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復盤:假如戰爭晚5年爆發,大清還會有勝算嗎

2020-12-14 雨田觀史海

甲午戰爭可以說是很多國人們心中永遠無法解開的一個結,這個心結甚至比晚40年後的抗日戰爭讓人心痛,抗日戰爭時期的我們在弱勢的情況下,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日軍,而且從此之後中國開始真正的崛起。而相反甲午戰爭則恰恰相反,不僅是以前的「小老弟」日本正式趕超大清成為東亞第一強國,更將大清推向了覆滅的深淵。

復盤這次戰爭,有的人說這是日本預謀已久的一場戰爭,如果雙方都準備好了,拉開架勢,或者將時間往後拖5年,當時學習西方大搞洋務運動的大清政府不一定輸給剛剛完成維新變法,經歷過國內戰爭的日本,畢竟當時日本的國力還是無法和大清抗衡。

日本明治維新

但今天雨田君可以很負責任的說,就算甲午戰爭晚爆發5年,大清面對日本依然沒有勝算,甚至雙方之間的差距會越拉越大……

國力對比,此消彼長

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大清和日本都在發起一場自救性質的改革,但雙方之間卻是南轅北轍,洋務派們的「西學東用」更多的是像是一種拿來主義,洋務運動並沒有改變當時官場之中存在的官僚和貪墨現象,甚至於很多人借洋務運動的名頭大肆斂財,比如當時著名的鐵帽子王奕劻。到了甲午戰爭前期,很多對於當初洋務運動最初熱忱的大臣們,紛紛覺得這種勞民傷財的學西方,事實上洋務運動在大清好像並沒有改變什麼,改來改去還是還是原來的配方——被列強摩擦毆打。

而且從進入1890年開始洋務運動的弊端盡顯,包括李鴻章等人在內都都對這一場運動進行反思,而朝中的一些保守派(翁同龢為首)也在伺機復闢。很多人喜歡拿慈禧太后挪用北洋的軍費來西修院子來掩蓋北洋海軍的失敗,但實際上是洋務派已經失勢,在朝堂當中很多人覺得與其投入這麼多銀子建設那些照樣擋不住列強的軍艦,還不如挪用於內政。在甲午戰爭前的朝堂中洋務派實際上除了李鴻章之外,已經勢單力薄。

李鴻章(左)和翁同龢(右)

如果甲午戰爭往後推上5年,保守黨佔領上風,朝堂眾人相互奪權、扯皮,其政治亂象比甲午戰爭前更甚……

而反觀海彼岸的日本,則是完全另一個現象,明治維新或許是一種妥協的產物,但相對於大清日本的明治維新相對徹底,在經歷了西南戰爭之後,日本已經確定了內閣制度,這種制度相對大清要先進的多。而且最為重要的是當時的日本實際上是剛統一(戰國和幕府時期的日本,天皇只是擺設),內閣通過君主立憲,將當時的日本很好的進行串聯,同時也真正意義上進行了中央集權(大清已經集權200年了),這種集權帶來的自豪感讓日本上下一心,愛國熱情空前高漲,人們紛紛募捐打造戰艦,籌集軍費,貴族們甚至放下身段進工廠打工,民眾縮衣節食的為軍隊建設讓行。一正一反,和明治維新全國一心的日本相比,此時的大清已經是千瘡百孔的一座孤城,不僅要面對列強更要千方百計維持國內統治,顧此失彼的大清即使可以將大戰拖後五年,一樣也逃脫不了失敗的結局。

明治維新兩巨頭伊藤博文和大久保利通

軍力對比,差距愈大

中日兩國的在甲午的時候的現狀對比的,直接反應在軍力上,很多人說,日軍在甲午的時候因為是不宣而戰,搞的是偷襲作戰,是一場蓄謀已久的戰爭。但實際上並非如此,雖然日本在清朝派遣了很多間諜,一直在積極建設軍隊,但甲午戰爭雙方準備的都不充分(東學黨政變是中日兩國都始料未及的),可以說這是一場遭遇戰。

