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午戰爭時,此人在朝鮮抵抗日軍,結果貪生怕死一夜狂逃500裡!
甲午戰爭時,此人在朝鮮抵抗日軍,結果貪生怕死一夜狂逃500裡!甲午戰爭我們都知道在海戰中,北洋水師不是日本聯合艦隊的對手,在路上的朝鮮戰場,清軍更是丟人現眼,這次陸戰更是驚現一代「跑神」,那就是駐守平壤的大清總指揮葉志超,他一夜逃跑500裡路的神話,至今傳為笑談。
-
揭秘甲午戰爭堅船利炮的清軍為何敵不過不如自己的日軍?
在甲午戰爭時期,清朝軍隊的軍備要遠遠超過日軍。單從當時的「戰場之王」大炮來看,清軍在作戰戰場上的野戰火炮和要塞大炮實際上達到1000門以上,而且口徑極為巨大,是日本陸軍師團的炮力的至少10倍-20倍以上,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有著絕對優勢。
-
甲午戰爭清軍炮臺,裝備精良,見到日軍竟潰敗逃走,清軍反被炮轟
與很多記載不同,事實上在甲午戰爭時期,清朝軍隊的軍備要遠遠超過日軍。單從當時的「戰場之王」大炮來看,清軍在作戰戰場上的野戰火炮和要塞大炮實際上達到1000門以上,而且口徑極為巨大,是日本陸軍師團的炮力的至少10倍-20倍以上,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有著絕對優勢。
-
甲午戰爭時期,數十萬清軍為何沒有數萬臺灣義軍消滅的日寇多
一場戰爭下來,清軍傷亡大約四萬,雖然日軍傷亡也高達1.3萬,但日本90%的傷亡來自疾病,戰死的日軍僅僅1400多人。也就是說,在整個甲午戰爭中,清軍消滅的日軍才一千多人,中日的傷亡比簡直高的嚇人。而在不久後臺灣軍民自發組織的抗日運動乙未戰爭中,臨時拼湊起來的數萬臺灣義軍和日軍血戰五個月,竟然消滅了4000多名日軍,還擊斃了日本天皇的叔叔、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和近衛第二旅團長山根信成,整個乙未戰爭中日軍的傷亡超過3.2萬人,遠遠高於甲午戰爭中的傷亡。那麼為何數十萬裝備精良的清軍竟然沒有數萬臺灣「民兵」消滅的日寇多?第一,作戰對象不同。
-
在甲午戰爭時,清軍和日軍的武器到底誰更強
在早先的一些研究裡認為清軍裝備了新式的後膛連發步槍和克虜伯大炮,其裝備比日本裝備的國產村田單發步槍和青銅炮要先進的多,因此清軍的裝備要優於日軍。然而這種觀點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裝備的數量。因此到了甲午戰爭的時候,清軍既裝備有最新式的後膛連發步槍和克虜伯大炮,也有已經被列強甚至是日本淘汰的前膛槍、前膛炮,裝備差點的部隊還會有火繩槍和土炮,裝備最差的部隊甚至還在使用冷兵器。比如說日軍在平壤之戰共繳獲了各類連發步槍550支,單發步槍409支,火繩槍201支,這新式的連發步槍不到一半。
-
甲午戰爭,如果清軍再堅持幾個月會怎麼樣?日本會亡國麼?
而最為恥辱,最為可惜的一戰就是甲午戰爭,敗給了幾千年的小弟日本,使得大清顏面盡失,面臨列強瓜分,亡國滅種的危機。而甲午戰爭只打了10個月,清政府就匆忙投降,如果繼續打下去會怎麼樣?日本會亡國麼?首先我們來看下,在清政府決定割地賠款,投降前,中日兩軍的狀況。此時甲午戰爭打了10個月,從海上來看,日軍完勝,北洋艦隊全軍覆滅。但是在陸軍上,日軍可謂是危機四伏。
-
甲午戰爭失敗的清軍:火炮是日軍6倍,步槍從美國、德國進口
可很少有人知道,早在甲午戰爭爆發前,西方的軍事專家一致斷定:「這場仗中國肯定會贏!」為什麼這麼說呢?海戰方面,外國普遍認為中日兩國的海軍實力不相上下,清朝在總噸位上略有優勢,而日本在技術上更先進,雙方幾乎打成平手。
-
甲午戰爭期間遼東血戰:「大清炮王」曾重創日軍
甲午戰爭期間遼東血戰:「大清炮王」曾重創日軍 ,在接任不久就提出由陸路攻擊遼陽和營口的戰略,得到大本營同意後,野津道貫又進一步提出了「遼河平原掃蕩作戰」方案,準備越過遼河進犯山海關,同海路侵入山東半島的日軍相配合,實現南北夾擊直取北京的目標。
-
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慘敗,清軍陸戰情況如何?輸得更慘
豐島海戰之後,日軍陸軍也立即出動,駐紮在朝鮮的日本陸軍襲擊了當時位於朝鮮忠清南道牙山附近成歡驛的清軍,史稱「成歡驛之戰」,中日之間的陸戰也打響了。 在甲午戰爭之前朝鮮一直是中國最重要的藩屬國,按理說是不應該有日軍駐紮在朝鮮的。但是在1882年朝鮮爆發了壬午兵變,日本藉口本國僑民被殺而軍事介入其中。
-
甲午戰爭清朝陣亡了2萬5千人,日軍戰死多少?說出來真丟人!
