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7年,印度終於迎來了獨立以後,不但想中國政府認同「麥克馬洪線」的存在,而且還是肆無忌憚的騷擾我國邊境。而在1951年到1958年期間,新中國剛成立不久國務繁忙並且還將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抗美援朝的戰爭中根本無暇顧及中印邊境問題,印度正是看準了這一時機,開始不斷的入侵我國領土,但由於中國一直保持著和平談判優先的準則,兩國基本上還維持著表面的和平,可是在1959年後,印度政府的野心愈加膨脹,讓中印邊境的局勢愈發嚴峻,使得兩國的關係不斷惡化,最終導致談和失敗,而對於印軍此時的舉動,我國解放軍邊防部隊在1962年10月20日打響了對印的自衛反擊戰。
中印戰爭中,印度在很多地方都出現了失誤,首先尼赫魯的想法就是不對的,覺得中國只能選擇妥協和退讓,沒預料到中國直接打了回來;負責軍事方面的考爾也缺少經驗,只知道對著尼赫魯說漂亮話,沒有從實際情況出發,作戰計劃都是異想天開的,後勤部隊沒有準備好必須的物資,削弱了軍隊的實力。再加上他們認為中國沒有回擊的打算,所以印軍在毫無準備的情況就開始了侵略行動,戰爭正式打響後,印方戰士們方寸大亂,潰敗速度非常快。
對印自衛反擊戰不過數月時間,解放軍大軍出擊,讓印軍看清我軍實力,重創印軍,讓其難以繼續戰鬥。這不僅僅是一場軍事實力傻瓜的較量,更是一場關乎我國榮譽的政治仗,在11月21日,我國政府主動停戰,並且主動向後方撤軍,於11月22日北京時間零時起單方面實行全線停火,並全線後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北20公裡之外,而且我國把在戰場上繳獲的武器,俘虜的印軍都交還給了印度,我國的這項舉動,表明了我國想要停戰的決心,因為戰爭之後讓雙方百姓受苦受難。而且在此戰中,印度依舊嘗到了苦頭,被餓哦軍按在地上摩擦,隱居在戰場上畏畏縮縮,聞風喪膽,此戰成為他們戰爭史上的陰影,實現寮國我軍一開始的出兵計劃,為我國的發展贏得了明天。
前線印度軍隊的潰敗,使得新德裡陷入了恐慌,當地的印度人紛紛逃離他們的首都,一位在印的美國官員在報告中寫道:新德裡出現了極度的驚慌,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一個民族士氣的瓦解。印度恐慌到什麼程度呢?中國單方面宣布停戰的消息,印度總理尼赫魯還是從機場的報紙上得知的,可見其政府機構幾乎已經癱瘓,中國又是一片大好的情況下突然宣布停火,這把全世界的媒體都看懵了,明明打贏了,不趕緊提要求,還要主動後撤,將所有繳獲歸還,還釋放了被俘人員,這樣的事情,怕是全球也找不出第二個來,不過這也充分說明了中國政府並無戰爭之意,這一切的結果都是印度單方面造成的,我們隨時歡迎和平談判,因此這一和平舉動在全世界都得到了高度認可,更是體現出了一個大國胸襟,和印度形成了鮮明對比,一場戰爭下來並沒有破壞中國和平外交的戰略,印度卻丟了「不結盟領袖」的地位。一場邊境戰爭,就將兩國在軍事上、政治上、外交上的格局差距展現的如此淋漓盡致,中國贏得非常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