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為什麼清朝一敗塗地?日本究竟靠什麼打贏清朝?

2020-12-10 人者仁義也

在中國,甲午戰爭是以戰爭爆發年份的幹支紀年命名的,而在日本甲午戰爭則被命名為「日清戰爭」或者「明治二十七八年戰役」。甲午戰爭的目的是爭奪朝鮮半島的控制權,戰爭開始於1894年7月25日的豐島海戰,此後清軍陸續在各個戰場戰敗,日軍侵入遼東、山東、臺灣,直到最後摧毀北洋艦隊,1895年4月17日,清朝和日本籤訂《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結束。這場國恥般的戰爭始終印照在中國人的頭上,那麼在甲午戰爭中,清軍為什麼總是在潰敗呢?

清軍的軍事實力

清朝的軍事體制其實是封建社會的戰時指揮體制。在戰爭時期,皇帝是清朝軍隊的最高統帥,最高指揮部由兵部、軍機處、總理衙門組成,戰爭指揮官是各省的督撫大員。在甲午戰爭爆發後,光緒皇帝設置督辦軍務處專門全權指揮軍隊作戰,而負責作戰則是淮軍和其統帥李鴻章,李鴻章麾下的北洋陸軍和北洋水師就是對日作戰的主力部隊。

北洋陸軍的軍事體制也十分落後,屬於封建社會的軍事體制。北洋陸軍只有步兵和馬兵兩個軍種,近代化的軍種炮兵、工兵、通信兵、輜重運輸兵、衛生兵等獨立兵種在北洋陸軍中基本沒有。北洋陸軍的炮兵是混合在步兵之中,無法獨立作戰。後勤工作例如架橋、搬運軍火等任務是在戰爭爆發後緊急召集的普通民夫處理。清軍在戰爭中受傷都是個人負擔醫療費用,而且軍隊沒有軍醫,所以清軍一旦受傷很難及時得到治療,很多人都是由小傷變為大傷最後去世,另外獸醫的缺少使得騎兵的馬匹一旦染病,無法及時救治。

清軍的建制是以營為單位,正規步兵營定員是505人,有四個哨隊和一個營部,一個哨定員108人,營的長官為參將、遊擊。哨的長官則是都司、守備、千總。正規騎兵營定員士兵263人、馬276匹,下屬的一個哨有兵52人,馬54匹,營部有3人、馬6匹。若干個步兵營和騎兵營組成一個軍,分為前後左右中五個部分,由總兵統帥,副將幫忙指揮。數個總兵組成一個集團的戰鬥群,由提督管理,此外各個營還有文官擔任帳房、彈藥、軍糧的管理工作。但是由於清朝軍官吃空餉的情況存在,步兵營和騎兵營都不會滿員,實際上步兵營只有350人,騎兵營只有250人。

清軍使用的槍械較為先進。北洋陸軍的統帥是李鴻章,李鴻章本人是晚清洋務派的主導人物,所以北洋陸軍大多使用西洋槍械,軍隊操練由外國教官主持,當時的北洋陸軍裝備有大量的毛瑟槍、來復槍、速射機關槍,克虜伯炮等精良器械,與當時的日本士兵相比,北洋陸軍的武器裝備較為優越。清朝的海軍也很強大,清朝海軍分為北洋、南洋、廣東、福建四個水師部隊,艦船82艘、水雷艇25艘、總噸位85000噸。北洋水師的管帶(艦長)都是畢業於歐洲海軍學院的優秀畢業生,具有近代化作戰思維,旅順港要塞的海防炮能夠射擊10多裡外的敵艦,要塞防禦系統十分牢固。

日本的軍事實力

日本建立了一套近代化戰爭體系,這是清朝所不能比擬的。首先日本的戰時指揮系統是全國性質的,日本在甲午戰爭中設立的最高軍事指揮中心是日本戰爭大本營,直接管理海軍省、陸軍省、軍令部、參謀本部、憲兵等機構,擁有最高軍事權力。日本的新式軍隊也做了相應的改革,陸軍有七個師團,總計123047人,馬38009匹。一個野戰師團配置有12個步兵大隊,3個騎兵中隊,6個炮兵中隊,2個工兵中隊,輜重隊和其他機關。總共有18492人,馬5663匹、野炮24門、山炮12門。兩三個野戰師團組成集團軍作戰,在戰爭時期由戰時大本營直接指揮。

