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看甲午戰爭:日本對韓中兩國的侵略戰爭

2021-01-11 鳳凰江蘇

官方看法

韓國學界對甲午戰爭的研究還是在韓國獲得獨立之後。由於甲午戰爭直接由朝鮮問題引發且戰爭進程和戰爭結果等均與朝鮮有著密切的聯繫,因此獨立後韓國學者從眾多角度研究這場戰爭,積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並在這一基礎上逐漸形成了關於這場戰爭的官方觀點。談到具體歷史事件的官方看法時,除了政府或其相關部門的文書之外,人們還較多地關注各級教科書對其的表述。因為教科書特別是中學教科書或是由政府指定或是通過了政府的審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代表官方的觀點。那麼韓國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對甲午戰爭是如何表述的呢?

韓國中學歷史教科書分為初中歷史教科書和高中歷史教科書,初中歷史教科書是由政府指定的,因此全國初中學校使用的是同一種教科書,被稱為國定教科書;高中的歷史教科書是由各學校在通過政府審定的數種教科書中進行選擇,因此各個高中使用的歷史教科書不盡相同。本文介紹的高中歷史教科書是韓國高中學校歷史課最普遍使用的。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國定的初中歷史教科書對甲午戰爭的表述。為了全面準確地介紹韓國初中歷史教科書對甲午戰爭的表述,特將相關內容完整翻譯如下:

成功實現近代化的日本也像西方列強一樣走上了帝國主義侵略的道路。朝鮮東學農民運動一爆發,中國和日本同時向朝鮮派遣軍隊。這時日本突襲清軍,挑起了中日戰爭(1894)。戰勝的日本與清籤訂了馬關條約,割佔了遼東半島和臺灣。但是由於俄羅斯等三國的幹涉,日本返還了遼東半島。

甲午戰爭後,日本取代中國掌握了東亞的主導權,以從中國獲得的巨額賠償為基礎發展成為強大的產業國家。同時還全力擴充陸軍和海軍軍備,擁有了能夠侵略周邊國家的軍事力量。

戰勝的日本確保了侵略中國東北(原文為滿洲——筆者)的橋頭堡,獲得的巨額戰爭賠款加快了以軍需產業為中心的產業化。同時鎮壓了抵抗日本侵略的東學農民運動,強迫進行甲午改革,擴大了對朝鮮的影響力。以甲午戰爭為契機,長期延續的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國際秩序宣告瓦解。

可以看出,韓國初中歷史教科書中關於甲午戰爭的內容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由於東學農民運動,中國和日本均向朝鮮派兵,結果日本乘機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第二部分內容主要介紹了甲午戰爭的後果或影響,首先是日本通過甲午戰爭成為一個有能力侵略周邊國家的軍事強國,鎮壓了朝鮮的抵抗運動,擴大了對朝鮮的影響,確保了侵略中國東北地區的橋頭堡。這場戰爭對東亞局勢的影響則是導致了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國際秩序的瓦解。雖然並沒有對甲午戰爭定性,字裡行間還是表露出這是一場日本對韓中兩國的侵略戰爭。

那麼韓國高中的歷史教科書又是如何敘述甲午戰爭的呢?還是先把高中歷史教科書的相關內容完整翻譯如下:

中國曾試圖掌握與北京很近的朝鮮,將其作為防禦帝國主義列強侵略本國領土的「東方屏障」。為此,以壬午軍亂、甲申政變為契機幹涉朝鮮的內政,擴大經濟侵略。

日本一方面牽制中國對朝鮮的影響力的擴大,另一方面在尋找機會擴大自己的勢力。日本把朝鮮視作本國的「利益線」,並進一步將其作為侵略中國東北的跳板。在這種情況下,以伊藤博文為首相的內閣在處於遭到反對派彈劾的危機下,就想以朝鮮的東學農民運動為藉口尋找克服危機的突破口。

朝鮮政府為了鎮壓東學農民軍請求中國派兵。中國決定派兵,並根據天津條約通知了日本,日本以保護朝鮮內的本國國民為藉口也派遣了軍隊。擔心中日兩國發生軍事衝突的朝鮮政府要求兩國撤軍,日本無視這一要求,強佔了景福宮,控制了朝鮮政府,然後突襲中國軍隊,挑起了戰爭(1894年)。戰爭以中國戰敗、日本勝利這樣出乎國際社會預料的結果而告終。

