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戰爭:解放軍這一打就打出五十年和平!

2020-12-17 騰訊網

1947年,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宣告結束印度獲得獨立,而在此之後,印度卻向中國提出了無禮的要求,他們不僅要求我們承認「麥克馬洪線」,並且還不斷的挑戰我們的底線,不斷地額將侵佔範圍往中國政府管轄區域而去,企圖更多的侵佔中國領土。在1951年到1958年的這三年裡,印度政府在中國忙於新中國成立後的內務事宜處理和參與抗美援朝等事情,覺得我們基本無法顧及中印邊界問題的時候,一步又一步的踏進中國的領土。

但是由於新中國在成立之後,向來奉行的是和平外交,面對中印邊界爭議問題一向主張和平談判,所以兩個總歸是沒有爆發什麼大衝突,維持著整體和平,但是1959年之後,印度政府變本加厲,甚至開始蓄意的挑起爭端,製造邊境的各種衝突,這使得中印關係到達了戰爭的臨界點,而且還強硬的對我們說拒絕和平談判,面對這樣的局面,1963年10月20日,解放軍邊防部隊為了國家的利益,被迫對其進行了反擊。

上世紀六十年代左右,當時的解放軍步兵可以說是發展到了輕步兵作戰的巔峰,剛剛經歷過「抗美援朝」沒多久,充分消化了與美軍作戰時取得的經驗教訓,全軍的戰術、戰法得到了在最高水平的戰爭中得到完善和系統性的升級,而在裝備上,解放軍不再是「萬國牌」,而是統一了制式武器56式槍族,單兵火力全面實現了半自動化。且RPG火箭筒和無後坐力炮到下放到連排級單位,步兵支援火力極為強悍。

在軍事指揮方面更是「全明星」豪華陣容,坐鎮後方的毛澤東、周恩來、劉伯承、林彪等人,負責戰略層面和外交層面的指揮,在前線的戰術指揮上,張國華中將、丁盛少將、何家產少將等開國將領壁掛上陣,中級軍官大多都是抗戰時期的老兵,連排級基層軍官也基本都參加過解放戰爭或抗美援朝戰爭,全軍上下思想素質和軍事素質過硬,而且實戰經驗又極為豐富,綜合作戰能力相當之高。

而入侵的印度軍隊,雖然號稱在二戰北非戰場打敗過隆美爾,是精銳中的精銳,但其武器裝備和二戰時期根本沒有什麼區別,所以後來戰爭結束之後,解放軍在繳獲的物資中只留了幾件紀念品,其它的都還了回去,因為根本看不上,遠不如自己手裡的東西好使。更何況,印度士兵年紀普遍偏大,軍隊又是殖民時期留下來的,素質非常低,和解放軍相比,簡直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不輸才怪。

中印之戰在一個月時間內就迅速結束了,我軍在兩次反擊戰中都是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印軍簡直是潰不成軍。但是這場戰爭不僅是軍事實力上的戰鬥,更是一場圍繞著政治權利的戰鬥,所以在11月21日,中國政府提議主動停戰,撤走全部兵力並設立了民政檢查站等戰鬥措施,並在11月22日將這些措施一一執行,不僅單方面的宣布停戰,還將所有的兵力都撤退到了雙方控制線以北20公裡以外,不再和印軍進行軍事接觸;並且還把此前在戰場上所繳納的武器、軍用物資和戰俘都交還給了印度。

中國在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之後選擇撤退,展示了我泱泱大國的非凡氣度,以及求和不求戰的一貫立場。更何況,在經過了這場戰鬥之後,印度已經為他們的所作所為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此1962年徹底成為了每一個印軍心中的噩夢,順利實現了我國政府在反擊戰之前所說的「打出五十年和平」的作戰方針。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的發生有著很特殊的原因,它和為了爭取民族獨立自由的民族解放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都不太一樣,和抗美援朝戰爭也有區別,它的屬性是政治軍事仗,是「以戰促和」的突出代表,這一仗,讓中國打出了氣勢和尊嚴,可是尼赫魯不明白這種情況,帶著似乎很熟悉政治的眼光,關注著前方的戰況。在開會的時候他反反覆覆說著一句話:這就是一場陰謀,肯定是陰謀。值得注意的是這場戰爭讓印度的敵對國巴基斯坦對中國產生了很大的好感,俗話說得好,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中巴迅速建立了友好關係,到了今天,關係越發親近,從朋友變成了「好兄弟」。

