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很多記載不同,事實上在甲午戰爭時期,清朝軍隊的軍備要遠遠超過日軍。單從當時的「戰場之王」大炮來看,清軍在作戰戰場上的野戰火炮和要塞大炮實際上達到1000門以上,而且口徑極為巨大,是日本陸軍師團的炮力的至少10倍-20倍以上,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有著絕對優勢。
憑藉著堅甲重炮,快槍如林,軍官考試優秀等表面現象,1891年英國武備報評選清朝海軍實力為世界第8,日本是第16名。美國認定清朝陸軍穩居世界前三,而清朝大臣們也洋洋得意,曾在奏報中自豪的寫到:「大清快槍快炮之多,甲乎天下!」
楊峰嶺炮臺外景,可以看出這是一座有著非常優秀的19世紀歐洲炮臺要塞風格地作品。當時日軍曾感慨:如若日軍在這放1個中隊,足夠對敵百萬大軍。
楊峰嶺炮臺外景
配備了德國最新款克虜伯重炮的清軍鹿角嘴炮臺。很難想像擁有這樣的炮臺和這樣的大炮,清軍為何還被沒有任何炮擊能力的敵人輕鬆擊潰。圖為日軍佔領炮臺後扭轉炮口轟擊清軍。
清軍在摩天嶺的堡壘陣地。清軍在甲午戰爭的防禦戰除了最後的威海衛,基本上在遭到日軍攻擊後,全都是防守不到24小時就放棄陣地逃跑。這還是火力佔絕對優勢,兵力也有優勢的情況下。
溫泉湯方向,日本第六師團一部在雪地中向虎山行進,日本由於國力貧弱國內無法提供前方足夠後勤保證,日軍普遍缺糧少彈缺衣少藥,士兵在戰地被凍死病死餓死的現象屢見不鮮,此戰日軍凍傷慘重。
日軍「無血」佔領的清軍趙北嘴要塞,這是要塞內的機械裝彈、全向旋轉的重型加農炮.只要清軍稍微有一絲戰意,就是把整個日本陸軍7個師團的全部的火炮全拉上來對轟,也會迅速的被清軍趙北嘴要塞炮臺幹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