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世紀的海上爭霸中,英國為何屢戰屢勝,而法國卻會屢戰屢敗?

2020-12-26 騰訊網

十七世紀末,英國已經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它在戰勝荷蘭之後,開始了更大規模的海外擴張和殖民侵略。法國這時是歐洲大陸最強的軍事封建國家,不但稱雄歐洲大陸,而且由於資本主義的發展,也對外進行殖民侵略。十七世紀末和整個十八世紀,英國和法國為爭奪海洋、殖民地和歐洲的霸權進行了長時期的鬥爭。

一、英法兩國爭霸歐洲

英法爭奪,首先是爭奪歐洲的霸權。十七世紀後半葉,法國是歐洲大陸的霸主。法王路易十四(1643——1715年)為了對外侵略和挽救本國日益嚴重的封建制度的危機,在歐洲大陸上曾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欺侮過不少周圍的弱國。當時歐洲一些國家統治者都在法國面前戰戰兢兢,屈服於它的威力。但是,英國不願看到法國的強大,竭力利用歐洲同盟國家來打擊法國的霸權。

對海洋和殖民地的爭奪也是英法之間爭霸的一個重要方面。法國在大陸上是霸主,但海上力量卻一直很弱。路易十四以前,幾乎完全沒有海軍,路易十四時期才開始發展海上力量,建立了一支比較龐大的海軍艦隊和商船隊。隨著法國資本主義的興起,法國加緊實行海外擴張,法國的艦隊駛進了大西洋、印度洋,先後在亞洲、美洲佔據了許多殖民地。法國海外勢力的發展與英國的利益發生了尖銳的衝突。

印度是英法在海外角逐的主要地區之一。此外,在北美、西印度群島和非洲的一些地區,爭奪也很激烈。殖民地的爭奪必然伴隨著爭奪海洋控制權的鬥爭。當時,誰來霸佔海洋誰在殖民地和貿易方面取得優勢地位,成為兩國爭奪的焦點。馬克思曾經指出:

「反對路易十四的戰爭是為了消滅法國商業和法國海上力量的純粹商業戰爭」。

在爭奪海上、殖民地和歐洲霸權的鬥爭中,英國在大陸上主要利用歐洲的同盟國與法國抗衡。英國本身則倚仗自己島國的有利地位,主要從海上消滅法國的力量,稱霸海洋,伺機全部或部分地奪取法國的殖民地,取得海上貿易的壟斷權。因此,英法交鋒主要是在海上和殖民地進行的。

二、英國爭霸優勢的開始

從十七世紀末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以前,英法之間爆發了四次規模較大的戰爭。

1688年到1697年,法國與奧格斯堡聯盟之間發生了戰爭。英國站在以荷蘭為首的奧格斯堡聯盟一邊反對法國,這是一次從陸地到海上幾條戰線同時進行的一場歐洲大戰,法國在陸上沒有受到重大挫折,但是在海上英國艦隊重創了法國。根據裡斯維克和約,英國鞏固了在戰爭時侵入地中海的地位,與法國籤訂了有利於英國的商約。這次戰爭結果對法國是不利的。

第二次戰爭是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0——1713年)。1700年西班牙國王死後無嗣,根據親屬關係有權繼承王位的法國波旁王朝和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之間發生了爭奪西班牙王位的戰爭。英國深恐西班牙廣大的海外殖民地被法國搶走,便與荷蘭一起加入奧地利方面向法國宣戰。因此,戰爭表面上為了爭奪王位,實際是英法爭霸。

戰爭在義大利、西班牙、西德意志和尼德蘭四個戰場展開,英法之間主要是海戰。最後在不利於法國的情況下簽訂了烏德勒支和約。英國從這次戰爭中得到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直布羅陀和北美洲的哈得遜灣周圍的土地以及紐芬蘭和阿卡底亞。英國還獲得了向美洲的西班牙殖民地供應黑奴的壟斷權力。這次戰爭是英國在爭奪霸權的鬥爭中取得優勢的開始。

三、法國稱霸地位的消失

英法之間角逐還體現在奧地利的王位繼承戰爭(1740——1748年)上(我們將其看成是英法之間的第三次戰爭)。這場戰爭最初是在奧地利和普魯士之間進行的,起因是普魯士國王佔領了奧地利的重要工業區西裡西亞,並且拒絕承認就任奧地利王位的哈布斯堡家族的繼承人。法國由於渴望通過戰爭瓜分奧地利帝國的領土,因此站在普魯士一邊。