朝鮮東學黨

雙方海軍對比:甲午戰爭其實海戰是屬於絕對主導作用,那麼那個時候中日海軍實力如何?雖然大清海軍一直號稱遠東第一,但實際上在甲午戰爭前已經被日本逐漸趕上,在海軍噸位對比上,日軍雖然總噸位落後於大清,但實際上在北方方向上,日本聯合艦隊的總噸位已經超過了北洋海軍(即使北洋海軍有鎮遠和定遠兩艘鐵甲艦),而且多數是剛服役的新式戰艦,綜合實力和北洋海軍是6:4開。

而正如咱們這次說的,如果將中日甲午的延後五年,雙方的海軍實力對比如何呢?

雨田君覺得5年後雙方海軍的對比應該在8:2開外,為何這樣說?我們可以大膽的假設,大清海軍在洋務派派倒臺後,經費肯定會大減,除了兩艘已經落後於時代的鐵甲艦,其他的軍艦都是超齡服役,而反觀日本除了甲午前的新式戰艦,還在英國花了1300萬兩白銀打造了兩艘富士級(萬噸以上)的前無畏艦,1300萬兩是什麼概念?北洋海軍從德國造的兩艘鐵甲艦才600萬輛,兩艘鎮遠級加起來才頂得上富士級,如果甲午真的晚開戰5年,落後於時代的鎮遠根本就毫無招架之力。

日本排水量萬噸的富士級戰列艦

雨田君說

即使過了100多年後的今天,很多人仍然將甲午戰爭的鍋甩給北洋海軍,拿著最好的資源愣是打不過一個剛從內戰崛起起來的日本,這一種說法確實是有失偏頗,因此此次雨田君特地的說戰爭晚爆發五年,清朝仍然是沒有辦法戰勝日本,這並非是僅僅是北洋軍隊的問題,當時清朝的現狀,根本就無法,也很難跟一個萬眾一心冉冉升起的帝國相抗衡。即使將甲午戰爭拖後五年,清朝也不會贏,甚至會敗得更難看……

