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為何選在敏感時期發動對美戰爭?防止落入法國,遏制北美崛起

2020-12-17 憶沫史事

引言:

英國在1812-1814年選擇對美國進行第二次介入戰爭,美國也稱為第二次獨立戰爭。然而此時歐洲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拿破崙正在橫掃歐洲,而英國面前擺著的卻是一個蒸蒸日上的美國,能否有機會贏得勝利,英國在宣戰前就已經最好了充分調查和準備,所以這對於英國來說固然是一個好機會,可是對於剛剛成立不久的美國來說卻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也是在這一次戰役後,英國徹底承認了美國是獨立國家,並享有同其他歐洲國家一樣的待遇。

之所以選在拿破崙橫掃歐洲的時候對美國宣戰,主要還是出於對英國自身安全的影響,當時法國已經聯合歐洲聯軍進攻俄國。如果俄國戰敗,那麼歐洲而言還是重新洗牌對機會。英國不放棄這次機會,一方面在歐洲大陸上與法軍周旋,另一方面則是拿出主力前往了美洲大陸,並同美軍進行決戰。

不過引發英國真正要派出主力前往美洲大陸的事件卻是美國和法國洽談領土出售這件事,而拿破崙之所以要出售授予美國以武器,主要也是想藉助美國牽制住英軍,隨後在拿破崙完全徵服俄國後,則將主力部隊進行集中並更橫跨英吉利海峽,並徹底徵服英國,這一點也是引發英國恐慌的一點,於是便先下手為強,趁機與美國宣戰,奪取在美國的殖民地。雖然在戰爭開始前對美國的局勢並不樂觀,可是美國卻利用拉鋸戰徹底粉碎了英國企圖再次佔領北美殖民地的意圖。

一、法國和美國走近讓英國感到擔憂

法國與美國走近源于波旁王朝滅亡後對美國商品關稅制度的改革,在波旁王朝時期,法國對美國運輸的棉花等農產品關稅一直居高不下,同時美國也在英國主導的打壓下難以喘過氣來,只能勉強度日。到了法國大革命後,新政府選擇了降低對美國商品的關稅,同時也與美國籤訂了商品貿易協定,這樣一來就確定了美法合作的關係,同時法國還允許對美出口武器,並且提供全套生產技術等,這一舉動讓英國感到甚至恐慌。因為一旦美國擁有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就證明了它可以與大英國協叫板,另外會不會對加拿大這塊僅有的英國殖民地構成威脅還不得而知,所以英國選擇了全力打壓美國,不讓美國有一絲喘息之氣。

在英國主導的對美貿易制裁下,法國一直游離不定,到了1802年,法國徹底撕毀了與英國籤訂的貿易協定轉而與美國合作,導致了英法兩國矛盾升溫,最終在拿破崙的帶領下,法國正式對英國宣戰,並且還派出軍艦開往直布羅陀港,不久英國不少海外港口被法軍封鎖,戰爭一觸即發,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也正在與法國談判,法國為了籌集軍費將美洲一大塊殖民地賣給了美國,而美國卻欣然接受,這令拿破崙喜出望外,還達成了與美國共同開發礦產以及鐵路修建等領域的合作條約,也是這一時期美法合作全面發展為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二、法國出口武器迫使英國採取反制措施

法國與美國達成新的貿易協定以後,法國開始向美國出口武器,並且不光是出口武器並且還轉讓了整個武器的生產線,這對於剛剛跨入19世紀的美國來說無疑是一劑猛藥,將美國快速地從一個農業國轉型成了一個工業國。在美國與法國合作正熱的時候,英國卻不得不採取一系列反制措施來抵消美國獨立帶來的風險,特別是在美國購買法國軍艦後,迫使英國採取了封鎖北美航路的措施,可這並沒有影響到美法關係進一步走近,反而是促使英國陷入了被動之中。

由於美國是產出棉花的大國,一旦英國不從美國進口轉而向印度進口,那麼美國富餘了大量的棉花就只能湧向歐洲其他市場,特別是義大利以及荷蘭等手工業發達地區,而一點封鎖北美航路就相當於切斷了原材料輸送的管道,所以這也引發了大量歐洲國家的不滿,因此法國也可以藉此來瓦解反法聯盟。也是基於貿易矛盾,英國與荷蘭,法國和西班牙等國的矛盾,同時也引發了反法聯盟內部的瓦解。而原本漂浮不定的西班牙也加入到了法國作戰的這邊。英國採取的反制措施卻為法國帶來了一系列的福利,不僅讓自身的貿易備受損傷,還刺激了反法聯盟內部的離心,最終引發了系列的戰略失誤,從而讓美國藉機崛起,開始成為了一個工業化大國。

