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史:18世紀,英國帝國統治時代的終結,美國的獨立

2020-12-21 紅稀歷史說

歡迎來到百家號:紅稀歷史說

歡迎來到紅稀歷史說,在1774年9月,各殖民地代表在費城召開大陸會議,使美洲與英國的貿易關係進一步惡化,並主張廢除包括《魁北克法》在內的大量現有法律。至此,訴諸武力的結局也許已無法避免。激進的殖民地政客已經在公開談論現實意義上的獨立,且很多美洲殖民者都感同身受。但要讓任何18世紀的帝國政府理解這一狀況都屬於天方夜譚。

事實上,在混亂難以收拾、遵紀守法的溫和派殖民者廣泛遭到恐嚇之前,英國政府始終不願痛下單純依賴武力的決心。到了這一刻,殖民者顯然已不會心甘情願地服膺於主權原則之下麻薩諸塞殖民地開始囤積武器。1775年,一隊英軍前往列剋星敦收繳其中的部分武裝,從而打響了美國獨立戰爭的第一槍。而戰爭的序章並未就此完結。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殖民地領導者們才堅信,只有以完全擺脫大不列顛爭取獨立的姿態才能號召起有效的抵抗,於是就誕生了1776年7月的《獨立宣言》,辯論的舞臺也轉移到了戰場。

英國輸掉了此後發生的戰爭,因為距離過遠、水土不服,因為殖民地將領成功地避免在劣勢兵力下作戰,將主力保存到1777年的薩拉託加戰役,因為法國人此役過後馬上加入戰局,自1763年七年戰爭敗北後扳回一城,也因為西班牙人隨即跟進,扭轉了海上的實力對比。英國人本身也有顧慮,恐嚇美洲民眾、迫使他們寧願讓英國人維持統治,從而切斷華盛頓將軍的部隊所享有的補給和行動自由採用這種作戰方式是有機會贏得軍事勝利的,但他們不敢嘗試。因為他們必須保留調解和談的餘地,讓殖民者再一次心甘情願地接受英國人的統治是他們最首要的目標。

在如此情況下,殖民者與波旁王朝的聯盟使勝負再無懸念。軍事上的決定性戰役發生於1781年,一支英軍被陸上的美洲殖民軍和海上的法國艦隊圍困於約克城這支部隊最終繳械投降,雖然只有7000餘人,但英軍從未遭受如此奇恥大辱,也標誌了帝國統治時代的終結。雙方很快開始和談,並於兩年後的巴黎籤署和約,大不列顛承認了美國的獨立,並在領土劃分中退讓到密西西比河一線。這一決定對一個新國家的形成至關重要;曾經展望於重奪密西西比河沿岸的法國人則大失所望。從形式上看,只有西班牙和英國從起義者手中分得大陸北部的部分地盤。

儘管尚有千頭萬緒需要理清,還有若干邊境爭議數十年拖延不決,但西半球畢竟出現了一個資源潛力極大的新國家,無論以什麼標準來衡量,這都是不折不扣的革命性變化。如果說國外觀察家起初往往低估美國的存在意義,那是因為這個襁褓中的國家當時所顯示的弱小一面比其潛力更加醒目。實際上,美國還遠遠沒有一個國家應有的模樣;各殖民地自行其是,很多人等著看它們陷入爭執、四分五裂。但他們有無法估量的巨大優勢,即地理位置的偏遠。

打贏戰爭之後的六年是至關重要的時期,若干美國政治家在此期間作出的決定將給世界未來的格局造成重大的影響。就和所有內戰及獨立戰爭一樣,這場戰爭造成了新的分歧,凸顯出國家政治基礎的屏弱。其中,忠王派和起義派的分歧雖然寫滿辛酸,但也許是最無關緊要的。這一問題不難解決,只是手段殘酷敗者被趕出了家園;有大約8萬名忠王派離開了起義殖民地。他們的動機不一而足,有的不喜歡恐嚇,有的單純不願放棄對王室的忠誠心。其他分歧則更有可能對未來造成困擾。農夫、商人和種植園主因階級和經濟利益各成一派。

