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日本擊沉英國船隻後,英國政府為何無動於衷

2020-12-14 歷史茶館

1894年,甲午戰爭因一艘運兵船的沉沒拉開了帷幕,這艘輪船名叫高升號,它從塘沽港起航,承擔著運送清軍士兵前往朝鮮的重任。7月25日,高升號抵達豐島海面,被日本軍艦浪速號擊沉,船上1100多名淮軍精銳士卒,有871人葬身大海。事件發生後,中日雙方同時宣戰,甲午戰爭正式打響。

但高升號並非清朝船隻,而是一艘由英國人駕駛,懸掛著米字旗的英國商船。高升號只是被清政府僱傭,承擔了運兵任務。當消息傳到英國後,媒體頓時一片譁然,百姓群情激奮,對日宣戰之聲不絕於耳。英國遠東艦隊在未得到政府許可的情況下,派出了主力軍艦,前往附近海面搜尋日本艦隊,大有興師問罪之勢。

英國遠東艦隊司令斐利曼特急忙向倫敦海軍軍部發電報建言稱:「為了彌補我國旗幟所受到的屈辱,政府應授予我對日本實施報復的權利。」面對著英國軍方的激烈反應,日本人頗為惶恐,生怕英軍會在暗地裡幫助清朝海軍。

日本外相陸奧宗光急忙下令日本內部要嚴把口風,統一口徑,要採用文明國家的方式,在法庭上化解爭端。1894年8月,事件聽證會在日本長崎舉行,會後英日雙方達成了一致意見,他們認為:高升號為中國軍方服務,已經違背了女王的中立條約,所以日本人無需向英國人道歉,也不需付出任何賠償。

由於當時的英國政府出於其全球戰略的考慮,在遠東為了抵擋俄國人南下,必須扶植一個國家來對抗俄國。出於種種考慮,英國政府選擇了扶植日本。所以英國政府不僅沒有追究日本的任何責任,反而轉頭向中國政府索賠,清政府非常無奈,為了了解此事,最終給予了高升號船東三萬多英鎊的賠償。

聽證會結束後,斐利曼特非常憤怒,他大聲抗意說:高升號沉沒後,日本人只救了船上的幾個英國人,沒有搭救任何一個中國船員和水手。假如英國軍人敢這樣對待敵人,我將把他們全部送上軍事法庭,按謀殺罪指控。

日本外鄉陸奧宗光說:這個英國司令顯然和他們的政府不在同一個步調。於是他向英國政府抗議,斐利曼特損害了日本作為交戰國的權利,應把他調離遠東艦隊。

英國外交大臣隨即做出了答覆,英國政府以責令斐利曼特嚴守女王的中立條約,遵守中立國義務。在政府的壓力之下,斐利曼特也不得不改變了他的態度,日本人順利平息了這場外交爭端。

英國扶植日本成長後,英國人在東亞的利益便逐漸被日本奪取。二戰時期,當英國人正在歐洲浴血奮戰時,日本人在亞洲給了這個昔日扶植自己的恩人背後的一擊,日不落帝國也終於嘗到了自己昔日種下的苦果。