在法國轉讓武器生產線之前,美國的主要武器生產還依賴於英國在殖民地時期留下的工廠,可是從整個18世紀來看,美國的軍工能力並沒有得到大幅提升,所以在獨立戰爭期間一直備受英軍打壓,到了18世紀末,法國在大革命期間出口過武器給予美國,這也使得美國軍事實力有所提升。而到了19世紀初,法國向美國轉讓軍備的生產經營權,這也讓美國迅速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不過這明顯違背了英國締造北美殖民地的初衷,同時這也是讓英國開始具有離心力的開始,並且在整個大英國協都產生了一定的波瀾。

擁有了新式武器生產線的美國在工業上有了一次飛躍,這也是美國自獨立以來工業的首次大規模提升,而美法的合作又讓美國獲得了更多的工業產品的生產經營權,在工業生產能力上有了巨大的飛躍,由此也奠定了後來美國成為工業強國的基礎。美國在擁有新式武器生產權的前提下,大規模在路易斯州進行開廠生產,也是在購買法國在北美領土後不久,美國在前法屬領地的投資就整整比法國殖民期間高出口高出了數十倍之多。所以這也整體的提高了美國工業能力,在後來的二次獨立戰爭中表現明顯,同時由於是在特殊時期讓英軍感到苦不堪言。由於美國的工業能力提升後勤等軍事領域的發展,它再也不是在獨立戰爭中被動防禦的一方了,而是可以靈活地藉助自身軍事優勢採取反攻的軍事力量。

三、英國介入美國問題遇到了滑鐵盧

在介入美國問題時,英國還忙於組織反法聯盟,並對抗歐洲大陸上的勁敵,所以英國一開始並沒有將主力艦隊調往北美,而是組織的臨時艦隊,並且英國打算一舉拿下華盛頓並一路奪取費城,逼迫美國投降,可事實卻是這隻臨時的艦隊在華盛頓登陸都極為困難,這才讓英國不得不調集主力艦隊開往華盛頓,並在華盛頓組織登陸,不過也是在這一次英國整體遇到了滑鐵盧,沒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反而還損失慘重也徹底粉碎了英國想要重新奪回北美殖民地的野心。

就在英軍準備調集艦隊開往北美時,由於英軍一直奉行封鎖北美航路,這讓一直從事北美貿易的荷蘭懷恨在心,於是在英軍主力尚在西班牙救火時,荷蘭主力艦隊出發,並與英軍展開決戰。雖然這僅僅只是18世紀英荷海戰中尚未完了的糾結,可實際卻是英國為了阻礙北美的崛起所付出的應有代價,很顯然英國為了重新奪回在美洲的殖民地付出的代價明顯不成比例,而英軍在後來登陸北美之後遇到的沉重打擊也讓英國不得不考慮與美國重新擬定貿易協定,並讓美國成功的退出大英國協。在隨後登陸美國的陸戰,還是在華盛頓海域的海戰,均以英軍失敗而告終,而在大西洋彼岸的西班牙北部海域,荷蘭艦隊雖然被英軍擊潰,可是由於託住了大部分英國艦隊,導致了在歐洲大陸上的英國陸軍慘遭包圍,並大敗於法軍,這也讓英國再也無力增援北美,只好與美國籤訂新的貿易協定,並承認美國退出大英國協的管轄。

英國管轄的東部十三州獨立以後,雖然英國採取各種打壓,並破壞其走入正常化國家,但隨著法國大革命的爆發以及拿破崙的遠徵,英國就算與美國籤訂新型貿易協定,也不敢保證美國會不會倒向法國一邊,另外就在1812年美國對英國宣戰的這一年,拿破崙率60萬大軍遠徵俄國,即一旦俄國淪陷,那麼中亞以及印度不久都將落入法國之手,這也讓英國對自身的殖民安全十分擔憂。

因此英國直接與美國交戰將會迫使法國不再向美洲殖民地的問題上得寸進尺了,不過事與願違,拿破崙遠徵俄國失敗,同時英國也在北美的交戰中失利,雖然在美國贏得了獨立戰爭後並沒有倒向法國,而是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延續與母國的關係,那就是在貿易協定上去體現。同時英國也在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勝利後不僅承認了美國的獨立地位,還承認了美國的主權,所以也是在這一次獨立戰爭結束後,美國便與西方國家的獨立地位一樣,成為了英國的外交史上的一個轉折點。也是在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後,大英國協的意義才真正凸顯出來,並成為一個以英鎊為主體的貿易網中,英國成為了真正的核心,同時也將英鎊推動為了一款國際化的貿易貨幣,同時也讓英國的金融改革走在了世界前列。同時大英國協的意義也是在二次工業革命以後被放大的,不過這也都歸功於在對北美殖民地喪失後對其進行的反思性改革促成的,可以說這雖然是戰略的滑鐵盧,但卻是經濟改革的轉折點。

