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和平的斷想

2020-12-13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

戰爭與和平的斷想

本報編輯部

再過10天,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就要到了。

這是中國政府設立的紀念日,以國家公祭的方式,祭奠在南京大屠殺中死難的30多萬同胞。

根據國務院批覆,自2014年起,每年這一天,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主會場降半旗。

從1937年12月13日到2019年12月13日,整整82年過去了。

又一次公祭日前夕,一個沉重的話題再次縈繞於懷:戰爭與和平。

這是跨越82年的斷想,更是新時代國防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一張可怕的地圖

戰爭降臨並非突如其來

抗日戰爭時期,我軍使用的作戰地圖大多從日寇手中繳獲而來。每次打了勝仗,總是搶佔電臺、搜繳地圖。據說,當時繳獲的日軍地圖可覆蓋整個中國領土,即使鮮為人知的羊腸小道,都能在日軍地圖裡找到。

丹尼斯·伍德在《地圖的力量》一書中說過:「地圖使過去和未來現形。」很多人很多時候,在這「現形」中遭遇的卻是帶血的殘酷。

譬如,那個消失的村莊。

原廣州軍區離休幹部章明曾經回憶,1963年春夏之交,駐惠州地區一個步兵營組織小型野營拉練,他和營長對照日本軍用地圖制定行軍路線圖,準備用一天時間縱貫大鵬半島。當部隊到達半島中部黃村的位置時,卻找不見村莊的影子。極目四望,到處都是雜草樹木。當晚,他們從當地群眾那裡獲悉,日本地圖的繪製並沒錯。

1938年10月12日,日軍為策應武漢會戰,集中3個軍團7萬多人、數百艘艦艇和100多架作戰飛機,從海上進攻華南,登陸點就在大鵬半島。10月下旬廣州陷落。日寇一路燒殺搶掠,黃村首當其衝,全村男女老幼數百口慘遭殺害。從那以後,黃村就從地面上消失了,成了後來的荒煙蔓草,雜樹荊棘……

回望抗戰,整個中國,有多少個「黃村」被消失?

這張地圖是抗戰全面爆發9年前的1928年繪製的。那時候,活躍在中國的許多日本商人,明裡暗裡擔負著「繪製」中國地圖的特殊重任。「日軍繪製的中國地圖,那樣精密、詳盡、準確、清晰,看得人驚心動魄、毛骨悚然!」章明憂憤地表示,尤其可怕的是,那批軍用地圖的原版至今仍在日本整套留存。

有人說,歷史一旦被總結,就會被扭曲;只有翻開歷史的細節,才能看到歷史的真相。史料顯示,1937年那個寒冷的冬天,日本人用4天時間佔領南京,但通往南京之路,他們走了整整400年。

戰爭降臨,並非突如其來。

當年,黃炎培從延安歸來曾經告誡:「也許那時艱難困苦,只有從萬死中覓取一生,既而環境漸漸好轉了,精神也就漸漸放下了。」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謹防從「漸漸好轉」到「漸漸放下」,就必須牢記慘痛教訓,絕不能忽略那些看得見或看不見的種種危險。

今天的軍人不與仇恨為伍,但有責任、有義務追尋歷史真相,不讓屈辱的歷史重演。

兩個行動著的人

和平年代怎樣看待戰爭

她叫張純如,一個出生在美國的美籍華人。

他叫樊建川,一個有過11年軍旅生涯的退役軍官。

出生在1968年的張純如,因出版英文歷史著作《南京大屠殺》而聞名。

出生在1957年的樊建川,因8座抗戰博物館、上百件(套)國家一級文物而蜚聲國內。

相差11歲的兩人,有一個共同交集:關注抗戰,關注南京大屠殺。

1994年12月,當張純如在美國加州第一次看到南京大屠殺的黑白照片時,感到無比憤怒:在南京,的確存在大屠殺。幾乎所有西方人都知道希特勒的罪行,為什麼日本人在中國的大屠殺卻總有人試圖否認?

1986年,電影《血戰臺兒莊》上映。那一年,樊建川還是第三軍醫大學政治部幹事。電影裡,川軍師長王銘章中彈負傷,渾身是血,他挺身大叫一聲:「拼上去,中華民族萬歲!」此後進一步的研究中,讓樊建川震驚了:川軍走上抗日戰場的官兵達350萬之眾,其中64萬人埋骨他鄉。

那一幅黑白照片,讓張純如陣陣心悸,從此燃起她一探究竟的持久熱情。

那一聲川軍大叫,讓樊建川血脈僨張,從此走上抗戰文物和川軍資料的搜集之路。

和平年代的我們,究竟怎樣看待戰爭?

