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日甲午戰爭,外國媒體是如何評價的?

2020-12-14 諸史

  清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被幾千年的學生輕鬆打敗,顏面大失。更為關鍵的是,鐵血大清徹底被西方列強看清虛實,從而掀起了新一輪瓜分中國的狂潮。可以說,甲午戰爭讓鐵血大清的滅亡進入了倒計時。

  對於國人來說,甲午海戰是近代史上抹不去的恥辱,辛苦三十年建立起來的海防,一戰之下徹底覆滅,拉開了近代中國恥辱的新篇章。

  這件事可謂是影響東亞局勢的大事件,西方媒體是如何報導評價的呢?坦率的說,一開始偏向於鐵血大清,然後慢慢的就轉向支持日本,最後毫無懸念的不對大清抱有同情,反而認為大清是活該!

  《泰晤士報》:日本偷襲大清運兵船是正確的

  《泰晤士報》1894年8月6日就刊登牛津大學教授、法學博士胡蘭德的意見:「許多報紙的愚蠢社論仍然充滿"海盜行為""不宣而戰""對英國國旗的侮辱""嚴懲日本軍官"等浮躁文字,實在不可想像。」

  在日本有效的媒體公關之下,其實就是花錢,英國權威人士為日本不宣而戰、偷襲「高升」號運兵船辯解。日本人賄賂的媒體和權威人士有很多,比如英國的《每日電訊》《泰晤士報》等主筆、德國《科隆報》和《大陸報》、英國權威人士韋斯特萊克等。

  美國《紐約時報》:鄧世昌以身殉國,證明了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

  在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副提督劉步蟾,致遠艦管帶鄧世昌以身殉國,壯烈自殺之後。《紐約時報》這樣評價:「他們向世人展示,在四萬萬個中國人中,至少有三個人認為世界上還有一些別的什麼東西要比生命更寶貴。」

  美國《世紀》報:日本暴露了野蠻的真面目

  1894年11月21日,日本第二軍僅用一天時間就攻下旅順。然後開始了長達四天三夜的大屠殺,中國軍民兩萬餘人遇難,西方媒體觀察人驚呆了。《世紀》報評論:「日本是披著文明皮而帶有野蠻筋骨的怪獸,日本今天已經摘下了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蠻的真面目。」

  日本隨後進行媒體公關,聲明自己士兵屍體遭到殘忍對待,另外被屠殺的中國百姓,絕大多數是士兵等。此事最後不了了之。

  美國《哈珀斯周刊》:不思進取、政府效能低弱

  1894年12月,對於清日甲午戰爭,美國這家媒體的觀點是:只有讓中國戰敗,才能讓中國醒來,進而讓中國打開國門面對世界。與這種媒體持相同觀點的還有很多,也可以說是:當時各國媒體對中國報導的基調幾乎一致,鮮有對中國抱有同情態度的,「不思進取、政府效能低弱」是媒體對大清的概括!

  1898年1月15日美國《哈珀斯周刊》也在《中國的瓜分》一文中寫道:「較之於世界其他各大民族,中國人備受統治階級的盤剝與摧殘,終日為奴為隸,毫無尊嚴。」

  1894年8月25日美國《哈珀斯周刊》報導稱,「除直隸省之外,清朝沒有現代意義上的軍隊,只有在李鴻章管轄的省份,才有一支擁有現代化裝備、經過現代化訓練和武裝的軍隊。」

甲午戰爭,被俘清軍

  英國《帕爾摩報》:大清士兵仿佛沒有思考過人生

  在1895年甲午戰爭之後,諸多報導都在極力反思中國的戰敗。1895年2月13日英國《帕爾摩報》報導中稱:「中國士兵仿佛沒有思考過人生,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生,為什麼而死。」

甲午戰爭時的清軍

  日本有效的媒體公關戰:文明對野蠻之戰

  坦率的說,在清日戰爭的開始階段,西方媒體上出現的戰火中的中國軍隊,往往都是較為正面的形象。但隨著戰爭的進行,日本有效的媒體公關和外交公關之後,中國的形象就越來越差,甚至被日本人塑造成「文明對野蠻之戰」形象,日本是文明,大清是野蠻。

  在整個甲午戰爭期間,日本共派出從軍記者114名,還有15名畫師、攝影師。此外,戰爭爆發後僅一個月,17名西方記者即獲得了隨日軍採訪的許可。但反觀鐵血大清,拒絕外國媒體跟隨,拒絕外國武官觀摩,導致國際社會只能聽到日本人的聲音,鐵血大清的聲音絲毫不見。

  在有人為鐵血大清辯護之前,最好考慮清楚,從1840年被打開國門,到1894年,歷時54年,這個國家恰如西方人所評價「不思進取、政府效能低弱」,難道是因為中華文明的問題嗎?說到底,還是滿洲權貴這個統治階級的問題。

甲午戰爭時的清軍舊照

  列位看官,對於外國媒體的評價,你有何高見?

