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環境監測中心:淇澳島紅樹林生態系統調查完成

2020-12-10 i自然全媒體

本報訊 4月28日,自然資源部南海局所屬的南海環境監測中心完成珠海淇澳島紅樹林生態系統調查。此次調查是南海環境監測中心2020年開展大灣區典型生態系統調查的第一個航次。

淇澳島紅樹林溼地自然保護區坐落在廣東省珠海市淇澳島的西北部,是中國人工修復面積最大的紅樹林。由於互花米草的入侵,淇澳島紅樹林外圍的大片紅樹林灘涂被佔據,天然林難以向外擴散,甚至退化。入侵物種嚴重影響淇澳島紅樹林的生態環境,導致保護區溼地的物種多樣性不斷減少,可持續發展情況堪憂。而大量引進的外來紅樹物種海桑和無瓣海桑使得該地種群結構較為單一,生物多樣性較低且較脆弱。

調查隊根據紅樹林生態系統的分布情況,在淇澳島設置5條斷面共計15個站位,在同一斷面內,按低、中和高潮區站位各布設1個約100平方米的樣地。調查隊在該樣地內開展的監測項目包括紅樹林群落種類、密度、株高、胸徑、群落層數、蓋度、面積和分布,沉積物硫化物、有機碳、粒度,底棲生物種類組成、密度、生物量,汙損生物的種類組成,海洋垃圾種類、數量和尺寸規格等,並記錄周邊的人類活動如圍填海、灘涂養殖、螺類挖掘等。

據悉,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世界範圍內的紅樹林的面積正以年均1.5%的速度減少,同時還面臨著生物多樣性降低、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退化等嚴重威脅。鑑於紅樹林遭到破壞的現狀,制定科學有效的保護和管理策略顯得格外重要和緊迫,加強對紅樹林的調查與研究迫在眉睫。

接下來,南海環境監測中心將根據2020年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工作要求,繼續開展紅樹林生態系統預警監測工作,進一步掌握紅樹林生態系統現狀及面臨的主要生態問題,為區域海洋生態預警、海洋國土空間規劃和生態修復提供數據支撐。

