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Manuel Miranda 打造的經典百老匯音樂劇《漢密爾頓》這次在紐約理察羅傑斯劇場又綻放了,官方高清錄製。
這部劇很受歡迎,但這次它的宣傳海報看起來有點省事。
相同的背景,換了些不同的剪影。哎,不說了,要噴我沒文化了。
用嘻哈重構美國國父的故事,這是古典與現代又一次巧妙地觸碰。
開場到結尾,全是說唱、歌曲貫穿,要不怎麼說是歌劇呢。沒看過的人或許覺得吵,慢慢聽下去,我們希望能從中了解更多的知識,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美國文化的載體。
黑人、lgbt等演員的啟用無疑也是向其篳路藍縷的祖先們訴說他們如今已經變得更加包容,更加多元化,這種訴說在此時的美國無疑是適時的。試問已經200多歲的美國現在是否還具有其青春的活力?是否還能驕傲地宣布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pursue his own happiness?是否還能包容、自由與熱情?
漢密爾頓穿越歷史的迷霧,說I am not throwing away my shot。事實是怎樣的呢?
舞臺其實搭得很壯觀,但電視上也無法直觀領略。我個人最喜歡是George l那幾段,好搞笑,喜歡那種對皇族階級的無視和惡搞的態度。突然想起已故的Allen Rickman講到英國和美國的觀眾的分別,他說英國人的階級感比較強,見到他往往不敢有眼神接觸。美國人反而會主動上前讚美他作品當他是普通人。我在想,這種民族個性大概和歷史有關。
由於對故事背景不甚了解,也缺少代入感,從頭唱到尾倒並不疲憊,歌曲亦好聽,第一次發覺rap也可以耐聽,演員唱功確是厲害,舞臺背景稍顯單調,燈光運用旋轉地板是亮點,國王每次出場的曲調節奏感特又帶有笑點,還有satisfied,現場一定非常嗨,無怪乎能橫掃託尼,分是給的劇本身的,理想主義永存。「我們這些聖人亦或罪人,死亡向來一視同仁。死亡無非是對生者不斷索取,我們卻還要活下去。」
這何嘗不是一部美國的愛國教育劇,但他的形式摩登,以流行樂為主既能讓當代年輕人毫無保留地接受,也能源遠流長地傳唱下去,被歷史忽視的founding father,從此不再陌生。
網絡上各處盛讚一片,感覺有些過譽了,但確實是好作品。多數人還是難以接受的。還是需要補補課,或許會理解得更深入,知己知彼嘛,嘿嘿。
「戲劇最棒的地方在於,它只是給你打開一扇門,由你自己來走完這段旅程(What's really exciting about theatre,is we only START a journey for you,and then YOU finish the journey)"——Andy Blankenbuehler(編舞)在訪談裡說的這句話我印象很深。看完Hamilton像我這種不學無術的人竟然開始看歷史書和人物傳記,求知的人甚至要去檔案館博物館尋找資料,以期對整個美國建國史都開始更深層次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