相關焦點

  •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中國打服印度,打出50年和平
    1850年之後,英國抵達印度對其進行侵略行為,隨後從印度出發進入中國西藏實行侵略行為,而英國和印度的擴張政策與中國近代時對邊境的無防禦措施,使得如今發生中印矛盾,並開始針對中印邊界發生軍事衝突。這場戰爭看起來是兩軍交戰,其實不止如此,這是場政治上的比拼,拼的是國家的尊嚴和氣勢。
  • 1962年中印戰爭:解放軍摧枯拉朽橫掃印軍,中國打到印度哪裡?
    其實如果說非常正式的中印邊界的話,確實沒有劃定過,但是雙方也一直和平共處著,以各自的行政管轄範圍有著「傳統習慣線」。但是英國殖民者的到來和一系列作為卻打破了這一切,他們不僅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不停的製造衝突,名為麥克馬洪的英國人更是華夏了麥克馬洪邊界線,將中印邊境的邊界線划進了中國的領土上,這也使得中印衝突被預告。
  • 1962年對印反擊戰:解放軍橫掃印軍,打出五十年和平!
    而在1951年到1958年期間,新中國剛成立不久國務繁忙並且還將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抗美援朝的戰爭中根本無暇顧及中印邊境問題,印度正是看準了這一時機,開始不斷的入侵我國領土,但由於中國一直保持著和平談判優先的準則,兩國基本上還維持著表面的和平,可是在1959年後,印度政府的野心愈加膨脹,讓中印邊境的局勢愈發嚴峻,使得兩國的關係不斷惡化,最終導致談和失敗,而對於印軍此時的舉動,我國解放軍邊防部隊在1962
  • 1962年中印戰爭始末
    一、中印之戰——是一場中國不情願打、又不得不打的戰爭,毛澤東也不情願打。中印兩國本是友好鄰邦。周恩來總理曾4訪印度,共同確立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8年,中國在尼赫魯的主張下參加了萬隆會議。更令人難忘的是尼赫魯訪華,在那一段時間裡,中印兩國的大地上到處響徹「中國印度是兄弟」的呼喊聲。然而就在這熱烈的歡呼聲中,中印關係危機卻已悄悄來臨。眾所周知,中印兩國獨立與解放之前,雖然未曾正式劃定過邊界線,卻早已形成了一條各自遵守的習慣邊界。
  • 從1962年的中印戰爭,到今天的中印對峙
    一:毛主席說:「打就要打出威風來,要保證30年的和平。」二:可見1962年中印戰爭的目的是讓印度感受到中國的「威風」,打掉的是印度的囂張氣焰,不是大量殺傷印軍,製造仇恨。所以很快把印度的許多俘虜都放了。以此表明中國並不好戰。
  • 解放軍險些插旗新德裡?破解1962中印戰爭神級傳說
    中印邊境戰爭發生在1962年10月20日至11月21日,地點就在中印2000公裡邊界的西段與東段進行,其中又以東段的藏南地區為主戰場。由於戰場位在高海拔地區,環境惡劣,不管是解放軍還是印軍都有後勤補給的困難,戰爭最終在中國取得勝利目標,印度向美軍求援後結束。
  • 中印邊境自衛戰爭:中國解放軍橫掃印軍,完全碾壓
    在我們新中國誕生之初,西藏反動分子就憑藉印度等國的支持企圖分裂祖國,我們派出解放軍對其實施了軍事打擊,這是=時印軍乘虛而入,強佔了我們的部分領土。中國邊防部隊並沒有與之直接發生衝突,但是印軍不知好歹,一直騷擾中國邊界。
  • 1962年中印戰爭,印軍全線潰敗,我軍為何不趁機拿下新德裡?
    1962年11月21日,印度外交部收到了一份報紙,報紙的核心板塊是一條來自中國的消息:中國政府宣布單方面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停火併後撤20公裡。由於當時新德裡已經亂作一團,印度外交部也幾乎癱瘓,他們沒有收到或者說忽略掉了中國政府的聲明,也無法核實這條消息的準確性,於是尼赫魯立即召見了中國駐印大使,在確認了消息屬實之後,尼赫魯只問了一句:你們到底是什麼意思啊?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是新中國對外戰爭中打得最輕鬆的一次,前後歷時一個月,斃俘印軍將近9000人。
  • 1962 中印戰爭
    當年有個很流行的說法,中文叫做「中印人民是兄弟」;用印地語說,叫「印地一秦尼巴伊巴伊」。五十年代,「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的發揚,離不開中印的共同倡導。1953年,周恩來會見印度政府代表團時,正式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對於存有邊界爭議的兩國來說,無疑為和平解決問題提供了友好前提。
  •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我軍橫掃印軍,打出50年和平!