以殖民地為前身新成立的各州之間、這個迅速發展的國家內部的不同區域和行業之間,都存在重大的差異性;其中之一源自黑奴對南方各州的重要經濟意義,將到幾十年後才得到解決。另一方面,在著手開始國家建設之際,美國人也享有巨大的優勢。在很多其他國家,民主體系的演進被大量文盲和落後的農村人口拖了後腿,而美國的未來之路上不用背著這種包袱。另外,即便只計算當時佔據的區域,他們也擁有廣袤的領土和巨大的經濟資源最後,他們還有歐洲文明作為寄託和依靠,只需稍作改動,就能將這些文化遺產移植到一片處女地(或接近處女地)般的新大陸。

對英作戰帶來了一定的紀律性。前殖民地之間達成了一系列聯邦條例,並於1781年生效。條例中出現了這一新國家的名稱,即美利堅合眾國。和平降臨後,人們愈發感到體制上存在未竟之處,尤其有兩方面特別引起關注。其一從根源上人們就工業革命對國內事務應有何意義存在分歧。很多美國人覺得中央政府過於弱勢,遠遠不足以應對不滿和無序。另一個關注點來自戰後的蕭條經濟,這尤其影響對外貿易,也和個別州的獨立所導致的貨幣問題掛鈎。要處理這些難題,中央政府也顯得捉襟見肘。

