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是日本策劃已久的侵略戰爭,其矛頭主要是對準腐朽落後的清政府。
其實兩國廝殺的時間並不長,從1894年7月至1895年3月,僅8個月。
但在這八個月的時間裡,除了有限的反擊戰,清軍在戰場上幾乎都是被日軍壓著打。
如1894年7月27日爆發的成歡之戰,3500名清軍憑藉極好的地利優勢抵禦遠道而來的日軍旅團,打了還不到兩天就被日軍趕出了戰場,臨走還丟下了500多具屍體。
此戰日軍的傷亡,統計僅有在渡河時遭受清軍哨兵襲擊而戰死的39人。
領頭的清將葉志超逃到平壤後倒是臉皮很厚,他竟向朝廷報告清軍在成歡之戰中取得了殲敵2000人的大捷。
清廷信以為真,直接委任其為在朝清軍總指揮。
實際上,就在葉志超進入平壤城的那一天,先期抵達平壤的清軍親眼目睹了這批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敗兵已然不成建制。
和成歡之戰一樣,中日兩方旗鼓相當的平壤之戰也同樣以慘敗收場,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清軍統帥葉志超喪失鬥志,主動撤離了城池。
不過日軍並不想就此放過這批清軍,在清朝敗兵的必經之路,日軍設下了天羅地網,黎明時分日軍清點被擊斃的清軍總數高達1500多人,算上守城期間戰死的500餘清兵,平壤之戰清軍一共戰死了2000多人。
反觀日軍,除了因攻城而戰死的180名士兵外,也只是負傷了500多名。
此戰過後,朝鮮的局勢基本被日軍掌控。
打了還不到三個月,就擊敗了在朝清軍,日軍有理由相信清軍根本沒有保家衛國的能力。
於是,日軍隨即開往了鴨綠江。
在鴨綠江,清朝投入了2.3萬人,配備了81門火炮。
日軍攻擊部隊的人數則遠遠不如,僅有1.5萬人。
戰鬥的結果令人不忍直視,日軍戰死了23名,而清軍則陣亡了500人。
這還不算,清軍逃亡時還丟棄了所有的重武器。
如此無能,日軍當然想繼續擴大戰果。
於是,一場比前述諸戰役都慘烈的海城攻防戰拉開了帷幕。
這一戰,清軍沒有像以往那樣避戰逃跑,而是先後向日軍佔領的海城發動了5次攻堅戰。
因為之前在鴨綠江作戰時丟棄了所有的重武器,清軍的攻擊多以失敗告終。
1895年3月9日,看著清軍筋疲力盡,日軍遂調集主力與之展開了遼河會戰。
在這場戰鬥中,清軍的表現可圈可點,但兵員素質的差距還是抵消了人數優勢。
根據文獻記載,清軍數戰之後僅戰死者就高達3500人。
算上旅順攻防戰的4500人,威海衛防禦戰的1000人以及清軍在臺灣犧牲的1.4萬人,整個甲午戰爭清軍一共陣亡了2.5萬人。
日軍呢?根據《明治二十七八年清戰史》從1894年7月至1895年11月對臺戰事結束,日軍一共戰死了13488人。
其中,戰死及傷亡者計1132人,其餘則多是病死以及小部分的失蹤者。
當然,出於鼓勵民心士氣的考慮,日軍的陣亡人數可能並不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