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的電影《甲午風雲》中有這樣一個鏡頭:黃海大東溝海戰中致遠艦管帶(艦長)鄧世昌命令士兵將炮彈的彈頭拆下後從中倒出了沙子。相信所有看到這個鏡頭的觀眾都會痛心疾首,所以炮彈裡摻沙子就成為了北洋海軍腐敗透頂的絕好例證。在炮彈裡摻沙子如果用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是典型的「弄虛作假」行為,然而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所用的炮彈卻並非假炮彈。
事實上這種炮彈是德國克虜伯公司一本正經研發生產出來的具有標準生產工藝的真炮彈。19世紀中期以後世界各國海軍開始逐漸用鐵甲船取代木製帆船,而這也就催生了海軍炮彈的一場革命:在木船時代大多數國家所使用的炮彈都是不會爆炸的實心彈。這種炮彈的作戰模式是通過自身重量砸穿敵艦。隨著鐵甲船日漸普及之後再要靠這種炮彈砸穿敵艦就越來越難了。
鐵甲船的普及催生了新式炮彈的誕生:新式炮彈用火藥取代泥土沙石作為裝填物,所以這種新式炮彈在擊中敵艦後會發生爆炸。這種會爆炸的新式炮彈俗稱為「開花彈」。甲午戰爭爆發時正值世界各國海軍由實心彈向開花彈過渡更迭的時期。在這一過渡時期世界各國海軍幾乎同時裝備有這兩種炮彈:一方面開花彈的威力使其逐漸開始被越來越廣泛地使用,然而另一方面世界各國都還沒實現用開花彈全面取代實心彈。
清政府的腐敗的的確確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在北洋海軍的炮彈問題上還真不是因為腐敗所導致的弄虛作假行為。 當時中國比較成規模的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和天津機器局只能製造技術難度相對較低的實心彈,而開花彈則只能依賴於從外國進口。1890年戶部以海軍規模已具和國家度支艱難為由要求暫停海軍從國外購買軍火,所以北洋海軍所裝備的炮彈是以老式的實心彈為主。
然而就在北洋海軍停止外購軍火的1890年以後世界海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裝備技術和戰術思想的革命性變化。北洋海軍就這樣開始落後於世界海軍的發展潮流,然而日本方面卻跟上了這波世界海軍的發展潮流:1891年日本工程師下瀨雅允配製成功了以苦味酸為主要成分的烈性炸藥。就在甲午戰爭爆發前一年日本海軍開始全面換裝填充下瀨火藥的新式炮彈。
由此可見北洋海軍所裝備的實心彈並不是什麼假炮彈,而是具有標準生產工藝的真炮彈。日本也僅僅是在甲午戰爭爆發的前一年才全面換裝裝填新式火藥的炮彈,而在此之前包括中、日兩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海軍均曾普遍列裝實心彈。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與日本海軍的炮彈差距不是由於腐敗所造成的,而是因為當時的清政府沒能跟上世界海軍發展潮流所致。
事實上日本這種全面換裝新式炮彈的做法不僅領先於當時的中國,而且在當時全世界範圍內都是極為罕見的。歐洲列強海軍由於擔心苦味酸炸藥爆性不穩定,所以並沒全面採用這種烈性炸藥。相比之下北洋海軍方面自從1890年停止外購軍火之後就再沒從國外購買過開花彈,而另一方面國內軍工企業又無法自主生產開花彈,所以直到甲午戰爭爆發前夕北洋海軍所裝備的開花彈不僅數量少且多為技術水平落後的陳年老彈。
當大戰迫在眉睫之際清政府才趕緊命令天津機器局加緊生產開花彈。由於技術手段不過關,所以這批開花彈的產能、質量極不穩定。甲午海戰後北洋海軍的德國總教習漢納根報告稱:定遠艦在戰前只補充了55顆國產普通開花彈,平均每門炮最多只能分得十幾枚開花彈。在歷時約4小時40分的黃海海戰中定遠艦在開戰後一個半小時內就打光了所有開花彈,在剩下的3個多小時內定遠艦所發射的都是不會爆炸的實心彈。
相比之下日軍方面不僅有充足的開花彈,而且日軍的開花彈所裝填的下瀨火藥是比傳統火藥威力更強的烈性炸藥。這種烈性炸藥可以在水上燃燒,也可以在鋼鐵上燃燒,能產生3000度的高溫,還能釋放出黃色有毒的氣體,爆炸是傳統火藥的75倍左右。北洋海軍所裝備的儘管是具有標準生產工藝的真炮彈,然而在威力上和日軍的炮彈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