日本軍隊的後勤工作也基本實現近代化。日本在後方設立全國後方兵站組織,由兵站總監部長統領,負責戰爭時期後勤保障工作。例如兵站總監部的運輸通信長官負責鐵路、車馬、通信、船舶、郵遞事務。此外還有大量臨時設置的後勤工作組織,1894年清朝和日本宣戰,日本當時就設立了兩個糧食兵站縱列、臨時攻城廠縱列、第一第二電線架設支隊等等後勤作戰,此後日本還在廣島、熊本、名古屋、大阪等地設置軍隊醫院,接收在甲午戰爭受傷的日本士兵。

日本的槍枝比較單一,主要是明治十三年式和明治十八年式村田式步槍,騎兵配置的是明治十三年式和明治十八年式村田式騎槍,步兵每人攜帶200發彈藥,騎兵每人攜帶36發。日軍所使用的野炮和山炮都是日本國產的大炮,戰時野炮平均炮彈為286發,山炮為288發。相比較於清朝的軍隊,日本的槍炮都為國產,自我補給能力較強。而清朝的槍炮一部分是外國進口,一部分是自我仿造,都是摻雜使用,這使得炮彈的供應十分複雜,不能滿足戰場需要。

日本的聯合艦隊在甲午戰爭開戰前,炮艦數量為28艘、水雷艇24艘,總噸位為59106噸,雖然看上去日本艦隊似乎不怎麼樣,但是日本艦隊的速度非常快,日本的戰艦中有10艘速度達到16節以上,反觀清朝只有2艘達到16節以上,而且聯合艦隊中的「吉野號」速度更是高達22.5節。此外日本艦隊裝備了速射炮,很多艦隊基配置了120毫米口徑的艦炮,平均每分鐘8到10發,此外還有部分戰艦裝備有150毫米艦炮,平均5到6發,清朝還是老舊的艦炮,日軍發射5個炮彈,清軍才能發射一個炮彈,差距之大可想而知。

清朝為什麼失敗?

日本軍隊是一支完成近代化的軍隊,日本也是完成近代化的國家,而清朝軍隊還停留在封建時代,清朝的國家依舊還是封建國家,從以上清朝和日本軍事實力的對比,我們很容易就看到清朝的巨大的劣勢,這種劣勢並不是靠將士的勇猛作戰和無畏犧牲能夠彌補的,在近代化軍隊的訓練和作戰體系面前,清朝的軍隊組織和戰時指揮體系完全是鬆散的,根本無力作戰。

我們也可以看其他方面清朝和日本在國家實力之間的差距。日本國內的鐵路到達3200公裡,陸軍徵用112艘名船運送士兵,海軍徵用24汽船運兵,清朝偌大的國家的鐵路只有300公裡,在朝鮮半島作戰時租用外國船隻運輸兵力,鐵路裡程和船隻的多少意味著在戰役中可以投送兵力的多少,清朝在朝鮮半島的成歡之戰、平壤之戰都是被日軍以優勢兵力包圍,最後失敗,這就是因為清軍投送兵力不足,雖然清朝國內有著巨量的軍隊,但是受制於交通條件根本無法運送到戰場。

在情報收集工作上,清軍也十分失敗,因為清朝根本沒有專門的情報收集機構,這使得清朝對於前線的狀況和戰爭過程完全不了解,以至於葉志超在成歡之戰和平壤之戰中諱敗為勝,假稱戰果纍纍,清廷居然信以為真。而日本的駐外使館有專門的的諜報課專門負責收集情報,諜報課裡有大量的間諜武官、情報員,偵查員組成的情報網。日本海軍省間諜宗方小太郎十分有名,他在甲午戰爭中冒死潛入威海衛軍港偵察,收取了大量的情報。

所以清朝的失敗並不是很多人認為清軍貪生怕死,清政府軟弱無能造成的失敗,而是一個近代化國家對於封建帝國的擊敗,在李鴻章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李鴻章作為封建官僚,把自己的權勢放在國家利益至上,這使得李鴻章手下的淮軍為了保存實力不斷被日軍擊垮,最後變成甲午戰爭的潰敗,而這種失敗值得我們反思。

