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被幾千年的學生輕鬆打敗,顏面大失。更為關鍵的是,鐵血大清徹底被西方列強看清虛實,從而掀起了新一輪瓜分中國的狂潮。可以說,甲午戰爭讓鐵血大清的滅亡進入了倒計時。
對於國人來說,甲午海戰是近代史上抹不去的恥辱,辛苦三十年建立起來的海防,一戰之下徹底覆滅,拉開了近代中國恥辱的新篇章。
這件事可謂是影響東亞局勢的大事件,西方媒體是如何報導評價的呢?坦率的說,一開始偏向於鐵血大清,然後慢慢的就轉向支持日本,最後毫無懸念的不對大清抱有同情,反而認為大清是活該!
《泰晤士報》:日本偷襲大清運兵船是正確的
《泰晤士報》1894年8月6日就刊登牛津大學教授、法學博士胡蘭德的意見:「許多報紙的愚蠢社論仍然充滿"海盜行為""不宣而戰""對英國國旗的侮辱""嚴懲日本軍官"等浮躁文字,實在不可想像。」
在日本有效的媒體公關之下,其實就是花錢,英國權威人士為日本不宣而戰、偷襲「高升」號運兵船辯解。日本人賄賂的媒體和權威人士有很多,比如英國的《每日電訊》《泰晤士報》等主筆、德國《科隆報》和《大陸報》、英國權威人士韋斯特萊克等。
美國《紐約時報》:鄧世昌以身殉國,證明了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
在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副提督劉步蟾,致遠艦管帶鄧世昌以身殉國,壯烈自殺之後。《紐約時報》這樣評價:「他們向世人展示,在四萬萬個中國人中,至少有三個人認為世界上還有一些別的什麼東西要比生命更寶貴。」
美國《世紀》報:日本暴露了野蠻的真面目
1894年11月21日,日本第二軍僅用一天時間就攻下旅順。然後開始了長達四天三夜的大屠殺,中國軍民兩萬餘人遇難,西方媒體觀察人驚呆了。《世紀》報評論:「日本是披著文明皮而帶有野蠻筋骨的怪獸,日本今天已經摘下了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蠻的真面目。」
日本隨後進行媒體公關,聲明自己士兵屍體遭到殘忍對待,另外被屠殺的中國百姓,絕大多數是士兵等。此事最後不了了之。
美國《哈珀斯周刊》:不思進取、政府效能低弱
1894年12月,對於清日甲午戰爭,美國這家媒體的觀點是:只有讓中國戰敗,才能讓中國醒來,進而讓中國打開國門面對世界。與這種媒體持相同觀點的還有很多,也可以說是:當時各國媒體對中國報導的基調幾乎一致,鮮有對中國抱有同情態度的,「不思進取、政府效能低弱」是媒體對大清的概括!
1898年1月15日美國《哈珀斯周刊》也在《中國的瓜分》一文中寫道:「較之於世界其他各大民族,中國人備受統治階級的盤剝與摧殘,終日為奴為隸,毫無尊嚴。」
1894年8月25日美國《哈珀斯周刊》報導稱,「除直隸省之外,清朝沒有現代意義上的軍隊,只有在李鴻章管轄的省份,才有一支擁有現代化裝備、經過現代化訓練和武裝的軍隊。」
甲午戰爭,被俘清軍
英國《帕爾摩報》:大清士兵仿佛沒有思考過人生
在1895年甲午戰爭之後,諸多報導都在極力反思中國的戰敗。1895年2月13日英國《帕爾摩報》報導中稱:「中國士兵仿佛沒有思考過人生,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生,為什麼而死。」
甲午戰爭時的清軍
日本有效的媒體公關戰:文明對野蠻之戰
坦率的說,在清日戰爭的開始階段,西方媒體上出現的戰火中的中國軍隊,往往都是較為正面的形象。但隨著戰爭的進行,日本有效的媒體公關和外交公關之後,中國的形象就越來越差,甚至被日本人塑造成「文明對野蠻之戰」形象,日本是文明,大清是野蠻。
在整個甲午戰爭期間,日本共派出從軍記者114名,還有15名畫師、攝影師。此外,戰爭爆發後僅一個月,17名西方記者即獲得了隨日軍採訪的許可。但反觀鐵血大清,拒絕外國媒體跟隨,拒絕外國武官觀摩,導致國際社會只能聽到日本人的聲音,鐵血大清的聲音絲毫不見。
在有人為鐵血大清辯護之前,最好考慮清楚,從1840年被打開國門,到1894年,歷時54年,這個國家恰如西方人所評價「不思進取、政府效能低弱」,難道是因為中華文明的問題嗎?說到底,還是滿洲權貴這個統治階級的問題。
甲午戰爭時的清軍舊照
列位看官,對於外國媒體的評價,你有何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