那麼如果當時北洋海軍全面列裝了開花彈能否打贏日軍呢?事實上雙方實力的差距並非只體現在炮彈上。在甲午戰爭前中國的北洋海軍曾是當時全球第九、亞洲第一的艦隊。表面上北洋海軍似乎更甚一籌,然而這也僅僅是表面上而已。事實上北洋海軍的發展從1890年後實際上就已陷入停滯狀態。到甲午戰爭爆發時北洋水師的軍艦多是組建之初購買的舊艦,日本海軍大多裝備新船且配有速射炮。
事實上戰爭爆發時日本海軍幾乎在各方面的性能指標上均已超過北洋海軍:戰爭爆發前夕北洋水師的總噸位為34325噸,而日本艦隊已高達40840噸;北洋水師的總馬力約為42200匹,而日本艦隊則是68900匹;北洋水師的編隊航速為10節,而日本艦隊則是14.5節;北洋水師裝備有大口徑火炮58門,而日本艦隊裝備有104門;北洋水師每分鐘的炮彈發射量是23發,而日本艦隊則高達232發。
比裝備性能上的差距更為致命的是戰術思想上的差距:事實上近現代海軍本身是誕生於資本主義大航海時代的一個進攻性兵種,儘管我國熱愛和平,不搞帝國主義列強那套侵略殖民政策,但我們也必須爭奪世界範圍內的制海權以守護自己的海外利益——我所謂的海外利益包括但不局限於能源安全、貿易安全以及海外僑民的安全。然而在甲午海戰中清政府卻死抱著固守渤海門戶的理念不放。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拱手將制海權讓給了日本,以致於日軍在攻佔清軍岸防炮臺後利用清軍炮臺和海上的戰艦對北洋水師進行前後夾擊。清政府從沒把北洋海軍視為是捍衛國家海權的工具,而是想利用海軍這個新式軍種維護閉關鎖國的封建秩序。這充分證明了一個真理:一支不立足於能和敵人爭雄於海上從而禦敵於國門之外,而僅僅只立足於近海防守的海軍在日新月異的年代註定要打敗仗。
這還僅僅只是從海軍戰略戰術層面所進行的分析,事實上甲午戰爭並不是一場單純的海戰。整個甲午戰爭期間清朝陸軍的表現普遍糟糕:事實上很多地方並不是被日軍攻陷的,而是在清軍幾乎未做抵抗的情況下就被拿下。長期以來清軍的武器裝備一直主要依賴於採購,而沒掌握自主標準化生產的核心技術。由於清政府缺乏自己完整的軍工生產體系,所以更多只能從海外進口武器。
總體上清軍的武器國產化程度是比較偏低的,少有的幾種國產武器也是與引進的西洋武器混用的。戰後日軍曾對日軍傷兵的傷口進行過仔細分析,結果發現造成日軍士兵傷口的武器有德制毛瑟單發槍、毛瑟連發槍、英制施耐德步槍、恩菲爾德步槍、馬提尼-亨利步槍、美制溫徹斯特步槍、雷明頓步槍、斯賓塞步槍、法制米涅步槍、夏斯波步槍、仿製毛瑟槍以及清軍自製的土式抬槍等二十餘種槍械。
這種情形首當其衝造成的結果就是給清軍的彈藥補給造成了沉重的負擔。不同型號的武器裝備所使用的彈藥型號是不同的,然而清軍在彈藥的管理方面卻是一塌糊塗。表面上清軍的武器裝備似乎並不落後於人,然而上了戰場才發現事先準備的彈藥根本與所用的武器型號不匹配,五花八門的武器裝備的保養維護也是一個巨大的難題。毫無疑問這當然會大大影響清軍的作戰效率。
相比之下儘管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初創近代化海陸軍時也曾大量混用外購武器和國產武器,但從1889年起明治十八年式村田步槍和明治二十二年式村田步槍就成為日軍中的標配武器,日本已建立起較為成熟的軍事工業體系以支撐國產標準化武器的生產製造。清軍儘管裝備了看似先進的熱兵器,然而軍事理念、指揮系統、後勤補給完全停留在冷兵器時代。清軍儘管裝備了新式武器,卻仍沿用著老式的軍事制度。
指揮系統混亂、後勤保障不力等問題在這樣的軍隊中是常事。在當時的腐敗體制下吃空餉是軍隊高層常見的貪汙手段:很多部隊空有名額番號,但登記在冊的士兵從沒服過一天役。再要不就是為了吃一份糧餉從16歲到60歲祖孫三代全在服役,其實祖父和父親早就打不了仗了,一到戰時就以強拉壯丁的形式臨時招募。這樣的軍隊戰鬥意志極其低下,很多人拿著槍卻不知道怎麼用,一碰到敵人就作鳥獸散。
