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音樂劇《漢密爾頓》單周票房突破400萬美元領跑 「牛市」突如其來, 紐約百老匯新年檔票房井噴
百老匯近期屢屢打破票房紀錄:音樂劇《漢密爾頓》單周票房突破400萬美元;28臺演出單周票房突破百萬美元;在聖誕和新年的一周假期內,百老匯共賣出37萬8千多張演出票,帶來5780萬美元巨額收入。
聖誕和新年假期固然是百老匯傳統的演出旺季,百老匯聯盟主席夏洛特·聖馬丁還是認為這輪的火爆程度是空前的:「我從未見過這樣的場面。」這對同為國際文化大都市的上海,著力打造亞洲演藝之都能提供哪些經驗?
百老匯有史以來最好的年景
去年,百老匯總票房收入達到破紀錄的18.3億美元,吸引了1437萬人次觀演。外媒分析,紐約作為熱門旅遊目的地帶來的客流、現場演出作為一種娛樂方式的重新流行,以及熱門演出「扎堆」,都是百老匯整體繁榮的重要原因。票房緊隨《漢密爾頓》之後的音樂劇《獅子王》和《魔法壞女巫》,通過一周九場演出各入帳300多萬美元。題材多元的劇目老少鹹宜:迪士尼經典動畫改編音樂劇《獅子王》《阿拉丁》和《冰雪奇緣》場場座無虛席;《獅子王》為迪士尼帶來的收入甚至超過了「星球大戰」所有電影收入的總和。《賤女孩》《擺渡人》等新劇層出不窮,《窈窕淑女》《芝加哥》這些復排經典也再次「回春」——22年經演不衰的《芝加哥》,票房在本季達到了歷年最佳。
值得注意的是,演出的紅火,也帶動了百老匯票價新一輪的提升。音樂劇《漢密爾頓》演出票的平均售價達到375美元,位置最好的區域賣出了849美元的高價。聖馬丁認為,熱門演出備受追捧成了一種文化現象,正在改變百老匯的業態。
「去年,媒體都在說『戲劇已死』,如今我們卻迎來了百老匯有史以來最好的年景。這說明戲劇還是能和觀眾產生共鳴的,百老匯是拋開令人不快的現實最好的方式。」聖馬丁表示。百老匯票房從2016年起迎來一波「牛市」,去年5月開始的演出季票房同比增長18.6%,觀演人數增加11.2%,預期未來還將繼續保持強勁增長。
上海演藝業態潛力巨大
音樂劇領跑票房的同時,過去長期作為百老匯經濟支柱的話劇演出,也恢復了盈利能力。《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單周票房突破250萬美元,打破了百老匯話劇紀錄。《殺死一隻知更鳥》《網絡》《一樁事實的壽命》《樂隊男孩》等多部話劇單周收入躍過百萬美元大關。一年的演出收入就能收回全部投資,對很多戲劇作品來說已不再是難事,這帶動了更多製作人繼續看好百老匯演出市場,推動下一輪新劇的開發。
據紐約演藝行業機構提供的數據顯示,人口不足千萬的紐約有十萬餘人從事與演藝相關的職業,每天有大小不同類型規模的舞臺演出達350場左右。紐約註冊的營利性演藝機構不足70家,註冊的非營利演藝機構有420餘家。上海戲劇家協會主席楊紹林告訴記者:「一般情況下營利性演藝機構和非營利性演藝機構年度票房收益各佔50%,即如果營利演藝機構票房總收益18億美元,非營利性演藝機構也可以實現總票房18億美元。正是非營利機構常態的環境培育,才能源源不斷向營利性機構輸送大量人才和創意成果。」
百老匯的這輪紅火,能給上海的演出行業不少啟示。「目前看來差距是巨大的,也正說明上海演藝業態明天有著巨大潛力與空間,關鍵從何著眼與起步。創新是文化發展的本質,演藝不例外。」楊紹林說。
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