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拎包走河已是高書會工作之餘的常態。 深圳晚報見習記者 楊少昆 攝
原標題:95後民間河長巡河一次走一天 巡河是高書會每周都堅持的「小事業」
深圳新聞網訊 今年,深圳迎來治水提質「大會戰、大建設」之年。深圳以河(湖)長制推進河湖長效治理,將全市161座水庫納入河(湖)長制管理範圍。記者了解到,隨著大家對生態建設重視度的提升,全市逐漸湧現出大批「河小二」、民間河長等公眾力量參與到治水工作中。近日,深晚記者跟隨深圳95後民間河長高書會一同巡河,體驗了一回「臨時河長」。
1
一次全程巡河要用一天時間
不到6點,習慣早起的高書會已經拿好工具包準備出門了,工具包中裝有PH試紙、樣品檢測劑、比色卡條、記錄本等。早起巡河,是他每周都堅持的「小事業」。「深圳注重生態建設,讓我想起家鄉的山清水秀,非常希望能為深圳出一份力。」
2017年初,深圳晚報和深圳市綠源環保志願者協會(以下簡稱綠源環協)聯合發起「深圳民間河長」招募,共同推行「深圳民間河長制」,以此加強水汙染防治領域的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促進深圳河流水質持續改善。2017年6月3日,高書會成為45名首批深圳民間河長的一員,擔任丁山河民間河長。1995年出生的他,是目前年紀最小的民間河長。
從住處走去丁山河不用10分鐘,在靠近坪地國際低碳城的河邊,高書會熟門熟路地在一處蹲下取水。每次巡河,高書會都會在固定的幾個地點提取河水樣品,對水質的基本情況進行檢測,並記錄下來,幾年來記錄本也更換了好幾本。「這裡的水PH值在7左右,檢測氨氮的試劑剛好用完了,明天我就去領取。」他告訴記者,民間河長可以在綠源環協免費領取這些巡河用品。
「丁山河是龍崗河的支流,上遊在惠州,下遊在深圳坪地。」一次全程巡河要用去一天時間,從早上六七點出發,到傍晚時候結束。一路上,他要監督沿河的企業是否有偷排汙水泥渣,還要把河水的情況做記錄,「來回得走十幾公裡,全程巡河一個月有兩次。」
2
下雨是發現問題「最佳時期」
「最開始我每天下班了都去河邊跑步,算是河道的日常監督,到周末就帶上工具去巡河檢測。別看現在丁山河的水體看起來又淺又窄,下暴雨的時候也有過『水漫金山』,一直淹到現在站的位置。」高書會指了指腳下,距離河道將近30米。
對於高書會而言,下雨是發現問題的「最佳時期」,「平時河水看起來很太平,到了下大雨時,從上遊會衝下來汙泥、垃圾,在下遊什麼都看得到。河水本身不髒,是岸上的垃圾汙染了它。」
河邊的企業和生活區是最直接影響河道的汙染源,在擔任民間河長後,在一次摸查丁山河整體情況時,高書會發現了三處偷排汙水泥渣的企業,記錄情況後他向相關單位進行舉報。
「做河長學到許多關於環保的知識」,高書會告訴記者,自己正在觀察河邊的一處小區是否有偷排現象。「許多工程都不做過濾就把泥漿水往河裡排,我查看時他們多少會有些阻撓。只能想辦法多去幾次,我要對我的河負責。」高書會稱呼丁山河為「我的河」。
3
守護一條河成為他的信念
1995年出生,23歲對於許多人而言是還未褪去稚嫩的年紀。每天與河水打交道,不是暴走就是暴曬,下河撿垃圾、取樣品做檢測,這些聽起來似乎對年輕人不夠有吸引力,但高書會做起來卻津津有味。
2015年,高書會從部隊退役後來深圳坪地務工,住在丁山河附近。由於工作比較輕鬆,一開始他還在發愁空餘時間如何打發。單位的同事跟他說,「不要閒著,去做義工多有意義」。通過介紹,他加入了綠源環協,這個23歲的小夥子發現,身邊的大多是50歲左右的大哥大姐。
「民間河長裡幾乎沒見到同齡人,但是這群大哥大姐很有意思。有時候我們一起去走河,路途遠天氣熱,我一個小夥子都不停在喝水,但他們一聲累都沒喊過。」他覺得前輩教給他許多。「城市生態文明是我們的寶藏,年輕人應該多了解多參與。成為民間河長前,我從沒想過河水需要達到怎樣的標準才可『親』。」
參加民間河長徵選活動時,高書會經歷了三次面試。「我希望守護這條河!」這成為他最終能夠堅持下來的信念。通過面試後,他與其他民間河長一同接受培訓,在培訓中了解到深圳的水環境現狀,以及治水提質工作進展。「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看到河流的整治前後對比圖,能感受到是真的有效果。」(記者 郭宇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