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清朝陣亡了2萬5千人,日軍戰死多少?說出來真丟人!

2020-12-07 志方讀史

甲午戰爭,是日本策劃已久的侵略戰爭,其矛頭主要是對準腐朽落後的清政府。

其實兩國廝殺的時間並不長,從1894年7月至1895年3月,僅8個月。

但在這八個月的時間裡,除了有限的反擊戰,清軍在戰場上幾乎都是被日軍壓著打。

如1894年7月27日爆發的成歡之戰,3500名清軍憑藉極好的地利優勢抵禦遠道而來的日軍旅團,打了還不到兩天就被日軍趕出了戰場,臨走還丟下了500多具屍體。

此戰日軍的傷亡,統計僅有在渡河時遭受清軍哨兵襲擊而戰死的39人。

領頭的清將葉志超逃到平壤後倒是臉皮很厚,他竟向朝廷報告清軍在成歡之戰中取得了殲敵2000人的大捷。

清廷信以為真,直接委任其為在朝清軍總指揮。

實際上,就在葉志超進入平壤城的那一天,先期抵達平壤的清軍親眼目睹了這批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敗兵已然不成建制。

和成歡之戰一樣,中日兩方旗鼓相當的平壤之戰也同樣以慘敗收場,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清軍統帥葉志超喪失鬥志,主動撤離了城池。

不過日軍並不想就此放過這批清軍,在清朝敗兵的必經之路,日軍設下了天羅地網,黎明時分日軍清點被擊斃的清軍總數高達1500多人,算上守城期間戰死的500餘清兵,平壤之戰清軍一共戰死了2000多人。

