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水村的文化符碼
劉建平
上水村有一棵老樹,根繁須茂,說不上準確的年輪,但老樹下演繹著村莊的老故事是顯而易見的。只是故事不是歷史,說到村莊的歷史,不是靠幾棵老樹可以承載的。文化包含歷史,文化又有其獨特的符碼。完整地理解一個村莊,需要循著村莊的根須,理清枝葉的脈絡,包括風物人情,也要涉及禮儀習俗。
畲族蘭姓先民於明崇禎九年(1636年),從浙江泰順沙丘田遷移而來。從當時的自然環境來看,選為村址的地方是一處山高林密,幾無人跡的山坳。丘陵地帶的山谷水流縱橫,山勢陡峭,既不適合農耕,也不適合居住。遙想當年,能讓他們停駐下來的會是什麼呢?一塊無人耕作的田地,旅途中疲憊的步伐,或者無人相擾的安寧吧!
能在山裡住下來,安全是首要的因素。聚居的村落要能抱成團,彼此呼應,還須具備一定的集體防禦能力,既防野獸的騷擾,也防山匪的侵襲。上水的村落依山而建,象一把收放自如的扇子,平常無事的時候,依著扇沿自由分布,遇到災難時,又能循著扇骨迅速集合。合理的布局,不會有太多變遷,至今村裡完整的青石牆、青石路,青溪岸,源自先民們最初的構思與勞作。那些最早的拓荒者,每次上山墾荒耕耘,收工時不是手提一些野果,肩荷一把柴火,而是每人扛著一塊石頭,日積月累,用一塊塊石頭壘砌成現在的家園。
村域的範圍和界限既定,村民自有的簡陋房屋才能添磚加瓦、雕梁畫棟,才會隨著村莊一起守候,一起老去。老房子是一個村莊的年輪。一座上百年的房子,就是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歲月的滄桑刻在臉上。青瓦上的灰草不知長了幾茬,主人也說不清屋裡住過幾輩人。老房子還有人住,卻止於居住,守著空巢的老人失去了收拾和修理的能力,任憑內牆剝落,木柱斑駁。
從外形看,老房子象一個年邁佝僂的老者,黢黑殘缺的青瓦上積滿土粒與雜草,土牆四面透風,喘著粗氣。走進屋子內部,堅硬的骨架依然挺立,廳堂的木榫構件,簷角的雕飾窗欞,可以想見新建時的繁盛與氣派。細究工藝,稻杆夾層的厚重土牆,杉木搭架的三層樓閣,是否屬於畲族建築的獨有工藝和布局?在歲月的流逝中,成為一個無解的疑問,但只要老屋還在,往昔的時光就仍無聲地述說。
老樹下是溪流交匯處,西、北而來的溪水在此轉身,往東南方向蜿蜒出山。水位不高,駁岸卻深,樹蔭水汽,洇溼著村莊的整個季節。老人的記憶從遠古聚攏而來,孩童的生活從這裡散開而去。有女初長成,該談婚論嫁了。
通婚的對象往往決定一個民族的對外開放度。畲漢通婚自古有之,並不禁止,但藩蘺界限多有,成功的例子鮮見。畲族婚禮嫁娶中特定的儀俗,並沒有歷經歲月被簡化和取代,可見守望的執著和融合的艱難。
推開畲家祠堂的木漆大門,就是畲族鬥笠的手工作坊。臨時性的作坊顯得雜亂而隨意,細長的竹篾、黃色的桐油紙、各色清油、顏料堆滿一地。畲族鬥笠製作精巧,工序繁瑣,編制過程十分複雜,分為破篾、編制、拗沿、裝鑲、捆沿、裝飾等階段。因耗工費時,技巧難臻純熟,會這門手藝的人已經不多,學的人更少。為了保護,不致失傳,畲族鬥笠申報成非物質文化遺產。
畲族鬥笠花紋細巧,色彩絢麗,尖頭圓沿,形狀優美,搭附著紅綢帶、白絹帶和各色珠子等飾物,笠沿扣住盤起的鳳頭髻,不用擔心發散雲開。畲族鬥笠摒退遮風擋雨的原始功能,成為畲家女子的必備嫁妝之一。但據一些村民說,畲族鬥笠不僅是一件簡單的飾品,還攜帶著畲族先民文化的隱寓象徵。鬥笠夾層中有薄薄的竹葉,有著奇異的形狀,喚作「虎牙」、「鬥雲」、「舌子」,相傳是畲族的原始圖騰。
有一種食品與婚俗有關。畲族餈粑的製作流程相對簡單,只有蒸、搗、捏三個環節。糯米的蒸煮講求時間與火候,餈粑的捏揉搓用的是掌心與肘腕的巧勁,中間環節是重頭戲,將蒸熟的糯米放在石臼中,用青石杵大力的捶搗,則是男性力量的展示。餈粑的製作是男女協作的關係,各有側重,互相配合,男耕女織的分工在一件食品上得到完美的體現。
充滿粘性的餈粑寓意「幸福粘粘」,除了在婚俗上使用,還在春節、冬至等節日裡製作。傳統節日的慶祝離不開應時應景的食品,說到節日上的食品,畲族菅葉粽最能體現畲族文化的特性了。
