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戰爭中,假如清朝贏了黃海海戰,最後會贏嗎?

2020-12-10 夢圓的金窩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清朝不僅將擁有的實力最大的一支海軍北洋水師徹底葬送,順帶把朝鮮也丟給了日本。而日軍還攻入東北地區,和北洋艦隊的基地威海衛和旅順。可以說,這一仗日本以國運為賭注,做了萬全的準備,打敗了匆忙應付戰事的大清。

可以說甲午中日戰爭,其主要的焦點在於海戰的勝負。而中日雙方在海戰當中,北洋艦隊的實力並沒有和日本聯合艦隊差距太大,但最後弄得全軍覆沒,顯然是不正常的。如果拋除人員、制度以及執行方面的問題,大清在黃海海戰當中將日本聯合艦隊擊敗,那麼大清就可以贏得甲午戰爭的勝利嗎?

雖然我們不想承認,但是根據各項數據以及海戰後的形勢推演,恐怕答案是不行!大清就算贏了海戰,最後還是會輸的!

大清在陸地戰場上一敗塗地無法改善形勢

其實早在1887年,日本相關部門就制定了名為「「清國徵討策略」的徵服中國的具體計劃。以相對完善的細節與步驟,做好了逐步侵略中國的準備。朝鮮的亂局顯然給了日本軍事幹涉的藉口,以朝鮮為跳板,逐步滲透或者是軍事侵入當時的大清境內,也是他們當時計劃中的一步。

他們通過製造軍事摩擦,在朝鮮與清軍發生交戰,通過周密的準備與細緻的籌劃,將清朝在朝鮮的駐軍擊敗。後來的大清名臣袁世凱,更是通過化妝才逃回國內。清朝在關外的駐軍數量並不多,而且都沒有經過準備和戰爭動員,日本如果在黃海海戰當中失利,他們仍然可以通過朝鮮,跨過鴨綠江,實施對東北地區的進攻。可能是無法實現當初的預定目標,也有可能會遭到世界各國列強的幹涉,但是朝鮮肯定會被日軍佔領,而東北地區也有極大的可能會被日軍強佔一部分。

但若是在沒有其他列強幹涉的情況下,日軍極有可能會通過東北的遼西走廊一直向關內進攻。而如果真的到了那一步,對於大清的震動與影響,就太大了!

因為綜合國力與觀念的差距,大清就算贏得了黃海海戰也難以為繼

北洋艦隊自1888年建軍以來,幾乎沒有再添置新的戰艦。艦艇日漸老化,火炮性能日漸落後。加上慈禧需要大量的贏錢去修建自己的園子,還要給自己過大壽,北洋艦隊經費已經被挪用乾淨。

到1891年以後,北洋艦隊因為經費緊張,甚至停止了彈藥的購買。這種做法不管是在哪一國,都是一種極其危險的行為。自己國內無法生產相應的彈藥,而又停止外購,一旦遇到戰士,就算可以僥倖取勝,也難以應付下一場大規模的戰鬥。

而反觀對手日本聯合艦隊,日本全國人民都支持國家購買新型艦艇,以建設他們國家的海軍。而日本政府也以大量的資金投入到海軍建設當中,可以說就算黃海海戰當中日本戰敗,日本仍然可以通過掠奪朝鮮,得到大量的資源重建日本聯合艦隊。

就算清朝贏得了海戰,李鴻章也不會準許北洋水師封鎖日軍海上運輸線

由於艦艇的性能限制,北洋艦隊如果在黃海海戰當中戰勝日本聯合艦隊,也只有可能是一場擊潰戰,並不會對日本聯合艦隊造成滅頂之災。這種情況會造成日本聯合艦隊仍然有能力對在朝鮮的日軍進行支援,也就是說日軍可以源源不斷地通過對馬海峽,進入朝鮮。

而李鴻章將北洋艦隊 視為自己的囊中之物,如果沒有必要,他是不希望北洋水師出海作戰的。所以一旦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當中取得勝利,那麼他有極大的可能性會見好就收,不會讓北洋艦隊涉險在黃海當中封鎖日軍交通線,就像當初清軍在鎮南關大捷之後的處理辦法一樣。

而他的這種做法無疑是姑息養奸,日軍海戰失利,陸戰必然會全力以赴。以挽回他們的民族自尊心與好勝心。當時的日本國內形勢複雜,急需一場對外戰爭的勝利來緩解和轉移國內矛盾,所以日本對於這場戰爭只能勝不能敗!因為這場戰爭,日本賭上了自己的國運!

