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為何一定要打馬島戰爭?

2020-12-11 掘史老師

馬島戰爭是英國和阿根廷為爭奪馬爾維納斯群島、南喬治亞群島、南桑德韋奇群島及附近海域主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

馬島又稱福克蘭群島,由846個島嶼組成,大島有大馬爾維納島和索萊達島,面積近1.3萬平方公裡,人口約2000人,首府斯坦利港。

馬島地扼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航道要衝,1914年巴拿馬運河通航後,馬島更多起著南大西洋軍事要地和南美大陸南端的海上前哨的作用。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曾利用這裡天然良港作海軍基地成功地襲擊過德國艦艇。戰後馬島還是進行南極探險和科學考察的前哨站和物資中轉站。七十年代在馬島的大陸架和海底探測到蘊藏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和錳礦資源後,其重要性更引人注目。

南喬治亞群島,距離馬島1500多公裡,面積3700平方公裡,首府格裡特維肯港是沐凍港,全年可使用。由於該島靠近通往南極州的通道,戰略地位很重要。

南桑德韋奇群島位於南喬治亞群島西南760公裡處,面積僅510平方公裡,無常住居民。但島上建有阿根廷等國的科學站。

這三個群島由於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和富饒的自然資源,從而成為英阿兩國主權之爭的目標。

馬島是誰最早發現的

阿根廷、英國、西班牙等國有自己的說法,並都依據各自的史料記載來裁定馬島主權的歸屬。

史料中記載最早發現馬島的是第一次繞地球航行一周的麥哲倫探險隊,十六世紀西班牙繪製的地圖為這一史實提供了依據。

英國人認為,馬島是1592年由英國航海家約翰·戴維斯發現的。1690年約翰·斯特朗船長把群島標在地圖上,並把兩大主要島嶼之間的海峽命名為福克蘭海峽。從此英國人便把群島稱作福克蘭群島。

1764年2月2日法國航海家路易斯·安東尼奧·德布甘維爾海軍上將在現在的索萊達島設立了第一個移民點一一路易斯港,4月5日宣布佔領群島,並正式命名為馬洛於埃安群島。

為此西班牙王室向法國政府提出抗議。經過談判,籤訂了《聖伊爾德豐索條約》。條約規定,法國把群島歸還給西班牙,西班牙付給法國24000英鎊。

1766年,英國海軍準將麥克·希賴德的艦隊也抵達群島,且在大馬爾維納島建立了設施,麥克·希賴德啟程回國後在島上駐下一支軍隊。

當時西班牙總督得知後,立即派遣三艘軍艦於1768年3月趕抵群島,試圖要英軍撤離,然而沒有成功。1770年6月西班牙又派五艘軍艦再次向馬島進發,僅以15分鐘就將英軍從島上逐出。此後雙方經過外交談判,達成一項妥協,英軍重返大馬爾維納島,1774年再度撤離。

1810年5月布宜諾斯艾利斯爆發人民武裝起義,推翻了西班牙殖民統治,建立起拉普拉塔臨時政府。1816年拉普拉塔正式宣布獨立。

作為原拉普拉塔總督轄區組成部分的馬島,自然也就成為新生國家拉普拉塔聯合省(即後來的阿根廷共和國)領土的一部分。

新政府聲明繼承對馬島的主權,於1820年派出軍隊駐紮該島。1826年拉普拉塔聯合省改組為阿根廷聯邦共和國。

至1833年止,阿根廷政府先後尚馬島委派三任行政長官,以行使管轄權。1829年阿根廷政府在馬島建立「馬爾維納斯群島及其附屬島嶼的文人一一軍人聯合司令部」,此舉招致英國堅決反對。同年英國致函阿根廷外交部長,聲明馬島屬英國所有。

1833年1月2日,英國派約翰·詹姆斯·翁斯洛艦長率艦隊開進索萊達島,憑藉武力驅逐了阿根廷駐馬島的總督和將士,並將英國國旗插在島上,宣布奉命行使大英帝國對馬島的主權。

從此開始了英國對馬島的長期佔領,但阿根廷政府從來沒有承認英國在馬島的合法地位。1833年英國武力佔領馬島以後,阿根廷政府和人民為收復馬島主權,進行了長達149年的鬥爭。