相關焦點

  • 甲午戰爭的外交恥辱:日本人擊沉英國船 清政府賠償34萬兩白銀
    甲午戰爭,中國不僅在軍事上輸的一塌糊塗,在外交上更是屢遭羞辱。1894年7月25日,豐島海戰,「高升」號被擊沉,700多中國官兵不幸罹難。李鴻章滿以為可以利用在豐島海戰中日本擊沉了英國商船「高升」號一事,讓英國向日本施壓。李鴻章在7月27日發給總理衙門的電報認為,「日敢無故擊沉」懸掛英國國旗的「高升」號商船,「英人必不答應」。奕劻也迅速召見了歐格訥,稱「英船懸掛英旗,倭兵居然炮擊,於英國體面亦有所關」。歐格訥對「日本多行無理」也表示憤慨,並表示「我英國不能不同日本講理」。
  • 甲午戰爭清政府為何敗的如此慘呢
    晚清事情中國確實落後於世界主要的列強,但是在多年洋務運動的積累之下,中國總體國力並不弱,特別是對於新興的日本來說,大清國還是佔有相當大的優勢的。以至於中日戰爭爆發之前,全世界都一致認為日本是必輸無疑。但是關鍵性的海戰當中,中國海軍被擊沉五艘主力軍艦,多艘受傷而日本卻無一軍艦被擊沉。這到底是為何發生如此大的懸殊戰損比的呢?真的是如開頭所述的原因所致嗎?
  • 二戰名將系列,擊沉14579774噸艦船,切斷英國補給的納粹元首
    鄧尼茨在二戰時期擔任納粹德國海軍元帥,後在希特勒的信任下,接任了納粹德國元首。他獨創的狼群戰術,給盟軍遭受了巨大的損失,被稱為大西洋狼王。德軍潛艇用聲吶監聽海面船隻戰爭開始時,鄧尼茨的U型潛艇部隊只有22遠洋型潛艇。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集中起來使用,發動狼群戰術。
  • 西方商船被鄰國擊沉,最後中國賠款,賠款背後是一個弱國的無奈
    甲午戰爭是一場蓄謀已久的陰謀,其中除了日本是主要的發動者之外,參與其中的還有複雜的國際背景,尤其是英國人在甲午戰爭之前就和日本重新籤訂了新的條約,改變了日本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不平等地位,使得日本得以著手考慮從朝鮮開始讓日本走出國界。
  • 日本近代的第一次對外戰爭(甲午戰爭的朝鮮篇)
    中日甲午戰爭是近代日本第一次對外戰爭。1894年6月初,朝鮮政府因東學黨起義向清政府求援。清廷派2000多人赴朝駐紮在朝鮮牙山。與此同時日本於6月12日,派歩兵第9旅團一戸大隊800步兵抵達仁川,拉開日本近代對外戰爭的序幕。
  • 黃海海戰:甲午戰爭的關鍵一戰!
    並且,在清政府多年的輕視和放任之下,北洋水師的武器裝備缺乏維護和更新,1891年,戶部大臣翁同龢上奏光緒皇帝《請停購船械裁減勇營折》,停購海軍軍械。自此之後,海軍軍艦久未更新。與此同時,海軍戰法和技術日新月異,日本把握時機,自己的艦隊實力不斷增強。
  • 甲午戰爭時英國旅行家拍攝的北京
    在這所學院就讀的學生都是英國青年,他們畢業後將獲得英國駐華領事館的職位。畫面右側的建築就是翻譯學院,它坐落在英國公使館中。   1894年,英國旅行家伊莎貝拉·露西·伯德到中國旅行。她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最傑出的旅行家之一,自1854年第一次旅行到1901年最後一次旅行,她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   伊莎貝拉·伯德女士從牛莊登陸,經奉天(今瀋陽)、天津,9月份輾轉來到北京。此時,甲午戰爭已經爆發。
  • 日本教科書和檔案館裡的「甲午戰爭」
    該教科書是這樣描述戰爭原因的:「1894年,朝鮮發生東學黨農民起義,中國的清政府應朝鮮政府請求,出兵協助鎮壓,並依據《天津條約》通知了日本。為對抗清朝的出兵行為,日本立即向朝鮮派出了軍隊。兩國出兵後,農民軍與朝鮮政府進行了和解,但日中兩國圍繞朝鮮內政改革問題對立加深,於7月爆發了軍事衝突。」
  • 英國第一艘在航行中被擊沉的戰列艦,在南海被打撈
    一直以來英國政府對南海海域附近國家打撈英軍沉艦表示不滿和抗議。前些日子英國政府對某公司表示抗議,因為其正在打撈一艘二戰名艦——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5月24日凌晨,仇人見面分外眼紅,丹麥海峽海戰爆發,英國爺爺輩的「胡德號」跟年輕力壯的「俾斯麥」號一經遭遇,幾分鐘後便被擊沉到海底。
  • 伊朗將軍遇襲後,英國國防部下令:將護送懸掛英國國旗船隻通過霍爾...
    【環球網報導 記者 溫家越】伊朗將領蘇萊馬尼遭美軍空襲身亡後,據「今日俄羅斯」(RT)4日報導,英國國防部已命令其海軍艦艇,為所有經過荷姆茲海峽且懸掛英國國旗的船隻提供「保護」。RT稱,英國國防部已經命令皇家海軍的「蒙特羅斯」號護衛艦和「衛士」號驅逐艦,準備護送所有懸掛英國國旗的船隻通過荷姆茲海峽。RT援引英國國防大臣本華萊士的話說:「這個時候,政府會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護我們的船隻和公民。」