結語:是甲午戰爭這樣的結局,顯然刺激了我們的民族自尊心,也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嚴重的民族危機。當時的大清,內政外交都如同一灘爛泥,就算李鴻章跟在後面做一個裱糊匠,也是無濟於事的。

當時的大清在甲午中日戰爭當中,不管是陸戰勝利還是海戰勝利,都是無法應付下一場侵略戰爭的。以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的現狀和羸弱的綜合國力,去面對一個日漸崛起善於學習的近代國家,失敗是一個很正常的結局。

相關焦點

  • 中日黃海海戰中,假如定遠,鎮遠二艦的彈藥足夠,能打贏此戰嗎?
    真心贏不了問題太多,北洋水師除了兩艘鐵甲艦其他軍艦普遍不到兩千噸日軍基本都在兩千五到三千噸以上,並且日軍普遍裝備速射炮,國內的宣傳總是說北洋艦隊裝備怎麼怎麼好噸位亞洲第一世界第七,卻故意漏掉了兩個字曾經,還故意模糊一個概念即北洋水師不等於整個清朝艦隊,反倒是一直飽受詬病的北洋艦隊官兵素質並不那麼差
  • 日本網友:如果清朝贏了甲午戰爭,會怎樣?評論值得中國人反思
    每當提起日本這個國家,大部分的中國人總是會下意識的把他們和侵略戰爭聯繫到一起,沒錯,這個國家確實在二戰時期對我們犯下過一些無法被原諒的罪行,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二戰時期並不是他們第一次侵略我們,再更早一些的清朝時,中日也有過一戰,這一戰以清朝的慘敗告終,其實這次戰爭對中國的影響也非常大。
  • 如果甲午戰爭大清帝國打贏了,亞洲格局會變成什麼樣?
    甲午戰爭一般指中日甲午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半島稱:清日戰爭,西方國家稱: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幹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
  • 菊紋與龍旗之戰:淺談北洋水師在黃海海戰中失利的根本原因
    8月1日,清朝宣布兩國斷交,中日正式開戰。中日兩國海軍主力在黃海附近爆發了近代最大規模的海戰——黃海海戰。北洋水師在這一戰中遭受重創,當時北洋水師和日本聯合艦隊在實力上並不存在太大的差距,但是結果卻大大超出預料,本文主要從戰略和戰術兩方面來分析北洋水師在黃海海戰中失利的原因所在。
  • 日本圖繪中日甲午戰爭的經過,非常珍貴的一組照片
    (圖片不分先後)日本佔領朝鮮全景,朝鮮淪為日本殖民地(圖片不分先後)清朝軍隊死守旅順,被日軍進攻的畫面日本進攻旅順後造成的大屠殺(圖片不分先後)在牛莊的時候,日本和清朝軍隊的作戰,牛莊戰役是歷史舞臺上湘軍的最後一場戰役。他們怎麼樣了?日本軍隊記錄道:「那些能長期與日本作戰的人,武威軍也是。
  • 黃海海戰:甲午戰爭的關鍵一戰!
    1894到1895年爆發的甲午中日戰爭是一次決定性戰爭,它引發了臺灣及遼東半島問題,產生巨額戰爭賠款,還揭露出清廷內部的洋務派和保守派的權力鬥爭。此戰的勝負關鍵在於黃海海戰。洋務運動中最看得見摸得著的軍事成果——北洋海軍,在這一戰中變成了「紙糊的海軍」,一戳就破。戰役爆發當時,中國有兩個嚴重的問題。
  • 如果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的炮彈沒摻沙子能打贏日軍嗎
    1962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的電影《甲午風雲》中有這樣一個鏡頭:黃海大東溝海戰中致遠艦管帶(艦長)鄧世昌命令士兵將炮彈的彈頭拆下後從中倒出了沙子。相信所有看到這個鏡頭的觀眾都會痛心疾首,所以炮彈裡摻沙子就成為了北洋海軍腐敗透頂的絕好例證。在炮彈裡摻沙子如果用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是典型的「弄虛作假」行為,然而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所用的炮彈卻並非假炮彈。