結語:

自英國的北美洲殖民地喪失後,英國早期一致採取對抗打壓殖民地的做法,可是卻收效甚微,另外美國是重要的棉花和農產品種植基地,斷絕與美國自貿關係,並且還阻礙美國同歐洲其他國家進行貿易,可這也導致了美國迅速倒向了法國,不僅購買了大片土地還轉讓了大量武器的生產經營權,極大刺激了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並由此將美國推向了一個工業化強國。

在英國組織第二次戰爭幹預美國時,企圖以顛覆華盛頓後並一次性併吞整個北美十三州,從而在北美給予法國以沉重打擊。雖然在歐洲大陸上英軍可謂是節節失利,可是英國對自身的海上力量還是很有信心的,雖然勉強擊敗了荷蘭,可是依舊在北美與新興的美國海軍交戰時失利。也是這一次滑鐵盧,讓英國意識到再如同過去一般盲目的統治殖民地勢必是不經濟的,一定要成立一個母國與其他殖民地聯合型的組織,由此英國聯合了它已有的所有殖民地並成立了大英國協,不過成立大英國協的初衷還是為了能夠更好的推進工業化改革,同時英國也利用這個機會進行金融業改革,英鎊由此正式走上了歷史舞臺,並成為了大英國協的通用貨幣,並使得英國經濟在這一改革享受了近百年的貨幣紅利。

參考文獻:

《大英國協的金融改革》

《美國獨立戰爭》

相關焦點

  • 海軍、外交、戰爭,英國為何將法國「拉下」霸主寶座
    早在1701-1714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由於哈布斯堡王位繼承人的空缺,法國和奧地利為爭奪西班牙王位展開了一場橫跨歐洲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英國與奧地利和荷蘭結成聯盟,以阻止法國的崛起。隨著荷蘭勢力的不斷衰落,以及奧地利對普魯士崛起為頭號敵人的持續恐懼,英國逐漸失去了抗法陣營中原有盟友的堅定支持。
  • 「日不落帝國」英國如何崛起?
    四、合縱連橫:英國崛起背後的地緣政治與戰爭在西歐殖民時代的第三個階段,英國崛起了,成為了全球霸主,擁有最廣闊的殖民地,號稱「日不落帝國」。此前先後崛起的西班牙、荷蘭、法國都成了英國人的手下敗將。鼎盛時期的荷蘭,擁有1.5萬艘商船,商船噸位佔當時歐洲總噸位的3/4。同時,其海軍力量也十分強大,軍艦數量比英國多一倍,比英國和法國加起來還多。他們組建東印度公司,在南亞迅速擴張,佔領了一大批武裝商站;又驅逐葡萄牙人,奪取了馬六甲海峽的控制權,印尼建立殖民地,並開始進犯中國沿海,與明朝海軍多次發生衝突;他們佔領了南非好望角,修築要塞、營建殖民地,遏制了歐洲通往印度和中國的要道。
  • 美國的第一戰:獨立戰爭|英國_歷史|美國_歷史|獨立戰爭|大英帝國|...
    18世紀中期,大英帝國的北美殖民地經濟發展迅速,北部工商業發達,造船業更是超過了英國本土,很多人購買北美製造的船隻。生產的小麥和玉米都遠銷歐洲市場,成為最大糧食出口地之一,很多北美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屬於一流商品。法國和英國為了爭奪對北美殖民地的控制權,爆發了七年戰爭。公元1756年5月20日,英國海軍在大西洋四處攻擊法國船隻,首先挑起戰火。
  • 英國和法國是一對冤家,為何一戰後卻走到了一起
    從十一世紀起兩國就在爭鬥,以致釀成了曠日持久的英法百年戰爭。即使到了近代,兩國的關係仍然非常緊張,作為第一殖民帝國和第二殖民帝國,英國和法國一直在明爭暗鬥,鬥爭從歐洲蔓延到了世界各地,從歐洲一直打到北美,從中東一直打到印度。不過一戰後,這對宿敵卻突然握手言和,不僅摒棄了前嫌,而且還綁到了一起,成為了同進同退的鐵桿盟友。那麼為何一戰後,英法這對宿敵卻走到了一起?其實兩國走到一起主要有兩個原因。
  • 美國為何要介入越南戰爭?越南戰爭爆發的真正原因來了
    ,南揍日本,國家地位空前提高,美蘇兩國的矛盾開始成為當時國際上的主要矛盾。 基於爭霸的需要,尤其是在蘇聯已經佔領半個德國以及幾乎整個東歐的情況下,為了遏制蘇聯,美國需要拉攏法國,因此美國在越南問題上開始向法國靠攏。 1945年8月16日越南共產黨領導的「八月革命」爆發後的8月24日,杜魯門在與戴高樂會談時表示美國不反對法國重返印度支那,並保證今後不給法國在印度支那的事務製造障礙。
  • 獨家:美國重建第一艦隊無法遏制中國崛起
    前言美國海軍研究協會網站(USNI)11月18日報導,美海軍部長Kenneth Braithwaite表示,他將在印度洋和太平洋鄰近地區重建第一艦隊,重點是全面加深印太地區盟國之間的軍事聯繫,以達到遏制中國崛起的目的。遏制而不是合作,美國海軍第一艦隊能夠遏制中國崛起麼?
  • 英國為何堅持摁住德國卻甘心將霸權地位拱手讓於美國
    如路易十四時期的法國企圖稱霸歐洲時,英國可以聯合西班牙、奧地利遏制法國;如拿破崙法國,英國可以聯合奧地利、俄羅斯、普魯士等來遏制拿破崙的野心;如拿破崙戰爭後的俄羅斯,英國可以利用聯合普魯士、法國、奧地利,甚至在遠東成立英日同盟來抵制俄羅斯。
  • 在18世紀的海上爭霸中,英國為何屢戰屢勝,而法國卻會屢戰屢敗?
    十七世紀後半葉,法國是歐洲大陸的霸主。法王路易十四(1643——1715年)為了對外侵略和挽救本國日益嚴重的封建制度的危機,在歐洲大陸上曾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欺侮過不少周圍的弱國。當時歐洲一些國家統治者都在法國面前戰戰兢兢,屈服於它的威力。但是,英國不願看到法國的強大,竭力利用歐洲同盟國家來打擊法國的霸權。 對海洋和殖民地的爭奪也是英法之間爭霸的一個重要方面。
  • 美國的第一戰:獨立戰爭
    生產的小麥和玉米都遠銷歐洲市場,成為最大糧食出口地之一,很多北美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屬於一流商品。 法國和英國為了爭奪對北美殖民地的控制權,爆發了七年戰爭。公元1756年5月20日,英國海軍在大西洋四處攻擊法國船隻,首先挑起戰火。
  • 阿根廷想要英國想還,可為何馬島戰爭還是爆發了?
    1982年英國和阿根廷為了這個地區發生武裝衝突,英語圈一般稱為「福克蘭戰爭(Falklands War)」,西班牙語圈稱為「馬爾維納斯戰爭(Gurra de las Malvinas)」,但其實英國陸軍的官方網站稱呼是「福克蘭爭端(Falklands Conflict)」。
  • 七年戰爭:大英帝國如何成為日不落帝國?