英國為了對抗法國,又ー次支持奧地利人,於1744年向法國宣戰。戰爭結果籤訂了亞琛和約,根據和約條款,普魯士佔領了西裡西亞,同時承認哈布斯堡的王位繼承人。這次戰爭雖然具有全歐性質,但是實際上是英法兩國的較量。英國主要從海上打擊法國,使法國海上力量損失慘重,法國大多數三桅巡洋艦和戰列艦都葬身海底,和約籤訂以後,法國只剩下了戰列艦六十七艘,英國卻有一百四十艘。這次戰爭,英國摧毀了法國的大部分海上力量,並在北美和加拿大殖民地的武裝衝突中佔據優勢。

亞琛和約以後,英法在殖民地的武裝衝突仍然沒有停止,雙方都在準備一場新的戰爭——七年戰爭(1756——1763年,我們稱它為最後一次戰爭)。1756年,以法國、奧地利為一方,英國與普魯士為另一方的七年戰爭爆發了。戰爭範圍包括歐洲、北美和印度。大陸上英國主要利用普魯士與法國抗衡,自己則集中力量徹底摧毀法國的海上力量和儘可能多的奪取法國的殖民地。

戰爭期間兩國展開了海戰,英國艦隊突然襲擊並重創了法國西海岸奎伯隆灣的法國海軍,阻擋了法國準備在英國登陸的行動,同時殲滅了很大一部分法國艦隊,法國海軍一敗再敗,終於被完全摧垮了。在北美和印度的殖民地戰場,英國也最終戰勝了法國。根據籤訂的巴黎和約,英國從法國手中奪取了加拿大及其附近的全部土地;全部俄亥俄河流域,密西西比河左岸(紐奧良除外)的地區也劃歸英國。在印度,法國幾乎喪失了它的全部領地,最後只剩下了五個城市留作商站使用,不能設防,英國取得了對印度的控制權。正如馬克思所說:

「七年戰爭使東印度公司由一個商業強權變成了ー個軍事和擁有領土的強權機構。正是那個時候,才奠定了這個東方不列顛帝國的基礎。」

七年戰爭以後,法國的海軍力量被徹底摧垮了,陸上力量也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幾乎喪失了它的全部殖民地。法國失去了它在歐洲大陸稱霸的地位,降為個二等國家了。

通過七年戰爭,英國戰勝了爭霸鬥爭中的最後個敵手,登上了「海上霸主」的地位,並為建立一個龐大的殖民帝國奠定了基礎。

四、勝利和失敗的原因分析

英國成為戰勝者並不是偶然的。當初是工業的英國戰勝了商業的荷蘭,現在是資本主義的英國又戰勝了封建專制主義的法國。英國是新興的資產階級國家,政治、經濟力量都很強大;而十八世紀下半葉,封建主義的法國,雖然貌似強大,但內部已是矛盾重重,腐朽不堪。廣大人民群眾反封建的鬥爭如火如茶,封建專制制度已是窮途末路,這就決定了法國必然要失敗的命運。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後,英法繼續進行爭奪海洋的鬥爭。拿破崙時期,英法海上爭霸一度激化,但是英國始終保持了它的海上優勢。1805年10月,英法之間進行了特拉法加大海戰,英國又次從海上戰勝了法國並迫使法國放棄登陸不列顛島的計劃。這次大海戰標誌著英國在海上徹底戰勝了法國,從而最終確立了長達一百年的海上霸權。