1947年起,阿根廷又連續向聯合國提出申訴,企望這個國際組織能伸張正義,維護其國家主權。

1965年次年12月16日,聯合國第20屆大會專門討論和審議馬島問題。

阿根廷強調馬島是西班牙殖民體系的天然組成部分,應根據反殖宣言中確從的領土完整原則將馬島歸還給阿根廷。英國則堅持其對馬島的主權,強調實行居民自決權。

大會最後通過決議,敦促英阿雙方立即舉行談判,和平解決有關爭端。

從1975年至馬島戰爭爆發前一年一一1981年,五次不結盟國家外長會議或首腦會議通過的有關文件中,多次明確提到馬島主權應歸還給阿根廷。

期間,阿根廷政府和人民極其耐心地希望英國政府能改變立場,以取得問題的合理解決。但是英國政府始終拒絕討論馬島主權這一實質性問題,在談判中英國提出了旨在保持現狀的一系列主張,如「凍結談判」,增加移民,長期租借,採取「香港模式」等等,均遭到阿根廷政府的拒絕。

1971年兩國一度就居民問題達成一項協議,英國同意逐步將島上居民併入阿根廷。

但自七十年代初馬島海域發現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後,兩國談判頓時轉入緊張。

1975年和1976年,英國政府向馬島派出貿易代表團和科學考察團,目的是染指馬島自然資源,阿根廷政府立即作出反應,提交了抗議書。

1976年阿廷根召回駐英國大使。

1978年兩國重開談封。1980年兩國代表在紐約會談時,英國提出一方案,即將馬島主權交給阿根廷,但要阿同意將馬島長期租借給英國。阿當即表示反對。

在這情況下,阿根廷為了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為了捍衛國家和民族的尊嚴,最高當局決心採取包括軍事行動在內的「其它途徑」來剷除殖民主義統治遺留下來的「毒瘤」,清除149年來「領上被分割的屈辱」。

馬島海戰

1982年3月發生的一件偶然性事件,成為英阿馬島宣戰的導火線。

3月18日,阿根廷海軍的一艘運輸船應國內私營斯科蒂斯公司要求,把一批阿根廷企業的工人運往南喬治亞島,幫助一家英國私人企業拆除島上鯨魚加工廠的廢舊設備。

兩家企業之間籤有合同,事先阿根廷也已把有關情況通知了英國駐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使館,而上島工人均持有證明文件。

但英國方面說,這些工人「故意藐視「英國的有關規定,沒有辦「正常的移民手續」,揚言要將他們驅趕出島。

緊接著在馬島首府斯坦利港發生了島上居民襲擊阿根廷航空辦事處、英國派遣軍艦和直升飛機駛向南喬治亞島等事件。

阿根廷認為,英國這一切舉動是對阿根廷的極大侮辱。

3月26日加爾鐵裡總統決定派軍艦保護工人。

3月27日英國海軍陸戰隊開向衝突地區。

期間,阿根廷在群島進行多次偵察活動,以試探英國反應。

同時,進行戰備活動,決心用武力結束英國軍隊對馬島的長期佔領。

4月2日凌晨,阿根廷出動陸海空三軍約4000人,採取突襲行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攻下馬島首府斯坦利港,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就佔領了英國總督府,兵營、機場、電臺。

當天英國內閣召開緊急會議,並宣布斷絕與阿根廷的外交關係。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場規模最大的海空戰就此在南大西洋爆發了。

馬島戰爭自4月2日爆發至6月14日阿根廷駐馬島守軍投降,前後74天,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4月2日 一 一 4月30日

阿根廷掌握戰爭一主動權,英國主要進行戰略展開。阿根廷攻下馬島後,4月3日又攻佔了南喬亞島,並向馬島緊急增兵和運送大量軍事物資。

英國政府對此立即作出反應。3日首相柴契爾夫人宣布建立戰時內閣,並決定派遣一支由核潛艇和水面艦艇組成的龐大的特混艦隊開赴南大西洋。同時進行各種臨戰訓練,宣布馬島周圍200海裡為「海上禁區」。

與此同時,英國對阿根廷還採取經濟報復措施。阿根廷對此也來個針鋒相對,宣布建立南大西洋戰區司令部,統一指揮戰區防務,並在斯坦利港和裡瓦達維亞海軍準將城之間建立一座「空中橋梁」,加緊運輸戰略物資和武器裝備。

在經濟方面,阿根廷採取了凍結英國在阿的資產等一系列措施。

第二階段:5月1日一一5月20日

英國擴大海上封鎖,阿根廷實行反封鎖,雙方進行激烈的海空戰。

英國在這階段主要採取以下作戰行動:將海空封鎖擴大到離阿根廷大陸12海裡以外地區;建立多層次封鎖線;空襲馬島阿軍機場、雷達站、防空飛彈陣地、奪取局部制空權;襲擊艦艇。