相關焦點

  • 清朝國力遠高於日本,為什麼會在甲午戰爭中一敗塗地呢?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戰爭結果想必每個中國人都非常清楚,清朝大敗,當時的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晚清時期所取得的一系列改革成果全部化為烏有。許多人對這場戰役的結果感到匪夷所思,當時清朝的國力遠遠高於日本,甲午戰爭怎麼就會一敗塗地了呢?
  • 日本網友:如果清朝贏了甲午戰爭,會怎樣?評論值得中國人反思
    於是有日本網友在日本論壇提問:「如果清朝贏了甲午戰爭,會怎樣?」是啊,如果當時是清朝贏了,歷史又會如何發展呢? 那麼回到那個問題,如果當時贏的是清朝,歷史將會如何發展呢?先看看日本人的評論吧: 1. 也就是說直接假設結果是清朝勝利,對吧?
  • 若不籤馬關條約,甲午戰爭如何發展?清朝躺著都贏,日本早透支了
    維新領袖梁啓超曾這樣評論甲午戰爭:「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二百兆始。」甲午戰敗後割讓臺灣島和遼東半島,並賠白銀2億兩給日本,就算遼東半島最後用3000萬兩「贖回」,但是這個割地賠款的體量也是前所未有的。以前歐洲侵略清朝,賠款頂多千萬兩,割地也就一些小島嶼,而小小的日本的胃口之大讓清朝驚訝,甚至讓歐洲列強都目瞪口呆。
  • 教科書:甲午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清朝制度落後,為什麼這麼講?
    引言:120多年前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至今仍然被無數國人銘記。偌大的清王朝竟然敗給了東洋蕞爾小國,令當時的列強都感到大跌眼鏡。關於這場戰爭清朝戰敗的原因很多,其中教科書上談到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清朝政治制度的落後和腐敗,為什麼這麼講?清朝統一全國之後,歷代君王竭盡全力,吸取了明朝滅亡的教訓。總結前朝的政治得失。
  • 甲午戰爭失敗後,如果清朝不籤署《馬關條約》,堅持作戰會怎樣?
    甲午戰爭失敗後,如果清王朝不肯籤署《馬關條約》,堅持作戰到底。那麼日本肯定會長驅直入攻佔北京,將慈禧太后逼到西安避難。在日軍攻佔北京後,西方列強為了防止日本獨吞清朝,肯定會向日本和清王朝施壓,要求雙方籤約停戰。如果在日本攻佔北京後,清王朝再跟日本籤訂《馬關條約》,日本提出的條件肯定會更高。
  • 中日甲午戰爭中,假如清朝贏了黃海海戰,最後會贏嗎?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清朝不僅將擁有的實力最大的一支海軍北洋水師徹底葬送,順帶把朝鮮也丟給了日本。而日軍還攻入東北地區,和北洋艦隊的基地威海衛和旅順。可以說,這一仗日本以國運為賭注,做了萬全的準備,打敗了匆忙應付戰事的大清。
  • 如果甲午戰爭大清帝國打贏了,亞洲格局會變成什麼樣?
    而我們都知道,甲午戰爭清朝慘敗於日本,經營多年的北洋艦隊毀於一旦,也就此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那麼問題來了,如果當時的清朝能夠戰勝日本海軍,那麼亞洲的格局乃至世界的格局會變成什麼樣呢?日本拍過維新紀錄片的,總結的非常到位。
  • 陸軍世界第三海軍第八的清朝為何一敗塗地?日本人:我們有絕招!
    也許有人認為,晚清的實力太弱,武器裝備不如人,打不過敵人也正常,這就大錯特錯了。在鴉片戰爭開始時,中國的武器裝備確實很差,但是經過李鴻章的洋務運動,到了甲午戰爭之前,清朝實力已經相當強悍,海軍實力世界第八(英國評估),陸軍實力世界第三(美國評估)。
  • 如果甲午戰爭清朝取勝,近代中國的歷史會不會改寫?
    如果甲午戰爭清朝取勝,歷史肯定會改寫。甲午戰爭,表面上是中日之間的戰爭,實際上是19世紀末東北亞地區國際關係的重新洗牌,是清朝和日本兩大東北亞新老強國之間的霸權之爭。但企圖在東北亞地區分一杯羹的不止一個國家,首先是俄國,俄國在歐洲雖然也是憲兵級的存在,卻也佔不到什麼便宜,但它到了東亞就是稱王稱霸級的存在了,所以英國在東北亞的一大既定政策就是拿清朝去制約俄國。其次,法國也不安分,法國試圖在東南亞擴張其霸權,進而威脅到清朝的東南和西南地區。
  • 清朝末期,日本打贏日俄戰爭後,為什麼會把東北「還」清政府?
    其實日本兵沒有真正地把東北「還」給清朝,所謂的還給清朝,也只是做做樣子,當時清政府從日本手上接管的東北地區,其控制權實際上還是在日本手上。而日本為何會在日俄戰爭後把部分東北"還」給清朝,我們就要從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說起了。
  • 全世界都知道甲午戰爭日本贏了,可大清的百姓,卻為戰爭而狂歡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了。戰爭打得很漫長,花了9個月的時間才結束,結果卻很尷尬——被美國人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被日本人給打光了。清朝滿朝文武花了幾十年建設下來的家底都給敗乾淨了。可是,在全世界都知道甲午戰爭日本贏了的時候,大清的百姓,卻為戰爭而狂歡,這是怎麼回事呢?
