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眼中的甲午戰爭:先進文化戰勝落後文化

2021-01-12 中國新聞網

在大連金州,日軍士兵站在落崖的清軍士兵屍體旁 

日軍正在修理被俘獲、擊損的鎮遠艦

  中國傳統文化歷來看重六十年一個輪迴的甲子之年。甲午年就是農曆一甲子中的一個,比如1894、1954、2014。今年又是一個甲午之年!發生在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道慘痛的傷痕。然而,歲月的皺紋常常默默無情地淹沒歷史的刀痕。「甲午戰爭」,對今天不少國人來說,也許是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字眼。歷史是不能遺忘的,它總是以自己的邏輯給未來以深邃的啟迪。透過黃海海面瀰漫的歷史硝煙,矢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中國人,能從這場攸關民族命脈的戰爭中,生發幾多感慨,獲得幾多啟悟、幾多憂思、幾多警示……

  「三千年未有之變局」,這個變局,什麼時候國人體會最深?就是1894年爆發的甲午戰爭。這場戰爭改變了中國近代史。堂堂中華敗給小國日本,也讓中國精英階層備受刺激,中國開始進入到政治、體制等諸多方面的探索過程之中。

  甲午戰爭中,中國為什麼失敗?當然有很多原因,在此我想說的是被國內學界常常忽略的一個方面,即甲午戰爭期間的日本宣傳戰。除去戰場上的「槍桿子」爭奪之外,我們在「筆桿子」爭奪的軟實力方面,比如國家形象的包裝、媒體宣傳戰略,都與日本存在巨大的差距。

  ■西方媒體怎麼看甲午之戰?

  在中國人看來,甲午戰爭是一場侵略戰爭。但翻看西方當時的媒體報導,以及後來的史學論述,絕大多數都對中國沒有同情。

  甲午戰爭,日本人叫做「日清戰爭」。在他們看來的甲午戰爭,和中國人所理解的截然不同。主要有三個區別:他們認為甲午戰爭是「文明之戰」、「解放之戰」、「救亡之戰」。「文明之戰」即是一種先進文化戰勝落後文化的勝利。「解放之戰」則出自一個國人很熟悉的口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日本認為中國自明代以來就淪陷了,滿清是夷狄,日本人是來解放中國、光復中原的。日本還認為在西方白種人的侵略下,黃種人應該團結起來。中日同根同種,必須攜手才能對付西方,這就是「救亡之戰」。

  甲午戰爭爆發,中日兩國的最高領導人都宣布了宣戰詔書。光緒皇帝的宣戰詔書當中主要講:朝鮮是我們的藩屬,現在有內亂,它請中國出兵平息內亂,這是中國和朝鮮內部的事情,與別國無關,日本不應出兵。

  但日本明治天皇的宣戰詔書卻稱,朝鮮是一個獨立國家,現在中國侵犯了朝鮮的獨立,所以我出兵幫助朝鮮鞏固獨立;其次,對中國宣戰是為了保護朝鮮改革開放的成果;第三,不斷強調東亞和平、世界和平。

  我們當然認為這是忽悠,但日本的宣戰詔書不是給自己看,也不是給中國看,是給世界看,很有效,最終也的確影響了當時的世界輿論。

  1884年朝鮮「甲申政變」後,中國開始在朝駐軍,還劃出清國租界,中朝進入了一種複雜的歷史關係。傳統的宗藩關係加上現代的外交框架格局,中朝之間的關係設定缺乏明確的制度化的設計,很模糊,被日本鑽了空子。

  日本對朝鮮進行戰略包圍時,秘密聘請了一個美國專家作為國家宣傳戰的總指揮,這個人就是美國《紐約論壇報》的記者豪斯。豪斯很熟悉西方媒體的運作方式,在他有計劃的包裝下,西方媒體對「中國與日本分別代表著『野蠻』與『文明』」的認識,形成了一種潮流與共識。

