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英國和歐洲大陸紡織業的貿易大戰,誰更勝一籌?

2020-12-21 大國歷史觀

引言

在整個18世紀的大部分時間,甚至在進入1780年代之後,法國和西班牙棉紡織品的產量與英國都相差不大。以1784年為例,巴塞隆納生產的印花棉布比整個不列顛群島還多。其產業的發展多虧了法國的資金,從1730年代末開始,有不少重要的企業出現,比如著名的埃斯特韋·卡納爾斯公司(Esteve Canals)就成立於1738年。

到1750年代,巴塞隆納至少擁有二十家棉紡織廠,它們都享有皇家特權,最初在國內市場和地中海銷售,18世紀中葉之後,它們的生意擴大到西班牙帝國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

▲西班牙人登上拉丁美洲

如我們所見,法國同樣也有繁榮興旺的棉紡織產業,產品遠銷非洲市場,而且它的棉布印花業有時候還能與英國競爭。其他歐洲國家棉紡織業的發展較為緩慢。在葡萄牙,直到1780年代禁止進口英國的棉紡織品之後,紡織品生產商才開始用巴西的原棉生產棉紡織品。義大利自1760年開始,嘗試在羅馬、米蘭等城市開展生產,以取代從法國和瑞士進口的棉麻粗布。

德國和中歐也採取了同樣的行動,哈布斯堡王朝在這裡鼓勵發展棉布印花和棉布生產,供國內消費並出口到近東和拉丁美洲。不過,技術的創新卻與歐洲大陸的棉紡織生產相對抗。在1770、1780年代,法國的棉紡織業發展緩慢,而此時英國的產業卻飛速發展。

▲紡織工廠內的機器

到1786年的英法商業條約[被稱為《伊甸條約》(Eden Treaty)]籤訂之時,英國確信它的棉紡織業的競爭力遠遠高於法國,英國認為,就棉紡織品而言,「不用擔心法國生產商在這類商品上的競爭」。在三年之後的法國大革命前夕,法國擁有的珍妮機為900臺,而英國卻達到驚人的20000臺。英法的比較是經濟史學家們喜歡反覆討論的話題,很多人認為,陳腐的法國舊體制經濟制度、企業家精神(特別是在富裕階層當中)的缺乏和廉價的勞動,阻礙了工業化和新型資本密集型機器及生產組織的應用。

不過,當我們將眼光放開闊一些來看,法國與英國的差距並不是像人們認為的那樣巨大。法國似乎不是缺乏機械天才,而是有太多的發明家。和英國的發明家一樣,他們當中不少人都聲稱發明了既能提高紗線產量又能提高質量的機器:裡昂的傳教士佩雷·佩羅尼(Pere Perronie)便是這樣的情況,他聲稱發明了一種機器,能夠紡出多股粗細相同的紗線;同樣情況的,還有尼姆的一位工廠督查、奧布松(Aubuson)的一位鐘錶匠、居住在裡昂的一位西班牙人,還有裡昂一位叫拉弗(Lafau)的人1756年發明的棉紡機,連霍爾克本人都證明它能正常工作。結果或許不如英國的那樣鼓舞人心。

▲紡織工廠中的機器生產鏈

這一事實在當時已經被人們所看到,而它也是法國熱衷於刺探、抄襲和剽竊英國紡織品生產最新技術發明的部分原因。法國還把官員、投機商派到英國去實地考察,搜集棉不斷湧入的英國工人,聲稱他們是棉紡織品工藝新技術的搬運工。他們當中包括曼徹斯特來的約翰·米爾恩(John Milne)和詹姆斯·米爾恩(James Milne),兩人於1779年來到法國,為改裝哈格裡夫斯的機器而索要五十萬裡弗(最終得到60000裡弗而心滿意足);還有亨利·賽克斯(Henry Sykes),他大約於1792年到達法國,建立了第一家水力紡紗廠。

還有其他一些人,如蘇格蘭人約翰·麥克威廉(John MacWilliam)等,並不提供技術知識,而是出賣他們的技術專長。實際上,由於到法國的英國發明家和技術工人太多,以至於一位法國高級公務員抱怨說,「大量的英國人來到我國,提出要安裝梳棉紡紗的機器設施」,他說,「我們太輕易地相信了他們,而他們大多數人都欺騙了我們,因為我們的機器生產出來的結果完全不是他們承諾的那樣」。