對於觀光者來說,粽子製作人好似街頭的賣藝人,一張菅葉在手中一抽一送,一松一握,變魔術似的吹一口氣,手裡就有了一隻輕盈的蜻蜓或者飛舞的蝴蝶。對於傳承人蘭翠花來說,在菅葉上舀滿糯米,然後摺疊成玉米棒形狀,再用棕櫚繩子綁緊,只是製作過程的一個小小片斷而已。就象故事有起承轉合,一個菅葉粽的真正完成,需要漫長的旅程和耐心的等待。製作是從原料的準備開始的,高山糯米是種植的,其他材料是上山採摘的。猴蘆樹葉焚燒的灰燼中提取的植物鹼,保證了粽子的「味」,金竹葉煮沸燒開,保證了粽子的「色」,灶膛裡帶著禾本清香的柴火,保證了粽子的「香」,棕櫚葉撕成的繩子綑紮,保證了粽子的「天然」。色香味俱全的粽子成形後,還要整齊地碼在鍋裡,用柴火炊煮八小時以上,夜晚上灶,清晨出鍋,才算完美謝幕。
菅葉粽代表著畲族的文化形態。如果不是高山糯米因為種植,其收成受到播種及年景好壞的制約,有時供應不上而被一般糯米取代的話,所有原料均取材於村莊周圍自然生長的植物。這是一種高度自循環自供應的食品,它代表著畲族文化的獨立性與自洽性。處於天然狀態的原材料是公共的,開放的,隨用隨取,並不被管理和限制,但從不出現亂採濫伐、私自囤積的現象。因為對菅葉粽的製作以滿足自製自食為底線,所以,畲族文化的相對獨立不是自我封閉心態使然,而是建立在和諧的自給自足的基礎之上。
假若你不具備有關畲族風物的知識,也沒事先做好探知村莊的攻略,就這樣輕輕走過上水村,你會發現你到了一座傳統的古村落,幾座老屋,一條溪流,一口水井,一片茂竹,一座廢棄的油坊,讓你感覺無比的靜謐。於是你不忍離去,然後試著走進柴扉輕掩的農家前院,討一杯水喝,或者留下吃一餐飯。如果你夠健談,村民會為你打開廚房臥室閣樓,家裡收藏的許多畲族文化符碼,將呈現在你眼前,讓你充滿喟嘆與珍惜。
畲漢相處的時光,畲族人民創造了自己的獨特文化,並以開放的心態學習吸納漢族的先進文化。在現在的村莊,畲民的服裝、農具、飲食已漸漸漢化。而那些有著畲族標示和印記的文化符碼,被內斂和深藏起來。但文化是一種血脈源流,它流動不居,與生俱來,不會消失,如果成不了一條涓涓細流,就會潛藏成一口深井。平時被抑制的激情總在尋找渲洩和爆發的時機,而婚禮和節日就提供了這樣的出口,所以畲族的婚禮和節日總是特別的熱鬧,因為它們是集體的狂歡。在持續的一段時間裡,每位畲民都盛裝演出,既是演員也是觀眾。畲族女性梳著象徵身份的不同式樣的鳳頭髻,佩戴著珍藏的銀飾,穿著整潔的畲繡畲服,哪怕花上整個早晨的時光也不帶一點馬虎,畲家漢子張羅著烏米飯,搬出窖藏的畲釀畲酒,只為了一晌貪歡。在節日裡,畲民不小心就喝醉了,好象沉浸在燦爛的文化中,惟願長醉不願醒。
夢總是要醒的。現代化的過程中,畲族文化一樣面臨著瀕危、失傳和毀損的窘境,也面臨著傳承、搶救和修復的挑戰。何從何去,令人憂心忡忡。但上水村憑著自己的智慧和執著,用規劃點亮自己光明的前景,在村裡建一座畲族文化博物館,用以陳列和展覽畲族文化。畲族文化還開始走上保護性的商業之路,將畲族文化與攝影旅遊結合起來,通過攝影作品和遊記文章,將畲村的美宣傳出去。
文化符碼隱藏在日常生活的衣飾、飲食、用具和儀俗之中,常以物化的方式表現出來,但這不代表畲族人民只關注自己的生存,不在乎自己的精神生活。勤勞的畲族人民是能工巧匠,也能歌善舞。畲族沒有可以書寫的文字,卻用方言傳唱自己的故事,用歌喉把小說唱出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畲族小說歌。
規劃中,村裡有座歌臺,愛唱歌的畲族人民在三月三登臺一展歌喉,熱愛生活的文化符碼也將隨著歌聲傳唱四方。
出生於霞浦三沙,一名法官,喜愛散文創作。形象與邏輯思維兼有,於是散文中有著一抹理性思考的影子。
書香霞浦
傾力打造一個集優秀詩文
書畫、攝影、有聲文學等
作品為一體的文化藝術交
流平臺,展現霞浦文化藝
術人才的魅力與風採。帶
您開啟霞浦久遠的歷史文
化記憶,感受霞浦深厚的
歷史文化底蘊,了解並熱
愛一個有靈魂有魅力的霞
浦。
長按上方二維碼即可關注
微信號:shuxiangxiapu
「書香霞浦」長期徵集詩歌、散文、小說、書畫、攝影、演唱、朗誦音頻等原創作品,真誠期待您的參與!投稿請發送至304778387@qq.com,並附個人基本情況介紹和照片,向更多的人展示您的佳作。覺得不錯,請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