甲午戰爭,是日本策劃已久的侵略戰爭,其矛頭主要是對準腐朽落後的清政府。其實兩國廝殺的時間並不長,從1894年7月至1895年3月,僅8個月。但在這八個月的時間裡,除了有限的反擊戰,清軍在戰場上幾乎都是被日軍壓著打。
-
甲午戰爭時,清軍陸軍裝備到底如何?武器真是奢侈,但歸結:真亂
無論是陸軍還是海軍,清軍都被日軍打得落花流水,用白銀堆砌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大清最精銳的淮軍和湘軍也死傷慘重。甲午戰爭中最為人矚目的是北洋水師和日本海軍的海戰,而陸地上的戰鬥,從朝鮮到遼東、山東,一直以來都不受重視。
-
甲午戰爭中的清軍戰俘都去了哪裡?
文|陳卿美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硝煙散盡,中國慘敗。這一戰,在政治家眼中,看到的是國運。中國與日本發生逆轉,日本在明治維新後,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國家實力迅速增強。而中國轟轟烈烈進行的洋務運動卻被打回了原形,繼續在迷茫中徘徊。
-
土城子狙擊戰打得日軍抱頭鼠竄
1894年,日本正式踏上擴張的步伐,他把目光盯向了滿清的藩屬國朝鮮。只要佔據朝鮮,日本就可以依託朝鮮為跳板入侵中國。朝鮮在明治維新後走上強國道路的日本面前是不堪一擊的,在日本的強大攻勢面前朝鮮只能向宗主國滿清求援。此時的滿清王朝只剩下朝鮮一個藩屬國存在,朝鮮對滿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
甲午戰爭,清軍有沒有打贏的可能性?當然有,但被李鴻章親手毀了
而陸軍這一塊,幾乎毫無招架之力,一瀉千裡,從朝鮮一路退到了山海關,整場戰爭都被人家追著打。究其原因,還在於舊的軍隊指揮體制,在新式陸軍的衝擊下,根本無法匹敵。 實際上,大清的陸軍裝備並不比日軍差,只是種類太多,亂七八糟,這也是有資料可以查的。
-
甲午戰爭中,清軍為何在平壤之戰中慘敗?武器因素其實不是關鍵
甲午戰爭之中,清軍和日軍不僅海上爆發了一系列海戰,陸上也是打的如火如荼,其中平壤之戰尤其著名,此戰清軍可謂是一潰千裡。但是為何清軍戰敗?其實眾說紛紜。不少人提出清軍是輸在武器上,真實情況果真如此嗎?其實原因可能有三個。一.
-
記住它吧:摩天嶺大捷,中日甲午戰爭中,清軍唯一的一場勝利
發生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以清軍完敗籤訂《馬關條約》而結束。這場戰爭帶給中國人民的傷害是巨大的,朝鮮完全落入日本之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臺灣被割讓日本。
-
當年日本為何敢打中國?看看日軍繪製的中國地圖,一目了然!
那麼既然如此,為何當年日本還敢打中國呢? 俗話說,將才不打無準備之仗,其實日本之所以敢如此有恃無恐,是和他們手裡的秘密武器有關的,那就是日軍手裡的中國地圖
-
如果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的炮彈沒摻沙子能打贏日軍嗎
鐵甲船的普及催生了新式炮彈的誕生:新式炮彈用火藥取代泥土沙石作為裝填物,所以這種新式炮彈在擊中敵艦後會發生爆炸。這種會爆炸的新式炮彈俗稱為「開花彈」。甲午戰爭爆發時正值世界各國海軍由實心彈向開花彈過渡更迭的時期。
-
甲午戰爭被俘虜並被帶到日本的清軍將士,後來結局如何了?
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慘重的一段歷史,它帶給中國人民的屈辱,無法用筆墨來形容,人員與物質的損失是一個方面,戰爭的失敗帶給中國人民最大的打擊,則是民族自信心與國家驕傲的喪失。甲午戰爭從1894年7月25日挑起豐島海戰開始,到1895年4月月17日以清朝籤訂《馬關條約》完敗而結束。歷時近一年的戰爭,清軍共有清軍19148人死亡,5308人負傷,1790人被俘。
-
甲午戰爭,清軍陣亡4萬人,日軍傷亡多少人?答案你可能想不到
3月14日,朝鮮遭到日本入侵。大清乃是朝鮮的宗主國。按照朝鮮的要求,北洋水師派出了專門的力量去運兵。誰知,半路上卻被日本人偷襲了。日本人不宣而戰,他們完全不按照國際法。另一方面,大批日本海軍駛向我國海域。當時,北洋水師正在日常維護。誰也沒有發現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