有人說,讓一個人完蛋,吸毒;讓一個企業完蛋,建博物館。樊建川的回答是,「四川數千家房地產開發商,少我一個沒關係。可中國十幾億人中必須有一部分人去承擔責任,考慮一些更為長遠的事情。」他給8座抗戰博物館的定位是:為了和平,收藏戰爭;為了未來,收藏教訓;為了安寧,收藏災難;為了傳承,收藏民俗。

看清了戰爭的本質,便有了制止戰爭的勇氣氣概,哪怕傾家蕩產。

《南京大屠殺》出版後,在一個月內就打入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並被評為年度最受讀者喜愛的書籍。張純如的書驚醒了一批有良知的人,美國好萊塢公司首次拍攝反映南京大屠殺的電影,中英美合資,投資5000萬美元,成為亞洲歷史上投資最大的影片。衝破重重阻撓,影片最終在2008年上演。

威爾·羅傑斯說過:「總得有人坐在路邊,當英雄經過時為他們叫好。」是的,我們不可能人人都做張純如,不可能人人都當樊建川,但至少應該懂得為他們喝彩。

和平年代,太需要這樣的「敲鐘人」!苦難,也可以成為我們這個民族的財富,「這些東西你一定得面對。」

三幅照片的對比

戰爭與和平的辯證法

那是一幅每看一遍,都會讓人震驚、傷心、流淚的照片:

日軍侵華期間,竟然用中國嬰兒做活體實驗!

畫面中,裸露著下體的嬰孩,沒有驚慌,沒有反抗。孩子們不知道,等待著的將是死亡,甚至比死亡還可怕的「馬魯大」——可切、可削、可運輸,剝了皮的木頭、材料。

跨越82年的時光,提起人類史上最滅絕人性的「南京大屠殺」仍是心痛。

單說30多萬人慘遭殺戮的這個數字,就足以讓日軍排在兇殘榜榜首!有人做過估算:如果把30多萬遇難同胞的手連起來,長度能夠從南京一直延續到杭州,遺體可以裝滿2500節列車車廂,流出的鮮血可達1200噸!

第二幅照片:戰亂中,敘利亞4歲小女孩兒「舉手投降」,驚恐的眼神令人揪心。

第三幅照片:2015年3月29日,臨沂艦抵達葉門亞丁港,臨沂艦官兵幫助撤離的中國公民登艦。中國小女孩,在一位海軍女軍官牽手保護下踏上歸國之途,臉上洋溢著燦爛笑容。

時空交錯,3幅照片卻令人五味雜陳:我們無意於渲染什麼,中國孩子在家國遭受外侵的時候,早就體驗過了比「舉手投降」更無助更無奈的慘痛。

放眼全球,一個沉重的現實話題不容迴避:當今世界並不太平!

縱觀歷史,一種真切體驗不必掩飾:生活在安定的時代多麼幸福!

習主席指出:「能戰方能止戰,準備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這就是戰爭與和平的辯證法。」練兵備戰,備戰打仗,中國軍人時刻牢記:為鞏固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提供戰略支撐,為捍衛國家主權、統一、領土完整提供戰略支撐,為維護國家海外利益提供戰略支撐,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提供戰略支撐。

二戰期間,德軍長驅直入侵佔巴黎。賣花姑娘洛希亞看到同胞意氣消沉,便毅然將店裡的鮮花贈給路人。第二天早晨,人們發現,幾乎所有走上街頭的巴黎女性,都手捧鮮花,面帶笑容,她們用不屑正告侵略者:戰爭雖然殘酷,但無法剝奪一個民族的尊嚴和對美的追求。記者以《玫瑰花的早晨》為題對此報導,極大鼓舞了遠在英國倫敦的戴高樂將軍和他的士兵們。10年後,將軍專門找到洛希亞,稱讚她為「巴黎的玫瑰」。

