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這裡的一個主要緣由,就是因為威海的劉公島,它是中日甲午戰爭的紀念地,這是一個令很多中國人都難以釋懷的地方!
1894年,是中國的甲午年,中國和日本在1894年發生延續至1895年的那場戰爭,也被統稱為中日甲午戰爭。
我們從威海乘船去劉公島時,風平浪靜,陽光炙熱,用時約三十分鐘。途中,聽著機船馬達的轟鳴聲,看著船後翻滾噴湧而出的浪花,不太平靜的海面下暗流湧動,讓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腦海裡在猜測著我們即將要踏上的劉公島的形象。突然間,在遠處的海平面上,看到了劉公島宣傳照片中出現的那尊巨大的人物雕像,我知道,那就是劉公島上的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陳列館,在那裡我將接受一次心靈的洗禮。
在參觀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陳列館過程中,我先是在李鴻章的畫像下,長久地駐足並思考了起來。這個毀譽參半的人物,我們應該怎樣來評價他呢?
說他是賣國賊吧,這肯定是不對的,因為他開創了中國的洋務運動,更與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美國的第二任總統格蘭特三人被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連他的對手伊藤博文都稱讚他「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這麼偉大的人怎麼能是賣國賊呢?
說他是英雄吧,但是作為當時政府外交的主要人物,在他的手裡卻籤訂了不少的不平等條約,其中也包括和日本籤訂的《馬關條約》,從此之後,小日本再也不將我們中國人放在眼裡,開始欺負起了我們;再說了,他也是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雖然不是中日黃海之戰的直接指揮者,卻讓這支在當時號稱東亞第一、世界第九的北洋艦隊在中日黃海之戰中全軍覆沒,他負有不可推卸的領導責任,而這一切都在於他曾為了保存實力,命令北洋艦隊躲入威海港內,不準巡海迎敵,讓日本奪取了黃海的制海權。
當然了,站在他的畫像面前,我想的更多的還是,那些不平等條約未必是他本人的真實意願,弱國無外交,落後就得挨打,也只能委屈他在那裡用口舌和列強爭辯。也真是委屈了這個老人!
讓我第二次長久駐足的地方是在日本明治天皇的畫像前。在位四十五年期間,推翻德川幕府的統治,廢藩設縣,並實施了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三大改革政策,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讓日本實現了社會、經濟、軍事等多方面的發展,將日本建成了亞洲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並完成了帝國主義,為日後走上軍國主義、稱霸世界的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明治天皇,作為日本第一百二十二代天皇,雖然他是我們的敵人,但我們也應該給這位有為君主以應有的尊重,因為他的名字是日本興盛和崛起的標誌。
也正是這次參觀,讓我才真正地了解了中日甲午戰爭的全過程。1894年7月,中日之間的戰鬥首先是在朝鮮的平壤展開,無能的清軍駐朝鮮總指揮葉志超臨陣脫逃,導致陸上戰爭失敗。1894年7月25日(農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了北洋水師的戰艦「濟遠」、「廣乙」,豐島海戰爆發,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的「浪速」艦悍然擊沉了清軍借來運兵的英國商輪「高升」號,製造了高升號事件。至此日本終於引爆了甲午中日戰爭。1894年9月17日,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聯合艦隊終於在鴨綠江口大東溝附近的黃海海面挑起—場激烈的海戰,這是甲午戰爭中繼豐島海戰後第二次海戰,也是中日雙方海軍一次主力決戰。這場戰役發生於鴨綠江口大東溝(今遼寧省東港市)附近海面,史稱黃海海戰。該戰歷時5個多小時,其規模之大,時間之長,為近代世界海戰史上遠東戰區所罕見。海戰結果:北洋艦隊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廣甲」逃離戰場後觸礁,幾天後被自毀)5艘軍艦,死傷官兵千餘人;日本艦隊「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受重創,死傷官兵600餘人。此役北洋水師雖損失較大,但並未完全戰敗。
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中日兩軍又在遼東半島進行了鴨綠江江防之戰和金旅之戰中,清軍三天就將鴨綠江防線丟失,隨後日軍進入旅順口。1895年1月20日起,中日兩軍在威海衛發生了激戰,至3月17日日軍登上劉公島,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中國戰敗。
讓我第三個長久駐足思考的地方,是「金州曲氏一家投井」復原人物蠟像雕塑場景前。清代官員王志修的《曲氏井題詠》詩中寫道:「曲氏井,清且深,波光湛湛寒潭心;一家十人死一井,千秋身殞名不沉」。這個故事講的是1894年11月6日,日軍佔領金州時,住在城西南的一戶曲姓人家中,家中的男人全部上了戰場,老少三代7名婦女為躲避日軍的侮辱,懷抱著3個孩子含淚跳下了自家的水井。曲氏投井的故事,傳達出了槍炮下的中國平民不甘受辱、默默抗爭,看似消極、實為頑強的人性自尊和民族自尊,這也讓我想到了田橫那五百名寧死不降的部下,更被徐悲鴻先生畫成了激勵國民誓死不降、奮起抗戰的大畫《田橫五百壯士》!
軍人戰死沙場,也算是盡責盡職;平民百姓家破人亡,卻是民族的不幸!
關於北洋水師戰敗的原因很多,如果追究責任,既有國家領導機關的,也有水師提督的,也有各艦指揮的,更有下層士兵方面的,從每個層面都能找出來原因。不過,我比較看重的是,當指揮問艦炮手,你跟前放著炮彈為什麼不開炮,炮手回答那是不能用的炮彈時,我就認為這次北洋艦隊的管理出現了嚴重了問題,上級是官老爺,對裝備情況不掌握;下級不操心,也不將實際情況報告給上級。正是大家對裝備情況的不掌握,導致作戰指揮行動錯誤。我不是詆毀英雄,我只是感到英雄們的做法不可理喻,自己連自己有多少可用的東西都不知道,就匆忙的上陣了……
在日本人找上門來的情況下,被迫地打了一場無準備的防禦仗,被動地打了一場海上防禦戰,主動地卻將一支近代化程度較高的水師艦隊埋葬,這就是那個腐敗無能的滿清政府所能做的事情!
這場戰事的失敗以及《馬關條約》的籤訂,雖然向世界宣告了清朝歷時三十餘年洋務運動的失敗,打破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民族復興的追求,讓大清帝國的國際地位自此一落千丈,但它的另外一面影響卻是清朝國內改革派對自身的弱點有了更深的認識,直接導致了三年後的戊戌變法運動,再後來的義和團運動,再後來的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直至新中國的成立。
不破不立,小破小立,大破大立。那場屈辱的戰事,曾經將我們這個民族帶進了災難,但它也正如梁啓超先生說的那樣:「喚起吾國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
因為時間關係,雖然是走馬觀花地看完有關圖文介紹和復原實物展品,但在走出陳列館時,心情還是那種無法擺脫的沉重,心中依然是思緒萬千。
上島和離島時,我們都能看到那尊巨大的北洋海軍將領石雕像。
很可惜,我不知道展館外那尊高大北洋海軍將領石雕像,雕的是誰?是某一個人,還是一個群體?
我想他應該是北洋水師中那些英勇奮戰的英雄們的集中縮影,也是清軍中那些為了國家利益而在奮勇殺敵的英雄們的縮影。它在提醒著我們,要有憂患意識,要時刻拿起望遠鏡觀察著東方的大海,以防備和應對未來可能來自於海上的侵略,來自於外國的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