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議會:為剝奪國王權利而產生!強國源於改革而不是掠奪

2020-12-12 騰訊網

在談及東歐蘇聯,以及當下的越南改革的時候,我們往往會產生一種錯覺,為什麼這些國家通過改革而越改越亂,甚至最終解體,而剩下一些國家的改革,往往半途而廢,效果差強人意。反觀歐洲諸多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社會上,在政治上總是亂鬨鬨的。

卻一直站在全球產業鏈的頂端,被人們認為是利用資本主義剝奪世界人民的鮮血,才得以維持發達,維持霸權。但是,如果西方作為掌控世界數百年的地區,僅僅通過資本主義吸血才能達到這種程度的話,恐怕也太小瞧西方魯撒克遜民族的真正力量與動力。

肯定的是,在國際社會的政治實踐當中,很多國家都效仿了安格魯撒克遜人的制度安排。通過設立憲法權力分割,進行民主化的國家機器建設。西方的制度確實有可圈可點之處,尤其是議會制。但是,不可能滿足所有國家所有民族的基本政治需求。簡單的嫁接必然導致其他地區的動亂。

注意的是,這種動亂究竟是西方的議會制度帶來的,還是其自身本就存在的?一些地區沒有引入西方制度之前,地區局勢也並不明朗,並不安全。多方之間沒有任何溝通,甚至出現不可控的因素便大打出手,傷害的便是民眾。有西方議會制度以後,他們出手之前,還可能在議會上唇槍舌戰,某種程度上也降低了社會的總動蕩趨勢。

但是這些人卻往往裹足不前,到此止步。真的實行西方國家的議會制度以後,地方力量往往會受到議會限制,這是其他地區根本不可能絕對效仿西方制度的根本原因。而且議會制度本身並不是裹足不前的,英國被稱為議會之母,是世界上第一個擁有議會並且真正掌握國家權力的國家,它也在不斷改革,其制度也日益完備。

英國的議會起源,為了剝奪國王的權利而產生

歷史上,英國的政治進行了三次民主化的改革,每一次改革都將英國政治推向民主政治一邊。任何一個帝國的崛起,都不是沒有緣由沒有過程的。早期的英國議會是社會新興力量曾試圖分享權利的一種方式,在當時還僅僅是國王的諮詢機關,之後演變成國家公權力制衡的三權之一。

議員既可以是直接或間接選舉出來的,也可以是由上級任命。議會除了有立法權以外,還有外交,宣戰,和談,選舉和推翻政府的權利。在很多國家議會還選舉國家元首,這種制度得到世界現代大多數國家的認可,採用和借鑑成為現代行使民主權利的主要方式,沒有之一。如此,英國議會制度才被稱為議會之母。

議會的建立,我們可以追溯13世紀,到今天已經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在1258年,國王亨利為了幹預義大利的戰爭,不顧農業歉收和饑荒,要求貴族繳納1/3的收入,作為軍費,引發貴族的不滿,貴族隨即闖入皇宮,逼迫英國國王籤訂限制王權的條約《牛津條例》,國家權力由貴族控制的15人委員會掌握。

至此,國王與議會之間商定國家大事的基本模式就確立下來,在條例中,國王非經議會同意不得作出任何決定。這自然會使國王心有不甘,還經常挑起事端。1264年又爆發了一次內戰,但是國王在交戰當中戰敗被俘。雙方之間重新籤訂了條約《自由大憲章》,召集會議,英國議會的雛形由此正式開始。到了1295年,英王愛德華一世又召集了一次議會,模範議會,這一次是英王主動召集的,參與者有貴族,騎士,城市的富裕階層,每個地區還派兩名騎士作為代表參加,使得議會更為民主化傾向更為明顯。

也是這一次議會批准了賦稅權利,到了14世紀,又獲得了頒布法律的權利。並且以後也成為彈劾國王和大臣瀆職的最高裁判所,其權力逐步形成,起到了對王權的限制作用。此後的英國國王或者英國女王一直受到議會的牽制。從政治上逐漸過渡到經濟上,成為整個社會反對王權專制的最主要陣地。

工業革命的三次議會改革!真正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英國議會建立以後,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得1832年進行了第一次議會民主化改革。先從議會選舉制度入手,當時的英國新興工業資產階級為了爭奪選舉權,掀起了這一次議會改良運動。按照當時的人口比例重新劃分選區和城市。當然,這一次改革很受局限,工人,僱農,婦女被排除於政治之外,工業資產階級卻分得了大部分的權利,約有16%的成年男子獲得選舉權。

