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英國就議會選舉制度的改革,圍繞是否將「簡單多數制」改為「選擇投票制」進行了全民公投。投票結果顯示,只有42%的選民參加了此次公投,但仍有69%的票數反對改革議會選舉制度,贊成保留現行的「簡單多數」。
雖然,此次改革議會選舉制度的計劃「告吹」,但卻是英國36年以來第一次舉行全民公投。上一次全民公投是在1975年6月,當時英國選民投票支持該國繼續作為歐洲共同體的成員國。因此,此次全民公投對英國政壇產生的影響與意義也不可小覷。
改革問題緣起
英國議會創建於13世紀,有「議會之母」之稱。對此,一貫保守的英國人並沒有裹足不前,而是不斷對議會制度進行改革,使其日臻完善。
17世紀,英國通過《權利法案》確定了君主立憲制,由此議會成為英國權力中樞。除了19世紀英國議會史上三次重大的改革以外,議會制度還經歷了多次調整和變動。而隨著英國資產階級力量的不斷壯大,改革使議會上院權力逐漸削弱,下院逐漸成為國家核心立法機構和各黨派角逐的場所。同時,議會下院也成為了代議制民主的標誌。而通常我們說的英國大選,指的就是英國議會下院議員的選舉。
簡單多數議會選舉制度已經在英國沿用了兩百多年。在「簡單多數」的選舉制度下,根據政黨提名、社團和公民提名兩種方式,650個選區分別選出若干名候選人,而每位選民從本選區數位候選人中挑出一名並進行投票,贏得選票最多的候選人,無論其獲得的選票是否超過半數,都將獲得這個選區的議員資格。同時,在議會中佔多數議席的政黨成為執政黨,其領袖自動成為首相。
這種選舉制的優點是簡單易行,節約成本和時間,政府與議會、議員與選民有直接關聯性,選舉出來的政府也較為穩定、具有延續性。但這樣的選舉制度往往有利於多數黨、大黨,而對小黨不利。因此,這一制度直接導致了工黨和保守黨這兩大主要政黨長期把持英國政壇的局面。而隨著英國國內一些小政黨的不斷壯大和發展,現行簡單多數選舉制度使得議會選舉無法滿足和體現下院應有的代表性,因此屢遭詬病。
以去年五月的英國大選為例,下院650個議席中,有近三分之二的議員在當選選區的得票數未過半;選舉結果顯示無一政黨在議會獲得絕對多數席位。卡梅倫領導的保守黨獲得議會下院650個議席中的307個,成為英國議會第一大黨;工黨獲得258個席位;自民黨僅獲得57個席位,其他小黨共獲得28個席位。然而,僅有57個席位的自民黨卻成為保守黨和工黨全力爭取與其聯合組建政府的「關鍵」籌碼。最終,自民黨「一錘定音」,將聯合執政的目標鎖定於保守黨,幫助保守黨在大選中以微弱的優勢取得政權。而此前,兩黨仍在政治理念上存有不少衝突,但在新一屆議會大選中卻絲毫沒有影響兩黨將要聯合執政的信心。
至此,「懸浮議會」再次出現,不禁使人們對選舉結果的民主性和議員資格的代表性產生質疑。
改革如約啟動
2011年5月5日,大選結果塵埃落定一年之際,英國正式啟動了議會選舉制度改革的全民公投,本次公投的焦點是是否將現行的議會選舉制度從簡單多數制變為選擇投票制。而此番改革的挑頭者正是當初在大選上「一錘定音」的關鍵角色——自民黨。改變現行議會選舉制度即以選擇投票制替代簡單多數制,成為自民黨向保守黨提出聯合組閣的條件之一。
而所謂的選擇投票制,就是選民可以在選票上按照自己的偏好對候選人進行排序,得票率超過50%的候選人當選該選區議員。但如果沒有候選人取得半數以上選票,得票最少者的選票將被分配給其他候選人,直到有候選人得票超過半數。