  • 為什麼有人說,清朝之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甲午戰爭?
    日本侵朝,李鴻章曾上「東事三策」,慈禧太后為何偏偏選了下策?為什麼有人說,清朝之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甲午戰爭?明實亡於萬曆?清亡於甲午戰爭?關於明朝的滅亡,史學界有種說法,叫「明亡實亡於萬曆」。萬曆即明神宗朱翊鈞,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是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隆慶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
  • 甲午戰爭,清軍有沒有打贏的可能性?當然有,但被李鴻章親手毀了
    不管是戰前對日本的藐視,還是戰中對戰況的瞞報或謊報,亦或者戰敗後對大清百姓的愚弄,都透露出,大清真的爛到根子了。 但,清廷腐敗落後被打,最終遭殃的還是百姓,所以對於國民來講,當然不願意大清被打敗。那麼,我們不妨推斷一下,如果用上帝視角來看這場戰爭,大清究竟有沒有勝利的可能?
  • 清朝的GDP總量在世界上排第一嗎?為什麼仍會失敗?
    清朝的GDP總量在世界上排第一嗎?為什麼仍會失敗?201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終於超過了日本,這讓很多中國人都感到很自豪,以為超越美國指日可待。很多網友都在網上各種計算:預測中國的經濟總量幾年之後可以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洗刷清朝以來的恥辱。可是你們知道嗎?在1895年之前,清朝的經濟總量一直是世界第一。是的,你沒有看錯,英國人打敗清朝的時候,中國的經濟總量比英國高;英法聯軍打敗清朝的時候,中國的經濟總量比英法兩國加起來還高;日本人打敗清朝的時候,中國的經濟總量比日本高。
  • 清朝為什麼沒有倭寇作亂?那個時候日本在幹什麼?
    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從來沒有放下,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使中國喪失了臺灣等大片領土,屬國朝鮮也完全被日本控制,這恐怕比倭寇要更厲害的多。我們分析一下,清朝的前期和中期為什麼沒有倭患。江戶幕府(德川幕府)的建立和日本鎖國1598年9月18日,剛剛結束侵朝戰爭的豐臣秀吉病逝了。
  • 甲午戰爭有沒有打贏的可能?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只要不籤約就能勝
    不管是戰前對日本的藐視,還是戰中對戰況的瞞報或謊報,亦或者戰敗後對大清百姓的愚弄,都透露出,大清真的爛到根子了。但,清廷腐敗落後被打,最終遭殃的還是百姓,所以對於國民來講,當然不願意大清被打敗。那麼,我們不妨推斷一下,如果用上帝視角來看這場戰爭,大清究竟有沒有勝利的可能?
  • 清朝時的長崎事件是怎麼發生的?他對後來的甲午戰爭又有什麼影響
    就這樣的兩艘巨艦前往日本長崎港這麼一趟,當日本人看到這麼大的船,都給嚇蒙了。這個艦船上的長官覺得震懾的效果已經達到了很開心,所以就給地下的這些大病發了錢讓他們放個假。要說這軍艦上的水兵啊,一個個都是正當壯年的半大小夥子。也在海上行駛了這麼長時間,就說他們放假,能去做些什麼呢。逛逛酒館逛逛寺廟,也就這些地方還可以遊玩一番。
  • 甲午戰爭前,慈禧太后和明治天皇都在做什麼?怪不得清朝會輸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李氏朝鮮無力抵抗,被迫向宗主國清朝求援,同時日本也將魔爪伸向朝鮮,並蓄意挑起爭鬥。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後,清朝與日本正式宣戰,甲午戰爭開始了。眾所周知,甲午戰爭是日本蓄謀已久的,而清朝只是倉皇應戰,再加上清朝內部的腐敗,這場戰爭最終以大清慘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告終。
  • 甲午戰爭清軍30萬,日軍6萬,為何被會被日軍從朝鮮打到山海關?
    甲午戰爭的失敗,其中一點也是因為清政府的昏暈無能,慈禧只知道享樂。當時清政府擁有的實力,完全可以和日本對抗,但是清朝卻不敢動手,只知道講和。在甲午戰爭之中,在鴨綠江對抗的時候,為什麼清軍30萬人還打不過日軍6萬人?甚至還被日軍打到山海關。下面就讓小編給大家說道說道吧。
  • 狂妄自大、輕視對手——甲午戰爭之前,清朝輿論界就是這樣的態度
    甲午戰爭的潰敗,對於當時的清朝來說,影響是巨大的。它不僅使得洋務運動所有的成果都化為了烏有,更是從精神上打擊了人們對於進步的追求。而作為主力軍的北洋艦隊,更是背起了所有的報復,成為了天朝人民嘴裡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