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7年,英國殖民者大邁步的踏入了印度的土地,還試圖從中印邊境上進入中國,向中國西藏發起侵略,因為英印這樣的侵略擴張行為,加上當時的舊中國政府根本無力顧及邊境防禦,便有了後來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領土和邊界爭議、爭端。其實如果說非常正式的中印邊界的話,確實沒有劃定過,但是雙方也一直和平共處著,以各自的行政管轄範圍有著「傳統習慣線」。但是英國殖民者的到來和一系列作為卻打破了這一切,他們不僅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不停的製造衝突,名為麥克馬洪的英國人更是華夏了麥克馬洪邊界線,將中印邊境的邊界線划進了中國的領土上,這也使得中印衝突被預告。印度獨立後,便野心膨脹,開始一而再再而三的試圖侵佔中國領土,並且還選中了西藏的農奴主能,試圖策動他們叛亂,因此中印關係愈演愈烈,戰爭終被觸發。
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內憂外患。在國際上,中國和西方列強的關係也在不斷惡化,而此時的中蘇關係也將要完全破裂,所以,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中國在國際上一直處於孤立無援的局面,而印度卻因為侵略中國的舉動,十分難得的獲得了美蘇兩國的共同支持。在國內,正值新中國成立之初,舉國都進入了三年困難時期,連百姓的溫飽都難以維持,國民經濟發展更是進入了瓶頸期,印度也正是看準了這一時機想在通過在中印邊境製造事端而獲得更多的利益。其實印度對於我國的國情分析是十分正確的,但卻沒有考慮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鬥實力,以及我國軍人誓死抵抗外敵的堅定信念。
中國和印度的邊境之戰只持續了一個月,解放軍的反擊之勢迅速猛烈,印軍在我軍面前節節敗退。不過這場戰役不僅僅是軍事仗,也需要在政治上有所考量。於是在11月21日,中國政府向印度提出停戰、撤兵和設立民政檢查站等三項措施,我軍的全線停火從11月22日北京時間兩點開始單方面實行,並且我國軍隊開始全面後撤,退到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北20公裡之外,和印軍保持距離,另外,我國歸還了繳獲的大批武器、軍車和軍用物資,並且交還了印軍俘虜。
中國能夠在取得戰爭勝利之後主動停火,表明了我國一切以和平為重,並且也希望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來解決邊境問題,而且通過這次中印戰爭,印度損失巨大,從此印軍心裡的陰影就多了1962年這一場戰爭,中央在戰前提出的「打出五十年和平」的要求我軍算是完美實現了。
中國和印度就邊境問題發生的反擊作戰,在歷史上並不常見。因為這是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才能發生的,這場戰爭不同於國內進行的民族解放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他們是民族性質的,也不同於國際性質的抗美援朝戰爭,這是一場非常典型的,有政治立場參與的軍事仗,也是一次非常典型的,靠打仗促進長久和平的戰爭,中國對自身的尊重讓其面對邊境問題毫不退讓,對對手的尊重讓其主動後撤,中國讓世界看清了自己的非凡氣度。
當然作為戰敗的一方,印度總理尼赫魯完全不理解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始終以一種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深諧政治的眼光,安靜的注視著中國和印度的邊境線。他曾經在會議上反覆的強調說:這是中國的一個陰謀,這一定、絕對是中國的陰謀。值得一提的是,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巴基斯坦在看到中國的所作所為時深深的敬佩中國,在此之後巴基斯坦多次向中國示好,中巴關係迅速升溫,中國不負巴基斯坦人民的期待,兩國逐步發展成如今的「兄弟」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