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時英國旅行家拍攝的北京

2020-12-19 人民網

原標題:衰敗氣息籠罩皇都

  宣武門城樓。北京的城牆上衰草叢生,一派蕭索景象。

  英國公使館的馬車。站在畫面左側的是英國女王派駐中國的全權領事甘伯樂,坐在馬車上的是公使館一等秘書寶克樂。

  北京翻譯學院入口。在這所學院就讀的學生都是英國青年,他們畢業後將獲得英國駐華領事館的職位。畫面右側的建築就是翻譯學院,它坐落在英國公使館中。

  英國旅行家伊莎貝拉·露西·伯德。

  大清門——紫禁城的入口。這張照片是伯德女士站在城牆上拍攝的,當時外國人是不允許涉足皇宮大內的。

  英國公使館入口。庚子之亂前,英國公使館坐落在東交民巷北邊玉河西岸的梁公府。梁公府本是康熙帝七子允祜的宅邸,根據清代爵位降等的世襲制度,到其孫奕梁這輩已經降為鎮國公。梁公府有好幾進院子,英國公使館基本上沿用了梁公府的建築。

  古觀象臺的渾天儀。

  1894年,英國旅行家伊莎貝拉·露西·伯德到中國旅行。她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最傑出的旅行家之一,自1854年第一次旅行到1901年最後一次旅行,她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

  伊莎貝拉·伯德女士從牛莊登陸,經奉天(今瀋陽)、天津,9月份輾轉來到北京。此時,甲午戰爭已經爆發。有鑑於當時的時局,英國公使並不希望她在此時造訪北京,不過由於伯德女士聲名在外,所以公使館最終還是給她發了通行證。伊莎貝拉·伯德乘坐一艘民船在直沽河和北運河上航行了5天,終於抵達北京。在北京的兩個星期中,伯德帶著一名中國隨從,在城裡到處轉悠。他們沒有遇到任何敵意,伯德用她隨身攜帶的三腳架照相機拍攝了許多照片。

  10月5日,情況急轉直下。時任大清皇家海關總稅務司的英國人赫德發來警報,要求海關所有已婚職員前往南方的辦事處,所有歐洲女性和兒童立即離開北京。因為,9月15日中日甲午戰爭中最重要的一場戰爭——平壤之戰爆發,清軍大敗。與此同時,北洋海軍在海戰中也損失慘重。所有駐北京的外國官員都害怕戰敗的消息會激起北京百姓對所有外國人的仇視,因此開始大面積撤離北京。伊莎貝拉·伯德也只好中斷此次旅行,離開北京。在離京前,伯德女士給英國《泰晤士報》發了一封信,信中寫道:「在幾位消息靈通的老居民看來,北京從未像現在這樣安全。」

  的確,那時北京城毫無大兵壓境的感覺,仍然沉浸在一片安寧之中。

  這一年,正逢慈禧太后六十壽辰。中國人歷來重視逢十的慶祝,慈禧太后自己也想好好過個生日。自從1860年與英法籤訂《北京條約》,此後三十多年間,雖然邊釁不斷,但京城再也沒有兵臨城下的兇險時刻。與英、法一戰後,恭親王奕訢等朝廷重臣,看到西方的兵器遠超於我,決定發起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

  經過三十多年的「自強」,大清國不但有了自己的兵工廠、輪船廠、鐵路和礦業,而且擁有了一支近代海軍。朝廷上下充斥著從容、輕慢的態度。

  1887年,曾紀澤在《亞洲季刊》上刊登了一篇《中國先睡後醒論》,認為當時的中國雖然面對內憂外患,但不過是睡著罷了。洋務運動期間清朝在不斷向西方學習,已經醒過來了。他還安撫西方各國不必擔憂中國的強大。曾紀澤是著名的外交家,曾在光緒六年(1878年)臨危受命出使俄國,為中國挽回了許多疆土權益。通過此等外交界第一流人物的看法,足見官僚與知識階層對時局的高估。