  ■日本間諜受明治天皇親自接見,開創世界先例

  1644年大明王朝亡於李自成,滿清八旗隨即入關,問鼎中原。日本和朝鮮都認為,中華大地已經淪陷於夷狄之手。19世紀60年代,日本幕府第一次派代表團到中國來考察,其中有個成員叫做高杉晉作,在明治維新時擔任著名的「奇兵隊」隊長。他到上海書攤買書,問有沒有魏源的《海國圖志》,書店老闆說不知道此人此書。魏源的《海國圖志》寫好後,在中國無人問津,而在日本卻反倒成了暢銷書。書店店主拿出了一堆怎麼應對科舉考試的書給他。高杉晉作又要買抗英名將陳化成、林則徐的書,都沒有。高杉後來在日記中深為感慨中國人的思想和中華的正道相差太遠,中國知識分子陶醉空言,不尚實學。

  「中華意識」之外,另外一種心理,我總結為「中原意識」。在中國周邊的中華文化圈子裡普遍認為,不管做得多好,都要入主中原才算功德圓滿。日本人也想,滿人佔得中原,我為何佔不得?我比你還更接近「中華」。日本人認為滿人是夷狄。甲午戰爭中的很多日本家書裡,父親給在前線當兵的兒子寫信時,往往都寫「我神州」、「我中華」,對兒子寄予了極大的期望,覺得這是保衛中華、保衛神州。

  日本著名記者岸田吟香在上海和漢口開設了「樂善堂」,這既是藥房,也是出版社。最早有關西方的政治、哲學、倫理等方面的書籍,幾乎都是樂善堂翻譯印刷成中文,並在中國以極便宜的價格售賣,以便普通人都能消費得起。樂善堂成為甲午戰爭之前日本間諜的總部。當時日本政府非常窮,根本沒錢為間諜們提供任何經費,所有的經費幾乎全是岸田吟香贊助的。

  這個日本間諜群,平均年齡只有19歲,甲午戰爭前平均在中國都待了三年左右。中國人的辮子要留很多年才比較像,這些日本間諜多把頭髮剃光,說自己是和尚;國語官話說不利落,就說自己是福建人。為了配合徵服中國,他們到全國各地偵查,包括四川、雲南、西藏等邊地,有的打扮成乞丐,沿途乞討,一是節省經費,二是近距離觀察民情,很多人九死一生。他們的工作也做得極為詳盡:從渤海一直到山東下來的海岸線,他們撐著小漁船,打扮成中國漁民,硬是用鉛垂線測量個遍,畫了海圖。他們的情報,詳細到每個村莊有多少人、幾口水井,都清清楚楚。後來日本軍隊打進來時,參謀人員手上都拿著間諜們提供的精密情報。甲午戰爭,日本如果沒有間諜,是不可能成功的。有三名間諜還受到明治天皇的親自接見,這在世界間諜史上都很罕見,之前從未有如此公開的表彰間諜的行為,日本開創了先例。

  這些日本間諜中,有一個非常著名,叫宗方小太郎,是一個學者型的間諜,後來的《漢報》就是他辦的。他給日本人規劃了整個甲午戰爭時期的宣傳基調:「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日本在大連登陸後,到處張貼他起草的告示,題目就是《開誠忠告十八省豪傑》,大意就是中國淪陷很久了,我們來解放你們;滿清政權這麼腐敗,呼籲「大家起來一起幹」。這種宣傳非常有效果。1894年10月,日軍進入東北的九連城,據他們的戰地記者記載,當地居民「簞食壺漿以迎王師」,這些都是宣傳之功。而在日本接收臺灣的時候,當地百姓竟然稱日本人為「大明國大元帥」!

  ■中國在操縱媒體方面和日本有很大差距

  甲午戰爭發動之前,日本本國的媒體開放已經達到了相當的程度。在對外關係上,媒體甚至比政府更極端、更激進,認為政府應該對中國和朝鮮動武。政府猶豫不決時,媒體就不斷地抨擊政府,甚至鼓動彈劾。激進的媒體,是導致日本國策由穩健轉向激進的重要推動力。當時日本一家報紙《國民新聞》,就很尖銳地提出,如果政府屈服於中國的話,則國民將趨於「反動」,乃至大大的「反動」。所謂「日本人民被裹脅」的說法,是不對的,實際上日本打中國是民心所向。當然,這也跟當時日本的經濟不景氣等等外部因素有關。