但是掌權的人是貴族,選舉資格也僅僅是從身份資格轉換為財產資格,身份歧視變為財產歧視。但是,後一種歧視是足以能夠通過後天的境遇改變的,而身份歧視唯獨聯繫血緣,是永遠也不可能更改的。可以說,向舊制度發起了公開挑戰,並取得階段性的勝利。結果是英國選民的人數從不到50萬增加到了80萬。且增加的這些人裡更多的是英國新興產業的傑出代表。

第二次英國議會改革是1867年,當時的英國工業資產階級反對貴族寡頭統治,爭取大資產階級民主的一次政治改良,這與1832年的議會改革異曲同工,只不過更為深入徹底。進一步劃分了民主選區,財產資格也一降再降。在城市中,但凡繳納貧困救濟金的房主和年繳納十英鎊以上的房租,居住區不少於一年的房客都有選舉權。

英國在議會君主制民主化的道路上又邁進了新的區間,進一步消除了英國議會制度的積弊和腐敗之風,徹底打破了貴族在議會統一天下的局面。議會的領導者再也不是之前的貴族,而實現了資產階級民主。雖然工人政黨依然未能夠進入核心領導層,但是從長遠來看也為這一可能奠定了基礎。畢竟這一次改革的財產歧視大幅降低,一個技術工人就可以獲得完全的政治選舉權。

到了1884年,英國再一次進行了議會改革,是為了鞏固之前的議會民主制度。從第二次改革自由黨和保守黨輪流執政到了1880年,自由黨在國會當中擊敗了保守黨,組建內閣。自由黨為了在農村爭奪選票,緩和農村居民要求政治權利的鬥爭,進行了第三次國會選舉改革。

擴大了公民權,把自由的公民權擴大到普通工人,並且重新劃定選民的財產資格。基本上一個中等工人也獲得了選舉權,但此時婦女依然沒有選舉權可言。即便如此,1884年的改革,是統治階級面對社會經濟結構和階級鬥爭劇烈變化的時候,做到了基本的適時而變,主動調整適應。英國議會逐步成為整個國家的議會,並且為最終實現普選權掃除了障礙。

以為只有三次改革?民主改革超乎想像

其實,英國的諸多政治經濟改革並不僅僅限於這三次,只不過最具代表性而已,除此之外,還有亨利將請願制度改為議案制的改革。在1529年又成立議案委員會,制度常態化。1554年計數制度開始實行。1581年議案三讀制度建立起來,詹姆士一世和斯圖亞特王朝三次解散國會,下令逮捕議會議員,這恐怕是王權對於議會的絕地反擊,最終慘遭失敗。在1628年,推出了《權利請願書》,確立了保護私有財產的原則,並且強調國會在徵稅上的最高權力國王必須服。

從到了20世紀末,改革法案逐步獲得通過,使得英國議會制度達到了現在的成熟與高峰。當然,並不是沒有任何毛病缺陷,但是英國的制度是符合常識的,一步一步改革而成立的。英國議會並非是一個不變的實體,而更像是海納百川的熊熊江河,無條件的接納任何一個支流對自己血液的植入。雖然英國議會也有很多自己的毛病,例如程序繁多,手續複雜的繁文縟節效率低,但是這是從具體的事物來看的。

在整個國家的運轉方面,英國基本做到了程序規範,手續完備,也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並長達三百多年。對社會各個制度各個方面的活動具有廣泛的參與性。不是最好的制度,但是通過不斷的改革確實穩定的國家並且發展了國家。但是那些只在形式上尋求英國議會模式的國家,只想要通過議會使自己掌控大部分的國家權力,從來沒有想學英國議會的精髓。

即便如此,議會制度依然給一些動亂國家帶來了戰爭之前的保險期。任何一個分支力量都想用國會議會控制國家,但是他們又不得不廣泛地參與到議會鬥爭當中,一定程度上也削減了他們直接動用武力的暴力可能。英國的議會制度真正適應於這些國家還需要這些國家本土的傑出政治家,在整個社會範圍內塑造一種對議會的認可,信任與信仰。議會的建立是以國家發展為目的的,而並不是一個人權利與欲望為基礎,沒有搞明白這一點,任何人也學不會真正的議會制度。