人們對政府發起非難,指責他們在與別國往來時罔顧美國的經濟利益。無論是否屬實,人們廣泛地相信這點。於是,各州代表在1787年的費城召開立憲大會。經過四個月的會務工作,他們籤署了一份憲法草案,並提交給各州批准。獲得九個州的認可後,該憲法於1788年夏生效。好了,今天的歷史故事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感謝大家的觀看哦。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埃及歷史:英國統治下的埃及史
    英國保護國( 1882 - 1953 ) 主要文章:英國統治下的埃及史英國統治下的埃及歷史可追溯到1882年英國軍隊在英埃戰爭中佔領埃及,直到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後英國軍隊根據1954年英埃協議撤出埃及。
  • 從「歐洲陰影」到「西亞病夫」——探析「奧斯曼帝國」的衰亡史!
    奧斯曼帝國,不僅僅是近代伊斯蘭教文明最後的大帝國,也是歐洲人心中最恐懼的存在,一個盤踞在家門口的強權巨人。公元16-17世紀時的奧斯曼帝國稱雄地中海,攻陷千年之城君士坦丁堡,剝奪威尼斯地中海霸權,三度兵臨維也納城下。新月旗在巴爾幹與北非四處飄揚。但到了18世紀以後,帝國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衰退了下去。
  • 歐洲史:18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都沿襲純粹的極權和君主政體?
    歐洲史:18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都沿襲純粹的極權和君主政體?歡迎來到百家號夜吟敲落霜紅,小編發現,直到18世紀,以法國和英國為主,責任感和罪惡感才開始蔓延滋生。在歐洲勢力向世界蔓延的過程中,奴隸制是一份觸目驚心的社會和經濟現實,也將成為一段宏偉的傳奇,以最苛烈無情的方式象徵著暴力壓倒一切的現實和人類的貪婪。悲哀的是,它不過是比較突出地體現了發達社會用武力統治弱小社會的普遍現實。有些歐洲人意識到這一點,但依然相信他們給其餘世界帶去的東西足以彌補一切罪惡,其中最具分量的就是基督教。
  • 漢學家包華石:18世紀歐洲啟蒙思想的源頭在中國嗎?
    不可否認,唐以後至18世紀前,中國與歐洲社會的確大不相同,無論政治制度還是文化價值,都存在很大差異,這一點也是中國和歐洲知識分子的共識。然而,當歷史的指針開始轉向18世紀,這個被世人稱為啟蒙時代的百年;當我們把視線稍稍從啟蒙思想的火炬上偏移,細細向前追溯火種的由來,我們會驚訝地發現,這啟蒙的種子裡亦有中國的分量。
  • 20世紀初,十月革命連同美國參戰,被視為歐洲兩個時代的分界點?
    百家原創作者:順昌說史歡迎來到百家號順昌說史,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說一說關於一戰時期的歷史故事,小編發現,在20世紀初,美國參戰。德國人知道會有這樣的結果,但想賭把,在美國的勢力發揮決定性作用之前讓英國屈服,接著讓法國屈服。
  • 同是英國殖民地,美國1776年獨立,為何加拿大1982年才獨立?
    其次在歷史文化上,兩國都曾是英國的殖民地,美國本為印第安人的聚居地,加拿大本為印第安人,因紐特人的居住地,16世紀以後都淪為英國殖民地,通用英語,可以說是同文同種。雖然兩國在各個方面都很相似,但也有一點不同,那就是獨立的時間不同。
  • 英國新首相活在維多利亞時代,夢想帝國的太陽永遠日不落
    作者:王德華英國新任首相鮑裡斯詹森是一位典型的懷舊型領導人。自英國退歐公投以來,為了讓英國在歐盟之外的未來更具吸引力,他利用了倫敦的過去,誇大了英國的真實實力和影響力。英國不再統治海洋,歐洲大陸不再是軍事戰場,這一點無關緊要。按照他的說法,鮑裡斯帝國的太陽永遠不會日落。
  • 非盟要求英國移交查戈斯群島:是時候終結殖民統治了
    非盟11月22日敦促英國遵守聯合國大會的決議,將印度洋上的查戈斯群島移交給模里西斯,徹底終結其殖民統治。據路透社11月22日報導,非盟當日要求英國嚴格遵照今年五月份聯大的決議,將查戈斯群島的主權移交給非盟成員國模里西斯。
  • 棉花、資本主義與全球化 - 棉花帝國
    因為有「國家」的「有形之手」,發端於歐洲的資本主義才能後來居上,在世界經濟的「大分流」中成為擁有特權的發達國家。當「國家」內部的政治構成發生變化的時候——譬如工人階級獲得參與政治的機會,或殖民地國家的精英要求獲得獨立等——「國家」與資本的關係也將發生變化。所以,在棉花資本主義走向全球化的過程中,「國家」不僅是「棉花帝國」的建構者和參與者,也可能成為它的終結者。
  • 皮埃爾·塞爾納:18世紀全球化視野下的「最後一場革命」