相關焦點

  • 如果在甲午戰爭中大清打敗了日本,接下來的歷史會如何發展?
    時過境遷,回望歷史,我不妨做個假設,如果在甲午戰爭中大清打敗了日本,接下來的歷史會如何發展? 同時甲午戰爭的失敗,將會摧毀日本因「明治維新」學習西方成果豐碩、國力大增,而剛剛建立起來的國家、民族、個人的自信心。 甲午戰爭的失敗,會壓制日本因「明治維新」國力大增而滋生的擴張主義苗頭,將延長日本自16世紀末「關白」豐臣秀吉兩次侵朝失敗後三百年不敢西望的歷史。
  • 對越自衛反擊戰,解放軍攻克諒山時,西方媒體是如何評價的?
    導語:對越自衛反擊戰,解放軍攻克諒山時,西方媒體是如何評價的?1979年,剛剛結束了抗美戰爭的越南轉身就來攻擊自己的昔日恩人,不斷在中越邊境裡挑事,甚至侵佔中國的領土。當時的國際形勢多變,作為世界上新起之秀的新中國,自然格外吸引外國媒體的目光。這次發生了戰爭,西方媒體自然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了我們國家身上。當時,諒山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可以說是越南首都的重要門戶,一旦被攻佔,那麼接下來一路破竹就不成問題。解放軍戰士們經過幾天的奮戰,最後打開了這一門戶。而這也是我們自衛反擊的目的,於是解放軍戰士撤兵回國。
  • 外國網友是如何評價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
    外國網友是如何評價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下面這則提問是在美版知乎quora上的,我們一起看看老外對於2008北京奧運會的真實評價!國外網友回答:Ilya Fedorchuk,預算超過1億,2008年北京開幕式並不缺少宏偉景象。 此次開幕式講述了中國4000年歷史,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北京也做到了極致。 4小時的演出中,有1.5萬人參與。
  • 炮彈被甲午戰爭博物館接收
    記者 呂修全 報導  本報7月4日訊 4日上午,甲午戰爭博物館副館長王記華走進溝北邊防派出所,實地查看那顆炮彈。王記華初步認定該炮彈應為甲午戰爭後的時代遺物,辦理相關手續後,王記華帶回該枚炮彈,準備做進一步鑑定。
  • 「中國經濟具有強大韌性與活力」——外國媒體和機構積極評價中國...
    多家外國媒體和機構對此予以積極評價,認為中國經濟加快復甦展現了其巨大韌性和蓬勃活力,也為推動世界經濟復甦和發展注入了重要動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措施強大有效」「中國經濟走在世界前列。」中國經濟復甦顯著,外國企業持續看好中國市場。「中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措施強大有效。」南非《商報》刊文說,中國通過有效的公共衛生措施控制住疫情,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財政政策、更加穩健靈活的貨幣政策來推動經濟復甦,為非洲國家在後疫情時代恢復經濟樹立了典範。
  • 甲午戰爭和中國海軍的近代化
    100年前,日本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這場戰爭雖然有海陸兩個戰場,但是,海上戰場處於關鍵性的地位。戰前中日兩國海軍近代化進程的快慢和水平的高低,對海戰的勝負結局產生了重大影響。今天,在紀念甲午海戰100周年的時候,探討中國海軍近代化同甲午戰爭的關係,可以對國防現代化建設提供歷史的借鑑。  鴉片戰爭後,中國在國防觀念上開始了重要轉變。面對日益嚴重的海防危機,清政府逐步改變了重陸輕海的國防思想,將海防建設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提上議事日程,同時接受了「師夷長技」的主張,認識到引進西方先進海軍技術裝備的必要。
  •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五色新絲纏角粽
  • 甲午戰爭後,重建的北洋海軍實力如何?
    不止如此,李鴻章為此還專門開辦了天津學堂以培養專業人才,甲午戰爭時期,很多畢業生已經開始擔任二副、水手等職位。 就在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三十年的努力一夜回到了解放前。 然而甲午戰爭後,北洋海軍又重建了,那麼這支新建的海軍實力如何呢?
  • 全世界都知道甲午戰爭大清輸了,只有大清百姓,還在餓著肚子慶祝
    與此同時,大清戰敗的小道消息也在民間傳播,在慈禧太后授權下,大清朝空前強大的媒體工具也開足馬力運營起來……楊角風談甲午戰爭:大清最終還是「勝」了,不過是勝在了「愚弄」老百姓上!對於大清地界的外國報紙,則由順天府派出士兵和衙役,到處收購報導甲午戰爭的報紙,確保一張也不流傳到民間。甚至於花錢給外國媒體,讓他們報導清軍多麼英勇,清廷又是如何運籌帷幄的。
  • 日本人眼中的甲午戰爭:先進文化戰勝落後文化
    除去戰場上的「槍桿子」爭奪之外,我們在「筆桿子」爭奪的軟實力方面,比如國家形象的包裝、媒體宣傳戰略,都與日本存在巨大的差距。  ■西方媒體怎麼看甲午之戰?  在中國人看來,甲午戰爭是一場侵略戰爭。但翻看西方當時的媒體報導,以及後來的史學論述,絕大多數都對中國沒有同情。  甲午戰爭,日本人叫做「日清戰爭」。