英軍的一系列侮空封鎖措施,使得阿艦艇、船隻無法駛近馬島,從而逐步取得了戰爭主動權。

阿軍的主要軍事行動是進行反封鎖戰鬥,利用空軍力量打擊英艦,達到以空制海的目的,

同時以潛艇牽制英艦行動,利用英軍封鎖空隙,強行向馬島進行海空補給。

於軍事力量懸殊,阿軍沒有能打破英軍的海空封鎖,逐漸陷入被動境地。

這期間雙方在馬島附近海域進行的海空激戰中,都使用了精確制導飛彈,損失均很嚴重。尤其招世人關注的是:5月2日阿根廷一艘載有1000多名軍人的「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在禁區外側的公海上被英國核動力潛艇「徵服者號」發射的魚雷命中擊沉。

作為報復,5月4日阿根廷海軍航空兵出動兩架「超級軍旗」式戰鬥轟炸機,用AM一39型「飛魚」式飛彈擊沉了英國「謝菲爾德號」飛彈驅逐艦。

第三階段:5月21日一一6月14日

英軍進行登陸、包圍,阿軍進行反包圍的決戰階段。這一階段從英軍在阿軍防禦薄弱的聖卡洛斯登陸開始。在迅速擴大登陸場,建立灘頭補給基地基礎上,分兵兩路向斯坦利港發動鉗形攻勢,並依次佔領了阿軍的一些重要據點。.

至6月1日,英軍已完成對斯坦利的陸上包圍圈,與此同時,英軍繼續嚴密封鎖馬島,切斷馬島阿軍的海空補給,並通過「特別舟艇中隊」,「特別空中勤務團」的偵察為英軍正確選定登陸地點和勝利實施登陸作戰提供較可靠的情報。

這時英方已擺出與阿軍作最後決戰的陣勢。在英軍步步緊逼下,阿軍英勇作戰,頑強抵抗,

一次次擊退了英軍的進攻,其中以空軍和海軍航空兵表現尤為出色。

5月25日阿海軍航空兵出動大批飛機先後擊沉英國飛彈驅逐艦「考文垂號」和貨櫃船「大西洋運送者號」,6月8日又大規模空襲英艦,先後擊沉、擊傷英軍「熱心號」、「普列茅斯號」等艘艦艇,使英國登陸部隊遭到重大傷亡,一再推遲總攻時間。

但最後由於阿軍指揮笨拙、孤島作戰、補給困難,在英軍逐步縮小包圍圈下的6月14日下午被迫投降。歷時74天的英阿武裝衝突以阿根廷失敗而告終。

這次戰爭雙方共出動了10萬人,其中阿根廷參戰人數為6.5萬,英軍參戰人數為3.5萬人。

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阿軍陣亡1000多人,傷1300人,被俘11800多人。英軍戰死255人,傷777人,被俘210多人,戰爭耗資約12億美元。

英國為何一定要打「馬島戰爭」?

這場戰爭,避免的機會遠遠高於爆發。

今天的媒體基本還是認為阿根廷突襲了英國,而英國在外交、政治、經濟手段耗盡情況下,不得不反擊。

馬島戰爭說明:當一個大國需要開戰時,它會製造一切開戰理由,並拒絕談判和調解。

在開戰前兩個月,1982年2月份,兩國還在紐約進行著談判,但阿根廷加爾鐵裡總統已經準備了「羅薩裡奧」軍事計劃,打算武力奪島。

加爾鐵裡的滿滿自信從哪裡來?敢去打聯合國五常之一的大英帝國。

一,加爾鐵裡軍政府處於外債重壓和國內動蕩局面,而一場勝戰能團結整個國家。

二,英國則連續向阿根廷人表達了示弱態度,這是致命的錯誤信號。

加爾鐵裡在盲目自信和英國有意釋放棄島的信號下,終於邁出了戰爭這一步。他根本沒意識到,柴契爾夫人比他更需要這一場戰爭。

這個處境並不是指英國臣民的處境,而是指柴契爾夫人的保守黨政府。在1979年,她以「勞工無需工作」作為競選口號,贏得大選,但三年後,英國失業人數增加一倍,通貨膨脹亦是驚人。