相關焦點

  • 海軍、外交、戰爭,英國為何將法國「拉下」霸主寶座
    從11世紀的諾曼徵服開始,英法兩國從1337年到1453年進行了長達116年的爭霸戰爭,戰爭以英國的失敗而告終。此後,英格蘭幾乎失去了在法國的全部領地,英格蘭退出了歐洲大陸的霸權爭奪。百年戰爭後,英法兩國的王權大大加強,各自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君主制。
  • 皮埃爾·塞爾納:18世紀全球化視野下的「最後一場革命」
    18世紀的全球化語境:英法爭霸要理解革命的世界性,同時還要關注另一個現象——這一現象長期被大革命的雅各賓派歷史學家所摒棄——在1690-1815年間,兩個國家處於爭霸狀態,即英國與法國。如果不能理解這一點,就不能理解18世紀下半葉的眾多革命。
  • 歐洲史:18世紀英國船上的生與死
    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18世紀的英國。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初,英國皇家海軍準將喬治·安森率領6艘船從英國起航。他奉命襲擊美洲太平洋沿岸的西班牙船隻,並捕獲馬尼拉大帆船。這個任務看似簡單,卻耗費了4年時間,令人痛苦不堪。此次航行的規劃和執行是一段痛苦的經歷。在歐洲艦隊開始海上行動之後的半個世紀中,這揭示出海軍管理者在後勤方面所面臨的諸多挑戰。
  • 西班牙與法國近代爭霸為何非得繞路尼德蘭而不直接北上?
    西班牙早期的北方四個王國其中三個都是法國南下的騎士後裔,這是十世紀左右開啟。西班牙又窮又橫,長期分裂,根本剛不過法國,南下幾次大會戰剛阿拉伯摩爾人,都是打完就分裂內鬥,還有葡萄牙這個中途開分基地的。gameboy:西班牙人口只有法國的三分之一,你真要讓西班牙主動進攻法國本土?當方陣士兵都是超人嗎?哈布斯堡看著那麼大的優勢,然而在與法國的爭霸中它一直是守勢,奧地利要對付奧斯曼就已經疲於奔命了。如果不是英國人幫忙,義大利戰爭哈布斯堡已經輸了。
  • 海上爭霸︱長袖善舞的英國是如何走向四面楚歌的
    前四場戰爭中,英國都能取勝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充分運用結盟外交手段,大量出資補貼盟國軍力,在歐洲大陸遏制法國稱霸;或者牽扯法國的精力,使其不能充分發展運用海上力量,從而為英國贏得海上霸權地位。英國贏得了戰爭,但輸掉了一個重要盟友,這是後來英國在美國獨立戰爭中被全面孤立的起點。英國:被孤立的霸主七年戰爭後,英國已成為事實上的全球霸主。英國最強有力的對手法國實力大衰:海軍艦隊損失殆盡,殖民勢力被英國趕出北美大陸和印度,海上航道被英國海軍控制,財政危機一如既往地出現,法國快要淪為歐洲二流國家。
  • 大航海時代(二)| 13世紀到18世紀航海大事記年表
    17世紀初 荷蘭眼鏡商人帕理席發明望遠鏡。  1604年 法國的東印度公司成立。  1688年~1697年 法國與反法的奧格斯堡同盟(由英,荷,奧,西等國組成)之間發生戰爭。  這是英法之間海上爭霸戰的開始。丹彼爾發現澳大利亞。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
  • 世界史記:巴西東北部最先創辦種植園,為何英國和法國參與貿易中
    英國並未設置印第安自治市鎮的對等物,無論後者的缺陷是什麼。在諸大陸殖民地邊界沿線,印第安人依然尚未被徵服並是有價值的貿易夥伴;在諸殖民地內部,印第安人可以要求國王的保護。當法國和西班牙活躍在北美大陸的時候,諸印第安政治實體便被尋求作為有價值的盟友並可以挑撥各帝國彼此對抗。18世紀中期英國對其對手們的勝利使得印第安人處境更趨艱難,美國的獨立更是如此。
  • 17世紀中至18世紀末,歐洲錯綜複雜的王位繼承戰爭
    17世紀中至18世紀末,歐洲曾經多次發生王位繼承戰爭,這是當時歐洲強國之間政治與軍事的激烈衝突,它們是改變疆土範圍、力量對比與政治格局的重要途徑。
  • 18世紀的德國文學
    17世紀的德國文學,沒有什麼可稱讚的。她如美樹嘉木,還在秧苗的時代,毫無動人的地方,也毫無可注意的偉大著作。實在不足與英、法二國相比肩。但是到了18世紀,這株樹卻到了成長的時代,綠蔭四布,佳果散綴於枝頭,一時有凌駕前古時代,與英、法爭霸於歐洲的樣子。
  • 大航海時代——荷蘭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鄭成功挑戰海上馬車夫
    當時荷蘭人的商船隊擁有約10000艘船,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隊,英國人直到公元18世紀才能跟荷蘭人在海上爭鋒。公元1624年,荷蘭佔領臺灣,此時的中國處於大明末年——天啟四年,這一年,鄭成功出生。客觀的說,臺灣的荷蘭軍隊並不多,其兵力只有一千多人,海上也只有四艘戰艦,但即便如此,在當時的海上,荷蘭人一直是無敵的。鄭成功之前,荷蘭人一直覺得中國人膽小如鼠,只要一放槍,便會四處逃散,荷蘭人甚至認為,25個中國人也抵不上一個荷蘭兵。
  • 「18世紀交通革命」:英國交通史研究的新方向