反觀日軍,除了因攻城而戰死的180名士兵外,也只是負傷了500多名。

此戰過後,朝鮮的局勢基本被日軍掌控。

打了還不到三個月,就擊敗了在朝清軍,日軍有理由相信清軍根本沒有保家衛國的能力。

於是,日軍隨即開往了鴨綠江。

在鴨綠江,清朝投入了2.3萬人,配備了81門火炮。

日軍攻擊部隊的人數則遠遠不如,僅有1.5萬人。

戰鬥的結果令人不忍直視,日軍戰死了23名,而清軍則陣亡了500人。

這還不算,清軍逃亡時還丟棄了所有的重武器。

如此無能,日軍當然想繼續擴大戰果。

於是,一場比前述諸戰役都慘烈的海城攻防戰拉開了帷幕。

這一戰,清軍沒有像以往那樣避戰逃跑,而是先後向日軍佔領的海城發動了5次攻堅戰。

因為之前在鴨綠江作戰時丟棄了所有的重武器,清軍的攻擊多以失敗告終。

1895年3月9日,看著清軍筋疲力盡,日軍遂調集主力與之展開了遼河會戰。

在這場戰鬥中,清軍的表現可圈可點,但兵員素質的差距還是抵消了人數優勢。

根據文獻記載,清軍數戰之後僅戰死者就高達3500人。

算上旅順攻防戰的4500人,威海衛防禦戰的1000人以及清軍在臺灣犧牲的1.4萬人,整個甲午戰爭清軍一共陣亡了2.5萬人。

日軍呢?根據《明治二十七八年清戰史》從1894年7月至1895年11月對臺戰事結束,日軍一共戰死了13488人。

其中,戰死及傷亡者計1132人,其餘則多是病死以及小部分的失蹤者。

當然,出於鼓勵民心士氣的考慮,日軍的陣亡人數可能並不真實

相關焦點

  • 甲午戰爭,清軍陣亡4萬人,日軍傷亡多少人?答案你可能想不到
    甲午海戰 等到哨兵看到敵人軍艦,日軍離我們已經不足十幾公裡了。倉促之中,北洋水師急忙應戰。他們組成之字形隊列,然後很快地準備開炮。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我們佔有優勢。可是,一場大戰下來。結果卻是出人意料。 兵精糧足的北洋水師竟然不堪一擊。在對戰中,我們的防守很快被撕開了一道口子。日軍的"浪速"艦直接率先開火,並擊中我方的主艦。混戰之中,日軍炮火猛烈,他們瞄準精確,發發命中北洋水師。相反,北洋水師卻屢屢失敗,一些炮彈長期未能得到保養,戰場上無法發揮作用。
  • 甲午戰爭中日本死傷1.2萬人,清軍死了多少?說出來讓人大跌眼鏡
    【甲午戰爭中日本死傷1.2萬人,清軍死了多少?說出來讓人大跌眼鏡】如果給各朝各代軍隊戰鬥力排一個名,那清王朝一定是倒數第一,畢竟那麼多「光榮」戰績擺在面前,很難讓人承認它的強大。那麼在甲午戰爭中,中國軍隊損失是多少呢?我們都知道甲午戰爭中北洋軍隊全軍覆沒,甚至在最後的殲滅戰中因為指揮問題,北洋軍隊連還手餘地都沒有,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一情況呢?真的是清軍菜嗎?那麼損傷比例又是多少呢?清王朝倒是的軍隊實力並不弱,至少在裝備對比上,清軍比日本高出幾個等級。
  • 二戰時日軍戰死人數到底有多少看看日本人自己是如何統計的!
    從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瀋陽事變開始,到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截止,日軍陣亡人數有多少呢?來看看日本人是如何統計的結果!
  • 日本近代的第一次對外戰爭(甲午戰爭的朝鮮篇)
    圖為9月第2軍從宇品港出發。已蓄謀與中國開戰的日本,於7月25日在豐島附近海面,由浪速號巡洋艦擊沉清政府僱用的英國商船高升號。高升號從塘沽起航運送1100名淮軍精銳前往朝鮮牙山增援。船上的871名清朝官兵葬身海底,只有約200人被遊弋在附近的外國船舶救起。「高升」號懸掛的是英國國旗,這使得這一事件變得極為微妙。英國政府組織了兩次海事審判聽證會。
  • 抗日戰爭侵華日軍死亡數字有50萬、200萬,真實數據出來了
    DNF聖域二戰,侵華戰爭是其中的重要一環,但是一直有一個問題一直令大家感到困惑,那就是侵華期間究竟消滅了多少日軍? 中國專家曾統計出來的數字是70萬餘,按照美國學者根據日本方面公布的資料統計,在大陸被擊斃的日軍,共計44萬餘。
  • 甲午戰爭為什麼清朝一敗塗地?日本究竟靠什麼打贏清朝?
    在中國,甲午戰爭是以戰爭爆發年份的幹支紀年命名的,而在日本甲午戰爭則被命名為「日清戰爭」或者「明治二十七八年戰役」。甲午戰爭的目的是爭奪朝鮮半島的控制權,戰爭開始於1894年7月25日的豐島海戰,此後清軍陸續在各個戰場戰敗,日軍侵入遼東、山東、臺灣,直到最後摧毀北洋艦隊,1895年4月17日,清朝和日本籤訂《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結束。
  • 百團大戰,日軍死亡兩萬人,但是只承認死傷兩千!太無恥了吧!
    引言抗日戰爭中,日本不只是對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抵賴,還對陣亡人數抵賴,不承認百團大戰中死傷人數,反而還聲稱日軍只死傷兩千人,與中國相差極大,中國給出的數據是百團大戰,殲滅日軍兩萬餘人。我國百團大戰沒有任何誇大,因為之後繳獲的武器高達數萬支,並且焚燒的日軍屍體,也有萬餘。那麼為什麼日本要否認戰死人數,那一萬八千人是怎麼消除的?日軍的自欺欺人的招數也厲害,他們把因戰鬥負傷,不治而亡的士兵,並不算是戰爭死亡的人數,反而算是醫療事故,這就減少很多戰死的士兵。
  • 甲午戰爭失敗後,如果清朝不籤署《馬關條約》,堅持作戰會怎樣?
    甲午戰爭失敗後,如果清王朝不肯籤署《馬關條約》,堅持作戰到底。那麼日本肯定會長驅直入攻佔北京,將慈禧太后逼到西安避難。在日軍攻佔北京後,西方列強為了防止日本獨吞清朝,肯定會向日本和清王朝施壓,要求雙方籤約停戰。如果在日本攻佔北京後,清王朝再跟日本籤訂《馬關條約》,日本提出的條件肯定會更高。