  • 日本人拍攝的甲午戰爭照片流出-還原真實的甲午戰爭之黃海戰役
    日本海軍在黃海的軍事行動黃海海戰中的中日雙方艦隊對比表黃海海戰中日雙方艦隊對比表中日雙方參戰艦隊實力對比:中國北洋艦隊參戰艦隻14艘(內含魚雷艇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丁汝昌指揮北洋水師與日軍展開大東溝海戰,後艦隊退保威海衛。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威海衛之戰中,抗擊日軍圍攻。未得上峰命令,無奈港內待援,最後在彈盡糧絕、援軍未至的情況下,拒絕日軍將領伊東祐亨勸降,服食鴉片自盡以謝國人。
  • 看看北洋水師和日本海軍的差距,才知道甲午海戰為何贏不了
    文/寂寞的紅酒1894年9月17日,在中國黃海北部鴨綠江口大東溝附近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海戰,這就是著名的黃海海戰,也叫中日甲午海戰。在這場中日海軍的巔峰對決中,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輸的一敗塗地,日本海軍最終獲得了黃海海戰的勝利。
  • 簡單了解一下中日甲午戰爭(威海衛之戰,第一次中日戰爭)
    當天,日本聯合艦隊發動豐島海戰,襲擊中國運兵船及護航艦。23日,日本陸軍進攻移駐成歡的清軍葉志超部,迫使清軍敗退平壤。8月1日,中日政府同時宣戰,中日甲午戰爭開始。這場戰爭持續近9個月,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894年7月25日~9月17日):這一階段戰爭分陸戰與海戰雙向進行,陸戰主要是在朝鮮半島上的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
  • 甲午戰爭失敗後,如果清朝不籤署《馬關條約》,堅持作戰會怎樣?
    甲午戰爭失敗後,如果清王朝不肯籤署《馬關條約》,堅持作戰到底。那麼日本肯定會長驅直入攻佔北京,將慈禧太后逼到西安避難。在日軍攻佔北京後,西方列強為了防止日本獨吞清朝,肯定會向日本和清王朝施壓,要求雙方籤約停戰。如果在日本攻佔北京後,清王朝再跟日本籤訂《馬關條約》,日本提出的條件肯定會更高。
  • 若不籤馬關條約,甲午戰爭如何發展?清朝躺著都贏,日本早透支了
    甲午戰爭起於朝鮮,結束於遼東和山東,日軍無論是陸戰還是海戰都摧枯拉朽,清軍毫無還手之力,幾乎沒有打過像樣的勝仗。正因為軍事上的一敗塗地,李鴻章最後去日本談判,日方幾乎沒有給清朝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只有「允」或者「不允」而已。日方以不同意條約就再開戰端攻打北京為要挾,讓清政府低頭,最後籤下了《馬關條約》。
  • 清廷能拒絕籤訂甲午戰爭的馬關條約嗎?伊藤博文:家不要了就別籤
    清末和後世,有不少人想著,清廷直接拒絕籤訂《馬關條約》不行嗎?慫什麼,那麼小個國家那麼點人,能奈我們何。然而,事情真有小孩約定——張嘴就來、想反悔就反悔那麼簡單嗎?若能如此,慈禧太后、李鴻章等人肯定不會乖乖就範。甲午中日戰爭在很多人模糊的印象中是中日之間的海上衝突,黃海海戰只是甲午戰爭的一小部分,是海軍主要參與的,其實甲午戰爭的絕大部分是清廷陸軍組成。
  • 甲午戰爭:大清輸得不冤,日本早在20年就已經開始布局