戰後中國與日本籤訂了馬關條約,中國退出了朝鮮半島,割讓遼東半島和臺灣給日本,支付二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中國為了籌措給日本的戰爭賠款,以領土和利權為擔保向列強借款。於是列強的侵略進一步擴大,中國也淪落為半殖民地的狀態。

與初中歷史教科書相比,高中教科書介紹了近代以後中日兩國的對朝政策,指出中國為了將朝鮮作為自身安全的屏障,加強了對朝鮮內政外交的幹涉,擴大了對朝鮮的經濟侵略;日本則將朝鮮視為本國的利益線和未來侵略中國的跳板,不斷擴大在朝鮮的勢力。這樣就造成了中日兩國在朝鮮的對立,結果日本利用東學農民運動為藉口控制了朝鮮政府,並挑起了甲午中日戰爭。初中歷史教科書強調的是甲午戰爭對日本的影響,而高中歷史教科書更多強調的是甲午戰爭對中國造成的影響。

除了中學歷史教科書關於甲午戰爭的敘述之外,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推出的多卷本《韓國史》也值得我們關注,因為作為官方機構(直屬於教育與人力資源部的副部級機構),國史編纂委員會推出的史書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官方的看法。這套多卷本《韓國史》是根據時間順序按專題編寫的,其中的第四十卷是甲午戰爭和甲午改革專題。在談到這場戰爭的性質時,該書認為「從十九世紀後期東亞的國際秩序來看,甲午戰爭是一場事先可以預見的武力侵略戰爭,但與其稱為傳統上一國對另一國的侵略戰爭,似乎更應該稱其為成功實現國民國家的一國對尚以天下觀定義自身的國家發動的侵略戰爭」,同時又是「中國、日本、朝鮮等相關國家間的國際秩序以日本為中心進行重組、同時決定了這些國家近代化方向的歷史性戰爭」。在甲午戰爭中,「日本在朝鮮追求的最終政策目標是確保阻止俄羅斯南下所需要的戰略設施,進一步強化江華島條約籤訂以後構建的不平等條約體制,從根源上獲得進行資本積累的各種利權,並最終將朝鮮變成日本的保護國」。

該書還分析了這場戰爭對三個當事國的影響。首先對日本來說,由於確保了臺灣作為殖民地,日本得以成為亞洲的帝國主義國家,同時以從中國獲得的巨額賠償為基礎,日本加快了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和軍備擴張;其次對中國來說,不僅被剝奪了對朝鮮的宗主權,還割地賠款,開放具有重要意義的長江流域的產業地區,從而淪落為帝國主義競相爭割的對象,對內對外遭遇了封建王朝崩潰的危機。最後對成為這場藉口的朝鮮來說,在戰爭中差點成為日本保護國的朝鮮除進行了空前的制度改革(甲午更張或甲午改革)之外,遭受了日軍佔領景福宮、東學義兵失敗、閔妃被弒害等壬辰倭亂以來最嚴重的民族災難。

談到甲午戰爭在東亞歷史和世界歷史上的意義時,該書寫道:「甲午戰爭是1894年至1895年中國與日本圍繞著控制朝鮮展開的戰爭,戰爭導致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傳統的世界秩序崩潰,代之而起的是新興的日本成為該地區別的霸主,這是一場在東亞的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戰爭。同時,這也是觸發當時在東亞地區角逐的英國和俄羅斯等帝國主義列強展開領土分割競爭的契機,因此也具有世界史的意義。」

