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曾想主動加入大英國協,領土也送給英國,英國為何還拒絕

2020-12-10 張生全精彩歷史

作為曾經的老牌殖民帝國,英國和法國可謂是同病相憐的難兄難弟。二戰之後,被納粹德國摧殘得體無完膚的這老哥倆,數百年建立的殖民帝國就此崩塌,昔日的風光一去不返。

根據英國BBC電臺等知名媒體報料,早在1956年9月10日,法國總理摩勒曾向英國首相艾登發出請求,希望法國能夠併入英國,還把國名定為「盎格魯法蘭西共和國」 。

可是英國方面卻拒絕了法國的主動投靠。後來,摩勒又提出,既然不願合併,那法國就加入大英國協,以英國女王作為兩國的共同元首。為表誠意,法國還願意把大部分主導權交給英國。然而英國在經過慎重考慮後,仍然拒絕了法國的提議。

按說一個是歐洲最強陸軍,一個是全球海洋霸主,兩強結合,成為超級強國,重振輝煌指日可待。那樣的話,他們再也不用看美國、蘇聯的臉色行事,豈不是天大的好事,為何英國堅決不同意呢?

(愛德華三世畫像)

一、英法之間的歷史情仇。

從地理位置上看,英國和法國之間,只隔著一條英吉利海峽。隔海相望,如果合併成一個國家,地緣上完全沒問題。而且在很多年之前,這兩個國家原本同屬於一個帝國。

這個國家就是羅馬帝國。當時的英國和法國,都是羅馬帝國的臣民。羅馬帝國崩塌後,變成了43個國家。其中不僅有英國、法國。還有德國和義大利等很多亞非歐國家。

由於兩國有著共處一國的經歷,從理論上來說,重新合併在一起,並不會讓雙方的國民融合存在什麼問題。而且兩國的國王原本就是親戚,只是後來鬧起了矛盾,才引起了長達百年的英法戰爭。

這還得從14世紀時說起。當時,法國卡佩王朝的老法王突然去世,由於他生前沒有兒子,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打算以外孫的身份繼承法國王位,如果是那樣,英國和法國早就合併成一家了。

但是還沒等他到法國繼任,腓力六世就以老法王侄子的身份,搶先繼承了王位。愛德華三世當然不幹,於是長達百年的戰爭模式就此開啟。

從1337年到1453年,原本親如一家的英法兩家打得不可開交。不過,就像分家單過的兄弟倆一樣,有時他們也能親密無間,尤其是在侵略清朝的時候,兩個國家好得就像一家人似的,還組成了英法聯軍。

(侵略清朝時的英法聯軍)

二、法國求合併的動機。

既然曾經是歐洲強國,為何法國卻甘願自降身段,主動要求併入英國,甚至不惜將主導權拱手相讓呢?

其實,法國提出這種要求,也是迫於無奈。

當時,二戰已經結束,英國和法國的殖民地紛紛獨立。尤其是法國,經濟萎靡不振,手中的殖民地所剩無幾。而當時的埃及政府鬧得正兇,要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法屬阿爾及利亞也吵著要獨立,摩勒組建的法國內閣面臨嚴重危機。

在這種情況下,對獨自處理蘇伊士運河及阿爾及利亞問題沒有信心的摩勒,決心爭取英國幫助。再加上當時以色列和約旦勢如水火,以色列是法國的盟友,約旦則是英國的產物,摩勒希望兩國在中東問題上避免發生衝突。

再加上隨著蘇、美兩強的崛起,英法老牌列強日漸衰落。此消彼長之下,為了增強未來國際話語權,獲得更多的優勢和利益,整合壯大是最好的方式。

(英國女王維多利亞)

三、英國拒絕的原因。

當摩勒向艾登提出合併的要求時,英國首相最初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畢竟英國已經日薄西山,日益強大的美蘇越來越無視這個昔日日不落帝國的感受。