她的支持率跌至不到25%,是有民調以來支持率最低的首相。保守黨的支持率更跌到18%。接下來的大選,保守黨不是輸贏問題,而是輸得多難看的問題。

柴契爾需要一個政治掩護,助她扭轉民意,繼續第二個任期,她必須將馬島問題變成一個僵局,有意不斷示弱。

一,她公開表示馬島的軍事費用是英國政府的財政負擔。

二,削減馬島駐軍的經費。

三,縮小皇軍海軍編制(包括馬島軍艦)。

查姆特海軍基地關閉,「無畏號」攻擊艦和其它十艘戰艦準備報廢,「赫爾姆斯號」航母進廠維修,「無敵號」航母打算在1983年送給澳大利亞,……

不但阿根廷人,連英國參與馬島談判的外交人員也認為保守黨無意堅守馬島,要解決的無非是島上居民去向問題。

形像一點說,柴契爾夫人對加爾鐵裡作了一個「Please」的動作。

外交上,她的外交大臣卡林頓面對阿根廷人咄咄逼人的攻勢,顯得有些軟弱,但卡林頓其實並不是一個軟弱的大臣,他是貴族出身,諾丁漢的銀行世家子弟。在麥克米倫時代,他是海軍大臣,在希思時代他是國防大臣。

卡林頓明明軍方背景深厚,卻在外交上偏軟,誤導了阿根廷人,也激起了英國民眾對外交部的強烈反感。

當時英國在布宜諾斯埃利斯的大使館,有三十多名外交人員,卻在談判中毫無建樹,甚至同意向阿根廷軍政府出售武器配件。

情報上,英國針對阿根廷的情報系統十分完備,然而,情報部門並不對議會負責,他們通過內閣秘書向首相負責。

所以,議員們在戰爭爆發前後,只看到了水面上的東西,而不可能知道水下深不可測的東西。

負責情報工作的核心單位是聯合情報委員會,由安東尼.達夫勳爵和內閣秘書阿姆斯特朗掌管,軍情六處對聯情委的權力過大相當不滿,但首相完全信任達夫。

阿根廷人的意圖,包括「羅薩裡奧」奪島計劃,英國並非一無所知,甚至是充分掌握,他們的電子情報站就設在阿森松島上,阿根廷的電文往來,基本都能被英國截獲。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安理會五常,英國如果不想打這一戰,它有的是外交手段,讓阿根廷人放棄武力想法。

尾聲

6月15日,阿根廷總統宣布馬島的戰鬥已經結束。英國宣布接受投降,奪回馬島。

馬島戰爭喚起了英國人心底的民族決心和團結,愛國力量得到升華。

2013年4月17日,在柴契爾夫人的葬禮上,卡梅倫說她是:一位愛國首相,「使跪在地上的英國,高高站立起來」。她是一位頂天立地的領袖。

如果不喚醒這種愛國精神,不但保守黨政府會垮,英國也是一盤散沙,一切計劃也無從談起。

阿根廷在被斷交後,還是執迷不悟,被結結實實揍了一頓,最終加爾鐵裡政權垮臺。

回望35年前的馬島戰爭,告訴人們一個道理,作為一個大國,有的戰爭必須打,常年馬放南山,國內力量無法釋放,軍無鬥志。

創造機會,把握機會,戰爭是把雙刃劍,慎用,慎用!

劍藏鞘中易生鏽,該亮劍時就亮劍!