相關焦點

  • 英國議會:為剝奪國王權力而產生!強國源於改革而不是掠奪
    英國的議會起源,為了剝奪國王的權利而產生歷史上,英國的政治進行了三次民主化的改革,每一次改革都將英國政治推向民主政治一邊。任何一個帝國的崛起,都不是沒有緣由沒有過程的。早期的英國議會是社會新興力量曾試圖分享權利的一種方式,在當時還僅僅是國王的諮詢機關,之後演變成國家公權力制衡的三權之一。
  • 從英國預算制度的產生看預算與議會的不解之緣
    從字義看,預算一詞源於英文「Budget」,原意是「皮包、皮袋或布袋」,因為在早期的英國,財政大臣到議會提請審批財政法案時,總是攜帶一個裝有財政收支帳目的大皮包。時間長了,人們習慣於用「皮包」代指政府預算,將這一詞彙譯為政府預算。現代政府預算產生於資本主義社會時期,是在資產階級與封建統治階級的鬥爭中逐漸確立的。
  • 英國國王詹姆斯一世與宗教問題
    十七世紀英國的情景在1630年,人們認為由腐敗分子管理的國家教堂阻礙了國王和議會的政治權力。正如一位當代作家所記錄的:「國教破壞了人類的努力。」詹姆斯把這類改革留給了主教們,但其實他們大部分改革都沒有進行,因為他們相信,任何對國家教堂的改變都會危及他們的特權地位。缺乏真正的改革激怒了清教徒,造成了國教與清教徒之間矛盾的爆發。清教徒對教會權威產生了極大的不信任,議會提高神職人員的標準的嘗試確實得到了清教徒的批准,但當清教徒的主教們試圖增加和獨立的立法權力時,這被議會斷然拒絕。
  • 英國的議會為什麼被稱為「議會之母」?它的改革之路非常與眾不同
    議會,又稱為國會。議會起源於英國,是從封建性質的等級會議演變而來的。1265年貴族孟福爾以攝政名義召開由貴族、僧侶、騎士和市民參加的會議,後來,被認為是英國議會的開端。在今天看來,英國議會進行的改革和暴力革命的影響一樣重要,使得普通資產階級在國家事務中發揮的作用非常明顯。
  • 查理一世為了籌集軍費,就答應籤署了英國議會提出權利請願書
    那這個權利請願書的內容無非就是國王你不能繞過議會強制徵稅,迫害英國人民的權益嘛!到了第二年呢也就是1629年,查理再次的去召開議會,繼續的拋出君權神授的思想,要求重啟強制徵稅的這個法案,那英國議會下議院一聽就炸了,就覺著國王也太不講究,他那之前籤署的那個請願書是什麼鬼啊,玩到店籤名的啊,所以一會就要拒絕執行,並且要根據國王籤署的那個權利請願書繞開國王,通過一系列的法案來應對查理的這種胡作非為嗎?
  • 走進英國議會大廈
    不過,國王亨利八世卻是英國歷史中極具戲劇性的人物,他為能得到男性繼承人,不惜與羅馬教皇對抗,另立英格蘭教會,其目的是能夠不斷休妻續弦。他的六位妻子中有兩人被他下令斬首,寫下王室歷史中醜陋的一頁。  穿過王子廳便是著名的上議院,其實,上、下議院在面積及使用上大致相同,即各自擁有議政廳、議員休息廳及走廊。
  • 英國議會選舉制度改革何以「告吹」
    對此,一貫保守的英國人並沒有裹足不前,而是不斷對議會制度進行改革,使其日臻完善。17世紀,英國通過《權利法案》確定了君主立憲制,由此議會成為英國權力中樞。除了19世紀英國議會史上三次重大的改革以外,議會制度還經歷了多次調整和變動。
  • 英國歷史:都鐸王朝——王在議會及議會至上原則的萌芽(上)
    從愛德華三世到亨利七世的兩百多年中,在大多情況下,因王權的地位常常凌駕於議會之上,所以國王和議會之間主要還是兩個彼此分離的政治實體。根據當時的情況,所謂「君在議會」(king in parliament)的英式表述,實應理解為「君臨議會」。「王在議會」原則形成之前,很長時期內絕大多數人認為議會是由教士、貴族和平民3個等級組成的兩院制機構。那時不少人認為它與歐洲大陸國家的三級會議大同小異或完全相同。
  • 英國議會
    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通過《權利法案》確定了君主立憲制,議會成為英國權力中樞。隨著英國資產階級力量的不斷壯大,在歷次議會改革中,上院權力逐漸削弱,下院成為國家核心立法機構和各黨派角逐的場所。1911年,英國通過新的《議會法》,進一步鞏固了下院權力,確立了現行議會制度。
  • 看一看英國國王是什麼時候徹底失去權力,淪為政治吉祥物的?
    現任英國女王英國國王的王權衰弱是個漸進的過程,並非通過戰爭,直接剝奪國王的政治權利,這一點和日本天皇失去政治權利是不一樣的。英國國王的王權受限,要從英國歷史上的光榮革命說起。威廉三世光榮革命後,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於1689年召集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從法律上確定議會的權力高於國王,從而明確了王在法下的政治體制,確保英國君主立憲制度的施行。