今天,在遙遠的中國,在四川成都,在那個聞名世界的大邑縣,建川博物館聚落入口處,一座日軍侵華時的碉堡上長出了花花草草,給和平年代的人們以特別的警示。

「日本人用戰爭的頭盔做水壺,中國人用戰爭的碉堡做花壇!」來此參觀的中外遊客,讀懂了這個創意,這是中國人的心聲,也代表了中國人熱愛和平的精神。

來源:中國國防報

相關焦點

  • 《戰爭與和平》英國暢銷
    深圳特區報訊 在誕生了56年之後,俄羅斯不朽名作《戰爭與和平》在英國再度掀起銷售熱潮,甚至一舉衝進了英國暢銷書榜前50強。而且,這也是《戰爭與和平》進入英國以來,首次進入暢銷書排行榜。 這一切當然要歸功於英國廣播公司改編的英劇《戰爭與和平》——這部劇的上映使得這本原本令人望而卻步的史詩巨著備受英國讀者歡迎。
  • 新版《戰爭與和平》
    他說眼下英國電視上就有兩個俄國:一是關於轉眼煙消雲散的當今政治,包括普京家族秘密財富之類的政治八卦;另一個就是英國廣播公司剛剛熱播的電視劇《戰爭與和平》。後者表現的,才是真正的俄國。它有助於理解這個國家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他的博物館所在的冬宮,正是該劇取景地之一,而他說這說的時候,英國海軍正在向波羅的海增派艦隻,向俄國施加軍事壓力。
  • 英劇戰爭與和平:唐頓莊園?
    [摘要]俄媒體評英劇《戰爭與和平》:少了託爾斯泰的「氣氛」:那些大氣磅礴的歷史全景式描繪,以及人物在命運裹挾之下的複雜心理,濃鬱的宗教、哲學思辨,在鏡頭下讓位給《唐頓莊園》式的宮闈愛情。翻版「唐頓」,「精準定位於沒讀過原著的人」「鏡頭美如油畫」「每一幀都想截屏」……這些視頻網站上的彈幕足以說明新版《戰爭與和平》製作之精良。據統計,在英國本土收看《戰爭與和平》的電視觀眾多達平均每集700多萬人次。
  • 臺灣要戰爭還是和平? 吳斯懷:戰爭沒有贏家
    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與蔡英文兩人就卑躬屈膝、把臺灣推向戰爭邊緣隔空交火。國民黨「立委」吳斯懷也持續在臉書發文挺馬,強調戰爭沒有贏家,和平沒有輸家,吳斯懷也感慨,「每次誠摯的建議終遭忌嗎?」    吳斯懷認為,與其討論大陸會不會「武統」臺灣?美國會不會援臺?臺灣能支撐幾天?這些都問錯問題了,應該先問「臺灣要戰爭還是和平?」
  • 赴丹東參觀抗美援朝紀念館斷想:我們熱愛和平
    和麻扶搖告別,他為我題詞:經歷過戰爭的人,最渴望和平。麻扶搖為作者題字留念。全景畫《清川江畔圍殲戰》讓我過目不忘,它表達的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志願軍部隊在三所裡、龍源裡、松骨峰等阻擊戰中的場景。我的老師長徐興禮,當年任38軍113師337團一營營長。
  • 貢比涅森林斷想
    貢比涅森林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終止點,那和平指環警醒著人們「和平」來之不易。去巴黎旅行,我專程去了貢比涅森林。這裡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終止點,對於對世界戰爭史和歐洲近現代史感興趣的人來說,這裡是應該一去的地方。
  • 《1812序曲》音樂版的《戰爭與和平》
    (原標題:《1812序曲》音樂版的《戰爭與和平》) 《戰爭與和平》
  • 21家「抗戰館」成立戰爭與和平記憶聯盟:勿忘國恥祈願和平
    新華社南京12月12日消息,記者12日從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獲悉,在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來臨之際,包括該館在內的國內21家抗戰類紀念館成立「戰爭與和平記憶聯盟」。
  • 中歸聯和平紀念館:最有力揭示戰爭真相
    環球在線消息:在日本埼玉縣川越市,有一座新開的和平紀念館。這是一個以見證二戰時期日本對中國及亞洲其它地區侵略暴行為主的紀念館,其中展出了約300名日本老兵對戰爭暴行進行懺悔的文件資料。日前,記者對其進行了探訪。從東京池袋上車,約1個小時左右就到了鶴之島。紀念館就位於川越市和鶴之島市交界處。
  • 三座「母親」雕塑:控訴戰爭 呼喚和平
    儘管神態、動作各異,但她們都表現出了對戰爭的控訴和對和平的嚮往。  第一座「母親」雕塑名為《家破人亡》,是由中國雕塑院院長、南京大學教授吳為山設計的。位於紀念館大門東南側的「母親」雕塑高達十幾米,表現的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一位母親抱著死去的孩子仰天長嘯的形象。  「孩子是母親的希望,沒有了孩子就沒有了希望。」