    對印度的行為,我國態度一開始是冷靜克制的,但是印軍就此以為我國怕了他們,越來越放肆,沒有停下侵略中國邊境的腳步。被印度步步緊逼,中國別無他法,在1962年發動了對印自衛反擊戰,這場戰爭打響的時候,中國內憂外患,情況很不樂觀,但解放軍不負眾望,贏得了這場戰爭,狠狠教訓了印度,在軍事和政治上給了印度沉重的一擊,在今天這段歷史無疑是很寶貴的經驗,很有借鑑意義。
  • 為何印度人覺得1962年中印戰爭的失利是一件好事?
    在印度,大多數40歲以下的人,對1962年中印邊境發生的事情幾乎一無所知。在教科書中,也只有一兩個段落提及這段歷史。1962年之後,印度更加注重軍事準備,這在1965年的印巴戰爭中被證明是決定性的。否則,印度就會被巴基斯坦打得措手不及,遭受重創。獨立後的印度一直生活在非暴力的幻想中。尼赫魯曾經說,如果我們是非暴力的,就意味著我們將沒有敵人。1962年之後,印度徹底放棄了這種幻想。
  • 美將軍親歷1962中印戰爭,驚呼:這是中國式殲滅戰,在朝鮮領教過
    他叫理察·安德魯斯,在1962年中印戰爭期間,作為美國軍事專家派駐印度,當時的軍銜是陸軍準將。美軍為什麼派他作為駐印度軍事專家,原因很簡單,理察·安德魯斯準將在朝鮮戰場上跟志願軍交過手,領教過解放軍打仗的厲害。
  • 當年手下留情,中印戰爭打到新德裡,印專家勸告新德裡
    1962年的中印戰爭歷時32天,為中國邊境贏來十幾年的安寧,同時也讓印度做了50年噩夢。1962年的10月20日,中印在喜馬拉雅山區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地方,發生激戰,最終印度在一個月內陣亡4885人,被俘3968人。
  • 1962年中印戰爭,印度不僅尋求美國幫助,還向老蔣提一建議!
    1962年的中印戰爭,短短數月之間,印度被解放軍打得潰不成軍,不能不尋求西方國家的幹涉和幫助。1962年中印戰爭1962年11月3日,美國駐印度大使加爾布雷斯面見尼赫魯時,遞上了一封甘迺迪的親筆信。中印戰爭英國《泰晤士報》在當天的報導中寫道:印度完全改變了獨立以來所遵循的政策。
  • 1962年中印戰爭:困擾毛主席十天十夜,沒想通印度為何打中國
    後來事態因為印方的野心逐步擴大,最終演變成了一場中印戰爭。這場戰爭是印方預謀已久的,而在我方則是十分的被動,幾乎是被逼著打了這場沒太大懸念的戰爭。1911年,中國爆發了辛亥革命,一時間國內動蕩不安,當然地處西南的西藏地帶不免被波及到。在印度的英國殖民者瞄準了這一機會,在中印邊界東線,趁機把中印邊界向喜馬拉雅山脈更北推進,進一步企圖把西藏從中國分裂出去,幸運的是當時中方政府並沒有在協議上簽字。
  • 1962年中印開戰,我軍獲勝後主動後撤40裡,蔣介石不理解
    1962年10月18日,印軍總參謀部下令全面攻擊! 印軍數百門火炮打出的數萬發炮彈飛向中國的土地——邊防哨所。印方悍然挑起了大規模侵蝕我國領土的戰爭。
  • 解密: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始末(上)
    毛主席說「我想了十天十夜,都想不通為什麼尼赫魯要打我們」。毛主席的疑問可能也是當時絕大多數中國人的疑問。白駒過隙,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已經過去了接近60年,毛主席說「要打出二十年的和平」,這個目的也早已達到。
  •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我軍以戰止戰橫掃敵軍,打出數十年和平
    到了1959年,中國中央政府平息西藏叛亂之後,印度的尼赫魯政府又開始大量增加軍費,買了外國不少飛機、坦克、飛彈等先進武器裝備,積極擴軍備戰。同時印度還積極推行所謂「前進政策」,在中印邊境增調軍隊,甚至到中國邊防軍的後方設置據點。中國的克制與忍讓,並沒有換來邊境的和平,印度的蠶食行動愈演愈烈,還打死我們的邊防戰士。
  • 1962年中印戰爭,印度為何急著要遷都?
    印度在邊境上對中國領土步步蠶食、侵佔,中國外交部邊向印方提出過多次交涉、抗議,但由於中國堅持通過和平談判解決有爭議的邊界的方針,所以,從1951年到1958年間,中印邊境地區基本上是平靜的。當時美國對於印度是絕對的援助態度,從印度獨立到1959年,美國一共援助了17億美元,而在其後的四年,美國援助總數是40億美元。
  • 1962年對印反擊戰,印度將軍逃跑時,解放軍班長用衝鋒鎗將他擊斃
    1962年10月1日,印度國防部長梅農,召集印軍高級將領,召開軍事會議。在會上,梅農說:「尼赫魯總理已前往倫敦參加大英國協總理會議,臨行時授權我制定一份與中國軍隊的作戰計劃。在中印邊境東段,我們要佔領塔格拉山脊,將中國軍隊趕出塔格拉山;在中印邊境西段,要拔除中國軍隊的二十一個據點,佔領全部阿克賽欽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