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產生了很多富有文化內涵的至寶,這些至寶我們可以從典籍中的浮光掠影感受到他們的存在,可在現實中卻難能一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由於戰亂等原因,這些至寶下落不明,不得不說是歷史的遺憾。
一.華夏九鼎
九鼎就是中國的代名詞,是至高無上的王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夏商周三代都以大禹所鑄的九鼎作為傳國之寶。戰國時,秦、楚強盛,都曾經有過問鼎之事,就是表示了爭霸天下的雄心。
古老相傳,夏朝時大禹鑄九鼎,象徵天下九州。將天下名山大川、奇珍異寶都鐫刻在鼎身之上。成湯革命之後,殷商建立,盤庚將九鼎遷到了殷。武王伐紂後,周公營建東都,將九鼎就放在東都。然而等到周朝滅亡,九鼎下落不明。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聽說九鼎沉沒在泗水彭城,秦始皇派幾千人打撈,卻是無功而返。至此九鼎再也麼有了蹤跡,不知何時才能重見天日 。
二.傳國玉璽
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玉石,曾經用一塊和氏璧換了十五座城池。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因為九鼎失蹤,遂把和氏璧雕刻成了傳國玉璽,上面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從此傳國玉璽就成為了中國歷代正統皇帝的信物。
此後,秦、西漢、東漢、曹魏、西晉都傳承著傳國玉璽,而後五胡亂華,天下大亂,傳國玉璽輾轉到了東晉,重回司馬氏囊中。南朝宋齊梁陳,直到隋朝滅南陳,統一華夏,傳國玉璽又進入隋朝。唐朝建立後,隋煬帝的蕭後把傳國玉璽獻給了唐太宗李世民。唐末天下大亂,傳國玉璽落入了後唐手中。後唐滅亡時,末帝李從珂舉族與皇太后曹氏自焚於玄武樓,傳國玉璽就此失蹤。從此之後,傳國玉璽再沒有現身過。
三.易經
易經是闡述天地世間關於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是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其中《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現存於世的只有《周易》。相傳易經為上古伏羲所做,包羅萬象,綱紀群倫,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內容涉及哲學、政治、文學、藝術、科學諸多領域,是群經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經典。
然而,除了周易之外,其餘兩部歸蔵與連山都已經失傳,周易經過潛心研究,把易經中的先天八卦擴展成為了六十四卦,也就是易經六十四卦。一部周易就已經如此重要,不知道《連山》和《歸藏》中又蘊含了何種道理。
四.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是中國書法的最高端,它的地位無可比擬,只要對漢字有了解的人就會知道蘭亭集序。其作者王羲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書法家,書法技術出神入化,後世但凡學習行書之人,無不傾心於蘭亭不能自拔。
傳說中,蘭亭集序被唐太宗李世民騙走,從此一直帶在自己的身邊,並給他的繼承人唐高宗李治留下遺囑:一定要用蘭亭集序殉葬。但自唐太宗死,即有傳言說,李治自己也對蘭亭集序愛不釋手,並為聽從其父遺願,而是代以臨摹本。此後蘭亭集序真跡就從歷史上消失了,最大的可能大概就是在唐太宗昭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