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呂修全 報導
本報7月4日訊 4日上午,甲午戰爭博物館副館長王記華走進溝北邊防派出所,實地查看那顆炮彈。王記華初步認定該炮彈應為甲午戰爭後的時代遺物,辦理相關手續後,王記華帶回該枚炮彈,準備做進一步鑑定。
6月30日,一枚60多公分長、直徑約12公分的廢舊炮彈在經區環海路汙水處理廠附近被發現。2日上午,山東史學會甲午專業委員會委員孫建軍初步判斷彈頭可能是1895年威海保衛戰中、北洋艦隊「廣丙」艦發射到楊家灘北沙灘上的。
7月4日上午,甲午戰爭博物館副館長王記華等人趕到溝北邊防派出所實地查看。一打眼,王記華便被吸引住了,「12公分口徑,雖然較其他大口徑炮彈顯得小了些,但仍被歸類於大口徑炮彈」。王記華也認同該枚炮彈被發射後未爆。對於炮彈尾環上的密集的螺紋,王記華充滿了興趣。他認為,這些螺紋在炮彈發射前是沒有的,炮彈發射時,尾環與膛線摩擦才留下螺紋。
王記華認為,炮彈材質較好,腐蝕程度一般,初步判斷產自甲午戰爭後時代。從其流線型外觀及製作工藝看,「不可能是當時中國可以生產的」。
炮彈的另一可疑之處是,彈身通體無任何字母、符號。北洋艦隊時期,大量進口歐美造炮彈,之後英租時期、日佔時期,均有外國船艦途徑威海,故該枚「外國產」炮彈確係何年產物,還得仔細比對鑑定。
當天上午,甲午館和溝北邊防派出所辦理接收手續,王記華帶回該枚炮彈,將仔細比對鑑定。甲午戰爭博物館目前藏有30餘枚甲午戰爭期間的炮彈。來源齊魯晚報)
http://news.sohu.com/20130705/n380838630.shtml news.sohu.com false 大眾網-齊魯晚報 http://sjb.qlwb.com.cn/qlwb/content/20130705/ArticelW08005FM.htm report 765 記者呂修全報導本報7月4日訊4日上午,甲午戰爭博物館副館長王記華走進溝北邊防派出所,實地查看那顆炮彈。王記華初步認定該炮彈應為甲午戰爭後的時代遺物,辦理相關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