  民間輿論也不例外。甲午戰爭前,《申報》發表文章《論中國之兵可勝日本》寫道:「日本環地偏小,人數無多,斷斷不能與中國相敵。故以勇怯論,中國既可以勝日本,而以多少論日本亦斷非中國之敵。」作者對北洋海軍頗有自信,認為「我中國南北洋兵艦不少於日人,槍械不遜於日人。」朝野上下,主戰情緒持續高漲。

  然而,只有李鴻章等少數人知道,此時的中國是外強中乾。1886年,朝廷打著恢復昆明湖水操舊制的幌子,大舉重修頤和園。工程直到1894年才大體完工。1889年2月,光緒皇帝大婚。為了讓太后歸政,這場婚禮也極盡奢華。朝廷龐大的支出,很大部分來自海軍軍費。

  甲午戰爭爆發以後,不斷傳來的戰敗消息,讓全國為之震動,慈禧太后終究沒能在頤和園舉行「萬壽慶典」。甲午一戰,打碎了大清所謂「同光中興」的幻象,古老的帝國跌入了谷底。

  正是這個甲午年,伊莎貝拉·伯德路過北京,用鏡頭記錄下遠離戰場的北京景象。雖然她在北京僅僅停留了兩周,但仍然能感受到「一種衰敗的氣息籠罩著這座城市」。

  陳瑩/文

  本版圖片選自《伊莎貝拉·伯德:中國影像之旅1894-1896》,由中國攝影出版社提供。

(責編:魯婧、赫英海)

