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宣告結束印度獲得獨立,而在此之後,印度卻向中國提出了無禮的要求,他們不僅要求我們承認「麥克馬洪線」,並且還不斷的挑戰我們的底線,不斷地額將侵佔範圍往中國政府管轄區域而去,企圖更多的侵佔中國領土。在1951年到1958年的這三年裡,印度政府在中國忙於新中國成立後的內務事宜處理和參與抗美援朝等事情,覺得我們基本無法顧及中印邊界問題的時候,一步又一步的踏進中國的領土。
但是由於新中國在成立之後,向來奉行的是和平外交,面對中印邊界爭議問題一向主張和平談判,所以兩個總歸是沒有爆發什麼大衝突,維持著整體和平,但是1959年之後,印度政府變本加厲,甚至開始蓄意的挑起爭端,製造邊境的各種衝突,這使得中印關係到達了戰爭的臨界點,而且還強硬的對我們說拒絕和平談判,面對這樣的局面,1963年10月20日,解放軍邊防部隊為了國家的利益,被迫對其進行了反擊。
上世紀六十年代左右,當時的解放軍步兵可以說是發展到了輕步兵作戰的巔峰,剛剛經歷過「抗美援朝」沒多久,充分消化了與美軍作戰時取得的經驗教訓,全軍的戰術、戰法得到了在最高水平的戰爭中得到完善和系統性的升級,而在裝備上,解放軍不再是「萬國牌」,而是統一了制式武器56式槍族,單兵火力全面實現了半自動化。且RPG火箭筒和無後坐力炮到下放到連排級單位,步兵支援火力極為強悍。
在軍事指揮方面更是「全明星」豪華陣容,坐鎮後方的毛澤東、周恩來、劉伯承、林彪等人,負責戰略層面和外交層面的指揮,在前線的戰術指揮上,張國華中將、丁盛少將、何家產少將等開國將領壁掛上陣,中級軍官大多都是抗戰時期的老兵,連排級基層軍官也基本都參加過解放戰爭或抗美援朝戰爭,全軍上下思想素質和軍事素質過硬,而且實戰經驗又極為豐富,綜合作戰能力相當之高。
而入侵的印度軍隊,雖然號稱在二戰北非戰場打敗過隆美爾,是精銳中的精銳,但其武器裝備和二戰時期根本沒有什麼區別,所以後來戰爭結束之後,解放軍在繳獲的物資中只留了幾件紀念品,其它的都還了回去,因為根本看不上,遠不如自己手裡的東西好使。更何況,印度士兵年紀普遍偏大,軍隊又是殖民時期留下來的,素質非常低,和解放軍相比,簡直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不輸才怪。
中印之戰在一個月時間內就迅速結束了,我軍在兩次反擊戰中都是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印軍簡直是潰不成軍。但是這場戰爭不僅是軍事實力上的戰鬥,更是一場圍繞著政治權利的戰鬥,所以在11月21日,中國政府提議主動停戰,撤走全部兵力並設立了民政檢查站等戰鬥措施,並在11月22日將這些措施一一執行,不僅單方面的宣布停戰,還將所有的兵力都撤退到了雙方控制線以北20公裡以外,不再和印軍進行軍事接觸;並且還把此前在戰場上所繳納的武器、軍用物資和戰俘都交還給了印度。
中國在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之後選擇撤退,展示了我泱泱大國的非凡氣度,以及求和不求戰的一貫立場。更何況,在經過了這場戰鬥之後,印度已經為他們的所作所為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此1962年徹底成為了每一個印軍心中的噩夢,順利實現了我國政府在反擊戰之前所說的「打出五十年和平」的作戰方針。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的發生有著很特殊的原因,它和為了爭取民族獨立自由的民族解放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都不太一樣,和抗美援朝戰爭也有區別,它的屬性是政治軍事仗,是「以戰促和」的突出代表,這一仗,讓中國打出了氣勢和尊嚴,可是尼赫魯不明白這種情況,帶著似乎很熟悉政治的眼光,關注著前方的戰況。在開會的時候他反反覆覆說著一句話:這就是一場陰謀,肯定是陰謀。值得注意的是這場戰爭讓印度的敵對國巴基斯坦對中國產生了很大的好感,俗話說得好,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中巴迅速建立了友好關係,到了今天,關係越發親近,從朋友變成了「好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