▲珍妮紡紗機

到1780年代末,在發展機械化生產的困難之上,又添加了政治的不穩定,首先是在法國,在接下來的十年裡又遍及了整個歐洲大陸。在英國於1792年至1815年間享受經濟繁榮的同時,歐洲大陸卻經歷著巨大的政治動亂和經濟動蕩。法國的經濟,先是因法國大革命和恐怖時期,然後是因拿破崙昂貴的帝國計劃而遭受重創。在動蕩之中,法國的棉紡織生產和印花產業幾乎蕩然無存。佛蘭德斯、荷蘭和德國的麻布、棉布和毛料也失去了大部分國際市場,包括被英國佔領的拉丁美洲長期以來,歷史學家們都把工業化解釋成為歐洲各國以及後來歐洲之外的國家(美國、日本和後來的印度)開始採用產業化及機械化生產的過程。

這是一種英國工業革命擴散論模式,它備受詬病,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重複別人已經做過的事似乎毫無意義。還應強調的是,要再現英國在經濟上取得的成績是很難的,因為英國憑藉它是「先行者」好處就已經獲得了優勢。例如,歐洲大陸發展機械化紡紗的嘗試就遇到了麻煩,因為最終產品必須和英國的棉紗和布料進行競爭。

▲瓦特改良的蒸汽機

法國便是如此,只有在禁止進口英國棉紗的1806年禁令的保護下,它的機械化紡紗才得到發展。與此相反的是,當葡萄牙以1810年的《貿易和航海條約》(tratado de comércio e navegaco)撤銷進口英國產品的禁令之後,它的棉紡織產業便進入了衰退期。由於無法與英國產品競爭,它的出口急劇下降,到1840年代,葡萄牙從英國進口的布料已經是它出口布料的十倍。愛爾蘭也同樣如此,它的本土棉紡織業到1830年被來自蘭開夏工廠的競爭徹底消滅。

在以棉紡織為主的經濟發展的故事中,機械化和工業化一直是重要的元素。本章並不是要解釋歐洲的機械化和工業化生產的發展是志在必得的成就,而是強調了歐洲的弱點,這些弱點使得技術創新成為歐洲在新的經濟領域中進行競爭的必要工具。競爭力體現在生產力和質量上,並與印度的生產和製成品形成競爭。我還強調,新技術的應用並不是不可避免,因為沒有跡象表明印度和世界上其他地方像歐洲一樣走上了使用機器的道路。

▲法國東印度公司

歐洲對棉紡織生產的重新配置,完全改變了生產的意義約1750-2000年)和生產者的作用。它改變了勞動、資本和土地之間的關係,開創了一種與農耕活動、家庭勞動和手工業完全脫離的產業。這些方面,和技術創新本身一樣,都值得強調。

結語

最後,留給我們的一個問題是「為何首先是英國」;對於這個棘手的問題,本書的解釋是,在歐洲其他地方和世界上其他地方也存在的特點中,英國並不是「例外的」,而是「極端的」。