  • 甲午戰爭中清軍有六大逃跑將軍 他們最終結局如何?
    一場甲午戰爭,是中國人永遠的痛。在這場在陸地和海上同時進行的戰爭中,清朝軍隊湧現了不少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愛國將領,如丁汝昌、鄧世昌、左寶貴等人。遺憾的是,也出現了不少逃跑將軍,如葉志超、龔照璵、方伯謙、衛汝成、趙懷業、黃仕林等人。
  • 甲午戰爭120周年祭|謝俊美
    割地之廣,賠款之巨,空前曠古。因為它對中華民族的傷害太大和日後影響太深,以致時至今日,人們對這段歷史仍在進行反思。倒下的巨龍被列強爭相宰割。龍身上寫著CHINA(西方漫畫中的甲午戰爭:引用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檔案)
  • 各個國家空姐形象各有千秋,外國友人是如何評價「中日韓」空姐呢
    各個國家空姐形象各有千秋,外國友人是如何評價「中日韓」空姐呢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紛紛開始不再追求物質生活,而是享受精神上的文化,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旅行這個壯大的隊伍,而玩遍了國內的周邊環境,很多人都開始紛紛踏足於國外。
  • 甲午戰爭的巨額賠款幫了日本多大忙?
    在說《馬關條約》如何改變日本之前,我們先算一筆帳:日本在甲午戰爭中究竟「賺」了多少錢?甲午戰爭之後,清廷與日本籤訂了《馬關條約》,條約規定中國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另外三國幹涉還遼之後,日本又勒索了「贖遼費」3000萬兩白銀,兩項加起來一共是2.3億兩白銀。
  • 甲午戰爭為什麼會敗?它究竟敗在哪裡?
    所以,慈禧的60壽慶成為清政府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甚至影響到甲午戰爭的進程和結局。國內政治環境制約著戰爭準備和對外交涉,恭親王召集各國公使聲稱「等到慈禧生日過後,再重開外交談判」。李鴻章也看到了日本選擇甲午年發動侵略戰爭,其原因之一就是:「日知今年慈聖慶典,華必忍讓。」所以他不去備戰,卻把精力花費在外國的調停上,以穩定政局。因而,就在慈禧壽慶的歌舞昇平中,日本兵不血刃輕取大連灣。
  • 甲午戰爭時,清軍陸軍裝備到底如何?武器真是奢侈,但歸結:真亂
    雖然西方列強屢次入寇,但是要論哪次戰爭對晚清時的中國影響最大,那幾乎所有史學家都會選"中日甲午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在1894年,那時清政府已經搞了幾十年的洋務運動,國家有中興的氣象,史稱"同治中興"。但是這場中日戰爭,把清政府和洋務派的"強國夢"給徹底打碎了。
  • 劉公島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陳列館參觀隨想
    我們來這裡的一個主要緣由,就是因為威海的劉公島,它是中日甲午戰爭的紀念地,這是一個令很多中國人都難以釋懷的地方!1894年,是中國的甲午年,中國和日本在1894年發生延續至1895年的那場戰爭,也被統稱為中日甲午戰爭。我們從威海乘船去劉公島時,風平浪靜,陽光炙熱,用時約三十分鐘。
  • 甲午戰爭前,西方列強扶持大清制約沙俄,清朝國力堪比二等列強
    其次是唐朝,唐太宗在位時期,太平昌盛,國家富強,百姓安康幸福,對外國是頻繁交流招商引資。到了宋朝,更是繁榮昌盛,商品流通頻繁,出現了新的貨幣。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等等,這都是古代王朝的實力的展現。 本文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甲午戰爭前的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是怎樣的?具有怎樣的實力?
  • 外國媒體對泰國的新聞自由表示擔憂
    在泰國的外國記者對新聞自由的限制表示關切。在最近舉行的泰國外國記者俱樂部論壇上,發言者說,儘管泰國政府保證不限制言論自由,但現行法律 "已被證明是報導反政府抗議活動的障礙"。路透社東南亞編輯馬修(Matthew Tostevin)談到了外國媒體在報導該地區新聞時面臨的法律挑戰,特別提到了泰國的最高法《刑法典》第112條,以及在針對該國君主制的抗議活動期間對其執行情況的推諉。"在今年某個時候,我們被告知它沒有實行。正如媒體所反映的那樣,當地和國際媒體對泰國君主制的批評報導也多了一大堆。"
  • 甲午戰爭為什麼清朝一敗塗地?日本究竟靠什麼打贏清朝?
    在中國,甲午戰爭是以戰爭爆發年份的幹支紀年命名的,而在日本甲午戰爭則被命名為「日清戰爭」或者「明治二十七八年戰役」。甲午戰爭的目的是爭奪朝鮮半島的控制權,戰爭開始於1894年7月25日的豐島海戰,此後清軍陸續在各個戰場戰敗,日軍侵入遼東、山東、臺灣,直到最後摧毀北洋艦隊,1895年4月17日,清朝和日本籤訂《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