣公安局14日通報,2020年12月12號上午當地觀湖書苑小區居民徐某(46歲)被兒子楊某(17歲)殺死在家中。12月13日19時許,阜寧縣公安局將潛逃的楊某抓獲。
  • 弒母案件層出不窮,如何找回丟失的孝道?
    (一)層出不窮的弒母案近期北大學子弒母案持續發酵,社會各級紛紛探究其作案心理,有人說原因是缺少父愛,有人說他是完全的利己主義,也有人說失去信仰和底線。回顧案件,2015年7月,北大學子吳謝宇在家中弒母。為了防止屍體腐敗氣味散發,將活性炭使用塑料布纏綁在屍體上,隨後以出國留學騙取親友欠款144萬,購買十餘張身份證逃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