英國一個關於研究投票制度改革的「獨立委員會」,在1998年發布的「詹金斯報告」中推薦的兩種選舉制度就提及了選擇投票制。該獨立委員會成立於1997年年底,旨在為穩定政府而推出一個既有廣泛比例性、選民多選擇性,又維持選區聯繫的選舉制度,以取代不盡合理、不盡科學的簡單多數制的選舉方法。
隨著全民公投啟動時間的臨近,聯合政府內的主要兩黨對改革所秉持的態度也正式分野。一面是以副首相剋萊格為首的自民黨竭力主張改革。長期以來,自民黨的支持者地理上較為分散,加之保守黨與工黨分別主導著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斯,使得自民黨在選舉競爭力上始終不敵兩大黨,受窘於「簡單多數」。該黨認為,現行簡單多數投票制度並未真實反映某一政黨所得票數與它最終獲得議席之間的關係,各政黨所得票數與所得議席數不成比例。因此,自民黨黨魁克萊格認為改革現行議會選舉制度非常必要,改革將使議會選舉制度
變成更公平、更好的制度;採取選擇投票制將會使議員們對自己的工作更加負責。但更重要的是,自民黨希望通過改革議會選舉制度,增加在議會下院擁有的席位,進而增強並穩固其在英國政治格局中的地位與優勢,為今後贏得議員選舉、單獨執政鋪平道路。
另一面,作為簡單多數選舉制度的利益既得者,保守黨被迫按照組閣前的承諾配合改革進行,但這似乎並不影響保守黨大唱反調的決心與立場。保守黨領袖、首相卡梅倫早在改革程序啟動前在英國《每日郵報》中發文,呼籲民眾反對選擇投票制,同時稱簡單多數制是英國人經鬥爭和犧牲取得的成果,若遭推翻將造成「永久」傷害。
然而,作為英國三大黨之一的工黨,儘管其領袖愛德華.米利班德對改革表示支持,但工黨黨內分歧嚴重,贊成與反對的聲音此起彼伏。
同時,從當前英國經濟形勢看,政府嚴厲削減開支,家庭財政疲弱不振,眾多經濟難題尚未解決……此時,改變投票制度可能帶來的高投票成本,也是民眾所不能接受的。公投前的民調就已顯示出多數選民不看好此次改革。
由此不難看出,除了執政聯盟的兩黨針鋒相對以外,英國主要的三大黨內部之間,黨際之間,甚至民眾之間都尚未統一認識,而沒有形成社會共識的改革,不免將阻力重重。
2010年5月18日,英國倫敦,英國議會下院舉行大選後首次會議 圖/CFP
改革計劃告吹
公投結果最終顯示,有近七成的選民反對修改現行簡單多數議會選舉制度。然而,在「反對」的聲音中,也不乏有民眾是「簡單多數」的反對者,之所以對此次改革投反對票是因為他們認為改革力度不夠,改革沒有給選民真正的選擇權,僅列出的選擇投票制未能使他們對改革滿意。
自民黨原想通過改革選舉制度,增加其在議會中的議席數量。但改革計劃告吹,英國的執政聯盟面臨前所未有的尷尬。自民黨不僅在全民公投中失利,而且在地方選舉中也遭遇沉重打擊。在野的工黨於英格蘭和威爾斯地方選舉中表現不俗,奪走原屬於自民黨的許多議會席位。保守黨獲得的地方議席總體沒有太大變化。
而在蘇格蘭,以「蘇格蘭獨立」為訴求的蘇格蘭民族黨贏得議會多數議席,這也是該黨第一次控制蘇格蘭議會。這一歷史性的勝利將在五年內推動蘇格蘭舉行獨立公投。
改革議會選舉制度是自民黨與保守黨聯合組閣的基石之一,因此儘管兩黨在此問題上分道揚鑣,但這一「不通過」的公投結果尚不會導致聯合政府解體。因為去年兩黨達成的聯合執政協議明確規定,除非下院有55%以上的議員同意解散議會重新選舉,否則五年內不舉行大選。(記者 王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