  • 聯合國和平紀念館與韓國防部合作 紀念韓戰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韓聯社2月4日報導,聯合國和平紀念館4日與韓國國防部遺骸發掘鑑定組制定合作協議。雙方將在韓戰爆發65周年之際,出借陣亡者遺骸發掘照片和遺物,交換聯合國軍隊參戰記錄,分享收集到的資料。報導說,聯合國和平紀念館在1月就已經借出50種83件遺物用於展覽。
  • 《戰爭與和平》四個版本觀後感
    我知道的《戰爭與和平》有四個版本。一是美國版的,1956年放映。亨利·方達、奧黛麗·赫本共同主演。得過奧斯卡的多個獎項。二是1967年前蘇聯版。邦達爾丘克導演並與柳德米拉和吉洪諾夫共同主演。本人最推崇的仍然是蘇聯版的《戰爭與和平》。總共看了三遍,第一次看是1975年,還是所謂的內部電影,也不是上影譯製廠的那個版本,完全是俄語,由一男一女倆翻譯拿著麥克風,演到哪兒翻譯到哪兒。說實話,第一次看印象並不好,覺得太拖沓了。俄軍急匆匆的奔赴前線,彼埃爾卻在路邊傻站著瞎琢磨。
  • 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18周年:重建路漫漫 和平仍是奢望
    戰爭十八載 阿富汗重建路漫漫18年前的10月7日,美國以反恐為名發動了阿富汗戰爭,推翻了塔利班政權,卻未能給這個國家帶來和平與安定,連年戰亂讓阿富汗民不聊生、經濟停滯。今年以來,阿富汗安全形勢不斷惡化,重建道路舉步維艱。
  • 國內21家抗戰館成立「戰爭與和平記憶聯盟」
    在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來臨之際,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聯合國內20家抗戰紀念館,組成「戰爭與和平記憶聯盟」。國內21家紀念館館長線上發聲,呼籲勿忘國恥,共祈和平。  今年11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聯合發出倡議建立「戰爭與和平記憶聯盟」,以史為鑑、面向未來,共同珍愛和平、維護和平。
  • 「戰爭之聲」警示人們珍視和平
    這是8月11日在英國倫敦帝國戰爭博物館拍攝的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展上的展品。  這是8月11日在英國倫敦拍攝的帝國戰爭博物館外景。 新華社發   這是8月11日在英國倫敦帝國戰爭博物館拍攝的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展上的展品。 新華社發
  • 韓國DMZ非武裝地帶 在38線感受「戰爭與和平」
    韓戰結束時,非武裝地帶變為和平地帶,但是令人始料不及的是,此後這個和平之地成為滲透與反滲透的交鋒之地,直至今天,這裡依然籠罩著冷戰的森嚴氣氛。汽車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繞行著,兩側是密布的鐵絲網和骷髏雷區標誌。這裡是北緯38度線穿過的朝鮮半島區域。
  • 戰爭與和平——在廣島的4天3晚
    原爆圓頂位於和平紀念公園,也就是當年的原子彈爆炸地附近,由於暴雨和大風,原爆圓頂和和平紀念公園裡幾乎沒有人,更加增添了一分肅穆的感覺。Day4我們前往了和平紀念公園,天氣不一樣了和平紀念公園的景致也不同了,遠處還有一些熱鬧的祭典。
  • 私人戰爭博物館中的和平收藏人
    「三樓的老兵手印牆讓人感覺尤為震撼,深感和平來之不易。」長時間對抗戰歷史的接觸,讓吳先斌更加懂得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珍貴。自2014年以來,吳先斌基本每年都會自費前往日本參加展覽,只為向更多日本民眾展示真實、全面的戰爭歷史,進而求得最廣泛的和平共識。博物館展廳。
  • 美殿堂級作家赫爾曼·沃克逝世,作品堪比《戰爭與和平》
    他最為出名的作品包括《凱恩艦譁變》(The Caine Mutiny),以及《戰爭風雲》和它的續作《戰爭與回憶》,前者為沃克贏得了1952年的普立茲獎,後兩部著作則被視為美國人描繪「二戰」經典著作,其中《戰爭風雲》曾被人譽為二十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 不止於影院的《二十二》,這些和平戰爭紀念館也是戰殤的見證
    這一天,相關報導鋪天蓋地;這一天,有了「勝利日之吻」;這一天,人們分享戰爭結束的喜悅。今天,TripAdvisor貓途鷹帶你去全世界的戰爭紀念館,讓我們牢記歷史,珍惜和平!1.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Chinese People's Anti-Japanese War 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