相關焦點

  • 甲午戰爭:大清輸得不冤,日本早在20年就已經開始布局
    100年前的日清甲午戰爭是中日近代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一場戰爭,這一場戰爭之後,雙方的地位也開始進行了對調,在這場較量中,日本「以小博大」,他們賭上國運的一戰看似贏的很艱險,但實際上卻早已在意料之中。特別是在戰場上日本總是能佔儘先機,和年邁不堪重負的大清相比,日本在戰爭中的表現更像是一個靈活的輕量級拳擊手。
  • 甲午戰爭大清輸得不冤,光雙方的情報工作,就輸給當時日本20年
    特別是在戰場上日本總是能佔儘先機,和年邁不堪重負的大清相比,日本在戰爭中的表現更像是一個靈活的輕量級拳擊手。而這勝利的背後,很大一部分原因要歸功於日本在戰爭中的情報戰優勢,依靠著對信息的收集和利用,日軍也為這場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那麼,本次就和雨田君來了解一下,甲午戰爭中日清情報戰的那些事吧?
  • 全世界都知道甲午戰爭日本贏了,可大清的百姓,卻為戰爭而狂歡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了。戰爭打得很漫長,花了9個月的時間才結束,結果卻很尷尬——被美國人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被日本人給打光了。清朝滿朝文武花了幾十年建設下來的家底都給敗乾淨了。可是,在全世界都知道甲午戰爭日本贏了的時候,大清的百姓,卻為戰爭而狂歡,這是怎麼回事呢?
  • 如果在甲午戰爭中大清打敗了日本,接下來的歷史會如何發展?
    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因實行27年「明治維新」而振興起來的日本為了滿足其軍事擴張的野心,對老牌東亞封建大國大清及其藩屬國朝鮮發動了侵略戰爭,大清被迫迎戰,終因大清內部滿漢權臣矛盾導致的勾心鬥角、互相掣肘,不能全國團結一心共同抗敵(如甲午戰爭中,大清南洋艦隊對北洋艦隊隔岸觀火,見死不救;其他派系的大清軍隊,
  • 甲午戰爭,清軍有沒有打贏的可能性?當然有,但被李鴻章親手毀了
    不管是戰前對日本的藐視,還是戰中對戰況的瞞報或謊報,亦或者戰敗後對大清百姓的愚弄,都透露出,大清真的爛到根子了。 但,清廷腐敗落後被打,最終遭殃的還是百姓,所以對於國民來講,當然不願意大清被打敗。那麼,我們不妨推斷一下,如果用上帝視角來看這場戰爭,大清究竟有沒有勝利的可能?
  • 甲午戰爭有沒有打贏的可能?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只要不籤約就能勝
    但,清廷腐敗落後被打,最終遭殃的還是百姓,所以對於國民來講,當然不願意大清被打敗。那麼,我們不妨推斷一下,如果用上帝視角來看這場戰爭,大清究竟有沒有勝利的可能?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39期:如何才能避免甲午戰爭的失敗?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寧死不籤約便可!
  • 全世界都知道甲午戰爭大清輸了,只有大清百姓,還在餓著肚子慶祝
    眾所周知,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果是大清輸了,而且輸得一敗塗地,一瀉千裡,毫無翻盤希望。具體失敗的原因有很多,有朝廷因素、有文化因素、有裝備因素、有人員因素、有戰略和戰術因素,等等等等,就不細談了,總之大清是輸了。
  • 中日甲午戰爭中,假如清朝贏了黃海海戰,最後會贏嗎?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清朝不僅將擁有的實力最大的一支海軍北洋水師徹底葬送,順帶把朝鮮也丟給了日本。而日軍還攻入東北地區,和北洋艦隊的基地威海衛和旅順。可以說,這一仗日本以國運為賭注,做了萬全的準備,打敗了匆忙應付戰事的大清。
  • 真的有龍脈嗎?日本人曾在大清的龍脈上動手,大清就招架不住了
    所以歷代封建王朝也非常重視這個問題,比如秦始皇的時候,他聽說南京這裡有王氣,於是就命人開鑿秦淮河以洩王氣。由此可見,那個時候的秦朝,就已經重視龍脈的問題了,也願意聽從方士的蠱惑。那麼龍脈這個東西,到底是虛無的東西還是真實存在呢?古代的事例就不必說了,我們來看近代的事例。
  • 假如二戰日本配合德國夾擊蘇聯,軸心國勝算有多大?
    文/寂寞的紅酒 1941年,德國出動550萬大軍閃擊蘇聯,蘇德戰爭全面爆發。德國人一路勢如破竹,一直打到莫斯科郊外,差一點幹掉了蘇聯。人們在為德國人遺憾的同時,也有不少人在為日本人按兵不動而感到遺憾,認為假如日本配合德國進攻蘇聯,戰爭結局或將改變。
  • 如果甲午戰爭大清帝國打贏了,亞洲格局會變成什麼樣?
    甲午戰爭一般指中日甲午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半島稱:清日戰爭,西方國家稱: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幹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