一旦英法合併,人口上億,領土面積高達百萬平方公裡,絕對是超級大國的存在,重新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也並非夢想,想一想都很誘人。艾登興奮地將這個好消息告訴了英國的政客們。

出乎他的意料,英國人對法國人的提議幾乎毫無興趣。

首先,英國人從骨子裡瞧不起法國人,在歐洲大家庭中,英國女王維多利亞被稱為歐洲外祖母,她的後代很多都與歐洲各國王室聯姻。和這些國家比起來,英國擁有的貴族血統是最高貴最純粹的,如果和法國人同流合汙,英國人的高貴血統,就可能被法國人玷汙。到時那英國引以為傲的純粹貴族血統,將會成為歷史。

再加上二戰時期,自我吹噓為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幾乎毫無還手之力,就被德國佔領了。而英國卻一直和德國戰鬥到了最後,故而英國人認為,法國人是軟骨頭,沒有戰鬥力和血性。和它合併,它只會成為英國的累贅。

最為關鍵的一點,英法之間百年戰爭的陰影,還始終留在英國人的心中,法國還暗地裡支持蘇格蘭鬧獨立,給英國使絆子。假如成為一個聯邦,法國和蘇格蘭再糾纏一起,那還不亂套了。

法國曾經想併入英國的消息披露後,兩國人民都強烈反對,一位英國紳士說,英國和法國就像一對爭吵了一輩子的老夫妻,都時常夢想著殺死對方,可又不願離婚。

(參考資料:《法國曾考慮加入大英國協》)