來源: 中國自然資源報

作者: 黃盛 郭治明

編輯: 錢招東

相關焦點

  • 南海環境監測中心: 淇澳島紅樹林生態系統調查完成
    淇澳島紅樹林溼地自然保護區坐落在廣東省珠海市淇澳島的西北部,是中國人工修復面積最大的紅樹林。由於互花米草的入侵,淇澳島紅樹林外圍的大片紅樹林灘涂被佔據,天然林難以向外擴散,甚至退化。入侵物種嚴重影響淇澳島紅樹林的生態環境,導致保護區溼地的物種多樣性不斷減少,可持續發展情況堪憂。
  • 多樣性降低 功能性退化 淇澳島紅樹林生態系統調查開啟
    4月20日,自然資源部南海局所屬的南海環境監測中心赴珠海淇澳島開展紅樹林生態系統調查。此次調查將持續到月底,是南海局南海環境監測中心2020年開展大灣區典型生態系統調查的第一個航次。淇澳島紅樹林溼地自然保護區坐落在廣東省珠海市淇澳島的西北部,是中國人工修復面積最大的紅樹林。
  • 紅樹林生態系統調查進行時
    4月20日,自然資源部南海局所屬的南海環境監測中心赴珠海淇澳島開展紅樹林生態系統調查。此次調查將持續到月底,是南海環境監測中心2020年開展大灣區典型生態系統調查的第一個航次。紅樹林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灘涂上的木本植物群落,由其主導形成的紅樹林生態系統具有防風消浪、促淤護岸、淨化海水、調節氣候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功能,享有「海岸衛士」、「海洋綠肺」等美譽。淇澳島紅樹林溼地自然保護區坐落在廣東省珠海市淇澳島的西北部,是中國人工修復面積最大的紅樹林。
  • 保護紅樹林 「南海人」一直在行動
    為保護好紅樹林,自2009年以來,自然資源部南海局組建了一批專業能力強、技術能力過硬的紅樹林調查團隊,搭配高清衛星遙感和無人機等先進技術裝備,相繼對廣西山口紅樹林、廣西北崙河口紅樹林、珠海淇澳島紅樹林和橫門水道紅樹林等紅樹林區開展了紅樹林生態系統試點調查
  • (環境)廣西北海紅樹林生態系統保持穩定
    新華社南寧1月7日電(記者何偉)海邊大片紅樹林鬱鬱蔥蔥,林下灘涂上棲息著彈塗魚、招潮蟹等生物。廣西北海金海灣紅樹林生態保護區工作人員對記者說:「這片紅樹林有3000多畝,對海洋生物多樣性至關重要,必須以最嚴格的措施保護紅樹林生態系統。」
  • 南海區珊瑚礁、紅樹林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退化
    5 近岸生態系統健康狀況2009年,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與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廣西壯族自治區海洋局以及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對南海區7個生態監控區進行了監測。監控區總面積達1.08×10(4)平方公裡,包括10個生態系統,主要類型有海灣、河口、珊瑚礁、紅樹林和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
  • 周末閒逛淇澳島紅樹林
    周日,閒逛淇澳紅樹林自然保護區。今年淇澳島紅樹林開放後,2月份來過一次。後來,每次來的時候,才想到要提前一天預約,所以,每次來淇澳島,就常規地逛逛白石街,蘇兆徵故居,或到淇澳村逛一逛,或到賽車場看一看聽一聽,或走走海岸線,踩踩沙灘,就是沒再去紅樹林。這個周末,周六晚上就在公眾號預約,周日早早起床就來了,閒逛一下紅樹林,散散步,賞賞景。來的早,停車場還沒幾輛車。
  • 有一個地方叫做淇澳島,這裡作為自然保護區,環境優美,氣候宜人
    珠海淇澳-擔杆島省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為數不多的集森林、野生動植物和溼地生態系統於一體的綜合類型的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7373.77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紅樹林溼地、獼猴、鳥類及海島生態環境,是研究溼地生態系統、候鳥以及獼猴原生地和發展史的重要基地。
  • 自然資源部北海局首次開展海草床生態系統調查
    9月1日~6日,自然資源部北海局組織北海環境監測中心調查隊員前往河北曹妃甸、山東黃河口開展海草床生態系統調查。此次調查是北海局首次開展北海區海草床生態系統調查。據了解,大面積分布的連片海草稱為海草床。海草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沿岸海區,屬於單子葉高等植物,從潮間帶到水深超過50米的海區,從河口到海洋,均有海草生長。
  • 廣西北海紅樹林生態系統保持穩定
    新華社南寧1月7日電(記者何偉)海邊大片紅樹林鬱鬱蔥蔥,林下灘涂上棲息著彈塗魚、招潮蟹等生物。廣西北海金海灣紅樹林生態保護區工作人員對記者說:「這片紅樹林有3000多畝,對海洋生物多樣性至關重要,必須以最嚴格的措施保護紅樹林生態系統。」
  • 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與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 籤訂「黨建+技術...
    近日,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與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籤訂「黨建+技術」合作共建框架協議,正式開啟雙方深化合作、互利共贏、共謀發展的新篇章。    「希望通過滬藏雙方通力合作,切實將西藏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打造成為上海乃至全國生態環保鐵軍先鋒隊的『練兵場』,為上海和全國生態環境監測系統年輕技術幹部提供鍛鍊黨性、磨鍊意志、培養無私奉獻和吃苦耐勞優秀品質的平臺。」
  • 探秘生物的理想家園——紅樹林