    100年前的日清甲午戰爭是中日近代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一場戰爭,這一場戰爭之後,雙方的地位也開始進行了對調,在這場較量中,日本「以小博大」,他們賭上國運的一戰看似贏的很艱險,但實際上卻早已在意料之中。特別是在戰場上日本總是能佔儘先機,和年邁不堪重負的大清相比,日本在戰爭中的表現更像是一個靈活的輕量級拳擊手。
  • 甲午戰爭大清輸得不冤,光雙方的情報工作,就輸給當時日本20年
    100年前的日清甲午戰爭是中日近代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一場戰爭,這一場戰爭之後,雙方的地位也開始進行了對調,在這場較量中,日本「以小博大」,他們賭上國運的一戰看似贏的很艱險,但實際上卻早已在意料之中。特別是在戰場上日本總是能佔儘先機,和年邁不堪重負的大清相比,日本在戰爭中的表現更像是一個靈活的輕量級拳擊手。而這勝利的背後,很大一部分原因要歸功於日本在戰爭中的情報戰優勢,依靠著對信息的收集和利用,日軍也為這場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那麼,本次就和雨田君來了解一下,甲午戰爭中日清情報戰的那些事吧?
  • 甲午戰爭復盤:假如戰爭晚5年爆發,大清還會有勝算嗎
    在甲午戰爭前的朝堂中洋務派實際上除了李鴻章之外,已經勢單力薄。但實際上並非如此,雖然日本在清朝派遣了很多間諜,一直在積極建設軍隊,但甲午戰爭雙方準備的都不充分(東學黨政變是中日兩國都始料未及的),可以說這是一場遭遇戰。
  • 甲午戰爭為什麼清朝一敗塗地?日本究竟靠什麼打贏清朝?
    在中國,甲午戰爭是以戰爭爆發年份的幹支紀年命名的,而在日本甲午戰爭則被命名為「日清戰爭」或者「明治二十七八年戰役」。甲午戰爭的目的是爭奪朝鮮半島的控制權,戰爭開始於1894年7月25日的豐島海戰,此後清軍陸續在各個戰場戰敗,日軍侵入遼東、山東、臺灣,直到最後摧毀北洋艦隊,1895年4月17日,清朝和日本籤訂《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結束。
  • 全世界都知道甲午戰爭日本贏了,可大清的百姓,卻為戰爭而狂歡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了。戰爭打得很漫長,花了9個月的時間才結束,結果卻很尷尬——被美國人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被日本人給打光了。清朝滿朝文武花了幾十年建設下來的家底都給敗乾淨了。可是,在全世界都知道甲午戰爭日本贏了的時候,大清的百姓,卻為戰爭而狂歡,這是怎麼回事呢?
  • 甲午戰爭中清軍有六大逃跑將軍 他們最終結局如何?
    一場甲午戰爭,是中國人永遠的痛。在這場在陸地和海上同時進行的戰爭中,清朝軍隊湧現了不少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愛國將領,如丁汝昌、鄧世昌、左寶貴等人。遺憾的是,也出現了不少逃跑將軍,如葉志超、龔照璵、方伯謙、衛汝成、趙懷業、黃仕林等人。
  • 甲午戰爭前夕中日海軍實力大比拼,用原始數據說話,別不服
    【刪除版】清朝海軍,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八,為何甲午海戰卻成了很多人心中的百年之恥,是什麼造成了如此大的悲劇?此時,清朝戰艦的平均航速只有10節(大約是18.5公裡每小時),而日本戰艦的航速則已經達到了16節。而且因為清朝海軍使用劣質煤,煙囪濃煙滾滾,不但傷鍋爐,還在大東溝海戰中提前一個小時被日軍發現,並提前做好了一切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