相關焦點

  • 英國為何拒絕法國加入大英國協的請求?
    按說,像法國這等地位的國家加入英國,英國白撿一塊大肥肉,應該答應才對。法國為何要加入英國,英國又為何拒絕?說來話長。法國和英國,是五常中地理位置最近的一對國家。你會說俄羅斯亞洲最東點,與美國阿拉斯加的距離更近。但是,那裡的「最近」,只具有冰冷的地理學意義。而法國與英國最近,是指歷史與社會意義。
  • 英國成功脫歐,但卻為何要在1973年加入歐盟(歐共體)?
    歷史上,它曾被法德兩國輪流統治過,而且還在民眾公決之下成為了納粹德國的合法領土,其大型鋼鐵產業甚至是德國發動二戰的重要資本。▲ 薩爾目前是德國的一個州,其地理位置位於德國西南角,與法國領土接壤法國為了獲得煤鋼資源,在二戰結束以後,想把薩爾從西德手裡分離出去,並且希望在經濟上兼併薩爾。
  • 辛巴威申請重新加入大英國協 英國:強烈支持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法新社21日報導,大英國協秘書長當天發表聲明稱,已收到辛巴威總統姆南加古瓦的來信,申請重新加入該組織,「組織成員非常期待辛巴威在條件具備時重新加入,這將是歷史性的事件」。評論稱,這是辛巴威重新融入國際社會的重要一步。
  • 1783年英國為何「白送」美國150萬平方千米領土
    1776年英屬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發表《獨立宣言》,標誌著美國的建立,當時美國領土僅有80萬平方千米。1783年英美籤訂《巴黎條約》,英國承認美國獨立,美國領土達到230萬平方千米。為何英國將150萬平方千米領土白送給美國,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英國殖民美洲
  • 英國衰落這麼多年,為何大英國協仍舊很強大,看完不得不佩服英國
    不過如果我們了解一個組織的話就能發現英國還是很強大的,這個組織就是大英國協。大英國協由54個 獨立主權國家(包括屬地)所組成,成員大多為前英國殖民地或者保護國。其中有16個國家認同英國女王為自己國家的元首。大英國協成員國在許多領域進行商討和合作,包括貿易、金融、國防、教育、技術、科研、法律、醫藥和農業。各成員國享有平等地位,但在處理大英國協事務上英國常扮演主角。
  • 英國曾擁有那麼多的殖民地,為何英國的前殖民地卻並不仇恨英國
    當今世界的200多個國家中僅有22個國家沒有被英國侵略過。當時大英帝國統治著4到5億人口,佔當時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當時的英國憑藉傲視全球的海軍控制著國際貿易航線的所有關鍵節點:從東方的香港、新加坡到非洲的好望角無不處在英國的控制之下。這還只是英國直接統治的殖民地,與此同時英國還使用經濟手段在世界各地進行間接的滲透控制。
  • 為何大英國協能保留至今,法共體卻早已消失,看法國做法就知道了
    大英國協目前有54個國家,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之前英國的殖民地。英國之所以成立這個組織是因為自己霸權的衰落,殖民體系的瓦解。可以說大英國協目前還是比較成功的。和大英國協性質差不多,法共體是法國建立的。成員國絕大多數都是法國之前的殖民地,不過這個組織出現沒多久就消失了。很多人想不通這個組織為何會這麼快消失。其實,我們看一下法國的做法就知道了。
  • 海峽群島:與法國海岸近在咫尺,為什麼卻是英國的領土?
    這個位於英吉利海峽中的小群島,又名諾曼第群島,與距它僅12海裡的法國諾曼第大區同名,但在它的主權,卻歸屬於80海裡之外的英國。英法間怎樣的博弈,使得這個近在法國海岸的群島,最終卻歸屬了英國呢?因此海峽群島對於法國而言,雖然近在咫尺,但確實是力不能及,二戰時的經過也可以驗證這一點,納粹德國依靠強大的空軍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海洋上的不足(海峽群島是德軍在二戰中唯一佔領的英國領土),在法國戰役後佔領了海峽群島,但缺少制海權使得德國控制下的群島立刻陷入了英國的封鎖之中。
  • 巴基斯坦至今還留在大英國協,究竟大英國協能給巴基斯坦帶來什麼?
    1926年,英國承認各殖民地國家在內政外交方面取得獨立,這些國家和英國共同組成大英國協,雙方權力平等互不隸屬。1931年,英國的議會最終通過了這項決議,這就是歷史上的《威斯敏斯特法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巴基斯坦建國後加入了大英國協。
  • 英國為什麼不把殖民地變成領土,俄國是怎麼做到的?
    隨著文藝復興在歐洲的發展,加上當時對「東方遍地都是黃金」的嚮往,與東方的貿易使大西洋取代了地中海,成為東西方貿易的必經之路,英國、法國、荷蘭等幾個面向大西洋的國家逐漸崛起。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開始了對北美洲的殖民。17到18世紀,英國憑藉強大的海軍奪取了法國在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大片殖民地,並擊敗荷蘭成為世界頭號殖民強國。
  • 除了大英國協,當年還有一個法聯邦
