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看法
韓國學界對甲午戰爭的研究還是在韓國獲得獨立之後。由於甲午戰爭直接由朝鮮問題引發且戰爭進程和戰爭結果等均與朝鮮有著密切的聯繫,因此獨立後韓國學者從眾多角度研究這場戰爭,積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並在這一基礎上逐漸形成了關於這場戰爭的官方觀點。談到具體歷史事件的官方看法時,除了政府或其相關部門的文書之外,人們還較多地關注各級教科書對其的表述。因為教科書特別是中學教科書或是由政府指定或是通過了政府的審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代表官方的觀點。那麼韓國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對甲午戰爭是如何表述的呢?
韓國中學歷史教科書分為初中歷史教科書和高中歷史教科書,初中歷史教科書是由政府指定的,因此全國初中學校使用的是同一種教科書,被稱為國定教科書;高中的歷史教科書是由各學校在通過政府審定的數種教科書中進行選擇,因此各個高中使用的歷史教科書不盡相同。本文介紹的高中歷史教科書是韓國高中學校歷史課最普遍使用的。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國定的初中歷史教科書對甲午戰爭的表述。為了全面準確地介紹韓國初中歷史教科書對甲午戰爭的表述,特將相關內容完整翻譯如下:
成功實現近代化的日本也像西方列強一樣走上了帝國主義侵略的道路。朝鮮東學農民運動一爆發,中國和日本同時向朝鮮派遣軍隊。這時日本突襲清軍,挑起了中日戰爭(1894)。戰勝的日本與清籤訂了馬關條約,割佔了遼東半島和臺灣。但是由於俄羅斯等三國的幹涉,日本返還了遼東半島。
甲午戰爭後,日本取代中國掌握了東亞的主導權,以從中國獲得的巨額賠償為基礎發展成為強大的產業國家。同時還全力擴充陸軍和海軍軍備,擁有了能夠侵略周邊國家的軍事力量。
戰勝的日本確保了侵略中國東北(原文為滿洲——筆者)的橋頭堡,獲得的巨額戰爭賠款加快了以軍需產業為中心的產業化。同時鎮壓了抵抗日本侵略的東學農民運動,強迫進行甲午改革,擴大了對朝鮮的影響力。以甲午戰爭為契機,長期延續的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國際秩序宣告瓦解。
可以看出,韓國初中歷史教科書中關於甲午戰爭的內容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由於東學農民運動,中國和日本均向朝鮮派兵,結果日本乘機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第二部分內容主要介紹了甲午戰爭的後果或影響,首先是日本通過甲午戰爭成為一個有能力侵略周邊國家的軍事強國,鎮壓了朝鮮的抵抗運動,擴大了對朝鮮的影響,確保了侵略中國東北地區的橋頭堡。這場戰爭對東亞局勢的影響則是導致了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國際秩序的瓦解。雖然並沒有對甲午戰爭定性,字裡行間還是表露出這是一場日本對韓中兩國的侵略戰爭。
那麼韓國高中的歷史教科書又是如何敘述甲午戰爭的呢?還是先把高中歷史教科書的相關內容完整翻譯如下:
中國曾試圖掌握與北京很近的朝鮮,將其作為防禦帝國主義列強侵略本國領土的「東方屏障」。為此,以壬午軍亂、甲申政變為契機幹涉朝鮮的內政,擴大經濟侵略。
日本一方面牽制中國對朝鮮的影響力的擴大,另一方面在尋找機會擴大自己的勢力。日本把朝鮮視作本國的「利益線」,並進一步將其作為侵略中國東北的跳板。在這種情況下,以伊藤博文為首相的內閣在處於遭到反對派彈劾的危機下,就想以朝鮮的東學農民運動為藉口尋找克服危機的突破口。
朝鮮政府為了鎮壓東學農民軍請求中國派兵。中國決定派兵,並根據天津條約通知了日本,日本以保護朝鮮內的本國國民為藉口也派遣了軍隊。擔心中日兩國發生軍事衝突的朝鮮政府要求兩國撤軍,日本無視這一要求,強佔了景福宮,控制了朝鮮政府,然後突襲中國軍隊,挑起了戰爭(1894年)。戰爭以中國戰敗、日本勝利這樣出乎國際社會預料的結果而告終。
戰後中國與日本籤訂了馬關條約,中國退出了朝鮮半島,割讓遼東半島和臺灣給日本,支付二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中國為了籌措給日本的戰爭賠款,以領土和利權為擔保向列強借款。於是列強的侵略進一步擴大,中國也淪落為半殖民地的狀態。
與初中歷史教科書相比,高中教科書介紹了近代以後中日兩國的對朝政策,指出中國為了將朝鮮作為自身安全的屏障,加強了對朝鮮內政外交的幹涉,擴大了對朝鮮的經濟侵略;日本則將朝鮮視為本國的利益線和未來侵略中國的跳板,不斷擴大在朝鮮的勢力。這樣就造成了中日兩國在朝鮮的對立,結果日本利用東學農民運動為藉口控制了朝鮮政府,並挑起了甲午中日戰爭。初中歷史教科書強調的是甲午戰爭對日本的影響,而高中歷史教科書更多強調的是甲午戰爭對中國造成的影響。
除了中學歷史教科書關於甲午戰爭的敘述之外,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推出的多卷本《韓國史》也值得我們關注,因為作為官方機構(直屬於教育與人力資源部的副部級機構),國史編纂委員會推出的史書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官方的看法。這套多卷本《韓國史》是根據時間順序按專題編寫的,其中的第四十卷是甲午戰爭和甲午改革專題。在談到這場戰爭的性質時,該書認為「從十九世紀後期東亞的國際秩序來看,甲午戰爭是一場事先可以預見的武力侵略戰爭,但與其稱為傳統上一國對另一國的侵略戰爭,似乎更應該稱其為成功實現國民國家的一國對尚以天下觀定義自身的國家發動的侵略戰爭」,同時又是「中國、日本、朝鮮等相關國家間的國際秩序以日本為中心進行重組、同時決定了這些國家近代化方向的歷史性戰爭」。在甲午戰爭中,「日本在朝鮮追求的最終政策目標是確保阻止俄羅斯南下所需要的戰略設施,進一步強化江華島條約籤訂以後構建的不平等條約體制,從根源上獲得進行資本積累的各種利權,並最終將朝鮮變成日本的保護國」。
該書還分析了這場戰爭對三個當事國的影響。首先對日本來說,由於確保了臺灣作為殖民地,日本得以成為亞洲的帝國主義國家,同時以從中國獲得的巨額賠償為基礎,日本加快了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和軍備擴張;其次對中國來說,不僅被剝奪了對朝鮮的宗主權,還割地賠款,開放具有重要意義的長江流域的產業地區,從而淪落為帝國主義競相爭割的對象,對內對外遭遇了封建王朝崩潰的危機。最後對成為這場藉口的朝鮮來說,在戰爭中差點成為日本保護國的朝鮮除進行了空前的制度改革(甲午更張或甲午改革)之外,遭受了日軍佔領景福宮、東學義兵失敗、閔妃被弒害等壬辰倭亂以來最嚴重的民族災難。
談到甲午戰爭在東亞歷史和世界歷史上的意義時,該書寫道:「甲午戰爭是1894年至1895年中國與日本圍繞著控制朝鮮展開的戰爭,戰爭導致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傳統的世界秩序崩潰,代之而起的是新興的日本成為該地區別的霸主,這是一場在東亞的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戰爭。同時,這也是觸發當時在東亞地區角逐的英國和俄羅斯等帝國主義列強展開領土分割競爭的契機,因此也具有世界史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