    全球史的概念引起所有人的注意,但這是一種「虛假的發現」。這一「發現」源於1989年這一具有雙重意義的歷史時刻:其一,法國大革命200周年。人們因談論革命而感到疲倦。其二,冷戰迎來根本性的轉折,包括柏林圍牆的倒塌和歐洲社會主義體系的終結。
  • 北美十三洲為何要脫離英國獨立?
    1776年-1945年,至少169年的時間,英國和美國明爭暗鬥(明爭:兩次英美戰爭,美國首都被英國侵佔,白宮被英加聯軍燒毀;暗鬥:兩次世界大戰,美國都在英國亟亟可危的情況下加入戰團,是在幫助大英帝國也是在暗暗奪取大英帝國的勢力範圍)
  • 英國為何賦予加拿大自治領地位?汲取美國獨立教訓、分攤殖民成本
    加拿大位於美國北部,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大英國協國家。和其他大英國協成員一樣,它也是大英帝國如日中天時期的一塊前殖民地,只是其獨立的經過卻少了一些血腥、多了幾份政治博弈的味道。事實上,作為大英國協重要的組成部分,加拿大獲取獨立地位的過程能夠很好的反映出19、20世紀大英帝國海外殖民擴張政策的演變。
  • 18世紀90年代,所有重大的機構改革都被保留或者鞏固
    隨著1805年英國在特拉法爾加(Cape Trafalgar)海戰中擊潰西班牙的軍隊,西班牙對整個帝國的控制和保護能力被極大削弱了。甚至在沒有英國默許的情況下,西班牙要與帝國內的領地保持聯繫都很困難。三年以後,法國入侵了西班牙並將波旁王朝趕下臺,隨後讓一個法國人登上了西班牙王位。
  • 日不落帝國的衰落:維多利亞女王統治下的英國
    帕默斯頓這個名字中國人可能有些陌生,不過很多中國人都知道他的那句名言:「大英帝國既沒有永恆的盟友,也沒有永恆的仇敵,只有永恆的利益。」在十九世紀中葉的歐洲,帕默斯頓勳爵可以說是無人不曉。此公於一八三○年首次出任英國外交大臣,先後擔任外相長達十六年之久;又在一八五五年和一八五九年兩次出任英國首相,直到他於一八六五年去世。在這三十五年當中,維多利亞帝國的對外政策深受帕默斯頓的左右。
  • 美國的第一戰:獨立戰爭|英國_歷史|美國_歷史|獨立戰爭|大英帝國|...
    18世紀中期,大英帝國的北美殖民地經濟發展迅速,北部工商業發達,造船業更是超過了英國本土,很多人購買北美製造的船隻。生產的小麥和玉米都遠銷歐洲市場,成為最大糧食出口地之一,很多北美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屬於一流商品。法國和英國為了爭奪對北美殖民地的控制權,爆發了七年戰爭。公元1756年5月20日,英國海軍在大西洋四處攻擊法國船隻,首先挑起戰火。
  • 帝國史丨法蘭西帝國:正式帝國(上)
    但如果從法國海外殖民史的角度來講,則法蘭西的帝國史可不止有這短短近三十年,而是另外有一套時間設置。一般我們認為,自十六世紀中葉以來,法國在兩個長時間段中拓展並保有一個殖民帝國:1534年至十八世紀晚期是第一殖民帝國時期,1830年到二十世紀中晚期則是第二殖民帝國時期。
  • 17-18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的終結
    他強調,聯省共和國(以下習稱荷蘭)這個領土狹小、人口稀少的國家在17世紀創造了「無與倫比的繁榮」。然而,從17世紀後期開始,荷蘭的「黃金時代」逐漸走向終結。對於其終結原因,歷來史家頗多議論。本文認為,所謂「黃金時代」或者17、18世紀荷蘭的興衰,具有相對性。
  • 殷之光:耶路撒冷與世界帝國的歷史往復
    除了英法俄意四國勢力範圍之外,還包括了兩塊名義上屬於阿拉伯人獨立國家,實際上卻分別在英國與法國委任監管下的大約旦與大敘利亞地區,以及在耶路撒冷地區建立的一塊「國際共管」(international administration)地。 然而,隨著戰爭的推進,越來越多的英國統治精英們開始抱怨《賽克斯-皮克協定》中法國獲益太多。
  • 歐洲持續最長久的殖民帝國是哪個?不是英法,而是一個小國
    在二戰後,美國徹底成為世界頭號強國之前,這個世界的重心是在歐洲的,結果兩次世界大戰把歐洲直接打殘了,於是乎,美國人接手了世界霸權。那麼,在美國之前,世界第一大強國是誰呢?大部分人應該都知道,是英國,第一殖民大國;而第二殖民大國呢?則是法國。這沒錯,但還一點大家都不知道,歐洲持續最長久的殖民帝國並不是這兩家,而是一個現在又小又弱的國家——葡萄牙!
  • 大衛·克裡昂:美帝國是21世紀的病夫
    答案就在20世紀70年代,當時,美國式社會契約的弱點在通脹、能源危機和災難性的越南戰爭中被暴露了出來。 作為回應,美國的政治精英們接受了私有化、放鬆管制、對富人的大規模減稅、工業崗位外包和經濟金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