甲午戰爭是由老式的古代戰爭向新式的近代化戰爭轉型的一場標誌性戰爭,而近現代戰爭同古代戰爭的最大區別在於:戰爭不再僅僅只是簡單的兩軍對壘,而是雙方綜合國力的全面較量,在正面戰場之外雙方都會普遍使用經濟戰、外交戰、情報戰等各種手段打擊削弱對手的實力。清政府並沒清醒意識到這點,所以在戰前既沒就日本的國情、軍情搜集情報,也沒在國際上進行輿論公關。
作為對手的日本在甲午戰爭前在中國境內成立了漢口樂善堂和日清貿易研究所兩大情報機構,向中國派遣了大量間諜刺探各種情報,他們繪製的地圖可以詳細到最偏僻的村莊的任何一口水井的具體位置,他們給他們重視的中國將領編制了詳細的檔案資料,甚至連這些將領的家庭生活他們也能了如指掌。相比之下北洋海軍卻在1886年的長崎事件中丟失了密電碼,以致於日方對中國軍隊的部署總是能提前預知。
最後導致甲午戰敗的最根本原因在於:這是一個舊王朝與一個近代化國家的戰爭。中華民族儘管是一個有著上下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民族,然而直到甲午戰爭時期中國仍處於前近代的封建社會狀態,而並不是一個近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這種前近代國家的主權不是屬於全體國民的,而是屬於所謂「受命於天」的天子。數千年間坐江山的人無論換了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多少姓都始終沒改變一個基本事實。
這個基本事實就是:人民在這個國家只是被管理的抽象數據,並不具有近現代民族國家的公民、國民所蘊含的意義。對普通老百姓而言:他們所感受國家權力的唯一途徑就是在向他們徵收苛捐雜稅之時。人民只有照章納稅的義務,卻沒過問國家事務的權利。試問當初清政府割讓香港是否遵循過民意呢?甲午戰爭後割讓臺灣又是否遵循過民意呢?所以國民有義務無權利是前近代封建國家的典型特徵。
在這樣的國家民眾是缺乏國家認同意識的。在這樣一個前近代國家「國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國」——對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高層而言:贏不贏日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權力不能受損。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清政府洋務運動打造的新式陸海軍本來就不是主要針對西洋人、東洋人,而是用於鎮壓國內百姓起義的。加之清軍入關時屠殺漢人引起的民族仇恨以及貪腐橫行引起的階級矛盾都異常尖銳。
在這樣的環境中老百姓無法感知到這個國家是屬於自己的,在他們眼中當兵吃糧保衛的是朝廷是皇上,既然皇家自己都不願意打下去還打什麼?相比之下日本對民意的煽動能力是極強的:戰前和戰爭期間日本民眾自發捐款捐物,日軍每攻佔一地日本民眾都會歡呼雀躍。當時日本為建設海軍已發展到連天皇、皇后都變賣家產帶頭捐款的地步,甚至一些日本女子用賣身的錢去捐款支持海軍建設。
這固然是一種毫無人性的瘋狂之舉,但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種極其可怕的力量。事實上日本政府極其高效地充分徹底地發動國民踴躍捐款支持海軍建設,這種國民大規模的捐款浪潮一直延續到甲午戰爭爆發。即使不考慮在甲午戰前日本國民為支持海軍建設的捐款,僅僅只統計戰爭期間的捐款就有2164686日本人捐款220.977萬日元又70錢9釐,人均捐款一日元多一點。
這還僅僅只是現金捐款,此外還有949128人捐出折合70.8634萬日元又33錢6釐的物品。這在當時只有4181萬人口的日本相當於佔國民總人口7.4%的人都參與了捐款。事實上日本籌措軍費的方式除了發動國民捐款之外,還採用了發行國債這樣的新式金融方式:整個甲午戰爭期間日本一共發行過4次軍事公債,發行額1.249275億日元,收入額1.22445億日元。
當時日本主要是通過發行國債和接受民眾捐款募集軍費,然而整個戰爭期間日本從沒借過一分錢外債。相比之下清政府的財政收入完全依賴於海關和農業稅,以致於整個甲午戰爭中清政府籌措到的軍費只有日本的一半還不到,但已在增收各種苛捐雜稅後還舉借了58%的外債。對內壓榨已到極限的清政府獲得外部借款的路也已變得越來越窄。如果戰爭繼續下去,那麼先撐不住的只能是清政府。