  日本駐國外的所有外交官,都精通當地語言,也許口語不行,但寫作能力大多好到可在報刊發表的程度。而大清國派駐海外的外交官們,絕大多數不認識ABC,在溝通中存在非常多的問題。甚至在外交手段方面,中國的表現方式也相當老舊。當時日本駐美公使慄野慎一郎是哈佛畢業生,精通英文。美國的國務卿叫葛禮山,這個人其實對中國還不錯。中日當時都對美國進行公關,中國公使楊儒選擇接近葛禮山的老婆孩子,估計是送點茶葉、絲綢等等。但慄野慎一郎不同,他天天去葛禮山辦公室拜訪,跟人家談國際大事,談日本對美國有多麼重要。日本從「公誼」下工夫,咱們從「私情」入手。

  日本前外相青木周藏,當時被「下放」到英國和德國擔任公使,承擔一個艱巨而重要的任務,就是在歐洲把輿論控制住。青木周藏是著名的外交家,極富經驗和全局眼光。在當時很多西方媒體向中日兩國提交隨軍採訪申請時,兩國政府和軍方都不批准。但在慄野、青木兩位公使的推動下,日本軍方最後同意西方媒體隨軍,隨軍記者達114名之多,還有11名現場素描記者、4名攝影記者。日本在戰爭中,也做了很多新聞策劃,比如讓西方媒體看日軍怎麼優待俘虜,如何照顧戰地的百姓等,通過歐美記者傳播到全世界。但中國不僅不允許隨軍採訪,還有兩個西方記者因為錯走到中方陣線,而被砍了頭,搞出很多風波。甲午戰爭中的第三方報導,其實對中國極為不利。

  當時中國自己的媒體表現也很差,大量偽造新聞。這不是政府命令的,而是自發的,因為大家都僅把媒體當成政治工具來用,而不是一個獨立的給公眾提供信息的渠道。比如當時中國的不少報刊上說「牙山大勝」,中國軍隊在朝鮮牙山取得重大勝利,其實是假新聞。路透社沒核實,直接轉發,結果淪為行內的醜聞,公眾信用也受到極大挫傷。假新聞多了,對中國的形象也造成傷害,後來當「旅順大屠殺」報導出來時,很多外國人首先是不相信的,因為之前的假東西太多。李鴻章甲午戰後訪問歐美接受《紐約時報》採訪,就說中國辦有報紙,但遺憾的是,中國的編輯們在講真話時十分吝嗇,只講部分事實。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日本外交官自己還寫東西,像美國公使慄野慎一郎,專門組織在美日本外交人員和學者積極寫稿,解釋日本為什麼這麼幹、日本代表了文明進步、中國威脅論等等,試圖影響美國輿論,效果很明顯。但我幾乎看遍了甲午戰爭期間所有的《紐約時報》、《泰晤士報》等大報,沒看到一篇中國官方或者個人主動提供給美國公眾閱讀的資料。

  ■「高升號」、「旅順大屠殺」事件中日本的成功危機公關

  甲午戰爭期間出現了兩次大的公關事件,一是「高升號事件」,一是「旅順大屠殺」,日本都成功進行了危機公關,扭轉了局勢。

  「高升號」是戰前中國政府往朝鮮增兵時,從英國怡和洋行租借的一艘商船。1894年7月25日,毫無武裝的高升號在朝鮮豐島附近海面遭遇日本聯合艦隊,「高升號」上的中國陸軍拒絕投降。東鄉平八郎指揮的「吉野」艦,先是猶豫要不要打,畢竟「高升號」是英國船,還飄著英國國旗,不少船員也是英國人。最後,東鄉還是下令擊毀「高升號」,導致當時中國最精銳的一支陸軍部隊在大海上全軍覆沒。

  這個事件發生後,李鴻章認為日本就此得罪英國,中國將獲得一個非常大的同盟者。英國當時確實和中國有密切的往來,英國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佔到中國進出口額的70%以上。「『高升號』事件」後英國輿論一片譁然,軍方也要求政府對日進行軍事報復。日本政府非常恐慌,首相伊藤博文得到消息後,把海軍部的人叫來痛罵了一頓。但他們馬上啟動了緊急公關。