相關焦點

  • 深度:英國為何一定要打「馬島戰爭」?
    1832年英國佔領馬島。然後是雙方長時間的談判歸屬問題。這場戰爭,避免的機會遠遠高於爆發。今天的媒體基本還是認為阿根廷突襲了英國,而英國在外交,政治,經濟手段耗盡情況下,不得不反擊。去年解密資料還稱當時英國高層大為震驚!關於戰爭進程,本文不述,網上已經很詳盡了。
  • 日不落的英國,領土人口碾壓德國,為何戰爭卻打得很艱難?
    作為日不落的大英帝國,領土龐大,人口眾多,還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而法國也是僅次於英國的殖民帝國,俄國也是一個龐大的國家,為何英法俄三國聯合起來,在一戰二戰當中擊敗德國,戰爭還是打得那麼的艱難?這是一個關於戰爭能力的問題。一個國家的戰爭能力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人力、物力、財力。
  • 美國多是英國人後裔,為何非要脫離英國獨立
    雖然獨立前的美國大部分是英國人後裔,但在1775年爆發的美國獨立戰爭中,美國人卻表現出強烈的反抗精神,堅決要從英國獨立,為此和英國人打了八年。那麼不禁有很多人感到疑惑:美國(英屬北美十三州)多是英國人後裔,為何要堅決脫離英國獨立?
  • 北美十三洲為何要脫離英國獨立?
    1776年-1945年,至少169年的時間,英國和美國明爭暗鬥(明爭:兩次英美戰爭,美國首都被英國侵佔,白宮被英加聯軍燒毀;暗鬥:兩次世界大戰,美國都在英國亟亟可危的情況下加入戰團,是在幫助大英帝國也是在暗暗奪取大英帝國的勢力範圍)
  • 英國戰爭博物館為何藏有豬頭?別小看它,大有來頭
    英國的「帝國戰爭博物館」可以說是名氣非常大的,即便在全球範圍內來觀察,也屬於比較特殊的存在,是一座有著多個分館的全國性博物館。博物館成立於1917年,目的是紀錄第一次世界大戰史實,以及英帝國人民為這次戰爭所作的貢獻。
  • 海軍、外交、戰爭,英國為何將法國「拉下」霸主寶座
    這些地區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富,人口眾多且多為平原,可以極大地解決英國工業生產面臨的諸多問題。但毫無疑問,英國要想控制和利用這些地方,就必須爭奪法國在其中的支配權,削弱法國的海外霸權。英國在七年戰爭中的最終勝利給它帶來了商品和市場,黑奴貿易開始繁榮起來,將曼徹斯特和利物浦等以前默默無聞的村莊變成了國際城市。
  • 當年杜魯門想對中國投原子彈,為何英國首相要極力阻撓?
    1950年6月25日,正在中國人民為新中國的發展事業奮鬥得熱火朝天時,韓戰爆發了,美國的插手使得這場民族內戰擴大為一場大規模的局部戰爭。在北朝鮮人民軍備打退回三八線後,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卻毫無撤兵之意,反倒不顧中方多次警告,越過三八線作戰,並將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
  • 英國有支軍隊,專打叢林戰爭,為何不願意借給美國打越戰
    這時,美國想到了英國組建的廓爾喀僱傭兵團。這支招募自尼泊爾高山地區的軍隊,正是以善於山地叢林遊擊戰而聞名世界。於是美國數次向英國發出求援,希望英國能出動廓爾喀僱傭軍進入越南,對付山林中的北越遊擊隊。但是被英國人一口回絕了。最後,急於結束戰爭的美國人,甚至哀求英國允許廓爾喀士兵加入美國軍隊參戰,同樣被英國拒絕了。
  • 英國要脫歐,蘇格蘭為何也想脫英?
    那麼,為何三百多年來,蘇格蘭一直比較「安靜」,到了這些年,蘇格蘭就想離開英國呢?英國面積24.41萬平方公裡,其中主體位於面積20.9萬平方公裡的大不列顛島上。英國是由四個部分組成的。英國主體,是位於大不大列顛島南部的英格蘭。英格蘭的北部是蘇格蘭,西北部是威爾斯,都在大不列顛島上。北愛爾蘭則位於愛爾蘭島東北部,還有一些島嶼。
  • 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裡為何珍藏著一隻豬頭?
    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裡面存放了很多有關於當年一戰二戰時的文物,比如說曾經使用過的槍炮刀劍,或者敵人手中所繳獲的勳章武器之類。但在這個帝國戰爭博物館裡面還有一個比較個性的文物,就是一個豬頭。如果博物館裡面存放一些有價值有藝術性的或者說有戰爭意義的物品可以理解。但是在博物館裡面收存著一個豬頭,可能很多人就想不通了。那麼這個豬頭具體有什麼樣的意義呢?為什麼在博物館裡面會存放著這樣的一個物件呢?這個豬頭可不是普通的豬,它是一個比較有歷史意義的豬。
  • 《戰爭與和平》英國暢銷