    「18世紀交通革命」的緣起「18世紀交通革命」的理念經歷了由「邊緣」到「主流」的轉變。20世紀上半葉是英國交通史研究的起步階段,此時交通史研究聚焦於鐵路,前鐵路時代的交通史研究處於邊緣。關於18世紀交通史研究,其中水路交通(尤其是運河)獲得正面評價,但陸路交通的研究結論較為悲觀,代表人物有英國歷史學家韋伯夫婦、英國經濟史家約翰·克拉潘和法國歷史學家保爾·芒圖。
  • 英國為何堅持摁住德國卻甘心將霸權地位拱手讓於美國
    美國對英國的支持也開始「投桃報李」, 美國在布爾戰爭中給予了英國以極大的支持,並且向英國提供軍事物資和低息貸款,這些貸款約佔英國戰爭開支的20%。美國在19世紀初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戰軍力非常弱小,也並沒有與英國對抗和爭奪海上優勢的戰略設想,使得英對美的和解和親善,與對德的強硬遏制形成鮮明對比。
  • 大航海時代,讓英國稱霸海上的勝利號風帆戰列艦
    文|老白380 讓英國稱霸海上的勝利號風帆戰列艦在大航海時代,英國作為世界上最早發展風帆戰列艦的國家,有一艘風帆戰艦在英國的海軍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這艘戰艦參加過一場海戰,奠定了英國百年間的海上霸主地位。這艘戰艦就是英國的勝利號風帆戰列艦。大航海時代的傑作英國的勝利號風帆戰列艦於1759年開始建造、1778年開始服役,可以說是英國海軍最具有代表的一款風帆戰艦。
  • 冒牌臺灣人18世紀時玩轉英國
    而在該書序言中,一名與薩曼納扎交往了20年的牧師更是明白無誤地指出,薩氏「無疑是法國人,說話帶有法國西南部口音」。    虛實雜糅 擅長自我圓謊    如今看來,除了「吃人」一事,薩曼納扎對18世紀臺灣的描述中,各種天方夜譚似的細節俯拾皆是。只不過,他總能發明一些更有想像力的託詞,抵消外界的疑惑。
  • 18世紀英國和歐洲大陸紡織業的貿易大戰,誰更勝一籌?
    引言在整個18世紀的大部分時間,甚至在進入1780年代之後,法國和西班牙棉紡織品的產量與英國都相差不大。以1784年為例,巴塞隆納生產的印花棉布比整個不列顛群島還多。其產業的發展多虧了法國的資金,從1730年代末開始,有不少重要的企業出現,比如著名的埃斯特韋·卡納爾斯公司(Esteve Canals)就成立於1738年。到1750年代,巴塞隆納至少擁有二十家棉紡織廠,它們都享有皇家特權,最初在國內市場和地中海銷售,18世紀中葉之後,它們的生意擴大到西班牙帝國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
  • 英國為何無法阻止美國獨立?北美人多有錢,甩掉英國已經很有底氣
    首先,1650年至1660年間,英國政府就先後頒布了法令,規定北美洲對外出口和進口的貨物,都必須使用英國的商船進行承載運輸。這項法令極大地破壞了北美洲英國移民們的貿易自由權。而且由於北美洲是種植園經濟,所以必須從外面進口工商業品,同時對外出口經濟作物。一旦海上商船的運輸權被英國人壟斷,那麼就意味著北美洲只能種植英國所需要的經濟作物。
  • 18-19世紀地圖領域的科學、技術和探索
    喬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即卡西尼一世,1625-1712)在17世紀70年代長居法國,並將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法國風格的讓—多米尼克·卡西尼。他曾受聘負責管理巴黎天文臺,該天文臺由法國皇家科學院贊助。在卡西尼一世之後,卡西尼家族的後三代人都在這所天文臺服務,他們作為18世紀製圖與宇宙學領域的重要角色,對法國的崛起起到了重要作用。
  • 法國打造「海上飛船」
    據英國《泰晤士報》7月1日報導,一種革命性的新型海上交通工具飛翼船,將改寫英吉利海峽的航運史———它能以時速160公裡「飄」洋過海,而且完全不接觸水面!據悉,飛翼船的前身是冷戰期間由前蘇聯秘密研製的一種飛行器,它利用海鷗滑翔飄過水麵的原理,達到高速載運人貨的目的。
  • 18世紀的清朝當時也算是世界強國,英國又為什麼敢向清朝宣戰呢?
    18世紀英國海軍軍艦1840年前後的英國情況在經濟方面,英國在18世紀把發了工業革命,1769年瓦特製造出了第一臺蒸汽機,經過多次改良後,它不僅可以運用於多種機械運動在國內政治方面,17世紀英國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內閣制、以及頒布了《權利法案》。通過以法律的形式對國王的權力進行制約,國家制度也從原來的君主專制變為了民主制,由以往的人治轉向法制,因而英國的政壇長期保持穩定,巍當時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 法國為什麼要幫助美國獨立
    在美國獨立戰爭以前,另一場戰爭卻導致了法國國策的改變,這就是著名的「七年戰爭」。18世紀中葉,為了爭奪歐陸霸權及殖民地利益,當時全球殖民地面積第一的大英帝國與第二的法蘭西王國之間爆發了這場戰爭。歐洲諸國迅速抱團,形成了以法奧俄與英普葡兩大同盟國集團的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