  日本外相陸奧宗光下令外交部法制局做好應對,這個法制局是一個專門研究國際法的機構,中國政府的序列裡可沒有這個局。在隨後英國政府舉行的兩次海事聽證會上,日本法制局靈活運用國際法,結果佔盡上風。同時,日本政府命令駐英德公使青木周藏做好公關應對。一是裝傻,絕不公布這條船是英國船;二是明確向英國表態,如果查清楚責任在日本海軍,日本絕對承擔所有的責任,態度「非常好」;同時進行一系列的公關運作。讓人難以想像的是,堂堂的日本內閣開會討論如何行賄。日本外交部指示駐英公使青木,向路透社等英國媒體前後行賄1600英鎊左右,相當於現在320萬人民幣。日本經過大量公關,還搞定英國多名國際法專家,在《泰晤士報》上刊文,為日本極力辯護。可以說在英國作出最後結論前,日本的媒體攻勢已全面展開。當年9月,中日海軍發生「大東溝海戰」,鄧世昌就在那場戰役中犧牲,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鐵甲艦隊的大決戰。當年11月,英國法院最後裁定,「『高升號』事件」中日本沒有過錯,中國政府要賠償英國怡和洋行和英國人民所有的損失。「『高升號』事件」至今還是西方國際法的經典案例。

  第二次危機是「旅順大屠殺」。日軍於1894年攻陷旅順,對城內進行了4天3夜的搶劫、屠殺和強姦,死難者約2萬人,只有埋屍的36人倖免於難。這個消息被一個美國記者克裡曼在《紐約世界報》上報導了出來。現在看到的很多細節都是他當年記錄下來的。

  日本政府緊急採取對策。首先指責記者的報導是失實的。其次請美國駐日本的公使到中國去現場調查。日本的媒體也開始動員一批西方傳媒的從業者,說這個屠殺即便真的發生了,也是對中國軍隊殘害日本戰俘的一種報復。當時日本的傳媒也大力將自己描繪成仁義之師,同時宣傳清軍如何殘暴,日軍所處決的不是俘虜或平民而是罪犯。最後美國公使在提交給美國國務院的報告中,認為記者的報導雖然真實,但是「態度過於極端」。為了挽回公眾形象,日本還演了兩齣「樣板戲」:一是在佔領威海衛後,給中國的戰俘們提供醫療服務,然後釋放了他們,全程都在所有隨軍記者的見證之下。二是把自殺身亡的北洋艦隊司令官丁汝昌的靈柩禮送回去。這兩點都非常有效,被英國國際法專家當作日本走入「文明國家」的標誌之一。

  ■甲午戰爭後日本化解「黃禍論」

  甲午戰爭日本勝利,中國失敗,但中日兩國並沒有馬上進入到仇恨的狀態,這是一個非常怪異的現象。在日本的主動引導下,中日甚至開始進入了長達十年的「蜜月期」。開端是1897年11月,日本參謀次長邀請中國政府派遣軍事代表團去觀摩日軍的演習。到1899年,慈禧太后又派劉學洵攜密電碼訪問日本,要與日本皇室建立熱線聯繫,探討中日結盟的可能性。

  甲午戰後,全球有一個輿論趨勢:以德國皇帝和俄國沙皇為代表的歐洲國家,提出了「黃禍論」。他們認為,一個已經西化的日本,率領正在崛起的中國,將會產生比成吉思汗更為可怕的影響。德國皇帝還請人作畫《黃禍圖》,題寫標語:「歐洲各民族聯合起來,保衛你們的信仰和家園。」