  • 日俄戰爭俄艦狂襲日運兵船 甲午擊沉高升號的報應
    日軍打仗,總愛用突然襲擊挑起戰爭,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太平洋戰爭……莫不如此。在這裡,我們不妨先從甲午戰爭開個頭。 1894年7月25日,日本巡洋艦「浪速號」不顧國際法則,突然襲擊中國運兵船「高升」號。
  • 英國戰巡遠嫁東洋的,日本海軍的當家主力最終折戟太平洋
    在甲午前期,中國和德國的軍貿關係非常密切,所以在政治上日本積極向英國靠攏,以謀求英國的支持,而英國和日本的曖昧關係就從甲午戰爭開始,在甲午戰爭前除了賣「吉野」號巡洋艦給日本外,在甲午戰爭中在政治上力挺日本,阻止其他列強幹涉中日戰爭,所以李鴻章想借國際壓力向日本施壓的計策被英國給攪黃了,最終日本擊敗中國取得戰爭勝利。
  • 甲午遺事|甲午海戰被日艦擊沉的運兵船 百年後被韓國打撈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在朝鮮半島西海岸豐島海面附近(今韓國仁川市蔚島南面2公裡的海域附近)正式爆發。  清政府僱傭的運兵船、英國商船高升號在此被日艦擊沉,船上搭載的千餘中國士兵僅有兩百餘人生還。  一百多年過去了,高升號在中國遭遇了不同程度的遺忘,但韓國在2001年通過民間打撈公司進行了徹底打撈。
  • 英國4萬噸軍艦曾參與圍攻俾斯麥號 最後被日本幾架艦載機擊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上,交戰雙方主要是美國和日本。但是作為幾乎全球幾乎所有國家都參與的一場人類浩劫,英國自然也成為了這場戰爭的重要參與方。特別是英國作為曾經的海上霸主和日不落帝國,在亞洲以及太平洋依然是有軍事力量存在的,因此太平洋戰場上,日本還是跟英國海軍打過幾場仗的。
  • 日本人眼中的甲午戰爭:先進文化戰勝落後文化
    日本人也想,滿人佔得中原,我為何佔不得?我比你還更接近「中華」。日本人認為滿人是夷狄。甲午戰爭中的很多日本家書裡,父親給在前線當兵的兒子寫信時,往往都寫「我神州」、「我中華」,對兒子寄予了極大的期望,覺得這是保衛中華、保衛神州。  日本著名記者岸田吟香在上海和漢口開設了「樂善堂」,這既是藥房,也是出版社。
  • 英國為何一定要打馬島戰爭?
    期間,阿根廷政府和人民極其耐心地希望英國政府能改變立場,以取得問題的合理解決。但是英國政府始終拒絕討論馬島主權這一實質性問題,在談判中英國提出了旨在保持現狀的一系列主張,如「凍結談判」,增加移民,長期租借,採取「香港模式」等等,均遭到阿根廷政府的拒絕。
  • 甲午戰爭後,日本那艘「吉野號」軍艦怎麼樣了?結局讓人解氣
    公元1894年7月25日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正式開始,由於日本已經蓄謀已久,而清朝則是倉皇應戰,因此在這場戰爭的最後以清廷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宣告結束。在這一戰過後,日本已然成為了亞洲的暴發戶,僅戰爭賠款就高達兩億三千兩白銀,其收穫的戰利品更是多達上億日元。要知道,當時的日本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不過只有八千萬日元而已。由此可見日本在此戰中收穫頗豐。
  • 甲午戰爭結束後,得益於《馬關條約》賠款,日本經濟的發展迅速
    從甲午戰爭結束到1912年的這個時期,日本經濟發展迅速,這在相當程度上得益於日本通過《馬關條約》所獲得的來自中國的大筆賠款。從西方媒體的報導中發現,這個時期日本的經濟質量提高,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獲得青睞。
  • 舊日本海軍高雄號重巡洋艦被英國袖珍潛艇擊沉記
    1945年7月,在新加坡北部的柔佛海峽日海軍基地內,躺著受傷後剛修復的日本重巡洋艦高雄號。曾經被稱為「馬來之虎」的山下奉文率領的日軍趕出新加坡的英國人,此時發現報仇時機已到… 為了襲擊高雄號,英海軍派出冥河號潛艇及袖珍潛艇Xe-3號。
  • 自欺欺人:甲午戰爭期間中國的報刊插畫是如何誤導大眾輿論的?
    在100多年前的甲午戰爭中,國內的報刊製造了巨大的信息繭房,在前線清軍不斷失利的情況下,國內的報刊卻在繪製一系列和實際情況不相符合的繪畫,展示清軍的「勝利」,但是真實的世界早已天翻地覆,只有當馬關條約籤訂和賠款的時候,國人才意識到甲午戰爭清軍慘敗,國恥被殘酷的施加在清軍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