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和平》英國暢銷

2020-12-13 SZNEWS

深圳特區報訊 在誕生了56年之後,俄羅斯不朽名作《戰爭與和平》在英國再度掀起銷售熱潮,甚至一舉衝進了英國暢銷書榜前50強。而且,這也是《戰爭與和平》進入英國以來,首次進入暢銷書排行榜。

這一切當然要歸功於英國廣播公司改編的英劇《戰爭與和平》——這部劇的上映使得這本原本令人望而卻步的史詩巨著備受英國讀者歡迎。

一項調查顯示,一直以來,《戰爭與和平》是英國人最容易謊稱自己讀過的小說之一。媒體報導表示,有大約62%的英國人謊稱自己讀過經典小說,其中14%的人希望自己讀過《戰爭與和平》的原著小說,但只有4%的人真正讀過這部作品。

不過,這種尷尬將很快被打破,隨著6集電視劇《戰爭與和平》的完結,《戰爭與和平》圖書的銷售量也節節攀升,在英國許多書店,四卷本的《戰爭與和平》被擺上了暢銷櫃檯,據統計結果顯示,這部小說最著名的四個版本都在暢銷榜之中。這樣的好消息無疑讓該書的出版商英國華茲華斯·愛迪生出版社興奮。據說,有觀眾留言表示:「人生太短,小說太長。但看完電視劇以後,我發現自己有看小說的時間了。」

據出版商方面透露,此前該出版社出版的1993年版《戰爭與和平》小說,在20多年的時間裡只賣出了五萬六千多冊,而在電視劇播出以後,短短一周的時間裡就已經賣出了三千五百餘冊,而且這個數字還在快速刷新。

不過,雖然讓更多的英國人閱讀了託爾斯泰,俄羅斯人對這部電視劇並不買帳,認為該劇「不對味」,某俄羅斯雜誌乾脆評論說:「這部劇精準定位於那些沒讀過原著的人。」(何安安)