  1900年中國爆發義和團運動,西方列強商量出兵鎮壓,這時候主要的列強除了俄國之外,都沒有足夠的軍隊在這裡。英國人提出來請日本派兵,日本人則回應不出兵。為什麼?因為他們意識到不能繼續刺激西方「黃禍論」,選擇韜光養晦。在德國、俄國多次相邀之後,日本才派出了原來駐紮在廣島的最精銳主力師團。進入北京城後,很多史料都記載,八國軍隊當中,日本軍隊的軍紀相對是最為嚴明的。日本軍隊進入北京後,還準備了一件最好的「武器」——幾萬面寫著「大日本國順民」的日本旗,給家家戶戶發,北京城、包括別的國家的佔領區,一夜之間都掛滿了小太陽旗,又做了一次成功的公關。日俄戰爭臨戰前,日本得到情報,俄國的媒體策略就是發動歐洲的「黃禍論」,日本就派人到歐洲建立了「媒體戰」進攻基地。派去的人叫末松謙澄,他就是「高升號」事件中日本外交部法制局的局長,精通英語和德語。日本政府派他到歐洲作為媒體戰的總指揮,並表態將傾全國之力支持他,當時的內閣會議上詳細到討論什麼媒體喜歡什麼東西,這個編輯喜歡什麼,要給他們送多少錢等等。末松謙澄的任務,一是確保盟友英國完全明白日本的戰略意圖。英俄不是死敵嗎?日本的說法就是我在阻擋俄國南下。二是要阻止「黃禍論」再次發生。三是保持中國的中立,不能因為中國的親日而刺激西方國家的「黃禍論」。四是在西方宣傳,日本對中國改革的介入及參與,有利於遠東的和平與發展。這當然是胡扯,但他們知道西方喜歡聽什麼東西。經過這樣的精心準備,日俄戰爭中,俄國果然沒有得到期待中的歐洲「白種兄弟」的支持,在日本人成功引導下,輿論走向了對他們有利的一面。

  甲午戰爭中日本人為什麼能夠打敗中國?除去戰場上的爭奪,日本很大程度就得益於宣傳戰、媒體戰,在國家戰略上把媒體宣傳當做投槍、匕首來用。相形之下,當時清政府則太過保守落後,不僅輸在了槍桿子上,也輸在了筆桿子上。重新審視甲午戰爭這段歷史,我們首先應抱有「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學習心態。●雪 珥