相關焦點

  • 日本人拍攝的甲午戰爭照片流出-還原真實的甲午戰爭之黃海戰役
    註:文章裡帶日語和英語的圖片是日本人小川一真拍攝編輯的,沒有日文和英語的就不是日本人拍攝的照片。光緒七年(1881年),統率200名北洋水師官兵趕赴英國,接帶「超勇」和「揚威」巡洋艦回國。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丁汝昌指揮北洋水師與日軍展開大東溝海戰,後艦隊退保威海衛。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威海衛之戰中,抗擊日軍圍攻。未得上峰命令,無奈港內待援,最後在彈盡糧絕、援軍未至的情況下,拒絕日軍將領伊東祐亨勸降,服食鴉片自盡以謝國人。
  • 甲午戰爭,日本擊沉英國船隻後,英國政府為何無動於衷
    1894年,甲午戰爭因一艘運兵船的沉沒拉開了帷幕,這艘輪船名叫高升號,它從塘沽港起航,承擔著運送清軍士兵前往朝鮮的重任。7月25日,高升號抵達豐島海面,被日本軍艦浪速號擊沉,船上1100多名淮軍精銳士卒,有871人葬身大海。事件發生後,中日雙方同時宣戰,甲午戰爭正式打響。
  • 甲午戰爭時,清軍陸軍裝備到底如何?武器真是奢侈,但歸結:真亂
    文/商學野在內憂外患的清朝末年,中國的對外戰爭中一直輸多勝少,甚至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連首都北京都一度被外國人攻佔。雖然西方列強屢次入寇,但是要論哪次戰爭對晚清時的中國影響最大,那幾乎所有史學家都會選"中日甲午戰爭"。
  • 「寶麗來旅行家攝影生活方式公眾項目」展覽亮相北京坊
    展覽現場  「此刻萬裡:寶麗來旅行家攝影生活方式公眾項目」展覽12月19日在北京坊開幕。展覽現場  本次展覽囊括了旅行家祁卷卷過去十年旅行途中拍攝的張寶麗來膠片作品,以480幅寶麗來照片牆的方式呈現出在各國遊歷過程中對人文、自然風光的瞬間感受
  • 清日甲午戰爭,外國媒體是如何評價的?
    清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被幾千年的學生輕鬆打敗,顏面大失。更為關鍵的是,鐵血大清徹底被西方列強看清虛實,從而掀起了新一輪瓜分中國的狂潮。可以說,甲午戰爭讓鐵血大清的滅亡進入了倒計時。日本人賄賂的媒體和權威人士有很多,比如英國的《每日電訊》《泰晤士報》等主筆、德國《科隆報》和《大陸報》、英國權威人士韋斯特萊克等。  美國《紐約時報》:鄧世昌以身殉國,證明了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  在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副提督劉步蟾,致遠艦管帶鄧世昌以身殉國,壯烈自殺之後。
  • 甲午戰爭清政府為何敗的如此慘呢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一敗塗地!清政府被迫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關於一百多年以前的那場戰爭中國為什麼失敗,一直以來流傳有多種說法,在這裡我們將給出一個被大家遺忘的關鍵因素。首先清軍水兵都是新生招募的兵員,訓練都是繼承之當時最強的海軍強國英國的訓練,在總體素質表現上並不比日本落後。但是,大家都知道,甲午戰爭的結果是清政府輸了,而且是輸的很慘。那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下面我們就說一個大家可能經常會忽略的事件,高升號運兵船事件!也正是這個事件,正式打響了甲午戰爭。
  • 日本人眼中的甲午戰爭:先進文化戰勝落後文化
    甲午戰爭中的很多日本家書裡,父親給在前線當兵的兒子寫信時,往往都寫「我神州」、「我中華」,對兒子寄予了極大的期望,覺得這是保衛中華、保衛神州。  日本著名記者岸田吟香在上海和漢口開設了「樂善堂」,這既是藥房,也是出版社。最早有關西方的政治、哲學、倫理等方面的書籍,幾乎都是樂善堂翻譯印刷成中文,並在中國以極便宜的價格售賣,以便普通人都能消費得起。樂善堂成為甲午戰爭之前日本間諜的總部。
  • 韓國人看甲午戰爭:日本對韓中兩國的侵略戰爭
    談到具體歷史事件的官方看法時,除了政府或其相關部門的文書之外,人們還較多地關注各級教科書對其的表述。因為教科書特別是中學教科書或是由政府指定或是通過了政府的審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代表官方的觀點。那麼韓國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對甲午戰爭是如何表述的呢?
  • 甲午戰爭,日本海軍裝備戰力分析
    日本進入議會時代後海軍訂造的新式巡洋艦「吉野」甲午戰爭爆發時,不僅日本海軍可出海作戰的艦艇數量大大超過北洋海軍,其艦艇質量也高於北洋海軍按照英國海軍的艦種分類標準,日本海軍可以出海作戰的28 艘大型軍艦中,有3 艘鐵甲艦、10 艘巡洋艦、15 艘炮艦。其鐵甲艦全部是在1875 年第一次海軍軍備擴張期間從英國購買的,甲午戰爭前已屬於老舊軍艦。
  • 透視甲午戰爭俄國野心:對華誘脅並舉掠奪資源