    1926年,英國被迫承認自治領在內政外交方面獲得獨立。自治領與宗主國以「共同忠於(英國)國王」而組成大英國協,雙方權利平等,互不隸屬。大致的意思就是,你們以後該幹嘛幹嘛去,我不管你們。但是就只有一個條件,你要尊稱英國國王為自己國家元首就行了。說實話承認我是你老大,其他的沒有任何要求了。當時英國雖然不如之前,但是實力還在,所以幾乎所有的英國殖民地都加入大英國協了,還有後來不是英國殖民地的也申請加入了。
  • 從歷史看英國:從帝國的衰落到加入歐共體
    12月8日日本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的美國艦隊,次日美國對日本宣戰,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等國隨後加入盟國陣線,英、美聯手領導盟國在歐洲、亞太兩個戰場反擊德國、日本兩個法西斯國家。1944年6月6日,大英國協國家組成的盟軍在諾曼第登陸,第二年5月納粹帝國滅亡,8月日本帝國滅亡。 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陛下曾經在二戰中短期服役。
  • 在18世紀的海上爭霸中,英國為何屢戰屢勝,而法國卻會屢戰屢敗?
    法王路易十四(1643——1715年)為了對外侵略和挽救本國日益嚴重的封建制度的危機,在歐洲大陸上曾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欺侮過不少周圍的弱國。當時歐洲一些國家統治者都在法國面前戰戰兢兢,屈服於它的威力。但是,英國不願看到法國的強大,竭力利用歐洲同盟國家來打擊法國的霸權。 對海洋和殖民地的爭奪也是英法之間爭霸的一個重要方面。
  • 英國|「英加澳新」四國互通重大進展!英國加速擁抱大英國協
    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曾多次明確表示希望推動這項協議。2019年9月18日,英國國際貿易大臣特拉斯(Liz Truss)在澳洲官員見面時表示,她期望在英國脫歐後幾個月內與澳大利亞籤署一項廣泛的貿易協議。
  • 歷史上,英國和法國明爭暗鬥了上千年,為何吃虧的總是法國?
    公元1066年,法國諾曼第公爵威廉徵服不列顛,將這座孤懸於歐洲大陸之外的島嶼拉回了世界爭端的中心。由於威廉是法國諾曼第公爵,所以英國王室在法國擁有土地,屬於法國的諸侯。這使得英國國王在享有法國領地的同時,還不用受到法國國王制約,這讓法國人十分不爽。 於是乎,歷史上著名的表兄弟打架事件——英法百年戰爭,拉開了序幕。
  • 英國最特殊的三塊領土:屬於英國女王,不屬於英國
    這3塊皇室屬地最特殊,它們屬於英國女王所有,但是不屬於英國建制領土。嚴格說,這三塊地也不屬於英國女王,它們各有自己的君主,只是它們各自的君主都由英國女王兼任。曼島貨幣的另一面,還印有曼島的特產無尾貓。這種無尾貓只有曼島才有,據說是上世紀30年代一場瘟疫讓島上所有的貓都沒有了貓。這個島上還有一個特產,四角羊,平常所見的牛羊都是兩隻角。曼島是一塊獨立的自治區,它有自己的收入稅、進口稅和消費稅,這個島上的人不用向英國交稅,到這個島上的投資者也不用向英國交稅。
  • 英國為何選在敏感時期發動對美戰爭?防止落入法國,遏制北美崛起
    到了法國大革命後,新政府選擇了降低對美國商品的關稅,同時也與美國籤訂了商品貿易協定,這樣一來就確定了美法合作的關係,同時法國還允許對美出口武器,並且提供全套生產技術等,這一舉動讓英國感到甚至恐慌。因為一旦美國擁有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就證明了它可以與大英國協叫板,另外會不會對加拿大這塊僅有的英國殖民地構成威脅還不得而知,所以英國選擇了全力打壓美國,不讓美國有一絲喘息之氣。
  • 日不落的英國,領土人口碾壓德國,為何戰爭卻打得很艱難?
    作為日不落的大英帝國,領土龐大,人口眾多,還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而法國也是僅次於英國的殖民帝國,俄國也是一個龐大的國家,為何英法俄三國聯合起來,在一戰二戰當中擊敗德國,戰爭還是打得那麼的艱難?這是一個關於戰爭能力的問題。一個國家的戰爭能力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人力、物力、財力。
  • 二戰後期,美國曾提出要把越南和琉球送給中國,蔣介石為何拒絕?
    二戰後期,美國曾提出要把越南和琉球送給中國,蔣介石為何拒絕?三巨頭出賣中國眾所周知,在二戰的這段歷史中,中國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中國戰場上,中國拖住了日軍的大部分兵力,這才使得美國在後期的對日戰爭中佔據主動。
  • 作為島國的英國害怕歐洲統一,為何當年要加入歐盟?
    說白了,就是讓西歐給英國當替死鬼。英國首相邱吉爾除了一個三環論,還有歐洲聯合論。所謂三環論,是指英國本土及大英國協為內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英語國家為中環,歐洲(西歐)為外環。歐洲聯合論,實際上就是三環論外環的「精裝版」。只不過,英國的理由冠冕堂皇,說歐洲應該聯合起來對付蘇聯,以免歐洲百姓受到戰爭的破壞。邱吉爾所指的歐洲,當然是西歐,尤其是法國與德國兩個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