  • 若不籤馬關條約,甲午戰爭如何發展?清朝躺著都贏,日本早透支了
    維新領袖梁啓超曾這樣評論甲午戰爭:「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二百兆始。」甲午戰敗後割讓臺灣島和遼東半島,並賠白銀2億兩給日本,就算遼東半島最後用3000萬兩「贖回」,但是這個割地賠款的體量也是前所未有的。以前歐洲侵略清朝,賠款頂多千萬兩,割地也就一些小島嶼,而小小的日本的胃口之大讓清朝驚訝,甚至讓歐洲列強都目瞪口呆。
  • 甲午戰爭中最悲哀一幕:日軍用中國大炮轟炸中國艦船
    當年,李鴻章創建北洋水師後,將威海衛作為北洋水師的軍港,同時,在環威海衛陸地沿線構建了一圈炮臺,設置南幫炮臺群(5個炮臺,37門火炮)、北幫炮臺群(5個炮臺,24門火炮)、劉公島炮臺群(6個炮臺,62門火炮)、日島炮臺(8門火炮),配備守軍19營共1萬多人。此外,海口還布放了300多個水雷,設鐵鏈、木柵等。這些大炮大多數是德國克虜伯大炮,口徑大、射程遠。
  • 1944年關島戰役日軍一戰陣亡三名將官島上日軍幾乎全軍覆沒
    關島地區1941年12月10日就被日軍攻佔,日軍在關島經過三年經營,修建多個機場,與塞班大島一樣被日軍稱作永不沉沒的航母,關島的地理位置比塞班島還要關鍵,也是整個馬裡亞納群島中最大面積的島嶼,但關島戰役並不出名的原因,在於塞班島戰役日軍給予美軍1.6萬的傷亡,打得非常激烈,而關島作為最大島嶼,資源儲備兵力儲備都比塞班島強,卻打得一塌糊塗,並不是當時島上日軍不精銳,而是與日軍將領的指揮有很大關係
  • 解密:侵華日軍在中國到底陣亡了多少人?
    日本利用兩次工業革命,在二戰之前就完成了國家工業化,所以相比在侵華戰爭爆發時還是農業國家的中國,日軍依靠強大的工業實力有著武器裝備上的巨大優勢。 而且在日軍發動侵華戰爭的時候,中國經歷了長期的內戰,國家國力大幅度降低,不過即便這樣,日本還是戰敗了。那麼在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打死多少鬼子?自己傷亡又有多大?接下來,就讓小編為你解密侵華日軍在中國到底陣亡了多少人。
  • 日本陸軍史上最慘烈的戰役:血戰203高地,6萬餘名日軍陣亡
    為了配合陸軍對旅順的圍攻,日本海軍於1904年8月對俄國艦隊發起了2次大規模偷襲,成功的消滅了太平洋艦隊的多艘主力艦艇,其剩餘的重型戰艦此後便退守旅順再也不敢出來應戰。8月16日,在海軍成功得手後日本陸軍隨即從大連開始向旅順地區快速突進,在陸軍大將乃木希典的率領下,由第1、11兩個師團以及3個炮兵聯隊組成的5萬餘人開始向俄國陣地發起進攻。
  • 甲午戰爭清軍30萬,日軍6萬,為何被會被日軍從朝鮮打到山海關?
    甲午戰爭的失敗,其中一點也是因為清政府的昏暈無能,慈禧只知道享樂。當時清政府擁有的實力,完全可以和日本對抗,但是清朝卻不敢動手,只知道講和。在甲午戰爭之中,在鴨綠江對抗的時候,為什麼清軍30萬人還打不過日軍6萬人?甚至還被日軍打到山海關。下面就讓小編給大家說道說道吧。
  • 甲午戰爭失敗的清軍:火炮是日軍6倍,步槍從美國、德國進口
    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清朝敗於日本,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降低;《馬關條約》喪權辱國,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可很少有人知道,早在甲午戰爭爆發前,西方的軍事專家一致斷定:「這場仗中國肯定會贏!」為什麼這麼說呢?海戰方面,外國普遍認為中日兩國的海軍實力不相上下,清朝在總噸位上略有優勢,而日本在技術上更先進,雙方幾乎打成平手。
  • 清朝國力遠高於日本,為什麼會在甲午戰爭中一敗塗地呢?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戰爭結果想必每個中國人都非常清楚,清朝大敗,當時的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晚清時期所取得的一系列改革成果全部化為烏有。許多人對這場戰役的結果感到匪夷所思,當時清朝的國力遠遠高於日本,甲午戰爭怎麼就會一敗塗地了呢?
  • 甲午戰爭被俘虜並被帶到日本的清軍將士,後來結局如何了?
    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慘重的一段歷史,它帶給中國人民的屈辱,無法用筆墨來形容,人員與物質的損失是一個方面,戰爭的失敗帶給中國人民最大的打擊,則是民族自信心與國家驕傲的喪失。甲午戰爭從1894年7月25日挑起豐島海戰開始,到1895年4月月17日以清朝籤訂《馬關條約》完敗而結束。歷時近一年的戰爭,清軍共有清軍19148人死亡,5308人負傷,1790人被俘。
  • 老照片,甲午戰爭時期的朝鮮,那時清朝和日本正在這裡激戰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國王邀請宗主國清朝出兵鎮壓,清政府派葉志超、聶士成率2500名清軍入朝。日軍亦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藉口不請自來,逐漸增至上萬人,朝鮮半島局勢驟然緊張。圖為在仁川登陸的日本軍隊,日軍登陸後通過馬匹把大量的戰略物資運輸到戰爭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