    其中,1689年至1883年,沙俄先後逼迫清政府籤訂了《尼布楚條約》、《恰克圖條約》、《璦琿條約》、《北京條約》、《伊犁條約》、《科布多塔爾巴哈臺界約》等等,霸佔中國及其藩屬400餘萬平方公裡領土。  鴉片戰爭至甲午戰爭期間,日益衰敗的清朝無力顧及藩屬國的安全,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在打開中國長期閉鎖的大門之後,開始侵略和吞併清朝周邊國家,英國成為當時在中國獲得侵略權益最多、勢力範圍最大的國家。與此同時,俄國也不甘示弱,積極向遠東地區擴張勢力,以謀求瓜分在東北亞的戰略利益。這一時期,日本、俄國和英國取代中國,成為在東北亞地區事務中起主導作用的國家。
  • 謹記,日本海軍的發展,一切資金都來自於甲午戰爭的賠款
    中日甲午戰爭後,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以德國佔領膠州灣為開端,俄國佔領旅順和大連、法國租借廣州灣、英國也威脅清政府租借了威海衛。三國幹涉還遼凸現了日俄兩國在遠東地區殖民權益上不可調和的矛盾,在日本國內引發了強烈的仇俄情緒,日本海軍隨即將俄國海軍列為假想故,並以對俄開戰為目標開始了軍備擴張。
  • 被英國徒步旅行家稱為「無與倫比的壯麗景色」的地方
    作為英國最大的天然湖泊,我們雖然乘船遊了湖,但其實並沒有感受到它的宏大,也可能是因為它的狹長形狀吧,你總能看到它的兩岸,所以更像一條寬闊的大河。除非有一個地方能站在山巔,俯瞰整個溫德米爾湖,但是已經圍著大湖轉了一圈,幾個小鎮都沒找到能俯瞰湖面的地方。也許我們就要帶著些許遺憾離開湖區了吧。
  • 如果甲午戰爭大清帝國打贏了,亞洲格局會變成什麼樣?
    甲午戰爭一般指中日甲午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半島稱:清日戰爭,西方國家稱: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幹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
  • 中國與日本,在甲午戰爭時期,朝鮮扮演著什麼角色呢?
    說到甲午戰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場戰爭的失敗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空前絕後的民族危機。如果說這場戰爭是日本發起的侵略我國和朝鮮的戰爭。那麼,在這場戰爭中,朝鮮扮演著什麼角色呢?下面是小編搜集到的一些資料,一起來看看吧!有一種「H」結構的說法。著名的國際政治學家路易斯·黑利在其所著《作為歷史的戰爭》一書中就朝鮮的歷史結構,提出了精彩的理論。
  • 陽光旅行家——不一樣的德國旅行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納粹德國及其首都柏林被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分成四區佔領。1961年一堵牆,將原納粹德國首都柏林分割為東柏林與西柏林。這是在2007年,前蘇聯總統戈巴契夫為LV拍攝的廣告,特意選擇了以柏林圍牆為背景。不管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如今的柏林圍牆已經成為了全世界人民緬懷那段歷史的紀念地。海德堡是一個極具文化氣息的老城,是浪漫德國的縮影。在這裡詩人歌德為他的情人瑪麗安寫下了一首流傳至今的浪漫情詩,讓人們深深的記住了這裡。
  • 為什麼甲午戰爭時,中國陸軍打不過日本陸軍?
    甲午戰爭爆發前的淮軍裝備是非常先進的,不僅是淮軍,整個清軍的裝備都已經基本完成了近代化的工作。甲午戰爭 整個甲午戰爭的陸上戰鬥完全可以用兵敗如山倒來形容,淮軍甚至都無法組織起來有效的抵抗,平壤一戰,佔盡優勢的葉志超臨陣脫逃,直接導致平壤失守,其後淮軍和其他支援部隊更是一路潰退
  • 《英國國旗高清》玉臂匠-協助拍攝
    英國國旗高清【第1幅圖】此作品由聊城攝影愛好者顏先生在著名的北京地區拍攝英國國旗高清【第2幅圖】此作品由鄂州攝影愛好者牧先生在著名的福建地區拍攝英國國旗高清【第3幅圖】此作品由青島攝影愛好者步先生在著名的中山地區拍攝
  • 甲午戰爭120周年祭|謝俊美
    華東師範大學微信ID: ecnuers謝俊美|文今年是農曆甲午年,對中國人而言,當然不會忘記120年前日本對中國發動的那場侵略戰爭。割地之廣,賠款之巨,空前曠古。因為它對中華民族的傷害太大和日後影響太深,以致時至今日,人們對這段歷史仍在進行反思。倒下的巨龍被列強爭相宰割。
  • 日本教科書和檔案館裡的「甲午戰爭」
    實際上,日本小學館出版的《日本大百科全書》直接承認了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是有預謀的。該書在描述甲午戰爭背景和原因時稱,「朝鮮農民軍解散後,清軍沒有像日本預期的那樣,與日軍發生衝突,因此沒有找到開戰的口實。於是日本政府提議日本和清政府共同改革朝鮮內政,如果清政府拒絕,日本將單獨改革,一方面讓朝鮮從屬日本,另一方面挑釁清政府,逼其開戰」。
  • 《英國蘇格蘭風景》催命判官-協助拍攝
    英國蘇格蘭風景【第1幅圖】此作品由北京攝影愛好者侯先生在著名的舟山地區拍攝英國蘇格蘭風景【第4幅圖】此作品由棗莊攝影愛好者阮先生在著名的湛江地區拍攝英國蘇格蘭風景【第5幅圖】此作品由海南攝影愛好者班先生在著名的杭州地區拍攝英國蘇格蘭風景【第6幅圖】此作品由臨沂攝影愛好者居先生在著名的長沙地區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