  • 歐洲歷史上第一位,也是英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被判刑砍頭的國王
    經過海外殖民運動,「羊吃人」的圈地運動,以及與多個國家的貿易往來,為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積累了雄厚的資本基礎,誕生了一大批新興貴族。當時的英國還處於封建時代,資本主義的興起不可避免的威脅到了國王的封建統治,新老貴族間的矛盾日趨尖銳,國內矛盾與日俱增。
  • 英國議會吵架的權利,由制度保障
    自1295年模範議會開始,延續至今700多年的英國議會,在經歷不斷改革之後,從貴族與國王討價還價的議會,展現紳士風度的議會,演變為與如今新聞中的吵架、鬥嘴堪比德雲社的英國下議院,似乎是兩個極端。然而英國議會愛吵架的傳統由來已久,支撐紳士們不惜人身攻擊的辯論背後,是講求程序正義的制度設計和黨派間公開競爭的邏輯。
  • 英國議會同意改革上議院 上院成員可由選舉產生
    英國議會同意改革上議院113票的多數,於7日投票同意所有上院成員可以通過選舉產生。
  • 英國光榮革命為何獲得完美成功
    這種認識的依據源於帝制意味著專制、腐朽、沒落,而共和制則體現了自由、民主、進步。可歷史的本來面目卻是,英國革命使議會對國王的鬥爭最終以勝利而告結束,它以不流血的方式完成了政權的更替,使得「議會至上」原則和他們前輩不懈爭取的其他憲政原則終於得以確立,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成為人類憲政史上重要的裡程碑。
  • 英國議會_中國人大網
    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通過《權利法案》確定了君主立憲制,議會成為英國權力中樞。隨著英國資產階級力量的不斷壯大,在歷次議會改革中,上院權力逐漸削弱,下院成為國家核心立法機構和各黨派角逐的場所。1911年,英國通過新的《議會法》,進一步鞏固了下院權力,確立了現行議會制度。英國實行君主立憲制,議會下院是代議制民主的標誌。英國大選就是指議會下院議員的選舉。
  • 1701年英國政府與議會對峙的彌合之途
    行政與立法的分離源於近代早期人們對分權制衡效果的追求。不過,在實踐過程中,英國的行政與立法經常是合在一起的,英國政治的一個特點是「政府即議會,議會即政府」。這一情況的出現源於分權制衡機制本身的一個漏洞,即,一旦行政與立法對峙時,政治制度就無法運轉了。幸運的是,17世紀末興起的政黨政治,彌補了這一機制的漏洞。
  • 英國議會作為一元化機構在國家建構中的功能及其起源
    關鍵詞:英國議會;一元化機構;國家建構;王廷大會議;賢人會議 議會制度和普通法是英國作為全世界第一個真正意義的現代國家和憲治國家最引人矚目的兩大支柱,戴西在19世紀將之歸納為「英格蘭政治制度的兩件異彩:議會主權和法律主治」[1]。
  • 英國歷史:議會與君主制——14世紀議會工作程序和職能(下)
    議會彈幼大臣的又一典型事例見於1336年的「賢明議會」,當時愛德華三世病重,議會由王親,即岡特的約翰主持。會上議員們不怕約翰威嚇,堅持彈劫國王寵臣拉蒂獄和尼維爾。他們分別被指控犯有走私、非法借貸、劫持民眾和讀職罪.結果二人均被處以罰款,永遠剝奪擔任官職權。
  • 《權利法案》促成了英國虛君制?非也!虛君制全因英王不會講英語
    現在很多人對於英國的虛君制度都頗多讚譽,認為這是人類有史以來制度文明最先進的進步之一,甚至有許多人認為沒有英國的這項制度,就沒有我們現在的政治文明。還有一些頗有名望的學者和歷史愛好者們,把英國虛君制度的產生歸功於光榮革命以及權利法案這兩個東西。然而,出乎大家意料的是!
  • 從歷史考古學的角度來說:掠奪是資本主義殖民的本質
    我們今天重新審視資本主義的殖民史,絕不是要掌握所謂西方的「進步」,而是要認清殖民的本質。 資本原始積累:掠奪基因的生成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發展必須具備兩個前提條件:一是存在著大量靠自由出賣勞動力為生的僱傭工人;一是大量的貨幣財富集中到少數人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