相關焦點

  • 歐洲非洲美洲的三角貿易,誰是最大的受益者?
    西歐國家很發達,非洲和拉丁美洲經濟則相對落後。西歐為什麼發達,非洲和拉美為什麼落後?原因很多,但非洲和拉美有足夠的理由,把自己的落後歸罪於所謂的三角貿易。三角貿易的「主打產品」是什麼?你也不陌生——非洲黑奴。
  • 18世紀歐洲棉布貿易戰爭下的那些唯利是圖的商人們
    由於物證(布料本身)有限,不足以進行直接的對比,然而,統計資料和文獻資料顯示,儘管在18世紀早期,法國的生產規模有可能小於英國,但到了1760年代,法國的棉布印染業已經得到興旺發展,可以和英國一爭高下了。帕塔薩拉蒂的看法是正確的,以魯昂為主要產地的暹羅布,較之印度的棉布和方格布更為厚重。
  • 在18世紀的海上爭霸中,英國為何屢戰屢勝,而法國卻會屢戰屢敗?
    十七世紀末,英國已經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它在戰勝荷蘭之後,開始了更大規模的海外擴張和殖民侵略。法國這時是歐洲大陸最強的軍事封建國家,不但稱雄歐洲大陸,而且由於資本主義的發展,也對外進行殖民侵略。十七世紀末和整個十八世紀,英國和法國為爭奪海洋、殖民地和歐洲的霸權進行了長時期的鬥爭。
  • 文藝復興時期紡織業興盛,為何唯獨佛羅倫斯的紡織業「登頂」?
    佛羅倫斯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發祥地,處於義大利中部,也是託斯卡納區首府。美麗的亞諾河從佛羅倫斯的主城穿過,將地中海和亞平寧山脈連接起來,構成了一條商業要道,也為紡織業的萌芽提供了必要條件——婦女們可以在河邊對布料進行漂染。
  • 歐洲史:18世紀英國船上的生與死
    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18世紀的英國。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初,英國皇家海軍準將喬治·安森率領6艘船從英國起航。他奉命襲擊美洲太平洋沿岸的西班牙船隻,並捕獲馬尼拉大帆船。這個任務看似簡單,卻耗費了4年時間,令人痛苦不堪。此次航行的規劃和執行是一段痛苦的經歷。在歐洲艦隊開始海上行動之後的半個世紀中,這揭示出海軍管理者在後勤方面所面臨的諸多挑戰。
  • 日本史話:從繅絲業和紡織業,細說19世紀日本機械工業的發展史
    在日本江戶時代末期,也就是19世紀末,繅絲已經是日本農村地區的重要副業,在日本開港後的海外貿易中,製成的生絲曾是日本出口的主打商品。特別是由於其原材料「蠶繭」是完全日本國產的,所以繅絲對日本的貢獻非常大。19世紀日本明治新政府在促進繅絲業繼續發展壯大的同時,也讓繅絲業實現了近代化。
  • 英國「城市中心「——約克城,英國城市「轉型「帶動「港口貿易
    約克城是英國重要的「經濟貿易港口」,約克城是英國最悠久的城市之一,約克城見證了英國二千多年的輝煌。英國約克城曾經是羅馬不列顛的首都,約克城在作為羅馬不列顛的首都時,就已經在逐漸發展工商業,到了中世紀世紀。約克城就已經是城市中心,是英國最重要的「貿易港口」,但在十五世紀,英國城市面臨轉型,英國轉型導致約克城社會經濟逐漸下滑。
  • 歐洲史:18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都沿襲純粹的極權和君主政體?
    歐洲史:18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都沿襲純粹的極權和君主政體?歡迎來到百家號夜吟敲落霜紅,小編發現,直到18世紀,以法國和英國為主,責任感和罪惡感才開始蔓延滋生。這份感受在英國人對1787年獲得的屬國獅子山的使用方式中得到表現,博愛主義者使該國成為在英格蘭獲得自由的非洲奴隸的庇護所。在有利的政治和經濟環境的雙重作用下,人道主義思想所培育的公眾情感將在下個世紀摧毀奴隸貿易,並在歐洲範圍內消滅奴隸制度。但這是另一段歷史要講述的內容。
  • 廣州糖貿孟買棉:17世紀英中貿易在世界市場上的擴張
    18世紀前數十年,印度許多港口通過葡萄牙和英國公司,及來自歐洲、南亞和亞美尼亞(Armenian)的私商,定期進口中國貨物。馬德拉斯(Madras,印度港市)、馬尼拉和廣州之間白銀和黃金的貿易是最賺錢的交易之一。
  • 世界史記:巴西東北部最先創辦種植園,為何英國和法國參與貿易中
    英國並未設置印第安自治市鎮的對等物,無論後者的缺陷是什麼。在諸大陸殖民地邊界沿線,印第安人依然尚未被徵服並是有價值的貿易夥伴;在諸殖民地內部,印第安人可以要求國王的保護。當法國和西班牙活躍在北美大陸的時候,諸印第安政治實體便被尋求作為有價值的盟友並可以挑撥各帝國彼此對抗。18世紀中期英國對其對手們的勝利使得印第安人處境更趨艱難,美國的獨立更是如此。