相關焦點

  • 【大家】先進文化為何湮滅於落後文化
    要想讓國家強大起來,就要割除掉習俗的牽累,於是,趙國人穿起胡人服裝,大搞騎射訓練。這個決定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當時是頗令人生疑的,因為這幾乎是一個以落後取代先進的做法,難道胡服騎射比中華服飾禮儀更能代表先進文化?趙武靈王的叔父公子成的觀點比較有代表性。
  • 中國如何戰勝日本?
    有人說21世紀的中國能領導世界,或許這還言之過早,不過在此之前,中國人或許不妨來思考一下:中國的敵人是否就是日本?中國要如何才能「戰勝」 日本? 為什麼對凌虐中國不在日本之下的俄羅斯,中國人就「失去記憶」?
  • 為何清軍會在甲午戰爭中慘敗?92年洛杉磯騷亂中韓國人反應能看出
    其實早在唐朝時期,中國就和日本有著密切的文化往來,日本當時派遣了很多的學子遠赴中國來中國學習知識,而中國也派出了一些道德品行高高的人,去日本傳授他們佛教以及相關唐朝方面的文化。可是到了清朝時,清朝的統治者自侍太高,認為天朝應有盡有,就切斷了與外界的貿易往來,日本也沒有途徑和渠道來中國再次學習知識與進行交往貿易。
  • 甲午戰爭的巨額賠款幫了日本多大忙?
    三國幹涉還遼後不久,日本便啟動了雄心勃勃的擴軍計劃。陸軍方面,將7個常備師團擴充到13個師團,並將每師團的兵力從9000人增加到18000人,另外還增加、升級了2個騎兵旅團和2個重炮旅團,這樣日本的常備兵力從7萬增加到了20萬,裝備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當時日本軍工生產能力落後,其炮兵裝備的火炮、彈藥都是從歐洲進口的,性能優良。
  • 甲午戰爭和中國海軍的近代化
    100年前,日本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這場戰爭雖然有海陸兩個戰場,但是,海上戰場處於關鍵性的地位。戰前中日兩國海軍近代化進程的快慢和水平的高低,對海戰的勝負結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北洋海軍在甲午海戰中雖然最後失敗了,但是,我們決不能忽視和低估它在甲午戰爭中抗擊日本侵略所起過的重要作用。  甲午戰爭對中國海軍的近代化建設是一次檢驗。北洋海軍的覆滅從根本上來說,是由於當時中國經濟落後、政治腐敗、清政府在戰爭指導上的一系列錯誤。
  • 甲午戰爭中日本死傷1.2萬人,清軍死了多少?說出來讓人大跌眼鏡
    【甲午戰爭中日本死傷1.2萬人,清軍死了多少?說出來讓人大跌眼鏡】如果給各朝各代軍隊戰鬥力排一個名,那清王朝一定是倒數第一,畢竟那麼多「光榮」戰績擺在面前,很難讓人承認它的強大。就八國聯軍時,八國軍隊中只有英法出了3000人補刀的正規軍,其餘國家均是從殖民地招來的殘兵,總數不超過萬人,而就是這樣一支軍隊竟然將慈禧太后打得西逃,清王朝的落後甚至都影響到當時的官員。八國聯軍時李鴻章等人發起東南自保,都不願意幫助懦弱的清王朝。那麼在甲午戰爭中,中國軍隊損失是多少呢?
  • 甲午戰爭復盤:假如戰爭晚5年爆發,大清還會有勝算嗎
    而相反甲午戰爭則恰恰相反,不僅是以前的「小老弟」日本正式趕超大清成為東亞第一強國,更將大清推向了覆滅的深淵。復盤這次戰爭,有的人說這是日本預謀已久的一場戰爭,如果雙方都準備好了,拉開架勢,或者將時間往後拖5年,當時學習西方大搞洋務運動的大清政府不一定輸給剛剛完成維新變法,經歷過國內戰爭的日本,畢竟當時日本的國力還是無法和大清抗衡。
  • 戰國時代秦國在文化方面比關東六國落後嗎?
    下來我們就要具體談談春秋戰國時代,秦國的文化和關東六國相比是先進還是落後的問題了。答案是:整體上秦國的文化要大大優於關東六國。歷史上從沒有落後文化戰勝先進文化的例子。那有人要說了,金、蒙古、清當年都能夠入主中原難道是他們的文化比我們先進嗎?不管你能不能接受,答案是肯定的。
  • 如果甲午戰爭大清帝國打贏了,亞洲格局會變成什麼樣?
    甲午戰爭一般指中日甲午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半島稱:清日戰爭,西方國家稱: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幹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
  • 中日甲午戰爭反思:警惕日本軍國主義死灰復燃
    中國周邊,東徵不僅對朝鮮的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面均產生了全面、深刻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鑄就了一道海上長城。    1592年「渡海徵服高麗」的壬辰戰爭,不過是豐臣秀吉為「徵服唐國」所做的熱身運動。從壬辰到甲午,不憚失敗的日本人,通過臥薪嘗膽的改革,再次與維新失敗的清末中國較量,終於取得了甲午戰爭的勝利。
  • 日本網友:如果清朝贏了甲午戰爭,會怎樣?評論值得中國人反思
    於是有日本網友在日本論壇提問:「如果清朝贏了甲午戰爭,會怎樣?」是啊,如果當時是清朝贏了,歷史又會如何發展呢? 中日甲午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那時候的日本經歷的明治維新的洗禮,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開始對別國發起侵略戰爭,離他們最近的中國和朝鮮自然是首要目標。
  • 郜永華:文化落後是陝西落後的重要原因