相關焦點

  • 英劇戰爭與和平:唐頓莊園?
    BBC根據長篇巨著《戰爭與和平》改編的同名電視劇於日前收官,在英國維持高收視、高評價的同時,還掀起了一股「託爾斯泰熱」。形成鮮明反差的是,該劇在俄羅斯被斥為「完全不對味」「在聖彼得堡拍的《唐頓莊園》」。兩地評價的兩極分化,也讓更多人再次聚焦這樣一個問題:當經典名著成為跨文化傳播的1P,原汁原味、尊重原著,和當地觀眾的審美習慣,兩邊的比重究竟該如何權衡?
  • 新版《戰爭與和平》
    【財新網】(特約文化記者 李大衛)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館長,米哈依爾·皮奧特洛夫斯基接受英國《衛報》採訪時,談到俄羅斯的民族形象的兩極化。他說眼下英國電視上就有兩個俄國:一是關於轉眼煙消雲散的當今政治,包括普京家族秘密財富之類的政治八卦;另一個就是英國廣播公司剛剛熱播的電視劇《戰爭與和平》。
  • 人與戰爭的對話——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一戰」)是人類歷史上一場史無前例的浩劫,也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對戰勝國英國而言,這場戰爭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它的衰落:從近80萬軍民的傷亡到巨額的戰爭開銷,從財政金融形勢的惡化到海外商隊的巨大損失和海外投資的虧空,從國內生產的下降到海外市場的大面積喪失,英國可謂贏了戰爭卻輸了財富、毀了前程。
  • 戰爭與和平的斷想
    又一次公祭日前夕,一個沉重的話題再次縈繞於懷:戰爭與和平。這是跨越82年的斷想,更是新時代國防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他給8座抗戰博物館的定位是:為了和平,收藏戰爭;為了未來,收藏教訓;為了安寧,收藏災難;為了傳承,收藏民俗。看清了戰爭的本質,便有了制止戰爭的勇氣氣概,哪怕傾家蕩產。《南京大屠殺》出版後,在一個月內就打入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並被評為年度最受讀者喜愛的書籍。
  • 「戰爭之聲」警示人們珍視和平
    這是8月11日在英國倫敦帝國戰爭博物館拍攝的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展上的展品。  這是8月11日在英國倫敦拍攝的帝國戰爭博物館外景。 新華社發   這是8月11日在英國倫敦帝國戰爭博物館拍攝的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展上的展品。 新華社發
  • 美殿堂級作家赫爾曼·沃克逝世,作品堪比《戰爭與和平》
    他最為出名的作品包括《凱恩艦譁變》(The Caine Mutiny),以及《戰爭風雲》和它的續作《戰爭與回憶》,前者為沃克贏得了1952年的普立茲獎,後兩部著作則被視為美國人描繪「二戰」經典著作,其中《戰爭風雲》曾被人譽為二十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 戰爭是和平的鏡鑑——走訪波茨坦會議舊址採西林霍夫宮
    戰爭是和平的鏡鑑——走訪波茨坦會議舊址採西林霍夫宮 2020-09-01 12:52:01 來源:新華網 作者:黃鈺涵 責任編輯:黃鈺涵
  • 臺灣要戰爭還是和平? 吳斯懷:戰爭沒有贏家
    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與蔡英文兩人就卑躬屈膝、把臺灣推向戰爭邊緣隔空交火。國民黨「立委」吳斯懷也持續在臉書發文挺馬,強調戰爭沒有贏家,和平沒有輸家,吳斯懷也感慨,「每次誠摯的建議終遭忌嗎?」    吳斯懷認為,與其討論大陸會不會「武統」臺灣?美國會不會援臺?臺灣能支撐幾天?這些都問錯問題了,應該先問「臺灣要戰爭還是和平?」
  • 《戰爭與和平》四個版本觀後感
    我知道的《戰爭與和平》有四個版本。一是美國版的,1956年放映。亨利·方達、奧黛麗·赫本共同主演。得過奧斯卡的多個獎項。二是1967年前蘇聯版。邦達爾丘克導演並與柳德米拉和吉洪諾夫共同主演。本人最推崇的仍然是蘇聯版的《戰爭與和平》。總共看了三遍,第一次看是1975年,還是所謂的內部電影,也不是上影譯製廠的那個版本,完全是俄語,由一男一女倆翻譯拿著麥克風,演到哪兒翻譯到哪兒。說實話,第一次看印象並不好,覺得太拖沓了。俄軍急匆匆的奔赴前線,彼埃爾卻在路邊傻站著瞎琢磨。
  • 歐洲行(三) 反對戰爭,渴望和平
    和平年代刀槍入庫,馬放南山。這裡卻出現了一大群荷槍實彈的軍人。向旁人打聽才知道,原來這裡要舉行展覽,展覽二戰時期的兵器。事請起源於1940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的第二年;法西斯德國已經佔領法國,要大舉入侵英國,英國全國上下團結一心,抗擊德國的侵略,
  • 《1812序曲》音樂版的《戰爭與和平》
    (原標題:《1812序曲》音樂版的《戰爭與和平》) 《戰爭與和平》
  • 21家「抗戰館」成立戰爭與和平記憶聯盟:勿忘國恥祈願和平