相關焦點

  • 日本教科書和檔案館裡的「甲午戰爭」
    雖然歷史已塵封多年,但至今,日本對這場戰爭仍有著完全不同於外界的描述和解讀。在據稱日本最古老軍事博物館的靖國神社「遊就館」內,專門有一個展廳常年展示著甲午戰爭中的遺物和史料。走進其中,《國際先驅導報》記者看到這裡面所有的圖片和史料都在竭力美化那場蓄謀已久的侵略戰爭,渲染日軍的英勇無敵,卻絕口不提日軍在旅順屠殺中國人的歷史事實。
  • 甲午戰爭前中日兩國海軍對比,以及統治者在態度上的差異
    北洋水師成軍之初,其實力是超過日本海軍的。特別是定遠、鎮遠兩艘七千噸的鐵甲艦,儼然為東亞的兩艘巨無霸,更使日本海軍畏之「甚於虎豹」。但是,日本為發動大規模的侵略朝鮮與中國的戰爭,動用其國家財政的40%,甚至是80%,掀起擴建海軍的高潮,為打敗定遠、鎮遠二艦,專門製造了橋立、松島、嚴島三艘四千噸的戰艦,號稱「三景艦」。
  • 中日甲午戰爭反思:警惕日本軍國主義死灰復燃
    戰爭的結果導致了中日兩國命運的改變:勝利者邁入了近代列強的行列,但之後野心不斷膨脹,最終走上了對外侵略的軍國主義道路。    而失敗的一方不僅承受割地賠款之辱,剛剛開啟的近代化進程也被攔腰打斷。當時清政府號稱亞洲第一大艦隊的「北洋水師」,彈指間檣櫓灰飛煙滅。
  • 中國與日本,在甲午戰爭時期,朝鮮扮演著什麼角色呢?
    說到甲午戰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場戰爭的失敗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空前絕後的民族危機。如果說這場戰爭是日本發起的侵略我國和朝鮮的戰爭。那麼,在這場戰爭中,朝鮮扮演著什麼角色呢?下面是小編搜集到的一些資料,一起來看看吧!有一種「H」結構的說法。著名的國際政治學家路易斯·黑利在其所著《作為歷史的戰爭》一書中就朝鮮的歷史結構,提出了精彩的理論。
  • 為何清軍會在甲午戰爭中慘敗?92年洛杉磯騷亂中韓國人反應能看出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日本曾蓄意對中國發動多次侵略戰爭,而日本與中國之間的第一次交戰要從清朝說起了,在1894年,中日爆發了甲午戰爭。通過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國家的實力蒸蒸日上。而當時的清政府還處於一個非常落後的狀態,可惜自己不知道。日本本來就是一個彈丸之地,自己的國土面積非常小,為了能夠讓國家的實力得到擴充,日本就瞄準了其他的國家準備發動侵略戰爭,中國就是他們的首要目的。
  • 若不籤馬關條約,甲午戰爭如何發展?清朝躺著都贏,日本早透支了
    文/商學野在清末的列強侵略戰爭裡,甲午中日戰爭是史學界公認的對晚清影響最大的戰爭,其地位可能在後來的「庚子事變」之上。維新領袖梁啓超曾這樣評論甲午戰爭:「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二百兆始。」
  • 日本人有個疑問,那麼多國家侵略過中國,中國為何只記得日本
    中日兩國的關係由來已久,從三國時期,兩國就開始了交往。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裡,兩國雖然時戰時和,但始終保持了一個均衡的態勢。但是,近代以來,日本擴大了侵略中國的步伐。自1937年開始,日本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這場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無比沉重的痛苦回憶,可以說中國與日本的仇恨就此結下。而現在雖然已經過去了70多年,但這份沉痛的記憶依然留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日本有人提出:「為什麼抗日戰爭過去了這麼久,中國人還是不能忘記仇恨?其他國家也曾侵略過中國,為什麼中國人民不像敵視日本那樣,對待其他國家呢?」
  • 甲午戰爭陸戰的最後一戰:清軍慘敗 600多百姓喪生
    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九一八事變,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整個戰略鏈條的重要節點。甲午戰後,日本獲得了巨額戰爭賠款和戰勝中國的信心。日俄戰爭後,日本完成了侵華的戰爭準備。九一八事變後,東北三省淪陷,成為日本全面侵華的大本營和根據地。
  • 日本三次賭國運戰爭——日中戰爭、日俄戰爭、日美戰爭,先贏後輸
    日本第一次賭國運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日本完勝、中國完敗,使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唯一的新興資本主義強國 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
  • 甲午戰爭和中國海軍的近代化
    100年前,日本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這場戰爭雖然有海陸兩個戰場,但是,海上戰場處於關鍵性的地位。戰前中日兩國海軍近代化進程的快慢和水平的高低,對海戰的勝負結局產生了重大影響。從19世紀60年代到甲午戰爭前,中國海軍近代化建設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就。南洋海軍、福建海軍、廣東海軍初具規模,具有當時亞洲第一流近代化裝備水平的北洋海軍於1888年正式成軍。與此同時,先後建成了遠東第一流的旅順、威海軍港。在南起瓊州、北至營口的萬裏海疆上,建立了一批新式海防炮臺。創辦了許多新式海軍學堂,造就了一批海軍人才。清末海軍近代化建設的成就,增強了中國海防力量,對防禦日本的侵略起了重要作用。