    七年戰爭是指從1754~1763年英國的一系列對外戰爭,英國先後在北美和印度打敗了法國,在古巴和菲律賓打敗了西班牙。從此,英國獲得了一大片新殖民地,一躍成為世界第一的殖民帝國。同時也贏得了「日不落帝國」的稱號。
  • 冰島「崛起史」:為何極地小國能在「美蘇冷戰」中坐收漁翁之利?
    17到18世紀之間,丹麥為防止冰島壯大實施嚴格的貿易限制。1940年,二戰爆發,納粹德國佔領冰島,之後英國進行反法西斯戰鬥佔領已宣布「中立」的冰島。次年,美國接替英軍駐守冰島,接管期間冰島迎來史無前例的的現代化發展,軍隊興建起各種基礎設施,比如:凱夫拉維克機場、雷克雅未克機場等。二戰尾聲在美國的庇護下,冰島共和國於1944年建立,冰島人正式開始崛起。
  • 馬戛爾尼與大清「建交」失敗,如果英國發動戰爭,能否打敗乾隆大帝
    從歷史大環境來看,1793年的英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不僅在海外有著廣闊的殖民地,在歐洲基本上也沒有對手,哪怕後來拿破崙領導的法國,基本上也沒對英國構成實質性的威脅。然而,在這一時期,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發生了一件大事,沒錯,美國在此時宣布獨立。直到1814年前後,英國和美國之間依然戰爭不斷。
  • 英國有支軍隊,專打叢林戰爭,為何不願意借給美國打越戰
    為了遏制「另一陣營」蔓延,美國不僅主導了韓戰,還於上世紀60年代起,投入重兵,發動越南戰爭。試圖幫助親美的南越,消滅北越紅色政權,實現資本主義的擴張戰略。而北越遊擊隊在山林中化整為零、神出鬼沒,以遊擊戰的形式對美軍不斷發動襲擾式攻擊。這使善於大兵團機械化作戰的美軍疲於應付,傷亡慘重。這時,美國想到了英國組建的廓爾喀僱傭兵團。這支招募自尼泊爾高山地區的軍隊,正是以善於山地叢林遊擊戰而聞名世界。於是美國數次向英國發出求援,希望英國能出動廓爾喀僱傭軍進入越南,對付山林中的北越遊擊隊。但是被英國人一口回絕了。
  • 法國曾想主動加入大英國協,領土也送給英國,英國為何還拒絕
    那樣的話,他們再也不用看美國、蘇聯的臉色行事,豈不是天大的好事,為何英國堅決不同意呢?既然曾經是歐洲強國,為何法國卻甘願自降身段,主動要求併入英國,甚至不惜將主導權拱手相讓呢?其實,法國提出這種要求,也是迫於無奈。當時,二戰已經結束,英國和法國的殖民地紛紛獨立。尤其是法國,經濟萎靡不振,手中的殖民地所剩無幾。而當時的埃及政府鬧得正兇,要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
  • 富蘭克林代表美國,與法國籤訂《美法同盟條約》,開始對英國宣戰
    可是歐洲各國對這些滿嘴嚷要共和的北美鄉巴佬取得成功根本沒有信心,結果北美的代表團到處碰壁。薩拉託加大捷之後,美國才算打開了缺口。在當時美國指派班傑明·富蘭克林出使法國。富蘭克林是一位著名的發明家、作家、科學家思想家,其名聲早已經傳遍了法國,他的電學實驗在法國科學界備受稱讚,而且他跟法蘭西科學院的「大咖們」也都過從甚密。
  • 美國獨立戰爭背後的秘密:華盛頓非軍事天才,為何選他做總司令
    很多人覺得美國的獨立戰爭和其他獨立戰爭一樣,是為了反對殖民者的剝削和壓迫,其實英國對北美殖民地管理非常寬鬆,更談不上橫徵暴斂。拿當時稅收來說,英國為了打贏與法國的七年戰爭,英國本土稅收高達20%,而針對北美殖民地的稅收只佔人均收入的1.5%。美國在打贏獨立戰爭以後,稅收居然比戰前還要高,這讓當時各州的百姓很難理解,獨立背後的意義在哪兒?
  • 日不落帝國進化史:為何三場戰爭就奠定一個世界性帝國的版圖?
    英國為了遏制法國吞併西班牙的企圖,這是他們一貫推行的「大陸均勢」政策,也就是說英國人認為歐洲大陸必須保持勢力平衡,不能出現一個超級帝國的存在,懷著這樣的目的,英國加入了這場針對法國的戰爭。有趣的是,當戰爭進入後期時,總體形勢對於法國來說已經進入被動局面,但一貫推行「大陸均勢」政策的英國在看到俄羅斯帝國在大北方戰爭(1700年~1721年)中擊敗瑞典,為了遏制俄國稱霸北歐的可能,英國轉而背棄自己的盟友,開始和法國進行秘密和談。
  • 二戰:發動二戰的德國到底有多少兵力?陸上強國法國僅堅持兩個月
    ,上演了悲壯的敦刻爾克大撤退,而後德國又對倫敦進行了若干次的大轟炸,並在大西洋利用潛艇封鎖英格蘭,騰出手來,對蘇聯發動了戰爭,長驅直入直達莫斯科,戰爭初期的德國可謂是劍鋒所指,所向睥睨,那麼我們的問題來了,德國不是一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那麼它是怎麼在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的打擊下短時間內崛起的呢?
  • 英國紅白玫瑰戰爭:擺脫外族統治的牢籠,催生資本主義的萌芽
    再加上法國從羅馬帝國獨立以後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生存問題,所以為了生存就必須加大國家的糧食和人力資源,於是法國開始對英格蘭進行了武裝性入侵。當然這種武裝性入侵其實也是有政治依據的,首先武裝入侵英格蘭被法國當局認為無非就是收復羅馬帝國時期喪失的領土而已,另外就是擴大縱深,防止東法蘭克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