    這篇文章寫於14年前,文章一出,爭論頗多,關於陝西的經濟與歷史和文化,有偏頗也有理性,陝西是我的老家,無論走多遠,你都不能否認這個歷史,所以,我更關注陝西的發展,總結過去,啟示今天!這篇主要從文化尤其是觀念上來論述,是什麼樣的文化,最終導致了經濟上的落後。哈佛大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在所編的《文化的力量》一書中,闡述了文化的力量到底在哪裡。
  • 一本書,中國人當成草,日本人當成寶,結果日本富強,中國落後日本幾...
    不知是哪位名人說過,讀好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這句話真的沒錯,古往今來,有多少因為讀了好書而改變命運的人,現在要講的就是一本書的故事,這本書不僅改變了人的命運,還改變了國家的命運,這本書叫《海國圖志》,這本書成書於清朝末年,在中國,這本書被當成草,無人問津,在日本,這本書被當成寶,全城爭讀
  • 教師資格政治學科考點《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知識點詳解
    在教師資格筆試中,《文化生活》中「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這個知識點歷來是考查的重點,經常以單選題的形式出現。這個知識點主要考查二者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對待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下面我們將就此知識點與大家分享。【考點精講】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一)是什麼——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比較
  • 為什麼甲午戰爭時,中國陸軍打不過日本陸軍?
    甲午戰爭爆發前的淮軍裝備是非常先進的,不僅是淮軍,整個清軍的裝備都已經基本完成了近代化的工作。所購連珠快槍都是當時最先進的栓動步槍,而日軍裝備的主力裝備卻只是單發步槍。根據美國人在甲午戰前的看法,清軍當時是世界排名前五的陸軍,而清朝大臣們也洋洋得意,曾在奏報中自豪的寫到:「大清快槍快炮之多,甲乎天下!」
  • 教科書:甲午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清朝制度落後,為什麼這麼講?
    引言:120多年前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至今仍然被無數國人銘記。偌大的清王朝竟然敗給了東洋蕞爾小國,令當時的列強都感到大跌眼鏡。關於這場戰爭清朝戰敗的原因很多,其中教科書上談到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清朝政治制度的落後和腐敗,為什麼這麼講?清朝統一全國之後,歷代君王竭盡全力,吸取了明朝滅亡的教訓。總結前朝的政治得失。
  • 韓國人看甲午戰爭:日本對韓中兩國的侵略戰爭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國定的初中歷史教科書對甲午戰爭的表述。為了全面準確地介紹韓國初中歷史教科書對甲午戰爭的表述,特將相關內容完整翻譯如下:成功實現近代化的日本也像西方列強一樣走上了帝國主義侵略的道路。朝鮮東學農民運動一爆發,中國和日本同時向朝鮮派遣軍隊。這時日本突襲清軍,挑起了中日戰爭(1894)。戰勝的日本與清籤訂了馬關條約,割佔了遼東半島和臺灣。
  • 這個國家,在中國學習了先進的技術和文化,最後卻來攻打中國
    然而就有那麼一個國家,它曾從中國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也曾從中國獲取了大量錢財,沒想到最後它竟然用這筆錢來攻打中國。這個「無恥」的國家,就是日本。公元631年,聖德太子派高向玄理等人到唐朝,學習中國先進的文化和科技。645年,高向玄理等回到日本,向皇室傳授了唐朝的制度和文化。不久,聖德太子就實行「大化改新」,奠定了日本的發展方向。
  • |甲午戰爭|軍艦|北洋水師_網易訂閱
    日本海艦的快速,在戰役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一開戰,日艦「吉野」等4艘快速艦為前鋒,其餘8艘為本隊,排成魚貫縱列。半小時後,日艦突然變成雙行魚貫。  此時,若北洋艦隊主力速度快的話,迅速變換隊形,給日艦隊攔腰一擊,那離戰勝也就不遠了。可惜:  我艦遲慢,變化艱難,所以受敵致敗。  日軍的新式火炮在戰爭中也起到了決勝作用。
  • 唐文化在日本,宋文化在越南,明文化在韓國,我們的傳統在哪呢?
    此戰之後,日本向中國俯首稱臣,並且派多批遣唐使前往長安學習唐朝的先進文化和科技,這些人回日本後,將唐朝文化傳播開來,當時也有唐朝高僧前往日本,鑑真和尚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位。日本經過長期的學習,漸漸領悟吸收了唐朝文化,從奴隸社會邁入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經濟、建築、文學、服飾等,都極大地受到唐朝的影響。唐朝滅亡後,唐文化一直在日本盛行,並保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