  • 甲午戰爭中日兩國在大戰,朝鮮王朝當時在幹嘛?
    甲午戰爭是近代對中國影響最大的戰爭之一,此戰清王朝敗給了新興強國日本,其虛弱的本質暴露無疑,國家一蹶不振……也正是因此,中國任何一個中學生都會學到這段歷史,大家都知道,甲午戰爭的導火索是朝鮮,最初的主戰場也都是在朝鮮,清軍海陸軍腐敗無能,兵敗如山倒,日軍在朝鮮半島一路北進,打入中國境內,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
  • 日本將甲午戰爭的賠款用到了哪裡?沒這筆錢日本不一定敢侵略中國
    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通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帝國,國家更是外強中乾,紀律鬆弛。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之後的一系列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
  • 73年過去了,從靖國神社看日本對戰爭的反思
    這一刻,全世界熱愛和平的人們喜極而泣,慶祝漫長的戰爭終於結束,和平的曙光隨之到來。對中國人民而言,日本軍國主義從918事件開始的對中國侵略,造成了無數苦難。14年間中國半壁江山淪陷,至少3500萬人傷亡,不少戰爭受害者時至今日仍然被戰爭所帶來的痛苦折磨著。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戰爭,給亞太地區人民帶來了無法磨滅的痛苦。
  • 這場被中日兩國輕視的戰爭 韓國卻為何如此重視!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政府以富國強兵為口號,積極向大陸擴張,在出徵朝鮮時立下戰功的加藤清正當然是一個再好不過的模範人物了。日俄戰爭中的「軍神」乃木希典尤其崇拜加藤清正,乃木希典等軍人通過活動向民間積極宣傳加藤清正「忠勇」的軍神形象。並通過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等戰勝祈願,加藤清正作為忠勇的軍神形象便被固定了下來。
  • 日本人鬱悶:那麼多國家侵略過中國,中國為何只記恨日本?
    按道理來說中國是不會有敵對的國家,但是在眾多國家當中,中國對日本的仇恨是永遠都無法諒解的,這是因為日本在侵華戰爭當中對中國造成了揮之不去的的傷害,是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應該銘記的。日本人非常的鬱悶:中國為何要記恨日本呢?
  • 甲午戰爭:第一次中日戰爭
    而甲午中日戰爭就是日本實現"大陸政策"前兩個步驟的重要環節,由於其自身實力資源都不具備相應條件,所以實行以戰養戰的策略來達到目標的實現。 朝鮮問題是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突破口,1890年,日本爆發經濟危機,對開戰的要求更加迫切。
  • 日本網友:如果清朝贏了甲午戰爭,會怎樣?評論值得中國人反思
    每當提起日本這個國家,大部分的中國人總是會下意識的把他們和侵略戰爭聯繫到一起,沒錯,這個國家確實在二戰時期對我們犯下過一些無法被原諒的罪行,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二戰時期並不是他們第一次侵略我們,再更早一些的清朝時,中日也有過一戰,這一戰以清朝的慘敗告終,其實這次戰爭對中國的影響也非常大。
  • 中日首次共同修史不畏敏感:「侵略戰爭」上達成重要共識
    正如報告前言所說:「如何看待近代以來的中日關係,尤其是起於1931年的那一場戰爭,對現實中的兩國關係有著直接的影響。」近年來有日本保守派政治家否認侵略戰爭責任,兩國的民間及學界的認識也存在分歧,歷史認識問題和政治問題交錯,成為中日關係正常發展的障礙。步平表示,在這次研究中,兩國學者對這場戰爭的性質和戰爭責任達成共識,即日方學者承認戰爭的侵略性質。
  • 侵略遺產!日本「明治申遺」的背後玄機
    ...但是,日本並沒有告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如下事實:...一,在23處遺蹟中,端島煤礦、高島煤礦、三池煤礦等多處地點,當年都曾使用過強徵而來的朝鮮勞工或中國勞工。這裡生產的煤炭,不僅曾經供日本艦隊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使用,其本身就浸著別國勞工的血汗。...二,在23處遺蹟中,位於北九州的八幡制鐵所,是用中國在甲午戰爭後的賠款建立的。
  • 日本人眼中的甲午戰爭:先進文化戰勝落後文化
    甲午戰爭中,中國為什麼失敗?當然有很多原因,在此我想說的是被國內學界常常忽略的一個方面,即甲午戰爭期間的日本宣傳戰。除去戰場上的「槍桿子」爭奪之外,我們在「筆桿子」爭奪的軟實力方面,比如國家形象的包裝、媒體宣傳戰略,都與日本存在巨大的差距。  ■西方媒體怎麼看甲午之戰?  在中國人看來,甲午戰爭是一場侵略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