  • 甲午戰爭大清戰敗,並非船慢、缺彈、武器差,更關鍵是喪失一制勝...
    而當年大清的有識之士,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策略,並且要向西方學習現代工業技術,積極開展洋務運動,也出現被慈禧所津津樂道的所謂「同治中興」。李鴻章經常講,他也只能是為大清做些修補而已,充其量只能算個裱糊匠 。大清的洋務運動,無法像日本明治維新那樣對國家進行全面徹底的改革。
  • 如果甲午戰爭大清勝利了,李鴻章的境遇會怎麼樣
    雖然甲午戰爭爆發以後,清政府命令李鴻章總管對日作戰事務。但是實際上在開戰前,李鴻章是唯一一個認識到日本在軍事實力上已經超過中國,不能和日本開戰的大臣。因此在戰前李鴻章就主張和平解決。雖然李鴻章此舉看著有些軟弱,但是從戰爭的實際結果看,至少李鴻章的顧忌並非沒有道理。
  • 甲午戰爭爆發前2個月,中、日、朝三國局勢,迫使清廷出兵朝鮮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1894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籤訂了《馬關條約》。
  • 清日甲午戰爭,外國媒體是如何評價的?
    清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被幾千年的學生輕鬆打敗,顏面大失。更為關鍵的是,鐵血大清徹底被西方列強看清虛實,從而掀起了新一輪瓜分中國的狂潮。可以說,甲午戰爭讓鐵血大清的滅亡進入了倒計時。甲午戰爭,被俘清軍  英國《帕爾摩報》:大清士兵仿佛沒有思考過人生  在1895年甲午戰爭之後,諸多報導都在極力反思中國的戰敗。1895年2月13日英國《帕爾摩報》報導中稱:「中國士兵仿佛沒有思考過人生,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生,為什麼而死。」
  • 日俄戰爭時,為什麼大清就沒有看透日本人的野心呢?
    20世紀初,日本和俄國在東北爆發了一場戰爭。軟弱的清政府對此保持了中立,可我們都知道大清其實和日本是暗送秋波,對日本提供了諸多的幫助。在日中國留學生有的組織「拒俄義勇隊」回國協助日軍,有的在日本捐款。那麼為什麼大清沒有看透日本人的野心呢?沙俄在明清交替之際就已經擴張到了遠東地區,趁著康熙無暇顧及的時候,入侵了黑龍江流域,為此康熙不得不抗擊沙俄侵略者,在擊敗俄國後籤訂了《尼布楚條約》,東北才有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可是晚清以來,實力下降迅速。
  • 史上最狂野的抗日神劇:一百年前,大清在甲午戰爭全勝
    文/快哉風抗日神劇這種東西,在中國是有歷史傳承的,八路軍住別墅抹髮膠、手撕鬼子都不算什麼,史上最牛的抗日神劇,發生在一百年前:編劇之大膽,想像力之豐富,黑白之顛倒,驚天地泣鬼神。一部抗日神劇惹來眾罵1894年7月,甲午戰爭的陸上首戰發生在朝鮮牙山,史稱牙山戰役。清軍統帥葉志超和聶士成兵分兩路,依託堡壘與日軍拼戰,最終堅持不住,率眾潰圍一路撤回平壤。此戰,日軍傷亡87人,清軍傷亡200餘人,戰後清軍在朝鮮南部已無一兵一卒,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敗仗。
  • 甲午戰爭陸戰的最後一戰:清軍慘敗 600多百姓喪生
    到了甲午戰爭爆發前,主戰、主和意見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組成專門的作戰指揮機構,更無統籌全局的戰略指導。始寄希望於俄、英等國的「調停」,繼則在海陸戰端已啟的情況下倉促宣戰。至於戰爭爆發後先敗於朝鮮,後敗於遼東,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京津危急,已是必然之勢。  日俄戰爭主戰場   1904年2月,日俄戰爭爆發。
  • 為什麼有人說,清朝之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甲午戰爭?
    那麼,史家中為何會有「明亡實亡於萬曆」的觀點呢?持此論者認為,萬曆帝在其當政的48年時間裡,雖然前期有張居正大刀闊斧的改革,讓大明帝國重現生機,但自從張居正死後,萬曆帝長達27年不上朝,甚至有大臣幾十年都不知道皇帝長什麼樣子。萬曆年間,明朝還發動了抗倭援朝、寧夏之役、播州之役這三次戰爭,史稱萬曆三大徵,徹底把明朝數年的積蓄消耗一空,這也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 甲午戰爭時英國旅行家拍攝的北京
    1894年,英國旅行家伊莎貝拉·露西·伯德到中國旅行。她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最傑出的旅行家之一,自1854年第一次旅行到1901年最後一次旅行,她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   伊莎貝拉·伯德女士從牛莊登陸,經奉天(今瀋陽)、天津,9月份輾轉來到北京。此時,甲午戰爭已經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