    新華社南京12月12日消息,記者12日從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獲悉,在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來臨之際,包括該館在內的國內21家抗戰類紀念館成立「戰爭與和平記憶聯盟」。
  • 緬北戰爭不斷,其原因都怪英國!
    所謂的緬北戰爭也從來沒有停止過,然而這場曠日持久的地方武裝和中央政府的割據內戰,讓多個鄰國和國際社會都不好插手管轄。緬北戰爭從上個世紀40年代到如今打了如此之久,為什麼還沒有停下來呢?這要從英國在緬甸的殖民統治說起,緬甸擁有緬族和其他眾多少數民族,而英國所管轄的大多都居於緬族人,而緬甸就在此時出現了分離主義,畢竟其他少數民族並沒有被英國所完全控制,他們想要獨立出來,建立自己的屬地;並且,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下,有不少緬甸人改變的宗教信仰,他們和英國人一樣,信仰者基督教,歧視著緬族人。
  • 通訊:戰爭是和平的鏡鑑——走訪波茨坦會議舊址採西林霍夫宮
    新華社德國波茨坦9月1日電  通訊:戰爭是和平的鏡鑑——走訪波茨坦會議舊址採西林霍夫宮  新華社記者張遠 任珂  採西林霍夫宮位於德國波茨坦市北,淡黃磚牆暗紅屋瓦。按照英國時任首相邱吉爾的秘書瑪格麗特·米爾沃德的記述,柏林與波茨坦到處是廢墟,有不少難民與受到戰爭創傷的孩子,「(他們)漂亮,金髮碧眼,卻失魂落魄」。  採西林霍夫宮見證了世界歷史的重大轉折。1945年7月至8月,美國、英國、蘇聯三國領導人在此舉行會議,討論結束對日本作戰條件以及有關對日戰後處置方針。
  • 薔薇花色美麗沁人心脾,是和平與友愛的象徵,更被譽為英國國花
    對薔薇花的喜愛,以後由中國、古羅馬、英國繼承了下來。1272年英王愛德華一世把薔薇花圖案鑄在王室的徽章上,從此蕾薇成了英國王室的標記。薔薇本來是和平與友愛的象徵,可是在英國歷史上卻有過一場有名的「紅白玫瑰戰爭」。1455年,英國最有勢力的兩家封建貴族,蘭卡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為爭奪王位展開大戰。
  • 通訊:「戰爭之聲」警示人們珍視和平——記英博物館策展紀念反...
    新華社倫敦8月15日電通訊:「戰爭之聲」警示人們珍視和平——記英博物館策展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新華社記者張代蕾「『日本投降日』終於到了,一切都結束了。每個人都在想,『我們能回家了!』」這是英國老兵唐納德·萊什布魯克對75年前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那一天的追憶。他的這段話,被收錄在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的聲音資料庫裡,今年入選博物館為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而特別策劃的「戰爭之聲」展覽。1940年,年僅20歲的萊什布魯克揮別英格蘭的家人和朋友,與中國和美國聯軍在東南亞戰場上打擊日軍。
  • 全球暢銷榜周報:《部落衝突》、《皇室戰爭》橫掃中美榜單
    五一假期的最後一天,遊戲客棧邀您一起分析全球暢銷榜榜單走勢。本周榜單中,最大的驚喜並不是來自於單款遊戲,而是來自一個廠商,它就是Supercell。具體數據上,中國iOS遊戲暢銷榜單中Supercell的《部落衝突》上升65名,位列第26名,美國谷歌商店中飆升數最多也是上升24名現居第五的《部落衝突》;美國iOS遊戲暢銷榜單中則是Supercell的《皇室戰爭》上升24名來到榜單18名的位置。以下是詳情分析。
  • 反美議員提名拜登獲諾貝爾和平獎,曾警告川普別來英國
    日前,拜登意外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兩人不僅要在總統大選上一較高下,也要在諾貝爾獎項上競逐一番了。提名拜登的人,是英國議員克裡斯-布萊恩特,他同時任職於下議院外務委員會。布萊恩特稱,之所以提名拜登,是因為在美國各大城市陷入暴力抗議時,是拜登通過平等溝通的方式,讓全美局勢逐漸緩和下來,而不是像川普一樣訴諸武力。
  • 1962年中印戰爭:解放軍這一打就打出五十年和平!
    1947年,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宣告結束印度獲得獨立,而在此之後,印度卻向中國提出了無禮的要求,他們不僅要求我們承認「麥克馬洪線」,並且還不斷的挑戰我們的底線,不斷地額將侵佔範圍往中國政府管轄區域而去,企圖更多的侵佔中國領土。
  • 特寫:決定戰爭與和平的亞速爾群島
    但這並不意味著島上5萬7千居民舉雙手贊成美國入侵伊拉克,這裡和其它大多數地方的情形是一樣的,牛奶場場主、牧場主、店主和其他人想要的是和平而不是戰爭,他們同時也擔心恐怖分子手中掌握著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在三國領導人和東道主葡牙總理Barroso抵達前幾小時,當地宣布將舉行兩個小規模的抗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