    紅樹林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紅樹林是熱帶海岸的重要生態環境之一,是良好的海岸防護林帶,又是海洋生物繁衍棲息的理想場所,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紅樹林是生物的理想家園。由於紅樹林具有熱帶、亞熱帶河口地區溼地生態系統的典型特徵以及特殊的鹹淡水交迭的生態環境,為眾多的魚、蝦、蟹和候鳥提供了棲息和覓食場所。因此,紅樹林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和物種多樣性。一方面,茂盛的紅樹植物每年向林地及附近海域輸送大量的枯枝落葉,經微生物分解,成為魚蝦蟹貝等底棲生物的營養物質和能量來源;同時,由江河水攜帶而來的營養物質和泥沙也在紅樹林灘涂淤積,使之成為底棲生物的理想家園。
  • 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獲評「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
    日前,生態環境部會同科學技術部公布了第七批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名單。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達到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水平,正式進入名錄,這是廣東省第四個,同時更是深圳市第一個國家級生態環境科普基地。 作為我國內地第一個由政府投資建設、社會公益組織運營管理的城市生態公園,生態公園此前已成為廣東省環境教育基地、深圳市環境教育基地、福田區水情教育基地。最終,通過一年的考核期,第七批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名單於今年1月公示,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等28家單位成功入選生態環境部和科學技術部兩部委命名的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正式進入名錄。
  • 南海博物館直播解密「海岸衛士」紅樹林生態價值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6月8日消息(記者 蘇桂除 通訊員 李婧瑜)6月8日是第十二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三個「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的活動主題為「保護紅樹林,保護海洋生態」。當天,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官方微博平臺推出「走進南海 走進紅樹林」直播活動,兩位講解員在直播間通過鏡頭,帶領觀眾們參觀該館紅樹林實景長廊,並輔以紅樹林標本展示,向網友介紹南海海岸典型的紅樹林生態系統、紅樹林生存環境特點、生態適應機制及其生態價值。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官方微博平臺推出「走進南海 走進紅樹林」直播活動。
  • 自然資源部:中國將現有紅樹林全部劃入生態保護紅線
    推進紅樹林自然保護地建設,逐步完成自然保護地內的養殖塘等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的清退,恢復紅樹林自然保護地生態功能。實施紅樹林生態修復,在適宜恢復區域營造紅樹林,在退化區域實施撫育和提質改造,擴大紅樹林面積,提升紅樹林生態系統質量和功能。到2025年,營造和修復紅樹林面積18800公頃,其中,營造紅樹林9050公頃,修復現有紅樹林9750公頃。
  • 世界海洋日:立法保護紅樹林 修復典型海洋生態系統
    自然資源部南海局供圖 目前,我國已建立並不斷完善紅樹林保護國家法律制度體系,出臺了《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等多個與紅樹林保護有關的法律法規,全面強化了紅樹林保護修復工作。2018年,國務院頒布了《關於加強濱海溼地保護 嚴格管控圍填海的通知》,對圍墾佔用包括紅樹林在內的濱海溼地作出嚴格規定。
  • 海南紅樹林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建議
    海南紅樹林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建議(B類) 吳亞瑛、陳明澤委員:   您提出的關於「海南紅樹林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建議的提案」收悉,現答覆如下:   一、 關於退塘還林   近幾年,
  • 專家視點 | 紅樹林生態開發現狀與對策研究
    中央分成海域使用金項目、「藍色海灣」整治行動;2014年全球遙感監測數據顯示中國約有3.07萬hm2紅樹林(0.04%);2015年全國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調查顯示,紅樹林成林面積達到3.41萬hm2,逆轉了紅樹林面積減少的趨勢,中國成為少有的紅樹林面積淨增長的國家,但紅樹林保護與恢復的任務依然艱巨.中國紅樹林物種包括紅樹群系、木欖群系、海蓮群系、紅海欖群系、角果木群系、秋茄群系、海桑群系和水椰群系
  • 20株紅樹林植物跨越2000多公裡「安家」威海南海新區
    近日,在南海新區昌陽河入海口的鹽沼溼地,14株秋茄和6株紅海欖跨越2000多公裡,從廣西「遷家」至威海南海新區落戶。來南海新區之前,這20株紅樹林植物已在廣西培育了6年。此次「安家」南海新區,身負「南紅北移」科研厚望。
  • 淇澳島紅樹林裡的蜘蛛
    在紅樹林中細緻觀察,就會發現這些鎧甲小武士不過是紅樹林靈動生態的一個縮影,除了它們,還有無數生活於紅樹林生態系統中的動物正被這片堪稱偉大的「海上森林「庇佑著。體長3-4釐米的石磺就和陸地上的親戚蛞蝓(鼻涕蟲)一樣,是所處生態系統中默默無聞的清潔工,特殊的造型讓它能在紅樹林中營養豐富的底泥上安全攝食。弱小的石磺不能沒有紅樹林的庇護,雖然沒有誰在意過這些醜兮兮的生物怎樣在紅樹林下度過一生,但在它們看似枯燥的日復一日裡,卻有著我們求而不得的現世安穩,再者,它們又需要誰的在意呢?生命的本質是抗爭與孤獨,石磺活得真實而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