  • 從英國著急脫歐,看不列顛島與歐洲大陸的愛恨情仇
    儘管作為羅馬行省,不列顛島和歐陸之間的貿易往來越發緊密,但被徵服者並沒有從中得到好處。被徵服者對徵服者的反抗從未停止過,到公元5世紀時,受外族入侵的影響,羅馬帝國將部署不列顛島上的兵力撤回,並引入盎格魯-撒克遜人作為僱傭兵鎮壓島上的起義與反抗。 然而,或許是因為僱主沒有兌現其承諾的酬勞,僱傭兵倒戈反叛。
  • 歐洲史:18世紀,英國帝國統治時代的終結,美國的獨立
    歡迎來到百家號:紅稀歷史說歡迎來到紅稀歷史說,在1774年9月,各殖民地代表在費城召開大陸會議,使美洲與英國的貿易關係進一步惡化,並主張廢除包括《魁北克法》在內的大量現有法律。至此,訴諸武力的結局也許已無法避免。
  • 15、16世紀歐洲貿易中最重要的商品,也是人們冬季裡的主要依靠
    魚,大概是15、16世紀歐洲貿易中最重要的商品,是人們冬季裡的主要依靠及全年齋戒日中規定的食物。然而,首先開發紐芬蘭淺灘的卻是葡萄牙人,大批鱈魚很快就源源流入葡萄牙。法國人和英國人不久追隨葡萄牙人之後,到 16世紀頭10年,布列塔尼、諾曼第、康沃爾、德文和薩默塞特的漁民們經常前往紐芬蘭淺灘。隨著漁船的增加,貿易的性質起了變化,由直接出售「鮮」魚改為每隔較長時間後在市場上銷售數量大得多的「幹」魚。夏季幾個月裡,漁民們為了曬乾、修補漁網,為了煙燻、醃製捕獲物,在陸上搭起臨時掩蔽所。捕魚作業達到很大的規模,因而至少在兩個方面給歐洲以重大影響。
  • 17-18世紀歐洲盛行的「中國熱」
    這一時期,歐洲正興起啟蒙運動,倡導理性主義的啟蒙思想家並不能從古希臘、羅馬文化中尋得多少滋養,轉而把視線移向非基督教世界,從來華傳教士反饋的圖像中「發現」了中國。小編今天就給大家講講17到18世紀歐洲的中國熱。
  • 18世紀的清朝當時也算是世界強國,英國又為什麼敢向清朝宣戰呢?
    而當時中國這麼龐大的領土和人口,對於英國的產品來說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市場,英國急於為自己的巨大工業產品尋找傾銷地,這時的中國還是封建社會,根本就沒有自己的工業產品,英國人就想利用自己的相關優勢,取得在中國的銷售權利和開發巨大的市場。但是發現通過一般的手段是沒有任何效果的,他如果要獲得足夠的收益就只能通過戰爭武力的手段來解決了,就差一個藉口。
  • 講述 ▎18世紀,傳遍歐洲的「中國壞話」
    17、18世紀,西方出現了「中國熱」,呈現許多讚美性的評價,不僅羨慕中國廣大的疆域、充足的人口、豐富的物產,還對中國的政治制度、法律體系、儒家文化給予了不同程度的讚頌。來華歐洲傳教士的描述、中文典籍的翻譯、貿易的往來以及西方旅行者的遊記成為歐洲人了解中國的主要渠道。這其中傳教士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歐洲都市體系發展,19世紀倫敦人口位列歐洲第一,建立魁北克城
    歐洲都市體系發展,19世紀倫敦人口位列歐洲第一,建立魁北克城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新法蘭西和大都市主義。法國人在北美大陸建造定居點主要是出於商業而不是軍事動機,他們在現在屬於加拿大的聖勞倫斯河谷地區建造了繁榮興旺的農業定居點。
  • 誰統治了東歐,誰就統治了大陸,誰統治了大陸,誰就統治了世界
    文中的論點是,中亞不僅協助了歐亞大陸心臟地帶的形成,更是世界帝國安身立命的樞紐。1919年他的他的思想歸納為三句名言:「誰統治了東歐,誰就統治了大陸腹地;誰統治了大陸腹地,誰就統治了世界島;誰統治了世界島,誰就統治世界」。
  • 在18世紀很多歐洲大陸人感覺到英格蘭人的私人生活比他們自由一些
    漸漸地,受過教育的和沒有受過教育的英格蘭人開始共同感受到,在他們享有的好處中有很多是共同的——個人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宗教寬容、對絕對君主制的抗拒,以及日益增長的國家財富。在18世紀很多歐洲大陸人都開始感覺到英格蘭人的私人生活比他們自由一些。例如,與他們相比,英格蘭人通常不太可能未經審訊就被關進監獄,其住宅也不會在沒有地方法官授權令的情況下遭到侵入和搜查。
  • 好鬥的狗子大戰黃大仙,究竟誰能更勝一籌!
    好鬥的狗子大戰黃大仙,究竟誰能更勝一籌!狗是我們人類忠實的夥伴,在農村更是將它當作門神,只要有它無論是陌生動物或者人,它們會通過吠叫來提醒主人,讓主人可以更安心,有一戶人家就飼養了一隻狗子。這天兩隻黃鼠狼闖了進來,想必大家都知道黃鼠狼有一名號叫做黃大仙,在農村人們非常信奉它們,自然不會對它們殺生,但狗子不能理解,於是攔住了黃鼠狼的去處,雙發展開了一場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