    深圳特區報訊 在誕生了56年之後,俄羅斯不朽名作《戰爭與和平》在英國再度掀起銷售熱潮,甚至一舉衝進了英國暢銷書榜前50強。而且,這也是《戰爭與和平》進入英國以來,首次進入暢銷書排行榜。 這一切當然要歸功於英國廣播公司改編的英劇《戰爭與和平》——這部劇的上映使得這本原本令人望而卻步的史詩巨著備受英國讀者歡迎。
  • 阿根廷想要英國想還,可為何馬島戰爭還是爆發了?
    聲明:除《踢館》外,講武堂所刊登文章均為授權轉載,目的是提供多樣化看問題的視角,不代表堂主完全認同文章觀點
  • 英國為何選在敏感時期發動對美戰爭?防止落入法國,遏制北美崛起
    引言:英國在1812-1814年選擇對美國進行第二次介入戰爭,美國也稱為第二次獨立戰爭。不過引發英國真正要派出主力前往美洲大陸的事件卻是美國和法國洽談領土出售這件事,而拿破崙之所以要出售授予美國以武器,主要也是想藉助美國牽制住英軍,隨後在拿破崙完全徵服俄國後,則將主力部隊進行集中並更橫跨英吉利海峽,並徹底徵服英國,這一點也是引發英國恐慌的一點,於是便先下手為強,趁機與美國宣戰,奪取在美國的殖民地。
  • 人與戰爭的對話——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一戰」)是人類歷史上一場史無前例的浩劫,也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對戰勝國英國而言,這場戰爭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它的衰落:從近80萬軍民的傷亡到巨額的戰爭開銷,從財政金融形勢的惡化到海外商隊的巨大損失和海外投資的虧空,從國內生產的下降到海外市場的大面積喪失,英國可謂贏了戰爭卻輸了財富、毀了前程。
  • 殖民時代,為何英國能稱霸世界?因為英國陸軍也是世界第一!
    眾所周知,在殖民主義時代,從東方到西方,世界七大洲都有英國的殖民地,太陽無論何時都會照在其領土上,所以英國被稱為「日不落帝國」。那麼,這裡就有了一個大問題,即:為何英國能稱霸世界?客觀的說,這一問題很複雜,但如果只從軍事角度看呢?
  • 英國戰爭博物館裡為何會收藏一顆豬頭?到底有何寓意?
    如果是那些戰爭博物館的話,一般陳列的就是一些武器,例如槍械,大炮,飛機,坦克。可是在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當中居然陳列了一個豬頭標本。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是在1920年通過《議會法案》正式成立的一個博物館,這個博物館陳列了很多與戰爭相關的物品。
  • 中越戰爭,為何被稱為中國近代最「奇怪」的戰爭,看完你別不信
    中越戰爭,為何被稱為中國近代最「奇怪」的戰爭,看完你別不信!雖說現在也是和平年代,大規模戰爭沒有小摩擦卻一直有,只不過是小規模的戰爭。離我們現在最近的一場戰爭,就是對越南的自衛反擊戰。這場戰爭在國內外有著非常大的非議,有人認為這場戰爭不該打,不過還有一些人說,這場戰爭不能避免,國際上持有的態度是不認可這場戰爭,雖然我們被譴責了,但是這場戰爭卻還是爆發了。既然爆發了這場戰爭,那麼他就一定有著原因。這場戰爭叫自衛反擊戰,還有說法說是中越戰爭。中越邊界戰爭是越南人的叫法。。從名字上就可以簡單的看出,世界各國對此戰爭所持的不同的態度。這場戰爭為什麼有著如此多的非議呢?
  • 德國的副元首赫斯為何飛往英國?其實他此行是為了和英國談判
    一、赫斯的和平計劃關於赫斯'英國之行'的目的,至今仍舊是眾說紛紜。但其中可能性最高的一種說法,莫過於赫斯是去尋求和平的。換言之,赫斯此行是為了去和英國締結《和平協定》,從而實現英國和德國之間的和平。這一說法乍一想站不住腳,畢竟德國和英國已經打了有一段時間,赫斯為何有信心能讓兩國罷兵停戰呢?尤其是在兩國已經進行了長時間的交鋒後,這就更是不可能做到了。
  • 越南戰爭時期,美國為何沒有組織聯合國軍呢?原因只有三個字
    從世界範圍來說,也是如此,最典型在1951年半島戰爭的時候,美國那也是打著聯合國軍的名義來發動戰爭的。但是很奇怪的是,在越南戰爭的時候,為何美國沒有組織聯合國軍呢?其實原因只有三個字。我們知道美國在越南戰爭中那是吃了大虧的,整個投入了無數的人力、物力,派了百萬大軍,還花費了幾千億美元。
  • 曾經總愛黏著英國的澳大利亞,為何突然唯美國馬首是瞻?
    於是乎,從韓戰、越南戰爭、海灣戰爭到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澳大利亞硬生生跟隨美國走到了最後,成為自二戰以來唯一一個與過美國在世界各地全部主要軍事行動的美國盟友。對於這一點,英國、加拿大和紐西蘭也表示自愧不如…然而,若是將時間再追溯到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以前,美國和澳大利亞之間,似乎並沒有擦出如此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